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心慌是糖尿病吗(心慌是糖尿病吗严重吗)

岐黄张大夫科普 0
文章目录:

心慌也是病吗?这些身体信号别忽视,可能是疾病来临的预警!

心跳快得像是突然被谁吓了一跳,有时候明明坐着不动,胸口却像小鹿撞钟似的扑通乱跳,大多数人以为不过是“没休息好”或者“心烦气躁”,可真相往往藏得更深。

心慌,也叫心悸,在医学上是一个提示性很强的症状,它背后可能隐藏着心律失常、甲状腺功能异常、贫血,甚至心衰等重病的蛛丝马迹。别把“心慌”当小打小闹,它可能是身体在用最直接的方式敲警钟。

说句实在的,咱老百姓常常对“心慌”掉以轻心,觉得歇会儿、喝点水就过去了。可你知道吗?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23年数据显示,我国成人心律失常的患病率高达11.2%,其中超过三成患者的首发症状就是心慌。这不是我吓唬人,而是实打实的真相。一个小小的心慌,背后可能是心脏在发出求救信号。

有些人一觉醒来,心脏砰砰直跳,以为是做梦吓着了;有些人吃顿饭后突然心跳加速,还以为是饭吃咸了。可你不知道的是,心慌的“根儿”可能长在甲状腺、长在肺、甚至长在大脑里。这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地方,其实在身体里都牵一发而动全身。

就拿甲状腺来说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咱们老百姓常叫“甲亢”,它最典型的表现之一就是心慌。甲状腺像是人体的“发动机控制室”,激素一多,全身像打了鸡血似的,心跳就不受控地飙起来。你以为你只是紧张,其实是身体在走偏路。

再说贫血,尤其是中老年女性,很多人年复一年地感到心慌、乏力,却从没想过是血红蛋白掉到低谷了。血不够,氧气送不到心脏,那心脏当然急得跳脚。这时候你喝多少红糖水都没用,得查查是不是缺铁或者有慢性失血的问题。

有人说年轻人哪来的心脏病?可现在节奏快、压力大、熬夜多,心律失常已经不再是“老年病”的专属。心房颤动、室性早搏、窦性心动过速,听着挺吓人,其实很多三十岁出头的人就有了苗头。问题是,这些病往往不疼不痒,但一旦拖久了,可能直接引发脑卒中或者猝死。

心慌这事,说白了它不是病,却能指向很多病。它就像个“信使”,你听懂了,后边的事儿好办;你要是忽视了,那就是“养虎为患”,迟早吃大亏。有数据显示,40%以上的猝死患者在事发前几天都有过不明原因的心慌,但大多数人没放在心上。

那问题来了:到底啥样的心慌值得警惕?怎么分辨“累的”和“病的”?

这事儿得从发作的规律说起。如果心慌是偶尔一两次,来得快去得也快,没别的症状,那多半是生理性的,比如熬夜、情绪波动、咖啡喝多了。但如果心慌反复发作,持续时间越来越长,或是伴有胸闷、气短、出汗、眩晕,那就要警惕了。这时候别光想着“歇一歇”,得去医院做个心电图,看看心脏电路有没有短路。

有些人心慌的时候还觉得“眼前一黑”、身体发软,这种情况要特别当心,可能是脑供血不足,也可能是“心源性晕厥”的前兆。一旦心脏跳得乱,血压就可能突然掉下来,脑子一缺氧,人就直接栽倒。

除了心脏本身的毛病,还有一些“客串演员”也会让你心慌。比如低血糖,特别是糖尿病患者吃药不当时,血糖一低,心跳就像敲锣似的跳起来,手抖、出汗、发慌,跟恐慌发作似的。但这时候你要是只想着“是不是心脏出问题了”,就可能误判。

还有一种被忽视的情况——焦虑障碍。不少人查了大半年,心电图、彩超、血常规都正常,就是心慌得不行。其实问题出在大脑。焦虑让交感神经兴奋过度,哪怕你躺着不动,身体也像打仗一样,心跳飙升、呼吸急促。这时候如果只盯着心脏查,可能会查到天荒地老也没结果。

那怎么预防心慌呢?说到底得从源头抓起。

首先戒掉熬夜。这不是老话重提,而是真有科学依据。美国心脏协会研究表明,每天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心律失常风险比正常人高出20%以上。睡得不够,身体的自我调节机制就乱了套。

第二,别老让自己生气上火。情绪这玩意儿,看不见摸不着,却能直接影响心脏。老祖宗说“怒伤肝,喜伤心”,这话听着像迷信,实则是经验之谈。怒火攻心,心律自然紊乱。

第三,定期体检别偷懒。尤其是中年以后,心电图、甲状腺功能、血糖血脂都得查一查。别等到心慌得躺地上了才想着“是不是心脏出事了”,那时候后悔都来不及。

饮食上也有讲究。别吃太咸,别暴饮暴食,别顿顿烧烤火锅。高盐饮食会加重心脏负担,油腻食物则容易引起胃肠胀气,压迫心脏引发心慌。饭后猛喝冰水,也可能刺激迷走神经,让心跳乱套。

还有个土办法,热水泡脚、按摩内关穴,有助于安抚交感神经,缓解心慌。但这不是治病,只是辅助。真要心慌得厉害,先查明原因才是正道。

说到底咱身体就像是个老机器,出了响动最好别装聋作哑。心慌不是病,但它是病的“前奏”,是身体在悄悄提醒你:“我快撑不住了”。听不听,全看你自己。

别等到哪天倒下了,才想起那几次“心跳加速”其实是警告。人这辈子,最怕的不是病,而是拖。病没来时防一防,病来了早发现,才是正经过日子的智慧。

参考文献:
[1]王晨,李晓东. 中国成人心律失常患病情况研究[J].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23,27(03):145-150.
[2]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R].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3.
[3]张颖,黄建伟. 心悸患者的临床特点与心理因素关系研究[J]. 临床误诊误治,2024,37(01):33-36.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

皮肤痒手脚麻心慌?小心糖尿病早期信号,3个症状别忽视

最近小李发现自己老是觉得皮肤痒,特别是腿和肚子,挠得停不下来。更奇怪的是,他的手脚有时候还会麻麻的,偶尔心慌得厉害,去医院一查,医生说这可能是糖尿病找上门了!这事儿听起来吓人,但其实很多人一开始都没当回事,等到身体出大问题才后悔莫及。

小李这样的情况,不只是皮肤痒那么简单。他的手脚麻木也跟糖尿病有关。高血糖会慢慢伤到神经,尤其是手脚这些地方。晚上睡觉前,或者站久了、走多了,脚底或手指头可能会像被针扎一样,或者干脆没啥感觉。这种麻木要是放着不管,可能会越来越严重,甚至走路都费劲。

还有一件事,小李说自己吃饭前老觉得饿得慌,心慌得像要晕过去。这是血糖在作怪!身体里的胰岛素要是分泌不够,或者用不好,血糖就会像过山车一样,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低血糖的时候,大脑和身体没能量,就会让人心慌、出汗、头晕,严重了还可能抖得停不下来。

糖尿病这东西,最怕的就是你不把它当回事。很多人觉得自己身体还行,痒点麻点没啥大不了,结果拖着拖着,问题就大了。医生说,糖尿病不光会让你不舒服,还可能伤到心血管、肾、眼睛这些重要器官。到时候生活质量直线下降,想后悔都来不及。

数据也挺吓人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有超过4亿人得了糖尿病,中国就有1亿多患者。很多人发现时,病情已经不轻了。医生提醒,家族里要有人得过糖尿病,或者你平时爱吃甜食、油腻东西,体重还忽上忽下,那得特别当心。

好消息是,糖尿病发现得早,完全能控制住!小李听医生建议,开始管住嘴,少吃甜点和油炸食品,多吃蔬菜和粗粮。他还每天散步半小时,慢慢地,血糖稳了不少。医生说,运动能让身体对胰岛素更敏感,血糖就不容易乱跑。

说到饮食,真是管好糖尿病的关键。别老吃白米饭、甜饮料这些让血糖飙升的东西。换成糙米、燕麦,血糖升得慢,身体负担也小。医生还建议小李每天吃点豆类、绿叶菜,纤维多,能帮血糖稳住。

当然,光靠自己折腾可不行,定期查血糖是必须的。小李现在每隔几个月就去医院测一次,平时也用家里的血糖仪盯着点。他发现,只要血糖控制得好,皮肤不那么痒了,手脚麻木也少了,整个人精神头都回来了。

这病虽然麻烦,但也不是啥绝症。关键是得早发现、早管住。小李现在逢人就说,身体有点不对劲,别硬扛,赶紧去医院查查。像皮肤老痒、手脚发麻、吃饭前心慌这些小信号,可能是身体在喊救命,别不当回事。

糖尿病这事儿,归根到底还是得靠自己上心。管好嘴、迈开腿、定期查,日子照样过得舒坦。咱们中国人讲究“防患于未然”,身体的小变化得留点心,别等小病拖成大病。你说是不是?大家伙儿平时有没有啥类似的症状?快去查查,别拖!

心慌心悸、高血压包括高血糖,说白了就是身体机能紊乱了。

心慌、心悸、高血压、高血糖,身体机能紊乱,错过时机,后半辈子需长期治疗。

后半辈子就是要治疗。

我原先没有高血压,那天都杠到了一百八九十,心率都杠到90多,就肾阴虚,阴虚阳亢了,阴虚阳亢就血压高了,严重血糖也高了,它就是身体机能紊乱了。

而且时好时坏,有时候高压低,低压高,有时候高压心率也高,血压不高心率高。

就是这些气血阴阳都紊乱以后,再加上情绪不好导致的。

该跟你讲的也讲了,现在才40来岁,否则身体机能就乱了,后半辈子就是要治疗,吃中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