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奶水少(糖尿病奶水少怎么办)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胖娃脖子变黑 当心糖尿病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糖尿病并非老年人“专利”,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儿童糖尿病患者不断增加,其中以自身免疫问题导致的1型糖尿病为主,但和肥胖相关的2型糖尿病儿童病例也在不断增加。专家提醒,糖尿病早期症状并不明显所以常常为人忽略,1型糖尿病更有四成是到了酮症酸中毒的紧急情况才发现病情,建议每年儿童体检中增加血糖检测项目。

儿童糖尿病1型占九成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遗传与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李秀珍介绍,1型糖尿病占了儿童糖尿病的九成。2017年中国约有4100名15岁以下新发病例,这一数字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

“我家孩子又不胖,怎么会得糖尿病呢?”不少家长在孩子被确诊为1型糖尿病后,会问这样的问题。实际上,1型糖尿病是由于自身免疫原因导致胰岛β细胞被破坏、胰岛素绝对缺乏引起的,多数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身上,无论胖瘦都有可能患病。

李秀珍介绍,1型糖尿病往往起病很急,而且会有糖尿病典型的“三多一少”的症状,也就是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本来已经能一夜无尿的五六岁孩子,如果突然又容易尿床了,有可能就是1型糖尿病的症状”。但是这些信号往往会被家长所忽略,而当孩子逐渐出现消瘦、疲乏、精神萎靡,还可能会有腹痛、恶心、呕吐和便秘等情况,又容易被误认为是胃肠或神经方面的疾病。

1型糖尿病 四成到“中毒”才发现

假如糖尿病得不到及时治疗,患者会出现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进而引起心脑血管、肾、眼睛和神经病变;还容易出现酮症酸中毒的紧急情况,表现为呼吸困难、气促,呼出的气体有烂苹果味,严重酸中毒时会出现嗜睡、昏迷、抽搐甚至危及生命。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症状容易被忽略或误诊、得不到及时治疗,在我国,40%的1型糖尿病患者是在发生酮症酸中毒后才被确诊。

李秀珍介绍,1型糖尿病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肠道病毒感染可能是其中一个诱发因素,母乳喂养有助于预防1型糖尿病。但只要规范治疗、管理好病情,不仅对寿命不会有大影响,在校表现也不会比其他孩子差。由于胰岛素绝对缺乏,1型糖尿病的孩子终身都需要依赖胰岛素治疗。

胖孩子脖子腋窝发黑 高度怀疑糖尿病

随着儿童肥胖率增加、体力活动减少,和肥胖相关的2型糖尿病在儿童中的患病率也在逐年增长。

李秀珍介绍,和1型糖尿病相比,2型糖尿病的儿童病例多数年纪较大,往往有家族史,体重超重或肥胖,比1型糖尿病会更早地出现慢性心脑血管并发症。她特别提醒,假如家长发现肥胖孩子腋窝、颈部、腹股沟出现“老泥”状但洗不掉的“黑渍”,也就是专业医生所说的黑棘皮病,就要高度怀疑2型糖尿病。因为2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是肥胖引起胰岛素抵抗以及分泌相对缺乏,而胰岛素抵抗是黑棘皮病发病的重要环节。

建议: 儿童体检加测血糖

“儿童血糖管理相对于成人来说,难上加难。”李秀珍解释,儿童比成人需要更多的睡眠、学习时间,运动时间难以保障;低年龄的孩子对心跳加快、手抖、出冷汗等低血糖症状的感知比较差,容易发生低血糖意外;还有一些孩子不可预知的行为和饮食习惯会导致医从性问题。

李秀珍指出,家庭的有力支持,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糖尿病患儿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血糖,提高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尤其是1型糖尿病的孩子,每天的饮食从量到质都要具体规划,而且每天需要多次注射胰岛素以及进行血糖监测,有的孩子害怕病情被学校知道,会自己躲在厕所里进行。她同时呼吁学校和老师们对糖尿病患儿给予更多关怀。

“糖尿病早期可以没任何症状,而仅仅表现为血糖、尿糖升高。但目前儿童、青少年的常规体检,基本上都不查血糖这一项。建议家长给孩子每年检测血糖,或者家中老人有血糖仪的家庭,也可以在家中给孩子测测。”李秀珍说。(全媒体记者伍仞通讯员李雯)

女性糖友母乳喂养时需要注意的点

每年的5月20日是全国母乳喂养宣传日。按照《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及《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提出,到2030年全国母乳喂养率要达到60%的标准。但是对于有些身患糖尿病的母亲来说,在孕育自己的孩子之后就担心自身的糖尿病可能对未出生的宝宝造成影响,等到孩子出生后,同样担心自己母乳喂养会不会导致宝宝血糖变化,其实《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中对于孕期糖尿病产后管理是鼓励母乳喂养的。不过虽然是鼓励,但是一些需要注意的点,作为哺乳期的女性糖友还是应当了解。

女性糖友哺乳,要注意控制好自身血糖

糖尿病患者在哺乳期可以喂奶,关键是使用的什么样的方法进行哺乳期血糖的控制,目前不建议哺乳期患者使用口服降糖药进行降糖治疗,因为大多数降糖药物有可能从乳汁分泌。建议优选胰岛素治疗,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胰岛素的降糖作用比较好;另一方面是其不从乳汁分泌,对婴幼儿的健康比较安全。哺乳期的糖尿病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胰岛素治疗方案来控制血糖。另外,因为分泌乳汁需要消耗能量加上带孩子可能给身心都带来巨大压力,睡眠也不规律,所以更加需要加强血糖监测

哺乳期膳食注意

①增加富含优质蛋白质及维生素A的动物性食物和海产品,选用碘盐。

乳母膳食蛋白质的质和量对泌乳有明显影响。当蛋白质与能量摄入量降低时,泌乳量可减少到正常的40%~50%。如果乳母的膳食蛋白质质量差,摄入量又不足时,还会影响乳汁中蛋白质的含量和组成。鱼、禽、蛋、瘦肉是优质蛋白质的理想来源,也同时提供多种重要的矿物质和维生素。乳汁中维生素A的含量与乳母膳食密切相关,增加乳母膳食维生素A的摄入量,乳汁中维生素A的含量会有一定程度的增高。提高母乳维生素A含量,满足婴儿对维生素A的需要,乳母需要多选择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富含维生素A原的深绿色和红黄色蔬菜水果。另外,选用碘盐和增加海产品摄入可保证乳母对碘的需要并增加乳汁中碘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

②产褥期食物多样、不过量,重视整个哺乳期营养。

产妇自胎儿及其附属物娩出,到生殖器官恢复至非妊娠状态一般需要6~8周,这段时间在医学上称为产褥期,民间俗称“坐月子”。产褥期要重视蔬菜、水果摄入,做到食物均衡、多样、充足,但不过量,以保证乳母健康和乳汁质量。摄入过多的动物性食物,会使蛋白质和脂肪摄入过量,加重消化系统和肾脏负担,还会造成能量过剩导致肥胖,对于女性糖友来说,也会导致血糖控制不稳;蔬菜、水果等摄入不足则使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减少,影响乳汁分泌量以及乳汁中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含量,并增加乳母便秘、痔疮等的发生率。

③忌烟酒,避免浓茶和咖啡。

烟草中的尼古丁可进入乳汁,且吸烟可通过抑制催产素和催乳素进而减少乳汁的分泌。尽管乳腺不存储酒精,但乳汁中的酒精含量与母亲血液酒精含量平行。一项研究证明,母亲饮酒后3~4小时,其泌乳量可减少约20%。除了降低泌乳量外,饮酒还可改变乳汁的气味从而减少婴儿对乳汁的摄取。浓茶和咖啡里含有较多的咖啡因,研究显示哺乳期母亲摄入咖啡因可引起婴儿烦躁及影响婴儿睡眠质量,长期摄入可影响婴儿神经系统发育。

哺乳期要保持好心情和多运动

①保持愉悦心情,充足睡眠,促进乳汁分泌。

乳汁分泌包括泌乳和排乳,泌乳受催乳素调控,排乳受催产素调控。乳母的情绪、心理及精神状态可直接兴奋或抑制大脑皮质来刺激或抑制催乳素及催产素的释放,也可通过神经-内分泌来影响调控。乳母心理状态良好、自信心强、积极乐观可促使催产素分泌,增加乳汁排出,相反则会降低乳汁的合成量。一项研究显示,产后抑郁及焦虑既可延长泌乳始动时间,又可降低泌乳量。

②适度运动,逐步恢复适宜体质量。

美国一项21年追踪调查研究证明,孕期和哺乳期体质量变化和女性以后肥胖的发生密切相关,产后体质量滞留是导致女性远期肥胖的主要因素。而肥胖是许多慢性病的重要诱因,这些疾病会影响女性的终生健康。因此,保持适宜的孕期体质量增长,同时在分娩后适当减重以避免体质量滞留非常重要。产后体质量滞留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哺乳(包括哺乳时间、频次等)、体力活动、睡眠时间、营养膳食因素等与其密切相关。合理膳食结合适量的运动可促进乳母心肺功能,同时防止脂肪沉积。因此,妇女产后除注意合理膳食外,还应尽早开始进行适当的活动和做产后健身操,例如有氧运动从每天15分钟逐渐增加至每天45分钟,每周坚持4、5次。

患乳腺炎时需暂缓哺乳

哺乳期乳腺炎是在各种原因造成的乳汁淤积基础上,引发的乳腺炎症反应,伴或不伴细菌感染。临床表现为乳房疼痛,排乳不畅,乳腺局部出现肿块,形状为楔形或不规则形,可发生于乳房的任何部位,乳房皮肤可出现红、肿、热、痛,病变区域皮温升高,有压痛;全身症状包括发热,体温可达39—40℃,伴有寒战、全身出汗、头晕、乏力等症状。

乳母患乳腺炎时应及时寻求乳腺外科医生的专科治疗,采取排空乳房、休息、镇痛等对症支持措施,必要时用抗生素治疗;当症状严重、发热、怀疑菌血症、败血症、乳房脓肿等时需暂停乳房喂养,但应排空乳房。

患有糖尿病的妈妈能否进行母乳喂养

母乳中含有适宜的营养成分和丰富的免疫活性物质,是抵御病原菌侵袭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婴儿最理想的食品。但当妈妈患有各种急慢性疾病或宝宝患有特殊疾病时,是否适宜进行母乳喂养却是困扰着广大患病妈妈的大问题,今天我们将就患病妈妈及患有几种特殊疾病的宝宝母乳喂养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为大家做一解答。

一、母亲患感染性及传染性疾病问题

1、患有甲型肝炎的母亲能否进行母乳喂养?

甲型肝炎主要经肠道感染,也可经血液传播。该病在急性传染期时有较强的传染性,因此甲型肝炎产妇在急性期伴有黄疸时,应停止母乳喂养,但需要注意定期挤奶,以保持泌乳量,同时新生儿应给予免疫球蛋白肌注,并且与产妇隔离,待产妇康复后方可进行母乳喂养。若甲型肝炎孕妇在分娩时已处于恢复期,则可以进行母乳喂养,新生儿也不需要使用免疫球蛋白。

2、患有乙型肝炎的母亲能否进行母乳喂养?

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婴幼儿感染乙型肝炎的重要途径。由于我国乙型肝炎发病率以及病毒携带率都较高,因此很多患有乙型肝炎或者携带乙型肝炎病毒的妈妈都十分纠结,到底要不要给宝宝进行母乳喂养呢?

一般情况下认为,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乙肝e抗原(HBeAg)阳性是乙肝有传染性的间接指标,而HBV-DNA阳性是乙肝有传染性的直接指标。因此对于乙肝“大三阳”,即HBsAg、HBeAg及HBeAb均阳性的妈妈,因为乳汁中可能含较高浓度的乙肝病毒颗粒,对宝宝具有传染性,不建议进行母乳喂养。而对于乙肝“小三阳”妈妈,即HBeAg、HBeAb及HBcAb阳性的妈妈,虽然其乳汁中乙肝病毒含量相对较低,但还是建议到医院进行HBV-DNA检测,如果HBV-DNA(-),在做好宝宝的预防工作,即生后早期(最好生后12小时内,最迟生后24小时内)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同时按期接种乙肝疫苗,并随访婴儿乙肝抗体产生的情况下可以进行母乳喂养。在喂乳前,需确保妈妈的乳房无破损,同时妈妈应使用肥皂、流水洗手;如果妈妈的乳头皲裂出血,应暂停哺乳。如果检测发现HBV-DNA( ),则不宜进行母乳喂养。

对于有条件直接进行HBV-DNA检测的妈妈来说,检测血清和母乳中HBV-DNA含量是决定母乳喂养安全性的关键。如果乳汁中HBV-DNA阳性,则不建议进行母乳喂养。在无条件检测乳汁HBV-DNA情况下,可依据产妇血清HBV-DNA的滴度来判断是否可以采用母乳喂养。由于母乳中HBV-DNA含量远低于血液中HBV-DNA 含量,因此血中HBV-DNA 阴性的母亲进行母乳喂养是安全的。而对于血清中HBV-DNA阳性的产妇来说,当产妇血清中HBV-DNA<1x106 copies/ml时,乳汁中DNA均为阴性,母乳喂养也是相对安全的。

另外科学研究发现,人类肠道黏膜具有HBsAg抑制物,可以使进入肠道的HBsAg失去活性,因此在婴儿肠道有炎症或粘膜损伤情况下,肠道黏膜通透性增加,母乳中的HBV可进入毛细血管再进入血循环引起婴儿感染。故,在分娩及产后喂哺时应注意对婴儿的护理,避免损伤口腔、咽、气管、食管、胃粘膜等,同时在婴儿存在腹泻等情况时,建议暂停母乳喂养。

3、患有丙型肝炎的母亲能否进行母乳喂养?

丙型肝炎在我国发病率亦较高,丙型肝炎病毒为RNA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因此新生儿出生后及4周内应给予免疫球蛋白预防感染。产妇处于丙型肝炎急性期时应停止母乳喂养,但对丙肝抗体阳性而无肝炎表现的产妇来说,虽然在母乳或初乳中能检测到HCV RNA,然而通常并不认为母乳喂养是HCV母婴传播的危险因素。对于无肝炎症状的母亲,进行母乳喂养是安全的,但是对于有肝炎症状,尤其是血液中检测到较高病毒含量的妈妈来说,不应当进行母乳喂养,以避免病毒通过乳汁传播。

4、患有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母亲能否进行母乳喂养?

我国育龄妇女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十分常见,约有90%以上的育龄妇女CMV-IgG阳性,而CMV-IgG阳性母亲的乳汁中排出CMV是常见的现象,母乳中排泌CMV的高峰期在分娩后4-6周,出生后婴儿CMV感染主要是由食用含有CMV的乳汁所致,然而,婴儿在出生的过程中通过与母亲的体液接触, 或者通过母乳喂养所致的巨细胞病毒感染属于良性、自限性疾病,基本上不会导致任何症状,也不会对婴儿造成任何影响。即使在婴儿已患有巨细胞病毒肝炎的情况下,是否喂母乳亦与治疗效果无关,因此无论母乳中巨细胞病毒阳性与否,只要是足月、免疫功能正常的婴儿,均可继续进行母乳喂养。但对于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等免疫功能相对较低的婴儿,因其感染巨细胞病毒的风险较足月儿高,且一旦感染,发生有症状病变的可能性较大,因此最好对母乳中巨细胞病毒情况进行检测后再决定是否能进行母乳喂养。对于十分想进行母乳喂养的CMV IgG阳性妈妈,建议将其乳汁经过巴氏消毒法或-20℃冷冻处理后喂养极低出生体重儿,可以降低CMV的活性,减少感染几率。

5、患有艾滋病的母亲能否进行母乳喂养?

母婴传播是艾滋病的重要传播途径,由于母乳中含有高负荷量的艾滋病病毒(HIV),甚至比血浆中的病毒水平更高,因此通过母乳喂养导致的艾滋病母婴传播率可达HIV母婴传播的1/3-1/2。母乳喂养的时间越长,婴幼儿感染艾滋病的危险越大,如母乳喂养1年后,艾滋病母婴传播危险可达10%-20%,因此对患有艾滋病的母亲,提倡进行人工喂养,避免母乳喂养,而研究表明混合喂养比纯母乳喂养HIV母婴传播危险更大,因此应杜绝混合喂养。WHO建议,当人工喂养是可接受的、可行的、可负担的、可持续的和安全时,应避免所有形式的母乳喂养,改为人工喂养。如无法进行人工喂养,可在应用抗病毒药物的前提下,进行纯母乳喂养至生后6个月,在添加泥糊状食物或其他食物的同时,还可持续至婴儿满12个月,但在喂养过程中,应积极创造人工喂养条件,一旦条件具备,应及时转变为人工喂养。在我国,普遍认为HIV感染母亲所生婴儿纯母乳喂养不应超过6个月,以避免长时间母乳喂养造成母婴传播风险的增加。另有观点认为,由于婴儿摄入初乳较少,同时生后早期婴儿血液中来自母体的抗体浓度较高,且HIV传播最危险的时期是在婴儿出生后4-8周,因此可在新生儿期间进行纯母乳喂养。总之,HIV感染母亲分娩后可以进行母乳喂养,但应尽可能早地停止母乳喂养,转变为人工喂养。母乳喂养时,如有条件,可对挤出的HIV感染母亲的母乳进行巴氏消毒或者加热,以便有效的消灭母乳中的HIV病毒和污染物。另外,研究表明在进行母乳喂养的同时,HIV感染母亲或其婴儿应用抗病毒药物,可以有效地降低产后母乳喂养传播HIV的风险,因此WHO建议,当选择母乳喂养时,母亲或婴儿应坚持服用抗病毒药物,并定期寻求医生的指导,以求最大限度降低HIV感染的风险。

6、患有结核病的母亲能否进行母乳喂养?

母亲患有活动性结核时,应暂停所有的母婴接触(包括母乳喂养)。患结核病的母亲在接受抗结核药治疗期间,不宜照看和喂养婴儿。新生儿出生后必须立即接种卡介苗,并至少应与母亲隔离6周。如因条件所限做不到彻底隔离时,要定期为孩子做身体检查,争取早发现早治疗。

7、患有呼吸道感染的母亲能否进行母乳喂养?

呼吸道感染,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感冒,是最为常见的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正常情况下,空气中存在很多致病菌,并且人体自身也会携带条件致病菌,当母亲存在受凉、劳累、压力大等情况而致抵抗力下降时,很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由于呼吸道感染主要是通过呼吸道的飞沫进行传播,因此,当母亲患有呼吸道感冒时,可能通过与孩子的近距离亲密接触,将病原传给孩子,母乳喂养并不是导致孩子发生呼吸道感染的罪魁祸首,停止哺乳也可能会使孩子得病。患有呼吸道感染的母亲应尽量减少与孩子直接面对面接触的机会,在与孩子接触时最好戴上口罩,避免呼出的飞沫(病原体)直接进入孩子的呼吸道,导致孩子感染。另外,由于母亲患病时身体内会产生针对病原体的特异性抗体,这些有益的抗体可以通过乳汁传递给孩子,因此,坚持哺乳,会使孩子从母乳中获得相应的抗病抗体,帮助孩子预防感染或加速感染的恢复。母亲患病期间,应尽量多喝白开水,并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避免自行使用一些偏方,以防某些不适宜孩子的药物成分对孩子造成影响。

二、母亲患内科相关疾病问题

1、患有甲状腺疾病的母亲能否进行母乳喂养?

育龄期女性容易发生甲状腺疾病,其中甲状腺功能低下和Grave’s病最为常见。而任何一种甲状腺激素或其代谢产物只要能到达母血循环都可出现在母乳中。因此母乳可能将甲状腺激素及甲状腺抗体传递给婴儿。对于患有甲亢的妈妈来说,在治疗期间需要服用抗甲亢药物,例如硫氧嘧啶等,此类药物可以进入乳汁,如果婴儿长期食用这种母乳,可引起婴儿甲状腺肿及甲状腺功能不足,危害婴儿健康,因此不建议处于治疗期间的甲亢妈妈进行母乳喂养。另外对于甲状腺抗体阳性的妈妈来说,约有40-50%的甲状腺抗体可以通过母乳进入婴儿体内,而这些抗体可以对婴儿(尤其是早产儿)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如有条件可以检测母乳中甲状腺抗体水平,以此决定是否可以进行母乳喂养,否则不建议进行母乳喂养。对于患有甲状腺功能低下的妈妈,在治疗期间需要口服优甲乐等药物,此类药物在乳汁中的分泌量很少,对孩子影响不大,可以继续母乳喂养。最后,在妈妈进行放射性碘治疗时,由于碘能进入乳汁,有损宝宝甲状腺的功能,应该暂时停止哺乳,待疗程结束后,检验乳汁中放射性物质的水平,达到正常方后可以继续喂奶。

2、患有糖尿病的妈妈能否进行母乳喂养?

妊娠糖尿病包括妊娠合并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GDM)两种。妊娠糖尿病并不是母乳喂养的禁忌症,葡萄糖是乳腺分泌细胞产生乳汁的主要能量来源和乳糖合成的基本物质,虽然糖尿病产妇体内血糖浓度高,但这并不影响乳汁中乳糖的质与量。目前建议妊娠糖尿病产妇亦应进行母乳喂养,因其对母儿生后的身心健康均有益处。对于产妇,母乳喂养有利于改善产妇糖代谢情况,使产妇产后血糖降低并可协助保持产后血糖稳定低水平,同时也可减少产后胰岛素用量,对于婴儿,母乳可避免婴儿出生后肥胖、对婴儿I型糖尿病的发生起到抑制作用,推迟儿童糖尿病的发生,同时可提高婴儿的心身运动发展,并维持产后早期婴儿血糖的稳定性。但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口服降糖药,尤其是磺脲类降糖药,可能会导致婴儿胰岛ß细胞增生,引发低血糖,并可能影响婴儿发育,故糖尿病产妇在哺乳期间仍应坚持注射胰岛素调整血糖,并通过运动、饮食等控制血糖。在产妇生后初期要注意保证产妇摄取充足的营养,如果因此导致血糖升高,可给予胰岛素或增加胰岛素用量以控制血糖。此外,需注意少量多次进餐,以便控制血糖。另外在哺乳期间,由于体内的部分葡萄糖被用于产生乳汁所需的能量以及合成乳糖的原料,往往会出现血糖降低的情况,因此在哺乳前可摄入适量的碳水化合物,尤其是睡前或夜间哺乳次数较多的产妇,可适量加餐,以免出现低血糖。糖尿病患者易发生感染,且一旦发生,则不易控制,因此糖尿病产妇在哺乳期间要注意排空乳汁,避免诱发乳腺炎,平时注意保持乳头干燥,如果出现乳头破损(例如被婴儿咬破),需及时对症治疗,避免继发感染。

3、患有心脏及肾脏系统疾病的母亲能否进行母乳喂养?

一般情况下,患有心脏及肾脏疾病的母亲,只要能够正常分娩,即应该可以正常进行母乳喂养,但由于母乳喂养会加重母亲的负担,因此对于心功能较差,例如患有急性心力衰竭等重症心脏疾病的母亲不适宜进行母乳喂养,以免加重母亲的病情。对于心脏疾病处于代偿期或心脏瓣膜损伤已做修补术且效果佳者,可以进行母乳喂养,但要注意根据自身耐受程度适当调整哺乳时间,以不觉劳累不适为宜。患有肾脏疾病的母亲不宜劳累,因此此类患者应注意增加营养及休息,同时可以适当缩短哺乳时间,避免加重病情。

三、母亲患外科相关疾病问题

1、患有乳腺炎的母亲能否进行母乳喂养?

急性乳腺炎在哺乳期妇女中较常见,尤其多见于初产妇,一般多见于产后3~14周。发生乳腺炎的主要原因是乳腺导管不通畅,乳汁郁积,加之乳头皲裂细菌入侵等,表现为患侧乳房胀痛,局部红、肿、热、痛,严重者可有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对于轻症患者,仅有乳房肿胀、乳核形成时,应该让孩子继续吃奶,因为孩子的有力吸吮可以起到疏通乳腺导管的作用,且婴儿的吸吮比使用吸奶器更温和、有效、不易损伤乳房。在每次喂奶时,让孩子先吸吮患侧,并尽可能将乳汁排空,如果孩子吸吮后仍有残余,可使用吸奶器或按摩帮助乳汁排出,这样可以有效的缓解乳腺炎症状。对于重症乳腺炎患者,往往发生乳腺脓肿,此时应暂停哺乳,在脓肿切开引流等治疗后再考虑进行母乳喂养,在暂停母乳喂养期间,应继续乳汁挤出或用吸奶器吸出,以保持泌乳量,挤出的母乳可弃去,或经消毒后方可喂给孩子。对于乳腺炎患者,使用一般的常用抗生素治疗,对孩子是安全的,母亲应注意咨询医生后再用药。对于坚持母乳喂养的母亲来说,患乳腺炎的几率会大大降低。一旦发生乳腺炎注意积极对症治疗,并坚持母乳喂养。

四、哺乳期用药问题

哺乳期到底是否能够使用药物是一直困扰着患病母亲的问题,服药后能否哺乳,如果可以,服药后多久可以哺乳都是产妇亟待了解的问题。一般情况下,由于药物经人体吸收后,可以渗透至母乳中,并经母乳喂养传递给婴儿,因此正在进行哺乳的妈妈应尽量减少药物的摄入,以免对婴儿造成不良影响。但对于不得不接受药物治疗的妈妈来说,并不是所有药物都不能服用。虽然大部分药物可以从乳汁中分泌出来,但乳汁中的药物含量仅为每日摄入药量的1-2%,因此不会给婴儿带来危害。只有少部分分子质量较小或脂溶性较高的药物,从乳汁中的排出量较大,可导致新生儿体内血药浓度达到或者接近母体血液浓度,应避免使用。

抗生素是母亲哺乳期最可能使用的药物。不同的抗生素自乳汁中排泄差异很大,其中红霉素及林可霉素自乳汁中排泄量较大,输注红霉素时,乳汁中的浓度甚至可以较血清浓度高4-5倍,而青霉素类药物乳汁中的浓度仅为血清浓度的2-20%,相对比较安全,但对有过敏体质的婴儿需慎用青霉素类药物。除四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吡肟之外,多数头孢类抗生素在乳汁中含量较少,对婴儿相对安全,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有些抗生素如卡那霉素和异烟肼,可能通过母乳进入婴儿体内,导致婴儿中毒,应禁用。磺胺类药物通过乳汁的药量可能导致G6PD婴儿发生溶血,或由于其从血浆蛋白中置换胆红素而导致新生儿黄疸,因此也宜尽量减少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如氟哌酸、环丙沙星等,由于可导致未成年青年动物关节病变,应避免使用。

解热镇痛类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在婴儿排泄物中未发现原型药物或代谢产物,对婴儿安全,可以使用。而乙酰水杨酸、吲哚美辛在乳汁中含量多,短时小剂量使用安全,长期大剂量使用可引起婴儿出血、黄疸、酸中毒和惊厥,应避免大剂量使用。

胃肠道相关药物中,缓泻药及果导等可通过乳汁进入婴儿体内,导致其出现腹泻、呼吸困难等,应慎用,西咪替丁、法莫替丁等对婴儿毒性较大,应禁用。吗丁啉及奥美拉唑等虽然母乳中含量不高,但对婴儿的影响尚无明确结论,应尽量减少使用。

口服避孕药含有雌/孕激素,在乳汁中含量较多,可导致婴儿出现激惹、尖叫、惊厥等神经系统表现,男婴可能出现乳房增大,女婴出现阴道增生,月经初潮提前等,因此哺乳期妇女应避免使用口服避孕药。

抗高血压药物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可导致婴儿骨髓抑制,依那普利可影响婴儿肾脏功能,故均应慎用。

降糖类药物中,胰岛素对婴儿是安全的,而口服降糖药,如甲苯磺丁脲、格列喹酮等可引起新生儿黄疸、低血糖等,应禁用。

多数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类药物,如癫痫母亲服用的苯妥英钠和苯巴比妥等可能通过母乳进入婴儿体内,导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全身瘀斑等表现,安定可导致婴儿体重下降及高胆红素血症等,故哺乳期母亲应避免长期使用此类药物。

甲状腺疾病相关药物中,左旋甲状腺素在乳汁中含量甚微,可以使用,他巴唑同位素碘、硫尿嘧啶、丙基硫氧嘧啶等可应发婴儿甲状腺肿及粒细胞减少等,应禁用。

另外放射性药物、麦角制剂、锂、抗癌药物、汞剂等均在乳汁中浓度较高,可影响婴儿的各脏器功能,应禁用。

利尿剂、抗组胺药长期应用均对婴儿有害,应避免长期使用。溴化物可使婴儿出现嗜睡、皮疹等,应慎用。

阿托品、苯海拉明、蒽醌类泻药、咖啡因、新生霉素、羟基保泰松等药物,虽然乳汁中的浓度明显低于血浆,但当母亲用量很大时,仍然会对婴儿产生不良影响,故母亲应注意药物的用量。

此外乳母吸烟过多,可造成婴儿烟碱中毒,饮酒过量可导致婴儿嗜睡,母亲均应注意。

母亲在哺乳期间,应该根据自身疾病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乳汁排出少,相对比较安全的药物。母亲也可以查询美国FDA的妊娠及哺乳期用药指南,其中对大多数常用药物的安全性有明确标示,可以作为用药参考。母亲服药期间,最好在哺乳后立即服药,并适当延长下一次哺乳时间,这样可以避开血药浓度高峰期,减少对婴儿的影响,同时注意避免使用长效药物,避免多种药物联合使用,尽量选择短效、单剂量疗法,减少药物在婴儿体内蓄积的可能。药物以口服或局部用药为宜,对必须使用不能确定安全性的药物时,应暂停哺乳,改为人工喂养。

五、宝宝患特殊疾病问题

1、苯丙酮尿症

苯丙酮尿症(PKU)的婴儿,由于体内缺少苯丙氨酸羟化酶,不能使苯丙氨酸转化为酪氨酸,从而导致苯丙氨酸在体内的堆积,干扰婴儿的脑组织代谢,造成功能障碍,以致这类患儿生后常表现为智能障碍,毛发和皮肤色素的减退,临床出现毛发稀黄、尿及汗液有鼠尿味等表现。PKU是一种可治疗的疾病,开始治疗的时间越早,其导致婴儿发生智力低下等表现则约轻,一般在生后一个月内开始治疗的孩子基本与正常婴儿没有太大区别。其根本的治疗方法就是避免苯丙氨酸饮食的摄入,母乳中苯丙氨酸的含量明显低于牛奶,但在确诊该疾病早期时,一般婴儿体内苯丙氨酸浓度均高于正常几十甚至几百倍以上,因此应该尽量减少苯丙氨酸的摄入,即使是母乳也应该避免,而以不含苯丙氨酸的特制奶粉或低苯丙氨酸的水解蛋白质喂养为主。然而苯丙氨酸也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之一,长期绝对禁止苯丙氨酸的摄入也是不适宜的,因此,在服用不含苯丙氨酸的特殊配方奶粉同时应该密切监测婴儿体内苯丙氨酸浓度的变化情况,一旦苯丙氨酸浓度降至安全范围,则可以逐渐添加天然饮食,其中首选母乳,因其苯丙氨酸含量仅为牛奶的1/3,同时继续监测苯丙氨酸浓度,此后根据苯丙氨酸浓度调整患儿的喂养方案。

2、乳糖不耐受

乳糖不耐受症,是由于患儿体内乳糖酶的缺乏导致乳糖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的一种疾病,临床常表现为婴儿吃了母乳或牛乳后出现腹泻。长期腹泻可能直接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同时导致婴儿免疫力低下引发反复感染,因此对于此类婴儿以往多采用暂停母乳或其他奶制品的喂养,代之以不含乳糖的配方奶粉或大豆配方奶喂养的方式。近年来,乳糖酶已作为产品上市,对于乳糖不耐受的婴儿来说,只要在母乳喂养前口服乳糖酶,再食用母乳就可明显缓解乳糖不耐受导致的腹泻等症状。

-------------------------------------------------

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go1233go (长安复制)

-----做负责任的父母 关注进入1233购!就能知道更多育儿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