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电视购物糖尿病(电视购物糖尿病诈骗)

钱江晚报 0
文章目录:

电视购物买的药能根治糖尿病?!

径山镇的朱大伯今年68岁了,患有糖尿病多年,一直靠打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都还可以的,但是每天四针的胰岛素打得朱大伯害怕了。

前几天,朱大伯看到电视购物节目里在介绍一种治疗糖尿病的药,说是可以根治糖尿病。朱大伯把这事告诉了家人,但是家人觉得药还是到医院配比较放心,让朱大伯别相信。但对于一个长期患糖尿病的病人而言,只要可以根治不管花多少钱都想试一试,于是朱大伯瞒着家人偷偷地订购了。

药第二天就到了,朱大伯迫不及待地打开吃了,连胰岛素都不打了。药吃下去第一天,血糖测出来正常,朱大伯开心极了,让他更坚信了自己的选择。但第三天晚上,朱大伯突然感觉心慌出汗,根据以往经验,朱大伯明白可能发生低血糖,虽然立即进食,但仍未见好转,之后眼前一片漆黑晕了过去。家人发现后立即拨打了120。

朱大伯很快被送到了市一医院集团瓶窑院区急诊室,医务人员立即给予吸氧、抽血等检查及对症支持治疗。检查发现,朱大伯的血糖只有1.0mmol/l,严重偏低。医生立即给予高糖静推,补液等治疗,十分钟后朱大伯才醒来。医生告诉朱大伯,他刚刚低血糖晕倒了。可朱大伯说晚饭吃得和平时差不多,怎么就发生低血糖了呢?询问得知,朱大伯自己在电视购物里买了药,说是吃了能治愈糖尿病,却没想到吃了几天血糖是降下去了,人却不行了。医生说,这糖尿病药可千万不要自己乱买来吃,朱大伯的血糖现在用高糖维持着,但还是不高,今天如果不及时到医院,可能会危及生命。随后朱大伯被送到瓶窑院区内三科住院治疗。

内三科赵环宇主任介绍说: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互相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共同特征的代谢异常综合征,是一种终身疾病。糖尿病的治疗中,药物的选择要根据病人胰岛功能情况考虑,有的病人年纪轻,初发也可能需要胰岛素治疗;而有的病人年纪大,发病晚,也可能终生可以用药物治疗。因此,病人需不需要用胰岛素治疗并非根据糖尿病发病时间的长短而定。朱大伯是一位成人晚发的Ⅰ型糖尿病,需要终生用胰岛素治疗,所以吃口服药物都没有效果。除了药物治疗,糖尿病患者还应改变生活习惯、控制饮食、加强运动以更好地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赵主任提醒,到目前为止,包括各类中西药、保健品、食品以及其它糖尿病防治手段,都无法根治糖尿病,只能控制血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所以广大糖友们不要再轻信此类电视购物了。

本报记者 杨茜 本报通讯员 张颖颖

揭秘连环骗术!\u0026#34;电视购物\u0026#34;步步惊心让你倾家荡产

央视财经(《经济与法》)美容排毒,消费遭遇连环陷阱,统一话术,犹如剧本步步忽悠,卧底民警,打入公司冒险侦查,历经三月,揭开骗术层层面纱。

2013年5月,家住江苏无锡的小曹无意中从一家电视购物上看到了一款美白产品,小曹平常爱运动,但是常常被晒,所以她觉得自己的皮肤有点黑,看到这款产品的介绍后,爱美的她忍不住花了400元购买了这款产品。

小曹用了这款美白产品刚三天,就有自称是售后专家黄主任的男子打来电话,跟她咨询使用的效果。

接着,这位黄主任又咨询小曹的身体状况问题,小曹也如实的告诉对方,她的睡眠不是太好,饮食也没有规律。随后,这位黄主任就建议小曹购买一些有助于睡眠的和排毒的产品,这些产品一共1500元。

小曹觉得1500的价格还能接受,就购买了。小曹根据黄主任的指导,在睡觉前把购买来的排毒贴一个贴在足底,一个贴在腋下,第二天起来后她发现足底变得又黑又油,而腋下却没有多少变化。黄主任告诉小曹,她的身体出问题了。经过一番身体分析之后,黄主任说小曹先天性卵巢不良。

而这一次,黄主任说治疗卵巢的费用要贵很多,12000元。因为担心身体,小曹花了这笔钱买了新的治疗产品,但是用了一段时间后,她觉得没有黄主任所说的那种效果。于是电话咨询黄主任。

在电话中,黄主任显得比小曹还着急,他说你必须尽快把体内的毒排出来,不然后果不堪设想,就这样,小曹花了一笔又一笔的钱来购买治疗产品,从2013年的5月到12月,她总共花了19万元。从此之后黄主任就消失了。

小曹说,她花掉的19万元,其中有5万元还是她跟同事朋友借来的,2014年4月,小曹专门跑到广州,想根据寄件公司的地址找到这家公司和黄主任,讨个说法,可是她并没有找到,无奈之下,2014年7月,她找到无锡市公安局南长分局报了案。后来警方通过调查发现,被骗的远不止小曹一个人,那这家公司到底采取的是什么骗术,能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把真金白银掏出来呢?

接到小曹报案后,无锡市公安局南长分局立即派出几名侦查人员前往广州展开调查,经过一系列的侦查后,他们找到了这家公司的具体位置。并决定由侦查员以应聘的形式进入这家公司进行调查取证。

2014年8月,经过一番包装后,侦查员小赵便以打工者的身份前往应聘,一名主管对他进行了面试。主管告诉他,公司能否赚钱,主要就靠业务员跟客户的电话沟通,目的在于销售公司的产品,业务员的收入也和销售的业绩紧密相关。

为了激励他,主管告诉他,对于一名老业务员,每月销售10万元并不难,个人每月收入2万元也是很轻松的事。

基本无门槛的招聘,轻松月入几万的诱惑力,招人对这家公司来说从来不成问题。公司虽然对外防范非常严格,但因为招人条件宽松,很快小赵便顺利通过面试,轻松跨过了第一道坎。第二天早上,小赵便正式到公司上班,接待他的人把他分在一个9人小组。

在公司的电脑上,侦查员小赵看到了一篇话术,话术是这家公司根据多年和客户沟通的经验总结下来的,它几乎把客户所有可能的反应和问题都进行了一一回应,就像剧本一样,密密麻麻的写了将近上百条。组长告诉小赵,对于他这样的新手,首先要学会的是熟练按照电脑中的话术来和客户沟通。

小赵的组长告诉他,要让客户信任自己,光是记住话术的内容还远远不够,还有一个关键的地方就是学会说话时的语气要有沉稳的感觉。

对于像小赵这样的新手,怎么才能让他们尽快掌握和客户沟通时的语气和技巧呢,这家公司有一个办法,他们把所有业务员的通话都进行了全程录音,并从中挑选一些优秀业务员的录音作为典型范例,让新手们反复收听。公司觉得培训得差不多了,就要求小赵赶紧实践。

小赵一边应付公司,一边暗地里调查发现,话术培训和洗脑业务员,只不过是这家公司最初步的工作,公司的骗术核心,还在于它的顶层设计,也就是这家公司不管面对什么样的消费者,实施骗术的流程却是一样的,到底是什么样的诈骗流程能吸引这么多消费者一步步上钩呢?

小赵经过观察逐渐了解到,这家公司主要销售的是美白、减肥、壮阳、生发、丰胸这五类产品。首先它们在电视购物、网络上投放一些价格优惠的产品广告来吸引客户。

据小赵了解,这种三五百元的产品对于公司来说,其实就是骗局的诱饵,只要你购买了这些产品,留下了联系电话,公司的一线销售部门就会把该客户的资料转到小赵所在的回访部门,而业务员回访时也是有技巧的,他们都选择在客户使用产品两三天后,以某某主任的身份进行回访,询问使用后的效果。

在电话中,自称主任的业务员就会告诉客户,和你同期购买的其他客户,用了以后效果很好,那么你用完后,怎么会没效果呢? 一定是你自己身体出了问题。

在这过程中,有近百条内容的话术就派上大用场了,虽然这些业务员没有任何一点的医学知识,但是按照公司的话术,他们都摇身一变,似乎个个都变成了专家。最后,他们都会把根本性的原因归结到客户体内有毒。只要客户相信就成交了。然后业务员就会在电脑系统里面下单,他们把这叫作:开单。

当客户收到排毒贴并把它贴在脚底后,他会发现排毒贴连续几天都变得又黑又油。

排毒贴使用一段时间后,自称是主任的业务员就会再打电话,而这一次,男客户的话,所有的毛病都归结在肾,如果是女客户,所有问题的根源都在卵巢。

就这样,在业务员连吓带哄的诱导下,有些客户不断地花巨额的钱来购买这家公司的产品,帮助业务员完成四次销售、五次销售,甚至到了盲目信任这位主任的地步。

据小赵说,到了后期,虽然客户和业务员从没见过面,但是有些客户已经对自称是主任的业务员产生了依赖,甚至是一种莫名的情感,他们的关系甚至比一般的好朋友关系还要好,前面的受害者小曹也是如此。

可是这些受害者万万想不到,他们所产生的依赖,其实并不完全是电话那头的业务员,更多的是根据他们心理精心设计好的话术而已。小赵说,这家公司的管理非常严,上班时要把手机上交到前台保管,也不准带笔和纸到办公室,各个办公室之间都有指纹门禁,在办公室内还设有监控录像。在这样严密的布防下,小赵要调查取证各种证据难度极大,一些照片都是他在很困难的情况下拍到的,公司的组织架构、人员组成等等资料他都是每天靠记忆记下来的。

2014年11月,掌握到相关证据后,无锡警方对这家公司进行突击抓捕。

通过整理,警方发现了这家公司2014年2月到11月的资料。就在这些记录中,警方发现,被骗10多万的客户远不止小曹一个人。该团伙诈骗对象涉及全国各地120多人,涉案价值将近一千万。

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有100多人被骗,那么,这家公司向这些受害者销售的那些产品又是什么东西呢?它们真的能够治疗他们所宣称的肾虚、卵巢发育不良等疾病吗?

其实这个排毒贴里面就有黑色的药膏,人一出汗就会导致药膏融化,从而变得又黑又油。从三次销售开始,这家公司产品的包装也更加精美,价格也更高。

这些少则几百,几千,甚至上万元的产品,这家公司的进价最贵的八百多元,最便宜的就是十几元一盒。

这些包装精美、进价却很低的产品,究竟是什么呢?警方把它们送到无锡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进行了检验。

经过对这些产品中重金属的检测,结果发现,有部分产品的铅砷汞超标,其中,铅超标最大的一个产品超标高达12倍多,砷超标的达到了170多倍,汞超标达到了110多倍。

这样对人体有极大伤害的产品,在业务员按照话术的忽悠下,客户却轻易的相信了对方,也给自己的身体埋下了隐患。

目前,黄某等犯罪嫌疑人以涉嫌诈骗罪被依法提起公诉。就在警方正在侦查广州这起诈骗案件时,无锡南禅寺派出所也接到一起报案,受害者周先生他看到一则免费赠送治疗仪的广告,结果却上当受骗。

周先生今年60多岁,2013年8月,他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广告:凡是经核实病情对症的糖尿病患者,均可免费领取一台价值8900元的糖尿病治疗仪。

周先生按照广告上的电话打过去后,一个自称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的杨主任”接的电话,他说治疗仪是免费赠送的,但是需要收取2000元的材料费。周先生花了这笔钱,很快糖尿病治疗仪便送过来了。

不久,这位杨主任又打来电话,以治疗仪需要药物配合,购买到一定金额就能返还90%的费用等等各种各样的理由,前后骗取了周先生共21.6万元。

接到报案后,无锡警方迅速对周先生收到的药品和治疗仪进行调查。

根据电话、快递单等线索,无锡警方经过长时间侦查后,2014年6月对他们进行抓捕,在这家公司,警方发现他们也有专门的话术。

从他们的电脑里警方查到了无锡周某的被骗记录,里面有些受害者甚至被骗了50多万元。

根据这份将近一年的交易记录,无锡警方查明,全国共有1000多名受害者,涉案金额达到1200多万元。

这两起案件,从作案的手法模式上来讲,确实非常相似。他们都是靠统一的话术来行骗的,目前这两个团伙的犯罪嫌疑人都以涉嫌诈骗罪依法被提起公诉。那么作为消费者,当你从某些渠道购买到一些产品,结果却发现没有什么效果时,请你果断放弃,不要再轻易相信后面的一些跟进推销,以免更大的损失。

欢迎收看《经济与法》8月11日为您播出--《骗子的剧本》

消费日报3·15特别报道之二 | 电视购物卖药问题重重 涉嫌多项违规

消糖灵胶囊68元秒变1000? 处方药不用处方?

电视购物卖药问题重重 涉嫌多项违规

  消费日报网讯 (记者 陆俊 实习记者 王鑫坤)一款由电视购物销售的“降糖膏药”,让消费者后续接连购买了数千元的降糖处方药。

“电话抢购的‘处方药’”背后,虚假宣传、违规销售、价格混乱等问题重重;看似“神奇”的药效背后,却可能带来无法想象的风险和伤害。这些瞄准老年群体的“健康生意”,究竟还暗藏多少玄机?

“前五十名半价,快来抢购!”

电视购物涉嫌违规销售“降糖处方药”

近日,记者接到北京消费者王先生投诉,称其在电视购物中购买的“降糖神药”涉嫌虚假宣传等问题。

消费者王先生向记者反映,“我在海南卫视的电视购物里看到了‘糖无敌’可以降糖的电视广告,就打电话购买。当时销售人员没说什么,但买完就有个‘专家王老师’回访,之后买的‘消糖灵胶囊’和‘糖尿乐片’都是她推销给我的。买完就打不通电话了。”

据王先生介绍,已经七十多岁的他身患糖尿病多年,2023年底,其通过海南卫视播放的电视广告,在两个月内先后购入了“糖无敌”“消糖灵胶囊”“糖尿乐片”等产品,累计消费近七千元。据王先生反映,销售人员告诉他,通过服用“消糖灵胶囊”“糖尿乐片”两款药品,并配合使用“糖无敌”中的“导光凝胶”和“穴位压力刺激贴”,可以有效降低血糖。

2月28日,记者根据王先生提供的产品信息进行查询后发现,“消糖灵胶囊”和“糖尿乐片”为国药准字的正规降糖药,且均为处方药;使用方法与贴膏药类似的“糖无敌”目前未能在官方渠道查询到该名称产品的相关信息。

记者经比对发现,王先生通过上述渠道购买的“消糖灵胶囊”“糖尿乐片”的价格要远高于常规药店售价。以“消糖灵胶囊”为例,一家名为“健康佳源大药房旗舰店”的线上药店中,该产品规格为10粒/板×2板/盒×4盒/中盒的售价为68元,而王先生购买的同规格的产品价格则为1000元。王先生告诉记者,其购买该产品的方式为货到付款,“快递上门给我送药,我现场给他们现金,付完了钱也没给我任何凭证。”

“这是典型的价格欺诈,消费者可以要求返还价款三倍赔偿,都没有败诉的可能性。”3月1日,山东法途律师事务所律师李菊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述商家的做法属于违法行为。记者看到,该律师所称“价格欺诈”定义于《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是指经营者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的行为。对此,李律师认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

“通过电视购物宣传购买医疗器械,再将电话咨询的消费者引流购买降糖处方药,这种行为涉嫌违法。”辽宁尊隆律师事务所律师谢兴华指出,消费者如果需要购买处方药,必须凭处方(含电子处方),经执业药师审核后才能购买。而上述商家的行为,违反了药品管理法等规定,消费者可向食药监局举报。

谢律师认为,“根据2024年1月1日起施行的《药品经营和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药品零售企业如未按规定凭处方销售处方药的,或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药师或药师技术人员管理要求的,应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造成危害后果的,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俩月摆脱胰岛素”?!

医疗器械夸大治疗效果

在采访中,王先生的亲属告诉记者,王先生患糖尿病并接受治疗时间超30年,但商家在广告和电话咨询时,多次表示上述药品可“药到病除”,而这些承诺也让王先生最终决心高价购买尝试。

一款降糖药品,真的能有如此神奇功效?记者就该药品成分咨询了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科的一名主治医师。该医师告诉记者,通过药品包装说明标示,其成分含格列本脲。“这是一种西药成分,虽降糖效果显著,但医院也只是在特殊情况下,如手术时才会适量使用。”该医生表示,在使用含有该种成分的药品时,需谨遵医嘱,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记者查询了解到,格列本脲作为一种口服降糖药,在过去曾被广泛使用,但现在已不再常用。长沙市第四医院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方面主治医师颜得新指出,由于格列本脲成分的副作用和耐药性等问题,如今新型降糖成分正逐渐取代其在常见降糖药中的应用。

记者注意到,上述提到的“糖无敌”由河南德源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受商家委托代为生产,该产品在外盒上写明“为医疗器械产品,不代替药品治疗”,但销售人员却告诉王先生“两个月就能摆脱胰岛素”。

“夸大医疗器械作用,甚至宣传其可替代药品,这些都属于虚假宣传,这种情况相对来说已经较为恶劣,市场监管局应介入罚处。”李菊强律师表示。记者了解到,“械字号”产品是针对某种疾病具有辅助医疗效果的产品。与“国药准字号”等膏药不同,“械字号”膏药贴等产品,不得在向个人推荐使用的医疗器械广告中,利用消费者缺乏医疗器械专业、技术知识和经验的弱点,使用超出产品注册证明文件以外的专业化术语或不科学的用语描述该产品的特征或作用机理,这种虚假宣传在诱导消费者下单购买的同时,更可能耽误患者日常用药和病情控制,存在极大的风险。

“经销商如何卖我们管不了”

“神药”厂家难控经销商“乱来”

2月28日,记者就上述问题先后致电三款产品的生产厂家了解情况。药品的包装信息上写明,“消糖灵胶囊”和“糖尿乐片”分别是湖南正清制药和吉林中晟制药的产品。记者从两家药厂的工作人员处了解到,两款药品的销售模式,都是由药厂将产品提供给符合资质的“总代”合作商,再由“总代”交由各类经销商进行分销售卖,而对于这些经销商是否符合资质,两家药厂均表示“并不清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规定,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健全药品销售管理制度,确保药品的正常销售和使用。因此,药厂有义务对下游经销商进行监督,确保药品的合法销售和价格合理,不能置身事外。”中国法律咨询中心民商事专委会副秘书长林先平表示。

此外,电视购物中销售的医疗器械“糖无敌”生产方——河南德源祥生物科技的售后人员则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只管提供商品,后续经销商如何售卖我们也管不了。”同时,当谈到该产品所谓“再也不需要用其他药了”的效果时,他表示 “广告都是这么打的”“您相信的话就付钱”。记者从德源祥负责供货对接的李姓女士处得知,“糖无敌”为“电视广告专卖品”,对于传统药店、诊所需求一般不予供货。另据记者调查得知,虽然“糖无敌”未能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查询到相关信息,但其包装盒内的“导光凝胶”及“穴位压力刺激贴”却收录于“境内医疗器械(备案)”目录中。

3月10日,记者致电河南新乡市(德源祥所在地)医疗器械监管科,科内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导光凝胶’及‘穴位压力刺激贴’属于一类医疗器械,实行备案制,的确拥有产品和生产备案就可以生产。”对于将两个产品合称为“糖无敌”进行售卖,监管科工作人员表示,具体要看是否符合国家的命名规定,涉及上述产品存在的问题,后续将进行摸排调查

记者看到,根据2016年4月1日起施行的《医疗器械通用名称命名规则》要求,医疗器械通用名称不得含有下列内容:说明有效率、治愈率的用语;未经科学证明或者临床评价证明,或者虚无、假设的概念性名称;明示或者暗示包治百病,夸大适用范围,或者其他具有误导性、欺骗性的内容。

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任重道远

“电视卖药”还应加强监管

值得注意的是,与王先生有同样遭遇的消费者还有很多。记者从黑猫投诉平台看到,不少消费者受限于投诉无果、法律维权难度大等问题,即使相关利益受到损害,最终也往往不了了之。

如今,基于互联网信息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的优势,很多线上药店的涉事问题往往能得到妥善解决。但对于不少老年消费者来说,其往往习惯通过电视了解外界信息,因其对电视购物平台的不了解,加之一些电视购物的产品销售人员虚假宣传,诱使老年人购买药品或保健品,最终遭受损失却投诉无门。对此,消费者王先生就表示,由于药盒显示均为药厂而非销售商家的信息,因此在维权和申请退款的过程中困难重重。

“消费者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商品或服务,且应索要相关凭证;不要轻信商家的功效宣传,要根据自身实际需要理性消费。”中国消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表示。

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卢鼎亮律师也指出,消费者在购买药品时,往往会因商家承诺的“效果”买单,但实际上多数“神药”都暗藏风险。“一定要先判断药品的合规性,确定该商家是否拥有《药品生产许可证》和《药品经营许可证》,是否经批准开展药物临床试验,是否使用未经核准的标签、说明书,是否取得药品批准证明文件。”他表示,即便是合规的药品,也可能会违反《广告法》中关于虚假广告的规定,对产品的功效作出刻意的暗示和虚假宣传。

在消费方面,业内人士詹军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药品定价主要依据包括成本、市场需求、竞争状况等因素。在现实中,部分商家会利用信息差进行高价售卖,这种行为违反了价格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在他看来,当察觉到上述问题,消费者应立刻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消费者协会进行投诉举报。另外,为了更好保护合法权益,提前保存证据尤为重要,如有质量问题的产品图片、聊天记录、购物发票等。“如果想维权顺利,就要形成一个证据和逻辑的链条。”开尔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席旸告诉记者。

陈音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在消费者提高自身安全理念的同时,企业也一定要向消费者提供真实、全面、准确的商品信息,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消费环境的改善,此类问题的有效解决,需要消费者、生产销售方、行业及监管部门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