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脚背疼(糖尿病脚背疼痛的几种原因)

李医生聊姨妈 0
文章目录:

人有没有糖尿病,看脚背就知?糖尿病患者,脚背多有这些表现

糖尿病,这一在现代社会中愈发普遍的慢性病,如一道无形的阴霾,悄然笼罩并深刻影响着无数人的日常生活。它不仅紧密关联着血糖的高低变化,而且与人体整体的健康状况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而在糖尿病的众多“信号灯”中,脚背的变化往往被忽视,却可能成为揭示病情的关键线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如何通过观察脚背,洞察糖尿病的蛛丝马迹,以及糖尿病患者脚背常见的那些表现。

脚背作为身体的“健康晴雨表”,其微小的变化往往能敏锐地预示并深刻揭示身体的全面健康状况及隐藏的隐患。

在中医的深奥理论中,脚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被誉为“人体的第二心脏”,这一称谓深刻体现了其在维持人体健康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性。而在现代医学中,脚背作为人体末端,其血管、神经分布密集,任何微小的变化都可能反映出身体内部的健康状态。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脚背的任何细微变化都是一个绝对不容忽视的重要“健康报警器”。

真实案例:张大爷的“脚背之谜”

张大爷是和蔼的退休职工,平日里热衷于与老友悠然对弈、欢畅谈天。然而,最近他发现自己的脚背有点不对劲,颜色发暗,皮肤摸起来也干燥粗糙。起初,他以为这只是因为天气异常干燥,或是自己年岁已高皮肤逐渐自然老化、失去弹性所致。直至某一日,他偶然与王医生谈及此事,方才惊觉问题的严重性。

王医生是社区里的家庭医生,对糖尿病有着丰富的诊疗经验。他仔细观察了张大爷的脚背,发现除了颜色发暗、皮肤干燥外,还有轻微的毛发减少现象。这些不易察觉的微妙变化,瞬间引起了王医生高度的警觉与深入的关注。他向张大爷提议进行空腹时的血糖检测,其结果呈现出血糖浓度显著提升的状态。随后,他又安排了糖化血红蛋白的细致检测,经全面分析后,张大爷最终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

张大爷所遭遇的情况绝非单一事例,它在众多人中屡见不鲜,显示出一种广泛存在的普遍性。事实上,许多糖尿病患者在病情初期,并没有明显的“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症状,反而是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如脚背的变化,成为了病情的“先遣兵”。

糖尿病患者的脚背经常性地感受到异常,诸如麻木、刺痛等症状,这些是神经受损后所表现出来的典型而明显的迹象。

那么,对于患有糖尿病的人来说,他们的脚背具体会出现哪些典型的症状,或是哪些不寻常的异常表现呢?以下是一些常见且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的症状,它们具有高度的警示性,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密切关注:

皮肤呈现出暗沉的色泽,并伴有醒目的红斑现象,呈现出一种不健康的外观状态。

糖尿病患者的足背皮肤可能会经历一个显著的变化过程,从原本的健康光泽逐渐暗淡,甚至进一步发展到出现醒目的红色斑痕,标志着皮肤状态的恶化。长期高血糖致微血管受损,血液循环受阻,皮肤因缺乏充足营养与氧气供应,而显得暗沉无光,甚至出现红斑。张大爷的脚背颜色发暗,就是这一症状的典型表现。

肌肤异常干燥,表面频繁出现细碎的脱屑现象。

高血糖状态还会破坏皮肤屏障功能,加速水分流失,使脚背皮肤变得异常干燥,容易脱屑。这种呈“鱼鳞状”的外观不仅损害了视觉美感,而且有可能导致皮肤瘙痒不适,甚至诱发皮肤感染问题。

感知变得迟缓且缺乏敏锐,近乎麻木不仁。

糖尿病所促发的周围神经损害,是导致脚背部感觉错乱、产生异常感觉的一个主要且频发的因素。病患或许会体验到脚背有麻痹感、针刺般的疼痛或是灼热的不适,犹如细微蚁群在表面游走。这种脚部麻木的症状可能会日益恶化,严重阻碍日常行走的顺畅,甚至影响到步行的自由。若未能及时医治,神经病变可能会持续恶化,导致脚部感知完全丧失,从而大幅提高受伤及发生感染的可能性。

真实案例:老李的“麻木之困”

老李是个罹患糖尿病长达十数年之久,病情极为严重且难以控制的资深病友。起初,他只是偶然发觉脚背稍有麻木之感,并未十分在意。但随着病情的日益加重,剧烈的麻木感逐渐蔓延到整个脚部,甚至有时在走路时都会不由自主地绊倒。一次,他不小心踢到了门槛,脚部受了伤,但由于没有明显的痛感,他并没有及时处理。结果,伤口严重感染,迅速恶化形成溃疡,情况危急,险些酿成需要截肢的严重后果。

老李的经历向我们发出了警示:当糖尿病患者的脚背感知能力变得迟钝时,这往往是神经受损病变已经悄然发生的强烈信号。因此,一旦发现脚背有麻木、刺痛等异常感觉,应立即就医检查,以免延误治疗。

皮肤表面温度呈现出不均衡的散布状态。

血管疾病会引发足部血液供应不足的现象,使得脚背频繁感到寒冷,即便置身于温暖的环境之中也难以幸免。而有时,由于神经受损,患者对温度的感觉也会变得迟钝,甚至可能出现“热冷颠倒”的现象。这种明显的温度不均,极大地影响了舒适度,且有可能进一步恶化血液循环不畅的问题。

体内液体的异常积聚会诱发严重的全身性水肿状况,使得周围组织呈现出清晰可辨的、显著的膨胀与肿大现象。

糖尿病患者或许会面临脚背部产生水肿或显著肿胀的迹象,作为该病症可能诱发的又一种外在表现。这通常起因于下肢血管病变与周边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障碍,是常见的诱发因素。水肿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压迫神经和血管,加重脚部的不适感。

这通常起因于下肢血管病变与周边血液循环系统的严重功能障碍,是导致伤口愈合难的常见且关键因素。

一旦脚背受伤,如划伤或磨损,糖尿病患者往往发现伤口难以愈合。高血糖状态严重削弱了身体的免疫保护机制,导致伤口在面对细菌的频繁侵袭和深度感染时,难以进行有效的抵抗和恢复。若未能及时救治,细微的伤口亦能诱发重度感染,乃至发展成溃疡。

如何成功预防糖尿病引起的足部并发症问题?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中极为普遍且极其危重的并发症之一,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其恶化速度可能极快,最终难免导致截肢。因此,为了维护糖尿病患者的健康,采取积极主动且高效的预防措施来阻止糖尿病足的发生,显得极为关键和重要。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

执行脚部定期巡查计划

糖尿病患者须每日审视双脚状况,涵盖脚背色泽、触感反应及温度监测。一旦发现脚部出现明显的伤口、红肿、严重溃疡或其他任何不寻常的异常症状,应立即寻找经验丰富的专业医疗人员迅速进行精确诊断和治疗。

请确保脚部得到全面清洁,并维持其长时间处于干燥、舒适的状态。

每日用恰到好处温度的清水细心地清洁脚部每一寸肌肤,之后用一块洁白柔软的毛巾缓缓地吸干脚部残留的水分。需避开高温水源和强刺激性清洁用品。洗脚完毕后,宜适度抹上一层蕴含滋养精华的润肤霜,确保脚部肌肤长久保持水润状态。

挑选适宜的鞋履与袜品

挑选透气性优良、鞋底柔软舒适、尺码贴合的鞋履。尽量规避高跟鞋、尖头鞋这类可能对脚部造成压迫的鞋款。袜子应选择棉质、吸汗性好的款式,避免穿紧身袜或化纤袜。

适当锻炼

坚持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可以极大地促进血液循环的顺畅,从而有效且迅速地缓解脚部因长时间累积而产生的沉重疲劳感。糖尿病患者可选用轻松的步行、适量的缓跑及柔和的瑜伽等低强度且有益身心的锻炼方式,作为日常辅助手段,更有效地调控并维持血糖稳定。但需谨记,进行运动之前应先向医生征询意见,以防过度运动引发血糖的不稳定波动。

维持血糖水平于稳定区间,保证其在正常波动范畴,以保障身体健康状态。

确保血糖水平得到妥善管理,是阻止糖尿病足并发症出现、保护足部健康至关重要的核心步骤。糖尿病患者必须严格遵守医生的指示,确保每天按时服用规定的药物,并且持之以恒地进行血糖监测。此外,他们还需要根据医生的专业建议,细致地调整自己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作息习惯,以确保病情的稳定与管理。

脚背虽不起眼,却蕴藏着丰富的健康奥秘,其细微之处往往能透露出身体大健康的重要线索。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脚背的变化往往预示着病情的发展或并发症的出现。因此,我们需密切关注脚背状况,一旦发觉异常,便要及时前往医院检查。同时,采取定期细致检查脚部状况、确保其保持清洁干燥、精心选穿合适的鞋袜、适当规律进行锻炼并严格控制血糖等措施,我们能大幅降低糖尿病足的发生风险。

让我们从呵护双足启程,捍卫自身的健康防线。愿每一位糖尿病患者皆可享有健康、愉悦之生活!

有糖尿病就看脚背?患有糖尿病,脚背提出会有这9种表现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糖尿病,这个“甜蜜的负担”,已经成了现代人的“隐形杀手”。高血糖看似温柔,实则暗藏杀机,尤其是对双脚的“攻击”,更是让人防不胜防。

你可能听过“糖尿病足”这个词,但你知道吗?糖尿病的早期信号就藏在你的脚背上。是的,脚背,这个平日里被袜子和鞋子掩盖的角落,可能正在“偷偷告密”。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糖尿病患者脚背上可能出现的9种表现,以及它们背后的健康秘密。

脚背——健康的“晴雨表”

别小看脚背,它可是全身血管和神经的“交通枢纽”。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状态,会像一只贪婪的“白蚁”,悄悄侵蚀血管和神经。

这种“蚕食”一开始很隐秘,可能连你自己都没察觉到,但你的脚背早已“举手抗议”。如果你学会观察脚背上的细微变化,就能提前发现问题,避免“小病”酿成“大祸”。

1. 皮肤干燥、脱皮:脚背的“抗议书”

如果你的脚背皮肤突然变得干燥、粗糙,甚至出现脱皮,这可能是血糖过高导致的微循环障碍。高血糖会让皮肤的供血和营养供应不足,导致屏障功能减弱。糖尿病患者的皮肤问题可是“干燥”这么简单,它很可能是糖尿病足的前奏。

应对建议:经常涂抹保湿霜,选择含有尿素成分的护肤品,帮助修复皮肤屏障。但更重要的是控制血糖,只有“治本”才能“治标”。

2. 脚背浮肿:血管的“示警灯”

如果脚背出现了莫名其妙的浮肿,尤其是按压时会留下“坑”,就要警惕了。这可能是糖尿病引发的肾脏问题在作祟。糖尿病肾病会导致体内水分代谢紊乱,从而引起脚部浮肿。

应对建议:定期检查尿常规和肾功能,避免高盐饮食。浮肿是肾脏问题的信号,还可能和心脏功能有关,一定要及时就医。

3. 脚背发凉:血管的“控诉”

糖尿病患者的血管会因为长期高血糖而变得狭窄或堵塞,尤其是下肢的动脉。如果你总觉得脚背冰凉,甚至在夏天也不例外,那可能是下肢血管病变的表现。血液无法顺畅到达末梢,脚背自然会“冷得发抖”。

应对建议:平时注意保暖,避免久坐不动。可以尝试温水泡脚,但水温不要超过40℃,以免烫伤。

4. 脚背皮肤变薄、发亮:糖尿病的“镜子”

脚背皮肤变得薄如蝉翼,还带着不正常的光亮,这往往是糖尿病引发的末梢循环障碍的表现。皮肤变薄的背后,是血液循环恶化以及神经功能受损。

应对建议:除了控制血糖外,要加强日常护理,避免划伤或摩擦脚背,尤其是穿鞋时要选择宽松舒适的鞋子。

5. 脚背伤口不愈合:糖尿病的“绝杀技”

糖尿病患者最怕的就是伤口。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划痕,也可能因为血糖高、免疫力下降而迟迟不愈合。如果脚背上的伤口超过两周还没好,就要引起高度重视。

应对建议:及时清理伤口,保持局部干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或其他药物,不要拖延治疗。

6. 脚背发红:炎症的“火苗”

糖尿病患者的脚背突然变红,有可能是轻微的感染或炎症。如果脚背的红肿伴随着疼痛感,那就更加危险了,因为这可能是糖尿病足的早期表现。

应对建议:避免自行处理,立即就医。炎症扩散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

7. 脚背麻木、刺痛:神经的“哀嚎”

脚背如果出现麻木、刺痛或“针扎感”,那可能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信号。高血糖会损伤神经纤维,影响它们的正常传导功能,导致脚背感觉异常。

应对建议:通过按摩、理疗等方法缓解症状,同时严格控制血糖,避免进一步损伤。

8. 脚背颜色发紫:缺血的“警报器”

脚背颜色发紫,甚至出现发黑,这是下肢动脉严重缺血的表现。这是糖尿病足的高危信号,甚至还可能威胁到生命。

应对建议:立即就医,接受血管检查。必要时可能需要手术疏通血管。

9. 脚背毛发减少:血液的“哭诉”

你有没有注意到,脚背的毛发突然变少了?这并不是“自然脱落”,而是由于血管供血不足,影响了毛发的营养供应。毛发减少看似无害,其实是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早期信号。

应对建议:定期检查下肢血管功能,避免久站久坐,促进血液循环。

预防脚背问题的“黄金法则”

1. 血糖是核心:严格控制血糖是预防一切并发症的基础。

2. 检查不可少:每天花2分钟观察脚背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3. 鞋袜要舒适:选择透气、柔软的鞋袜,避免摩擦引起伤口。

4. 运动促循环:适量运动可以改善下肢血液循环,但要避免过度。

脚背问题不是小事,它是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糖尿病患者如果能学会读懂这些信号,就能将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

结尾故事:脚背的“生命线”

有这样一位老人,因为多年的糖尿病,逐渐失去了对脚部的关注。有一天,他发现自己的脚背发紫,用热水泡脚后更加严重,才匆匆赶往医院。

医生检查后发现,这是下肢动脉严重堵塞的表现。幸运的是,经过手术,他的脚保住了。但医生告诉他,如果再晚两周,可能就要截肢了。

脚背上的异常,是身体最后的呼救信号。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用心呵护自己的脚背,守护的是双脚,更是生命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2. 《糖尿病足的早期筛查及护理》,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顽固性糖尿病足疼痛有了“新疗法”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郭菁荔 通讯员 范晓苹

日前,海慈医疗集团神经外科主任孔军带领团队,为两名饱受糖尿病足截肢术后疼痛困扰的患者顺利实施脊髓神经电刺激器植入术(SCS)。这在全省开创了脊髓神经电刺激治疗糖尿病足的先河,填补了技术空白,为饱受顽固性疼痛折磨的患者提供了全新的诊疗方案。

患者于先生73岁,双足发黑坏死5个月余,诊断为Ⅱ型糖尿病足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多种疾病。经过常规治疗后,于先生的脚部疼痛并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愈加严重,疼痛导致他彻夜难眠。虽然遭遇截肢,但于先生和家人没有放弃希望。孔军对他的症状做了一系列评估,认为目前最适合的疗法是脊髓神经电刺激疗法,该疗法也是国际上较受欢迎的一种安全有效的神经调控技术。

为于先生手术过程中,孔军先选择好手术部位,然后将电极放置在脊柱特定节段硬膜外。因为脊髓质地脆嫩,对术者的要求极高,必须以极其轻柔、精准的技术操作,避免脊髓损伤。在与患者的沟通中,医生将程控参数调至患者舒适的状态。手术过程十分顺利,1小时后于先生惊喜地发现,自己双足的疼痛感已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酥酥麻麻的感觉。于先生事后感激地说:“当晚我便睡了个好觉,终于不用每天被疼痛折磨了。”疼痛缓解的同时,于先生双腿皮温也迅速提升,这说明他的双下肢血液循环得到迅速改善。

据统计,我国成年人约有1亿人以上患有糖尿病,其中8.1%的患者罹患糖尿病足,这也是糖尿病最严重和治疗费用最高的慢性并发症之一。15%至25%的糖尿病患者会发生足溃疡,2%至16%的患者会截肢,而截肢患者的死亡率高达22%。面对如此“凶险”的糖尿病并发症,众多糖友甚至到了“谈足色变”的地步。脊髓神经电刺激疗法作为国际上较受欢迎的一种安全有效的神经调控技术,缓解疼痛的同时,可帮助患者降低截肢率。早发现早治疗,可更大程度降低截肢风险。

据孔军介绍,脊髓神经电刺激疗法是一种微创局麻手术,该疗法通过植入脊髓硬膜外腔的电极导线,将神经刺激器产生的电脉冲传至脊髓,对脊神经进行低压电刺激,阻断和干预疼痛信号的传导。这在有效缓解由糖尿病足导致的疼痛的同时,可帮助舒张下肢血管,改善肢端微循环,进而一定程度上避免坏疽和溃疡的产生或恶化,并促进其愈合和修复,为患者保肢带来正面积极的作用。第一期手术是“体验治疗”,如果患者对止疼效果满意,肢端微循环改善明确。第二期手术会将脉冲发射器植入皮下,来持续发射电脉冲,改善患者肢端微循环,降低疼痛。

植入脊髓刺激器并不是治疗的结束,术后的程控和综合管理是关键。患者植入电极后,需由专业医生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电压、频率等刺激参数设置,才能使治疗达到理想的效果。海慈医疗集团神经外科也将开设程控门诊,为复诊患者进行术后的程控,确保参数设置,使患者得到最佳治疗。

■专家简介

孔军,海慈医疗集团脑科诊疗中心神经外科负责人,主任医师、教授。擅长脑膜瘤、垂体瘤、胶质瘤等肿瘤切除术;熟练掌握三叉神经痛、癫痫以及帕金森等神经外科手术。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脑功能监测与调控康复专委会神经调控与康复学组委员、浙江省癫痫协会常务理事、浙江省中西医结合神经外科专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等社会职务。

作者:范晓苹

来源: 青岛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