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糖尿病(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优势)
糖尿病只吃药?国医大师李业甫独门绝活有奇效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
忙碌的身影充斥着每一个角落
更多的人为生活与工作奔波
饮食无规律
管不住嘴,迈不开腿
吃得多,却又不愿意运动
多种疾病接踵而至
尤其是糖尿病...
大部分糖尿患者
都是依靠药物来治疗
如果配合穴位按摩法
效果会更好
而国医大师李业甫
就有这样一套独门绝技
快来学习吧
按揉肺俞
位置:位于第三胸椎棘(jí)突旁开1.5寸,属膀胱经。
按揉胃俞
位置:位于脊柱区,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揉、擦肾俞
位置: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擦法大家注意一下!擦法必须直线往返移动,不可歪斜,不然不容易产生热量,擦法距离要拉长且动作连续不断,不可有间歇停顿。压力适中,频率约在每分钟100次。
摩中脘
位置:别名上纪、太仓、胃脘。任脉、手太阳与少阳、足阳明之会。八会穴之腑会。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魔法这里指掌面附着在中脘穴上,作环形而有节奏的抚摩。
揉气海
位置:人体的下腹部,肚脐与耻骨上方连线,肚脐下3/10的位置。
按揉手三里
位置:位于曲池下二寸。
拿按内、外关
位置:内关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外关位于前臂背侧,腕背侧远端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
拿合谷
位置: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拿法是用拇指与其余手指相对用力夹持肌肤。
按揉足三里
位置: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按揉三阴交
位置:位于足太阴脾经穴位,位于小腿内侧,踝关节上三寸。
不一样的病症
按摩不同的穴位
也会有神奇的疗效哦
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且量多加:
点按大椎(这里为什么是点按,不是直接按呢?因为点法接触面积小,刺激较强)
拿(一松一紧的拿按)尺泽(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多饮易饿,形体消瘦,便秘加:
拿揉丰隆(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八寸)
承山(位于人体的小腿后面正中,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的尖角凹陷处)
点按太冲(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zhí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掐、揉内廷(足背当第2、3趾间,趾蹼pǔ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尿频量多,浑浊如脂膏,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口干舌燥,头昏乏力加:
掐揉神门(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太溪(在足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照海(在足部内踝正下凹陷处)
小便频数,浑浊如膏,面色黑暗,腰膝酸软,阳痿,月经量少,腰腹发凉加:
拿肩井(大椎穴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
擦大椎(使操作部位有微热感为度)
艾灸命门(位于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气海(人体的下腹部,肚脐与耻骨上方连线,肚脐下3/10的位置)
温馨小提示
1.并不是说按摩就可以不吃药,要在吃药的基础上,坚持按摩穴位,节制饮食,才能使病情好转。
2.自我按摩以后,有的患者可能饮食会增加,要注意饮食,以适量米食配以蔬菜、豆类、瘦肉和鸡蛋为宜。
3.除了要按时吃药,坚持按摩,还要注意忌食肥甘辛辣刺激,避免思想过度紧张,节制性生活。
糖尿病的中医认识及诊治方法
糖尿病是以血糖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疾病,其并发症多种多样,高血压,冠心病,脑梗赛,肾功能下降都与它息息相关,目前治疗手段为单纯降糖,首选胰岛素治疗,其次为口服降糖药物。因长期应用,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我从中医角度分析糖尿病的诊治,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那么中医是怎么认识糖尿病的呢?
消渴,中医对糖尿病的命名。《黄帝内经》首先记载了消渴的病名,认为五脏虚弱,过食肥甘厚味,情志失调是引起消渴的原因。主要病机在于内热,《金贵要略》中有专门的消渴篇,详细提出了 治疗方药,后世诸多医家也对消渴病的临床特点及并发症做了详细介绍。
消渴的症状一般认为“三多一少”。
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糖尿病的主要表现,但并不绝对,现在病人症状往往不太明显,且消瘦一般出现的病情较重的时候,后期会很出现气阴两虚及阴阳两虚的表现。通过临床观察,我发现现在糖尿病向年轻化发展,很多年纪较轻的病人患糖尿病,且大多肥胖,并不明显三多症状,考虑与现代社会的饮食习惯改变有关。
消渴的病位及病机是什么?
中医认为消渴主要相关的脏腑为肺、脾胃、肾。认为主要是这三个脏腑出现问题,才会引发消渴。其主要的病变在散膏,即现代医学的胰腺。其病机在于“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在疾病的初期会出现燥热的症状,日久燥热伤阴,会出现阴虚的情况,长此以往阴阳双损。所以,根本病机在于“阴虚燥热”。
引起消渴的主要病因有以下几点:
1、禀赋不足 现代医学一般说是遗传因素,中医认为先天禀赋不足,尤其是阴虚体质容易患消渴。
2、饮食过度 这里指长期的过量食用肥甘厚味,导致脾胃功能受损,运化失职,积热化燥伤津。
3、情志为病 中医一直认为五脏分别有情,肝、心、脾、肺、肾分别对应怒、喜、思、悲、恐。情绪刺激会导致暴怒伤肝,忧思伤脾,长此以往也会郁久化热,伤津耗液。
4、劳欲过度 房事不节制,会导致肾精亏损,造成虚火内生,同样发为消渴。
那么中医怎么治疗消渴呢?
中医将肺、脾胃、肾分为三消,根据病变部位病情的轻重,分为上消、中消、下消,分别给予对症治疗。
1、上消
主要是以肺的病变为主:主要为肺热津伤,表现为口渴多饮,烦躁不安,口干舌燥。给予清热润肺,生津止渴药物治疗。
2、中消
主要以脾胃致病为主,胃热臃盛,阴虚不足,表现为多食,善饥,形体消瘦,大便秘结。给予清胃润燥,养阴生津的药物,调整脾胃为主。
3、下消
最常见的为肾阴不足,一般表现为尿频、且尿浑浊,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脱发,牙齿松动。一般给予滋阴补肾治疗。
因中医理论磅礴,辨证颇多,这里只简单介绍最常见的几种分型。有人说中医并不能彻底治好糖尿病,这里我想说,病有轻重缓解之分,严重的感冒都可致人于死地,糖尿病也有轻重,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很多患者早期发现血糖升高,立即诊治,给予中药调理,不应用降糖药物,血糖大多恢复,但病久者却不敢保证。例如中药的补肾功效,大家都一致认可,那么对于肾虚造成的糖尿病,当然会有明确疗效。所以,只要辨证准确,配合中药调整,即便不能治愈糖尿病,也会最大限度的减少糖尿病的危害,恢复脏腑功能。
用简单的语言讲解复杂的中医知识,通过阅读本文,如对您稍有启示,请转发、点赞,有任何问题可给我留言,谢谢!中医药治糖尿病?药王孙思邈:9类药物、18个方剂、22味中药
在糖尿病(消渴病)的中医药治疗历史上,我们的古代医学家和药学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一些显著的疗效。在浩瀚的古医籍海洋中,有一本医学著作不得不提,这就是唐代著名医学家、“药王”孙思邈所著的《千金方》,其中就有关于消渴病的治疗经验记载。今天我们一起来梳理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对于糖尿病(消渴病)的治疗经验,从古人的智慧中挟取糖尿病中医药治疗的思路。
目前中医界普遍认为,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的范畴,而消渴之名最早载于《内经》,《素问·奇病论》记载:“脾瘅……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自《内经》开始,历代医家对消渴都有了一定的认识,而到了唐朝,对于消渴的认识已算是相当完善,孙思邈在消渴相对认知完善的年代,将消渴病的认知和治疗集中表现在其著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
这其中,《千金要方》详细阐述了消渴的发病原因、症状表现及并发症的表现、消渴病的预防方法以及治疗方药累计22种,并提及一些灸法、食疗方等;《千金翼方》则首次系统总结了有关消渴的治疗用药,并提出消渴治疗的6个方法和18个方剂。
发病机理
孙思邈对消渴病的发病机理有独特的见解,孙思邈指出,消渴的根源在于五劳、七伤、六极,导致机体正气亏虚,引发疾病的产生。
其中五劳指的是志劳、思劳、心劳、忧劳以及过度的疲劳,也就是过度思考、耗心费神,身体过度疲劳等;六极包括:气极、血极、筋极、骨极、精极、肉极。即过度的劳累导致气血精津等精微物质过度损耗以及脉筋肌皮骨等五体过度劳累引发消渴等病。而七伤则强调阴寒、阴痿、里急、精连连而不绝、精少囊下湿、精清、小便苦数等导致邪气亢盛则气血不通,精微输布异常,精津亏虚则引发消渴等疾。
前面提到唐朝以前对于消渴的认知已经相对完善,孙思邈对于消渴的治疗已较其前代医家更为丰富,他系统总结了前朝医家有关消渴治疗的9类药物,并提出了消渴治疗的20余种用方,也提到了食疗和针灸法。
孙思邈首次系统总结有关消渴的治疗药物共九类,包括玉石类、草部、木部、人兽部、虫鱼部、果部、菜部、米谷部及未归类的药物,其中以草部药物18种,包括:泽泻、人参、白英、黄连、云实、葛根、知母、栝蒌根、款冬、地榆、王瓜、恶实、水萍、荭草、鸟葵、菰根、芦根;其次为玉石类10种,包括丹砂、硝石、紫石英、石膏、乌古瓦、理石、长石、礜石;人兽部7种包括:髓、肉、尿、骨、白雄鸡肉、屎白、黄雄鸡;其他未归类共7种,包括:合玉石、白石华、黑石华、封石、遂石、石剧、龙石膏;木部4种,包括:茯苓、松脂、枸杞、竹笋;菜部共2种包括:莱菔根、莼;果部共2种,包括:乌芋、李核仁。孙思邈对消渴治疗药物推崇以草木类为主。
孙思邈对食疗和针灸的认知
孙思邈强调食疗、针灸以及其他综合疗法在消渴病治疗的地位。其中提到三种食疗方,包括:冬瓜子、菘菜、莼、竹笋等;谷米类包括:青小豆、大麦、青粱米、陈粟米等;鸟兽类包括:沙牛髓、鹿头肉、黄雄鸡等。对于针灸治疗,孙思邈认为对于初患消渴之人,可用灸法治疗,若病过百日以上,则应慎用,以防疮上脓水不止,并针对不同症状选择相应的穴位。
总的来说,孙思邈认为消渴病属于疑难杂病,患者自身的预防调理在消渴的发生、发展,乃至转归过程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尤其是不饮酒、房事节制、禁食咸和面,最后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原书《备急千金要方》的记载吧:凡积久饮酒,未有不成消渴……若能如方节慎,旬月可瘳。不自爱惜,死不旋踵。方书医药实多有效,其如不慎者何?其所慎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他。不知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