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可可粉(糖尿病吃可可粉)
糖尿病人的福利:7款低糖饮品
华龙网2017年11月29日15时30分讯 对于糖友来说,不含任何热量的白开水无疑是最完美的饮料。然而,如果觉得白开水太寡淡,想喝点有味道的,自己在家动手也能制出多种健康饮料。这些饮品能与糖友的健康饮食方案融为一体,同时满足对美味的渴求。
1。 低脂可可奶。这种饮品富含钙,非常适合于糖友在锻炼后饮用。成品可可奶含有大量的糖,建议自己在家尝试调制,把1%的低脂牛奶和适量可可粉充分混合即可。与在商店中购买的同类饮料相比,自制的低脂可可奶中热量、糖分和脂肪都要低不少。
2。 水果茶。水果茶很容易自制,把水果压碎(如含糖量较低的柚子、火龙果和草莓等),浸泡在热水里,待冷却后,喝起来提神爽口。
3。 橙汁。虽然橙汁十分美味可口,但商店中出售的一杯橙汁含有的碳水化合物可高达20余克,还不如吃整个的新鲜橙子。如果想喝橙汁,可以用榨汁机自制。
4。 柠檬水。把饮用水、鲜榨的柠檬汁和冰块混合起来即可,这种饮料清爽宜人,热量较低。
5。 热巧克力。自制的热巧克力热量还不到商店所售产品的一半。将一杯低脂牛奶和2块可可含量70%以上的黑巧克力混合,还可以根据个人口味添加少量肉桂、香草等香料。
6。 姜汁矿泉水。制法是将一勺研磨碎的姜放入一杯冰镇矿泉水中,它不含碳水化合物,喝起来非常美味。
7。 水果奶昔。餐饮店中出售的一杯340克的芒果奶昔含有约58.5克的碳水化合物,而家庭自制同等分量的浆果奶昔中,碳水化合物含量只有29克左右,需要蓝莓、草莓和香蕉各1/3杯,打碎搅拌均匀后再加入冰块就做好了
华龙网整合
可可粉的功效与作用
可可粉是一种很受人们欢迎的食品,它做成的各类美味都很好吃。当然,可可粉的功效与作用也不少,来看看吧。
天然可可粉中生物碱具有健胃、刺激胃液分泌,促进蛋白质消化,减少抗生素不能解决的营养性腹泻。科学家表示,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可可粉中的化学成份可以有效治疗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以及血管性疾病等。可可粉中使人身体受益的是一种名为黄烷醇的植物化学成份,在红葡萄酒和红茶中也有这种化学成份。
摄入大量可可粉会降低死亡风险
荷兰研究人员27日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老年男性中那些大量摄入可可粉的人与从不吃含可可粉食物的人相比,前者因病死亡的概率要低许多。
此项研究历时15年,调查对象是居住于荷兰祖特芬市的470名年龄在65岁到84岁之间的老年男性。其中,有三分之一的人一点儿可可粉都不吃,另三分之一的人平均每天摄入可可粉4.2克。从1985年到2000年的时间段内,共有314名受调查者死亡。与从不吃可可粉的人相比,那些最爱吃含可可粉食品的人死于各种疾病的可能性只相当于前者的一半。
报告的作者布赖恩·布伊耶斯来自荷兰比尔托芬市的国家公共卫生与环境研究院。布伊耶斯认为,要想在更为广泛的人群中得出有关可可粉健康效的结论,则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他说,“只有在进行了更大规模的研究后,我们才能够明确表示可可粉能够拯救你的生命”。美国纽约莱诺克斯山岭医院的心脏病专家尼卡·哥德伯格说,";这一研究的结论并不适用于广大公众,因为其所涉及的研究对象仅包括65岁以上的男性”。这份研究报告已经被刊登在《内科医学文献》杂志上。
可可粉往往存在于那些富含脂肪和糖的高热量食物中。布伊耶斯的报告认为,可可粉中的抗氧化剂以及黄烷醇可以提升血管内壁各种细胞的机能,同时还能够减轻由胆固醇及其它化合物导致的罹患心脏病、癌症和肺病的风险。黄烷醇是一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多种蔬菜、绿茶和红葡萄酒中。
吃喜欢的食物,收获宝贵的健康
《吃出自愈力》作者:威廉·李博士。
我们经常会在影视作品中看到这样的桥段,医生对患上绝症的病人说:“回家吃点好的,喝点好的吧”;在我们参加宴席时,主人也会表示让大家“吃好,喝好”。
前者常被人们理解成“委婉的判决”,后者往往被当成例行的“客套”。可是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待,饮食对人体的影响极大,所以“吃好喝好”是真正能让人健康长寿的良方。
而且,食物能治病的说法很早就有。比如,我国中医食疗文化中,就有“药膳”的概念。只不过受限于当时的医学科技水平,人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进步,分子医学、分子营养学等医学分支的结合,让我们终于能够系统、准确地了解饮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而在这一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引领了“精准医疗”时代的重要人物之一,就是《吃出自愈力》这本书的作者威廉·李博士。
作为专业的医学工作者,李博士不仅是一名资深的内科医生,更是研究型的医学科学家。他发现心脏病、糖尿病、癌症等70多种重大的疾病,存在着某些同性。遵循着这个思路,李博士领导的“血管生成基金会”展开了长达25年的专项研究。最终,他们成功开创了一种基于“血管生成”的新型治疗方法,帮助许多被病痛折磨的患者重新享有高质量的人生。
但李博士并没有因此而欢欣鼓舞。因为他意识到,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了致命的“健康杀手”。世界卫生组织曾经有过统计,仅在2015一年间,全球就有177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另有880万人死于癌症。
到了今天,这些数字还在不断扩大。而攻克这些疾病的研究进展却十分缓慢,所需的研发经费更是天文数字。开发一种有针对性新药的投入,甚至要超过20亿美元。
其实,医生们都知道,除了现代医疗手段之外,饮食是更加方便经济的“药方”。俗话说:“药食同源。”有的时候吃对了食物,就连癌症都可能逆转。但可惜的是,有关食品与健康关系的研究,一直都不被重视。
为了弥补这方面的空白,李博士专门写了这本《吃出自愈力》。书中详细介绍了食物对人体自身的5大防御系统产生的影响,为广大读者探索出了一条通过“吃”来预防和治愈疾病的新道路。
除此之外,李博士还用深入浅出的方法讲解了专业医疗知识,并且给出了许多简便易得、可操作性强的食材和食谱。可以说,任何人都能通过阅读这本《吃出自愈力》获一份健康的收益。
那么下面,我们就从认识人身体的5大防御系统开始今天的解读。
人体的第一个健康防御系统,是血管生成。简单来说,这个系统的目的是让我们的身体生长和维持血管健康。
在最理想的状态下,人体对血管生成的控制力应该达到完美平衡。也就是血管应该长在人体最需要的地方,数量要不多不少,适量最好。
对此,书中做出了许多说明,详细讲解了人体各个脏器和组织对血管数量的不同需求。比如,当人患上动脉粥样硬化的时候,血管生成系统就会启动,在出现堵塞的血管旁边生长出新的血管通道。这种新生成的血管被称作“侧副血管”,如果能够成功构建,就会在心血管疾病发作时救人一命。
当然,有的时候血管太多也不是什么好事。作者在书中也列举了许多这方面的病症,其中最令人们担惊受怕的就是癌症。
其实,每个人的身体内都有癌细胞存在,但它们一开始很微小,不活跃、不增大、不扩散,根本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可一旦血管在小团的癌细胞中生成,得到血液滋养的肿瘤就会飞速成长。只需要两周,肿瘤就能变得比之前大1.6万倍。
通常情况下,我们的身体能够产生抑制血管生成的抑制剂,但假如血管生成系统的控制力崩溃的话,人就很容易患上癌症。医学家根据这个原理展开研究,让“血管生成抑制剂”变成了继手术、放疗和化疗后的第四种治疗癌症的手段。
不过,医疗手段不但费用高昂,副作用也很大。想要保持对血管生成系统的控制力,其实通过适当的饮食就可以做到。尤其对身体健康、想要预防疾病的人来说,饮食既容易操作也更加安全。因为饮食中含有的血管生成抑制剂,只会限制多余的血管,而不像药物那样不分好坏的一并摧毁。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吃才能保持血管生成系统的正常和平衡呢?
对此,李博士在书中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参考食物,包括:谷物、坚果、水果、蔬菜、海鲜、饮品等人们日常饮食的各个大类。
在这些食材中,许多我们都容易买到,价格也经济实惠。它们对血管生成系统都很有益。由于篇幅有限,这里不再一一列举,我们只介绍几种需要特别说明的食物。
比如,许多人认为大豆和豆制品会提高女性体内的雌性激素水平,让乳腺癌的患病风险增高。可实际上,情况恰恰相反,大豆和豆制品能有效抑制血管生成。只需每天一杯豆浆的食用量,就能大幅降低人们的患癌风险。
再比如,番茄中含有的“番茄红素”,是天然又高效的血管生成抑制剂。而且番茄红素在果皮中的含量更高,要比果肉多出3-5倍。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生吃番茄效果很差,要带皮煮熟后食用,人体才容易吸收番茄红素。假如你用油烹饪番茄,效果最好,因为番茄红素是脂溶性的,可以提升3倍吸收效率。
当然,有的血管需要被抑制,有的却需要刺激生成。除了心脑血管、颈动脉这些性命攸关的部位之外,关系到我们“发量”的头皮,同样也对血管生成有很大的需求。而能够帮助血管生成的食物也有很多,比如,超市里常见的苹果、辣椒,蔓越莓干、葵花籽,等等,都具有良好的促进血管生成的效果。
所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多吃这类食物不仅可以帮助我们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还能起到固发防脱的效果。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人体的第二大防御系统,是以“干细胞”为基础的再生系统。如果干细胞罢工的话,人活不过一个星期。
因为,我们的身体每天都会被污染、日晒、劳损等多种因素损伤。所以,我们总是有大量的细胞需要被修复或是替换。而只占人体细胞总量十万分之二的干细胞,负责的就是繁重的细胞再生工作。
在我们不知道的情况下,干细胞时刻都在发挥着再生作用。所以,我们的皮肤、肌肉、骨骼、脏器等一系列身体组织都能保持良好的状态。
有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在接受外科手术之后,患者的再生机制会飞速运转。在术后48小时,体内的干细胞数量就能飙升13倍。而体内干细胞含量较高的人,死于任何病因的风险甚至会降低32%。
不过,人体内的干细胞含量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抽烟、酗酒、作息不规律等不良生活习惯,或是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病,以及自然衰老,都会让干细胞含量衰减。
虽然现代医学科技已经可以利用干细胞的特性来治疗疾病,这能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人体干细胞含量的不足。但是,还是那句话:医疗手段不仅“劳时伤钱”,还经常让人们痛苦不堪。所以,不用去医院,也不用怎么花大力气投入的饮食就是最好的替代方案。
在书中,李博士告诉我们,吃对了食物就能延缓衰老的影响,让干细胞活跃依旧。在这些有益于人体干细胞的食物中,许多都是我们所熟知的养生食品。比如,水果类有芒果、桃子、蔓越莓……蔬菜类有芹菜、菠菜、辣椒……干果类有花生、核桃、栗子……谷类有大豆、全麦……饮品中有绿茶、咖啡、可可,等等。
可能有的朋友对咖啡和可可有所质疑,因为在一些观念里,这两样似乎并不算健康食品。
不过,经过科学家研究发现,咖啡中含有大量能增强干细胞活性的“绿原酸”,这种生物活性物质还存在于蓝莓、桃子、茄子等食材中,兼具抑制血管生成和消炎、降血压的功效。
而可可粉中含有的物质叫作“黄烷醇”,作用类似于降低胆固醇的他汀类药物,同样能提升人体内的干细胞含量。
此外,威廉·李博士在列出食材清单的同时还强调,饮食模式也对人体再生系统有着重大影响。
他在经过调查研究之后得出结论:不但要戒除高糖、高盐、高脂肪的饮食习惯,还得让饮食多样化才行。因为蔬菜、水果、谷物、坚果、海产品等不同类型的食材,含有的生物活性物质都不同。所以,各种食材搭配组合的方式越丰富,再生系统得到的滋养就越全面。
人体的第三大防御系统,是微生物组。在了解这部分内容时,我们需要抛弃身为单一个体的身份,把自己看成一个与39万亿细菌共生的“功能体”。
可能有不少人听到这里会感觉到浑身不舒服,觉得自己体内体外有这么多细菌实在是太脏了。但是,这还没完。要知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跟外界交换着细菌。比如,你推超市的手推车时,手掌和把手就会展开细菌交流;再比如,你每次跟爱人接吻,也都会“进口”超过8000万个细菌。
听到这,你可能感觉更不好了。但实际上,我们只是心里觉得接受不了,身体却能接受、也需要这些细菌。早在我们还待在妈妈子宫里的时候,来自母体的细菌就已经开始帮我们构建微生物组。等到我们出生之后,亲人的拥抱接触以及母乳喂养,会进一步完善这个生态体系。
而运行良好的微生物组,能有效促进我们的身体健康。多种多样的有益细菌不仅能够提升我们的肠道功能,还能帮助人们抵抗衰老和多种疾病,甚至对情绪都有积极影响。李博士在书中就表示:我们拥有细菌的数量和种类越多,会越健康。
然而曾经一些落后的医学思维,让许多人至今都对细菌存在偏见。这也导致了抗生素滥用和过度清洁的现象普遍存在。其实,你只要留心一下大多数口服抗生素药物的说明书就能够发现,这些“消炎药”通常都有不良反应。比如,腹痛、腹泻、呕吐等胃肠道反应,以及皮疹等过敏反应。这就是人体内的微生物环境被严重破坏的结果。虽然坏细菌被杀死了,但有益细菌也跟着“陪葬”了。
直到医学进入21世纪后,科学家才发现这种“不分好坏细菌统统毁灭”的手段对健康无益。比如,有些医生就曾用“粪便移植疗法”治好了患有严重结肠炎的病人。这种方法需要在健康人的大便中提取有益的肠道细菌,然后再喷洒到病人的肠道中。虽然听起来非常不舒服,但疗效显著,一次成功治愈的概率在九成以上。
不过,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告别这种令人不适的医疗手段来构建体内细菌生态。而是通过更好的饮食方式,让肚子里的细菌又多又好。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说说具体的做法。
想要维持体内细菌的稳定和平衡。一方面,是通过吃喝来补充有益的细菌。也就是直接食用酸奶、泡菜、奶酪等富含益生菌的发酵类食物。
另一方面,是给益生菌补充食物,这需要我们吃下含有益生元的食物来实现。简单来说,益生元是那些人体无法消化,但是可以滋养体内细菌的食物。当有益细菌在“吃”这些益生元时,就会代谢出许多对人体有益的物质。
在李博士开出的富含益生元的食材清单中,我们同样能找到市场上常见的食品。比如,猕猴桃、芒果,西兰花、蘑菇、番茄,核桃,红葡萄酒、茶、可可以及豆类食品,等等。
不过,像安赛蜜、阿斯巴甜等这类人工甜味剂,以及含有化学添加剂的加工类食品则会损害人体内的益生菌,最好戒除或减少食用。
人体的第四大防御系统,是DNA保护。人们通常认为,DNA只和遗传有关系。实际上,DNA的功能更加高级,它是构建并维护我们身体正常运行的源代码。一旦DNA出了问题,我们的健康就会受到威胁。
DNA不仅脆弱,每天还会受到来自阳光、污染、疾病等方面超过一万次的破坏。好在,DNA存在自我修复机制。在DNA的自行修复下,通常每1000个损伤之中,只有1个不可逆。不过,DNA的自我修复功能并不稳定,可能因为负面刺激使效率变差,也可能因为得到良好滋养而增强。
在DNA修复方面,我们听到最多的就是抗氧化剂产品。许多保健产品打着这个旗号赚得盆满钵满。李博士预测,到了2024年,抗氧化剂产品会成为价值近3000亿美元的大生意。
这些产品不能说没有效果,只不过总有点“花冤枉钱”的意思。因为想要吃到减少DNA损伤并提升基因自我修复能力的东西,在自家厨房里就能做到。比如,每天食用就能至少降低60%基因损伤的猕猴桃;还有番茄、西瓜这些富含茄红素的蔬果,能够大幅度减轻阳光以及X光辐射对DNA造成的伤害。
DNA除了具有自我修复的特性,还有着表观遗传效应。简单来理解就是,我们的基因表现会因为外部环境的影响而产生改变。这种改变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但通常都会伴随人的一生。
比如,经常运动的人会更加强壮,那么基因就会向有益的方面改变,让身体变得健康充满活力;再比如,常常熬夜的人,心血管系统、视力和脑神经等方面都会受到损害,此时基因表现就会往有害的方向发展,导致健康受损或者寿命缩短。
饮食作为外部影响的重要一环,对表观遗传效应有着极大影响。只有吃那些有益于健康的食物,才能抑制有害基因,激活好的基因。
比如,含有异黄酮的大豆,以及含有多酚类物质的咖啡,就可以有效激活那些对肿瘤有抑制作用的基因;再比如,姜黄、薄荷、罗勒这类植物性食物或香料中,也有许多对DNA有积极促进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
而除了构建和修复之外,DNA保护系统中还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端粒。有许多研究证据表明:端粒跟人的寿命有直接关系。那些百岁老人普遍拥有相当长的端粒,而端粒较短的人,通常寿命都不算太长。
随着人的年纪增长,端粒还会被不断磨损。一旦端粒被损耗殆尽,人也将迎来死亡。更要命的是,饮食不健康会加速端粒损耗。那些每天喝一瓶汽水的人,平均每年会加速衰老4.6年。
不过,生命本身充满着奇迹,端粒本身虽然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被不断磨损缩短,但是它缩短不仅可以逆转,甚至还可以通过饮食来延长。在使端粒变长的食物中,坚果类是主力军,在常见的核桃、腰果、栗子、花生、瓜子等坚果中,你总能找到自己喜欢的。
人体的第五大防御系统,是免疫。在许多人看来,免疫力主要是跟一个人容不容易感冒有关系,再多也就是加上一个吃了不干净的食物会不会拉肚子的问题。
虽然这种看法没有什么问题,但还是低估了免疫系统的作用。要知道,强大的免疫系统,能够主动寻找并杀死那些入侵人体的细菌、病毒,甚至就连癌症都可以抵御。
总体来说,人的免疫系统分为两种模式。
第一种是进行快速反应的先天性免疫。90%的动物只有这么一种免疫模式,通过激烈的反应来排斥外界侵害。比如,猫狗吃了异物之后,会通过呕吐排出这些有害身体的东西。
另一种是反应较慢的获得性免疫。这种免疫模式具有很强的记忆功能,一次构建能够长久有效。就像是水痘、腮腺炎,我们只要得过一次,免疫系统就会始终记得如何对抗同样的疾病,所以我们一生几乎不会再得第二次。医学界利用获得性免疫的这种特性,发展出了通过注射疫苗来预防脊髓灰质炎、麻风、乙肝等多种疾病的办法。
但假如人体的免疫系统被破坏,生命就会受到直接威胁。而感染、过劳、压力、不健康饮食、缺乏锻炼等因素,都会造成免疫力下降。比如,艾滋病毒,就被形象地称为“免疫缺陷病毒”。这种病毒本身并不致命,可是它会让人的免疫系统失效。最终因艾滋而死去的人,许多是因为严重感染或是癌症。
当然了,免疫系统的沉寂是一种灾难,但太活跃却也不是什么好事。假如免疫系统失控,人体内的免疫细胞就会攻击人体内的正常细胞和组织,让人患上自身免疫病。比如,1型糖尿病就是因为免疫细胞分辨不清敌我,对产生胰岛素的细胞进行了破坏,从而导致身体血糖异常。类似的例子还有关节被自身抗体破坏的类风湿关节炎,以及甲状腺分泌异常等多种疾病。
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刺激自身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另一方面又要让它保持理智,千万别“杀红了眼”。
那么,通过饮食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吗?
答案是肯定的。不仅如此,李博士还列出了不少具有增强和抑制功能兼具的食物。只要合理地吃了它们,免疫力就不会变成一把“双刃剑”。
比如,特级初榨橄榄油和蓝莓,都可以在增强免疫力的同时,平复因自身免疫系统过度活跃而造成的炎症;而富含维生素C的番茄、草莓、橙子等食物,也能有效调节免疫系统的平衡。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辣椒、大蒜这些辛辣的食物,以及牡蛎等海产品,对人体免疫力有很强的提升效果。所以,如果我们刚打完疫苗,最好暂时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和海鲜。不然,就会影响疫苗效果,甚至导致接种无效。
到这里,我们已经介绍了人体的五大防御系统,以及相对应的有益食物。那么,面对李博士推荐的这么多食材,我们到底该怎么搭配来吃呢?
在书中,李博士为我们提供了一套5×5×5计划。它的具体操作方式是每天在5次用餐的时间里,吃下至少5种对5大防御系统有益的食物。这样就能让我们通过“吃”来治愈自己,保持生命的平衡与健康。
此外,李博士强调了5×5×5计划并不是医疗处方,也没有规定需要多少天的疗程,甚至具体吃什么、吃多少、什么时间吃都没有特别的限制。这个计划更像是一种建议,能帮助我们在灵活选择的基础上,养成有益身体健康的饮食习惯。
所以,5×5×5计划适用性非常广泛,就算你对某些食物过敏,或者正采用某种医生要求的饮食方案,都不影响这个计划开展。因为,这本书中提供的食材清单非常丰富,我们很容易就能找到适合又喜欢吃的食物。
不过,虽然5×5×5计划看似随意,但是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才能发挥出最佳的效果。
首先一点是找出对5大人体防御系统有益,我们自己也喜欢的食物,并且整理成自己的食材清单。在这一步骤中,书中列出了200多种可供选择的食材,相信绝大部分人都能从中找到爱吃的东西。
其次,每天都从自己的食材清单中选择至少5种食物。要求是每种食物至少对5大防御系统中的1个有益,5种食物加在一起的益处要照顾到所有的防御系统。
最后,在一天之内把这些选取好的食物吃完。这一步骤中的自由度很高,你可以在早、中、晚三餐中吃这些食物,也可以在上午零食时段或是下午茶歇时间吃这些食物;而且把5种食物平均分配在每餐中吃,还是一次性都吃完也都没有关系。只要保证当天吃完这些东西就算完成计划。
那么,通过这样的安排我们会发现,5×5×5计划很容易避免自己每天都吃重复的东西,既保持了健康,也让味蕾得到了享受。
当然,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也不可能每天按照5×5×5计划来进行饮食。原因可能是太忙太累,也可能是要赶飞机火车,还可能是朋友请客吃饭,等等。但无论是什么原因造成5×5×5计划不能按部就班地执行都没有关系。
因为这个计划着眼的是长期效应,只是几顿饭或者几天没按计划进行并不会对长期效果造成太大影响。
好,这本由世界著名医学家威廉·李博士所写的《吃出自愈力》的精华部分,到这里就讲完了。
书中另外一些非常有价值的内容,比如,李博士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更新了许多能提升免疫力的食材清单和食谱;再比如,他凭借从医数十年的经验,总结提炼出了一套简便易行的健康状况自我评估法;还有,他贴心地在书中回答了:“食材怎么烹饪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常见的食材每天吃多少合适”这两个非常具体的问题。这些内容,我们会在接下来一周的共读时间里继续进行解读。
可以说,李博士在写这本书时,既注重理论,更关心实践。他用医学工作者的严谨、科学家的专业以及作家的热情,从人体5大防御系统入手,详细为我们讲解了人为什么会得病,吃什么食物能保持健康,又该如何制作和食用这些食物。
不过,需要我们谨慎对待的是,一个人到底会不会得某种疾病,生命长度和健康状况如何,并不是能够轻易预测的。这会受到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的多重影响。所以,书中所说的,吃某种食物能够降低患上某种疾病的概率,只是一种参考,并不能保证我们吃完后一定不会生病。
毕竟,食物不是药物,也不能完全代替医疗手段。探寻饮食与健康关系的真正意义在于,让人们有了一种方便地享有健康长寿的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