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胰岛素高糖尿病(胰岛素高糖尿病的人可以喝藤茶吗)

北大医院李昂医生 0
文章目录:

什么是高胰岛素血症,与2型糖尿病有什么关系?

什么是高胰岛素血症,与2型糖尿病有什么关系?

高胰岛素血症是指血液中胰岛素水平异常升高。它与2型糖尿病关系密切,通常超重/肥胖病友体内胰岛素的作用减弱,胰腺就需要分泌更多胰岛素来试图控制血糖,长期高胰岛素血症就可能发展为2型糖尿病。#科普吧医生# #怎样才能控制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一般能活多久?# #关注糖尿病#

为什么有些糖尿病人,胰岛素再怎么加量,血糖还是降不下来?

胰岛素加量后血糖仍居高不下(医学上称为 “胰岛素抵抗”或“治疗失效”),是糖尿病管理中常见的复杂问题,涉及多种病理机制的综合影响。


一、核心病理机制:为什么胰岛素会“失效”?1. 胰岛素抵抗持续加重
  • 根本原因:肌肉、脂肪、肝脏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胰岛素无法有效打开细胞“葡萄糖通道”。
  • 关键诱因
    • 内脏脂肪堆积:脂肪细胞释放炎症因子(如TNF-α、IL-6),阻断胰岛素信号通路;
    • 慢性炎症:肥胖、感染、自身免疫疾病导致炎症持续,干扰胰岛素受体功能;
    • 氧化应激:高血糖本身损伤细胞线粒体,形成恶性循环。
2. 胰岛β细胞功能进行性衰竭
  • 初期:胰岛素抵抗迫使β细胞超负荷分泌胰岛素,导致β细胞疲劳;
  • 晚期:β细胞凋亡加速,胰岛素分泌能力显著下降(常见于2型糖尿病晚期)。

重要指标:C肽水平检测可评估β细胞残留功能(C肽低提示β细胞衰竭)。

3. 高血糖的“毒性效应”

持续高血糖(>10mmol/L)会:

  • 抑制胰岛素分泌(葡萄糖毒性);
  • 加剧胰岛素抵抗(脂肪分解增加→游离脂肪酸升高→干扰胰岛素信号)。
4. 升糖激素异常活跃
  • 应激状态:感染、疼痛、焦虑促使肾上腺素、皮质醇升高,直接对抗胰岛素;
  • 黎明现象:清晨生长激素、皮质醇自然升高,导致空腹血糖飙升。

二、被忽视的临床因素:药物以外的“隐形推手”1. 胰岛素使用不当

问题类型

具体表现

后果

注射技术错误

重复使用针头、注射部位脂肪增生

胰岛素吸收率下降30-50%

方案设计缺陷

基础胰岛素不足或餐时胰岛素剂量不匹配

全天血糖波动大

2. 共病及药物干扰
  • 疾病干扰
    • 甲状腺功能减退(降低代谢率)
    • 肾病(胰岛素清除减慢→夜间低血糖→反跳性高血糖)
    • 胰腺炎/胰腺癌(β细胞破坏)
  • 药物影响
    •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噻嗪类利尿剂(氢氯噻嗪)
    • 抗精神病药(奥氮平)、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
3. 生活方式管理漏洞
  • 饮食失控:隐形糖摄入(如酱料、加工食品)、过量碳水化合物;
  • 运动不足:肌肉葡萄糖摄取减少,胰岛素敏感性进一步降低;
  • 睡眠障碍:睡眠不足→皮质醇升高→胰岛素抵抗加重。

三、破解策略:多维度干预方案1. 药物联合治疗(非胰岛素类药物增效)

药物类型

代表药物

作用机制

适用场景

双胍类

二甲双胍

抑制肝糖输出,改善胰岛素抵抗

肥胖型胰岛素抵抗者

GLP-1受体激动剂

司美格鲁肽

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

合并肥胖/心血管疾病者

SGLT2抑制剂

达格列净

通过尿液排糖(日均排糖70-80g)

合并心肾疾病者

关键提示:胰岛素 口服药联合可减少胰岛素剂量30-50%,同时降低低血糖风险。

2. 精准调整胰岛素方案
  • 基础胰岛素不足 → 改用长效类似物(德谷胰岛素、甘精胰岛素U300);
  • 餐后血糖失控 → 追加速效胰岛素(门冬胰岛素、赖脯胰岛素)或使用双胰岛素制剂(德谷门冬双胰岛素)。
3. 减重干预:
    • 肥胖者减重5-10%可使胰岛素敏感性提高30%;
    • 代谢手术(如胃旁路术)对BMI>35者效果显著。
4. 生活方式强化管理
  • 饮食: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碳水占比<40%)联合间歇性断食(如16:8轻断食);
  • 运动:抗阻训练(增肌20%→胰岛素敏感性提升25%) 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
  • 睡眠:保证7小时睡眠,治疗睡眠呼吸暂停(OSA)。

重要提醒:若胰岛素日用量超过1.5-2U/kg仍控糖失败,需紧急评估是否存在 胰岛素抗体、β细胞衰竭或特殊类型糖尿病(如LADA、MODY),必要时启动胰岛素泵或人工胰腺治疗。

#糖尿病##药物#

糖尿病人有6大表现:说明胰岛素抵抗了,3个策略增强胰岛敏感性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如果把身体比作一个公司,胰岛素就是这个公司的“快递员”,负责把葡萄糖(血糖)这个能量包裹送进“细胞仓库”里。但有时候,细胞仓库的“门”好像坏了,怎么敲都不开——这就是胰岛素抵抗。

快递送不了货,血糖就只能在血液里打转,时间一久,血糖升高,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就找上门来。

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的“幕后黑手”,但它并不是“无法破解的谜题”。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糖尿病人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面临胰岛素抵抗,以及可以采取哪些具体策略来增强胰岛素敏感性,让身体恢复“正常运转”。

这不仅是糖尿病患者的问题,也是许多“准糖尿病人”——血糖刚刚偏高的人群——需要关注的重点。别急,接下来我们一步步解开这个谜团!

胰岛素抵抗的6大表现:身体在“求救”

你有没有想过,身体会通过哪些信号提醒我们胰岛素出了问题?很多时候,这些信号并不明显,甚至容易被忽略。以下6个表现,可能是胰岛素抵抗的“红灯警报”:

1. 腹部肥胖:肚子上的肉藏着秘密

摸摸自己的肚子,是不是“游泳圈”越来越明显?研究显示,内脏脂肪堆积会显著降低胰岛素敏感性。这是因为内脏脂肪会分泌一些“坏信使”,比如炎性因子,干扰胰岛素的正常工作。腹部肥胖是胰岛素抵抗的典型标志之一。

应对策略
尝试每天快走30分钟,这种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可以有效减少内脏脂肪。另外,控制夜宵和高脂肪饮食,避免“肚子上的脂肪再添一把火”。

2. 皮肤变黑:看脖子后面的颜色

你有没有注意到,脖子、腋窝或其他皮肤褶皱处变得发黑、粗糙,甚至有点像“牛奶洒了”的样子?这叫做黑棘皮症,是胰岛素抵抗的一个“外显信号”。高胰岛素水平会刺激皮肤细胞过度增殖,导致这种现象。

应对策略
别仅仅当成“皮肤问题”,这是身体在提醒你要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除了控制饮食,建议定期监测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必要时咨询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3. 饭后犯困:是不是又“电量不足”了?

每次吃完饭都昏昏欲睡,感觉“电量不足”?这可能是因为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调控不稳定,细胞无法正常获取能量。血糖忽高忽低会让人感到疲惫,特别是饭后这种现象更加明显。

应对策略:
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升糖指数(GI)食物的摄入,比如白米饭、甜点等。可以选择全谷物、粗粮等低GI食物,让血糖更平稳。

4. 三高问题: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齐上阵

胰岛素抵抗不仅仅影响血糖,还会对血脂和血压产生连锁反应。比如,高胰岛素水平会导致血管收缩,引发高血压;同时,胰岛素抵抗还会增加甘油三酯,降低“好”胆固醇(HDL),形成血脂异常。

应对策略
每天摄入适量的膳食纤维,比如燕麦、蔬菜、水果等。这些食物可以帮助改善血脂,同时对血糖和血压也有益。

5. 体重增加:越胖越难控制

胰岛素抵抗和体重增加互为因果。体重增加会加重胰岛素抵抗,而胰岛素抵抗又会让脂肪更容易

堆积,形成恶性循环。特别是BMI(身体质量指数)超过25的人群,胰岛素抵抗风险更高。

应对策略
试试间歇性断食(如16:8法则),即每天在8小时内进食,其余16小时禁食。有研究表明,这种方法可以显著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6. 疲劳感:像被“掏空”了一样

即使没有做什么体力活,也总感觉疲惫不堪?这可能是胰岛素抵抗导致细胞无法有效利用葡萄糖,细胞“饿了”,你自然也会觉得累。

应对策略:
尝试补充镁元素(如深绿色叶菜、坚果),研究表明,镁可以帮助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缓解疲劳感。

增强胰岛素敏感性的3个策略:从根本解决问题

发现了胰岛素抵抗的“蛛丝马迹”后,接下来就是对症下药。以下3个策略简单易行,帮助增强胰岛素敏感性,让身体重新恢复健康“节奏”。

1. 调整饮食:小改变,大不同

饮食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第一步。以下几点需要特别注意:

减少糖和精制碳水的摄入:像蛋糕、汽水这些高糖食物,会让血糖快速升高,加重胰岛素负担。

增加膳食纤维:比如豆类、全谷物和蔬菜,不仅能让血糖“慢慢升”,还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

选对脂肪:研究表明,单不饱和脂肪酸(如橄榄油、鳄梨)对胰岛素敏感性有益,而反式脂肪(如炸薯条、饼干)则是“敌人”。

行动建议
试试“地中海饮食”,它富含健康脂肪、纤维和抗氧化物质,对胰岛素敏感性有显著改善作用。

2. 运动:激活“沉睡的细胞”

运动就像给细胞“按开关”。研究表明,规律运动可以使胰岛素敏感性提高40%以上,即便是轻度运动,也能带来显著好处。

力量训练:比如哑铃、深蹲,可以增加肌肉量,而肌肉是葡萄糖的“主要仓库”,肌肉越多,胰岛素效率越高。

有氧运动:比如快走、骑车,可以直接降低血糖水平。

行动建议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或者每天步行1万步。如果平时太忙,可以尝试“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它能在短时间内显著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3. 睡眠管理:别忽视夜间修复的力量

睡眠不足会让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而充足的睡眠则是胰岛素的“修复时间”。研究发现,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的人,胰岛素抵抗风险会显著增加。

行动建议:
每天保持7-8小时优质睡眠,尽量固定作息时间。如果容易失眠,可以在睡前1小时放下电子设备,泡个热水澡,或者喝点温牛奶助眠。

医学冷知识:气候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你可能不知道,气候也会影响胰岛素敏感性。比如,江苏无锡这样的湿热地区,湿气更容易让人懒于运动,加重胰岛素抵抗。而在干冷的内蒙古地区,高热量饮食是当地传统,这种饮食习惯也可能增加胰岛素抵抗风险。

个性化建议
无锡地区的人群可以尝试多吃健脾祛湿的食物,比如薏米、红豆。内蒙古地区的人群则可以适当减少肉类摄入,增加蔬菜比例,同时尽量保持户外运动。

总结:从小习惯开始,拥抱健康

胰岛素抵抗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抓住身体发出的信号,从饮食、运动、睡眠等方面入手,就能逐渐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糖尿病风险。

健康的改变是一个过程,不妨从今天开始,给自己一个“行动的小目标”:比如饭后多走一会儿,减少一杯奶茶,或者早点睡觉。这些小改变,都会让你的身体越来越轻松。

记住,健康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每一天的选择。让我们一起,为更健康的未来努力!

参考文献:

DeFronzo RA, Ferrannini E. Insulin resistance: a multifaceted syndrome responsible for NIDDM, obesity, hypertension, dyslipidemia, and atherosclerosis. Diabetes Care. 1991.

Boden G. Role of fatty acid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insulin resistance and NIDDM. Diabetes. 1997.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guidelines on diabetes management, 2021.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