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糖尿病尿液(儿童糖尿病尿液)
儿童糖尿病多为Ⅰ型 孩子多饮多尿要留心
来源:中国妇女报
“儿童时期的糖尿病属慢性全身性疾病,严重威胁儿童、青少年健康,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异常的遗传性异质性疾病。”全军儿科疾病诊治中心、福州总医院儿科住院总医师翁增凤介绍说,糖尿病分为I型糖尿病(T1DM)、II型糖尿病(T2DM)、特殊类型糖尿病,儿童期绝大多数是I型糖尿病。
据介绍,许多患儿就诊时病情危重,并发了重度酮症酸中毒,是由于糖尿病患儿血循环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升糖激素(如皮质醇、生长激素、胰高糖素等)不适当升高引起的,以高血糖、高血酮、酮尿、脱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为特征等一组临床症候群。翁增凤说,I型糖尿病在糖尿病患儿中占2/3,最常见诱因是感染,是儿童糖尿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
临床上,患儿主要表现出糖尿病的典型表现,出现呼吸深快,呼气有烂苹果味及口唇樱红等症状,病情重时出现尿量减少、皮肤干燥、血压下降、四肢厥冷等脱水表现,甚至出现昏迷。而部分患儿上述表现可不明显,呼气中的烂苹果味也不明显,未引起家长重视而忽略病情。血糖高的患儿,还会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皮肤瘙痒、视物模糊等急性代谢紊乱表现,空腹血糖大于等于7.0mmo/L,已有随机血糖监测大于等于11.1mmo/L等情况。
需提醒的是,儿童多饮多尿时,家长就应该多留意,不要等到出现了呼吸困难、喘息后才引起重视而就诊。因为一旦出现上述情况,病情会快速进展,至患儿意识不清。
所以,遇到不明原因的酸中毒、昏迷患儿,应及早监测末梢血糖、尿糖、电解质检查,并了解有无糖尿病病史。当血酮或尿酮显著阳性,血糖升高或已知糖尿病患儿,血HCO3-降低或血PH<7.3即可诊断DKA。这类患儿治疗上,关键是扩容、补液,在血钾大于3.3mmol/L时,持续使用静脉胰岛素控制血糖。(吴志 李政)
专家共识 | 儿童泌尿系结石的病因、诊断和治疗
导读
目前暂无全国儿童泌尿系结石发病率和患病率的报道。既往食用“三聚氰胺奶粉”儿童的泌尿系结石患病率为2.45%,呈聚集性发病;禁止相关奶粉后,国内大部分地区儿童泌尿系结石呈零星散发。以喀什地区为代表的新疆南部地区儿童(≤14岁)患病率约为2.0%,呈局部流行状态。肾结石最为常见,其次为输尿管结石和膀胱结石。
发病机制与高危因素
高钙尿症:是儿童结石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可能与钠摄入过量有关,也可能与胃肠吸收障碍,特发性高尿钙症,维生素D增多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基因缺陷有关,袢利尿剂如呋塞米可增加尿钙排泄。
低枸橼酸尿症:病因有饮食、激素、药物、遗传基因、远端肾小管酸中毒等。
高草酸尿症:常见病因有草酸摄入过多和脂肪吸收不良。
尿酸尿症:儿童尿酸结石和高尿酸尿少见。
胱氨酸尿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胱氨酸转运蛋白缺陷引起胱氨酸重吸收障碍所致,有3种不同基因型。
低镁尿症:常见病因是炎症性肠病导致的镁吸收不良。
药物性结石:罕见。
地方性结石病:饮食和营养成分缺乏导致晶体形成,环境温度高和/或供水不足有关的慢性脱水、尿量减少导致尿液溶质过饱和。
饮食:高钠饮食抑制钙重吸收导致高尿钙;动物蛋白摄入过多增加尿钙排泄,减少尿枸橼酸;高糖饮料增加尿钙、草酸排泄。三聚氰胺的摄入也会诱发和促进肾结石形成。
尿路感染:是感染性结石形成的主要原因,主要成分是鸟粪石(磷酸铵镁)和碳酸磷灰石,易于高pH值尿液中形成,在产脲酶细菌作用下形成。
解剖异常: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原发性巨输尿管、输尿管囊肿、尿道瓣膜、膀胱外翻和重复畸形等。
代谢性疾病:高血压与儿童尿路结石发生率有相关性。I型糖尿病患儿尿钙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儿童,可能与结石形成有关。
遗传性肾结石:可由单基因或多基因突变导致。
临床表现和诊断
不同年龄有所差异。常见症状是腹痛,典型肾绞痛症状仅占10%~14%。学龄前儿童及婴幼儿可表现为哭闹、呕吐、拒食等不典型症状,其他症状包括肉眼或镜下血尿、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和下尿路功能障碍,如尿痛、尿频、尿急、尿失禁和排尿困难等。15%~25%的患儿可无明显症状,尤其是低龄患儿,往往在体检或行腹部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
遗传性肾结石患儿发病年龄较早,可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双侧上尿路结石梗阻时可以肾功能衰竭首诊。
儿童泌尿结石需结合病史进行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儿童行影像学检查配合度低,特别是低龄儿童,必要时需要应用镇静剂。影像学检查推荐泌尿系超声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泌尿结石的治疗
01 肾绞痛的镇痛药物选择
镇痛药物选择缺少儿童人群的高质量临床研究。常用药物为非甾体抗炎镇痛药(NSAIDS)、对乙酰氨基酚和阿片类药物。NSAIDS较阿片类药物有更好的镇痛效果和更少的不良反应,故可作为首选。
NSAIDS推荐布洛芬、双氯芬酸钠、塞来昔布。NSAIDS和对乙酰氨基酚未能产生满意镇痛效果时,可以应用阿片类镇痛药,如吗啡、氢吗啡酮和芬太尼等。哌替啶的代谢产物有明显不良反应,不推荐应用于儿童。
02 溶石治疗
含钙结石和低枸橼酸尿症:可应用枸橼酸盐,提高尿钙溶解度,对高尿钙症患儿有效,同时降低肾结石复发风险。
尿酸结石和高尿酸尿:枸橼酸盐通过碱化尿液#对纯尿酸结石有溶石和预防复发作用,但推荐剂量尚无共识。
胱氨酸结石和胱氨酸尿:枸橼酸盐、硫普罗宁和青霉胺等可增加胱氨酸溶解度。
非药物治疗:足够的液体摄入可以减少尿中钙、草酸和尿酸过饱和。建议至少摄入液体1500~2000ml/(1.73m2/d),根据尿量调整摄入量,使婴儿尿量>750ml/d,<5岁患儿尿量>1000/d,5~10岁患儿尿量>1500ml/d,>10岁患儿尿量>2000ml/d。如果尿量测量和评估有限制,可以根据尿色间接评估,以保持尿色清亮为宜。
03 药物排石
对于>2岁儿童的<10mm的输尿管结石,可以使用α受体阻滞剂辅助排石。
04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
大多数儿童上尿路结石可以采用ESWL治疗。儿童皮肤至结石距离短,冲击波能量衰减少;组织含水量高,声阻抗低,冲击波易透过,碎石效率高;输尿管短,伸展性好,排石能力强;并发症比成年人少;低龄儿童结石多质地松脆,易粉碎;胱氨酸结石碎石效果差,不推荐ESWL。
适应证:
肾结石:直径<10mm的肾结石,是一线选择,净石率高,再治疗率低;直径10~20mm、HU值<750非肾下盏结石,是一线选择;学龄前儿童的15~20mm非肾下盏结石,是二线选择;表面积<300mm的部分鹿角形结石,可选择ESML(结石主体大部分位于肾下盏的除外)。
输尿管结石:直径<15mm的输尿管上段结石和直径<10mm的输尿管中下段结石,是一线选择;直径≥10mm的输尿管中下段结石,是二线选择。
膀胱结石:0~6岁,直径<10mm;7~18岁,直径<15mm;拒绝或不宜行腔镜手术而无下尿路梗阻者。
尿道结石:考虑体位、配合度和生殖腺损伤因素,一般不推荐ESWL。
05 输尿管镜/软镜
儿童结石输尿管软镜手术(RIRS)的研究数据较少,争议较大,成人标准不完全适用于儿童。
适应证:直径10~20mm的肾结石;直径<10mm,有症状且保守治疗和ESWL均无效的肾结石;保守治疗和ESWL均无效的全段输尿管结石。
06 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
适应证与成人基本相似,年龄不再是限制因素,推荐用于:完全性或部分性鹿角形肾结石;直径>20mm的肾结石;直径>10mm的肾下盏结石;ESWL或RIRS失败的肾结石或输尿管上段结石。
07 腹腔镜/机器人辅助手术和开放手术
腹腔镜/机器人辅助手术:不是常规治疗方式,常需要联合输尿管软镜手术,适合上尿路畸形合并上尿路结石。
开放手术:目前儿童尿路结石很少需要开放手术。
小结
儿童泌尿系结石诊疗中国专家共识虽然为临床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循证证据。专家组建议要充分考虑不同患儿的具体情况#应该针对不同的患儿采取个体化处理方法,以期取得最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来源:
儿童泌尿系结石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结石学组.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投稿邮箱:tougao@medlive.cn
健康|夜尿多?儿童当心糖尿病
儿童糖尿病中,1型糖尿病占89.6%,2型糖尿病仅占7.4%。儿童糖尿病在分型时,首先考虑为1型糖尿病。近10年来,由于儿童及青少年肥胖日益增多,2型糖尿病增长快速,使得总体上儿童糖尿病患病人数增加。由于儿童对饮食和行为的控制更难,血糖容易波动,所以儿童糖尿病治疗起来比成年人更难。
1型为主,2型增速更快
儿童糖尿病流行现状形式严峻
什么是糖尿病?目前,国际儿童青少年糖尿病协会2018年发布的指南中,儿童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T1DM)和2型糖尿病((T2DM),前者是由于自身免疫致β细胞破坏,胰岛素绝对缺乏。
我国儿童及青少年1型糖尿病人数全球第四 图/张华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遗传与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李秀珍称,全球儿童及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逐年增长,15岁以下1型糖尿病患者数量以年均3%递增,我国儿童及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数居全球第四位,每年新发病例数居世界前列。
我国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病例数居世界前列 图/张华
其次,就是2型糖尿病(T2DM),主要是肥胖致胰岛素抵抗和分泌相对不足。因肥胖率增加、体力活动减少儿童T2DM患病率逐年增长。我国儿童糖尿病患者不断增加,以1型为主,2型增长更快 。
“三多一少”,儿童糖尿病易被忽视
儿童1型糖尿病通常有典型的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的症状。有一些年幼的儿童因夜尿增多还会发生遗尿,但这一症状,往往被家长给忽略,未及时就诊。李秀珍主任医师称,得了1型糖尿病,患儿会逐渐出现消瘦伴疲乏、精神萎靡,可有腹痛、恶心、呕吐和便秘,这些症状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
住院儿童糖尿病患者中1型占绝大多数 图/张华
我国14家医疗中心纳入1995-2010年住院的0~18 岁儿童患者共4337836例,其中新发糖尿病患者4691例 ,其中1型糖尿病占绝大多数。糖尿病患儿如果不及时治疗,往往容易出现酮症酸中毒,有呼吸困难、气促,呼出的气体有烂苹果味(酮味),严重酸中毒时出现嗜睡、昏迷、抽搐,甚至会危及生命。因此,专家提醒,1型糖尿病早期可以无任何症状,仅尿糖阳性,因此体检要注意查血糖。
儿童2型糖尿病的较轻或基本没有症状,但儿童本身肥胖或超重,出现酮症酸中毒几率也很少见,常在感染、手术等才应激时出现。
1型和2型糖尿病的区别 图/张华
儿童糖尿病患者需要家庭更多支持
儿童需要更多的睡眠时间、饮食和行为不太好控制,对胰岛素很敏感,对低血糖的感知较差,多种原因造成了患儿更容易发生血糖波动,决定了糖尿病患儿病情较成人更不易控制。
儿童糖尿病的治疗需要多方支持 图/张华
李秀珍主任医师称,家庭的有力支持,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糖尿病患儿更好的管理自己的血糖,然而糖尿病患儿家属接受过相关培训少,参与度不高,孩子很多时候也得不到学校或老师们的关怀。而实际上,家庭是构建积极健康生活方式的主平台和预防2型糖尿病的主战场,在2型糖尿病的早期发现和管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了解,近12年来,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每年都有举办儿童糖尿病义诊、夏令营、各种联谊活动。近些年,还开展了校园儿童糖尿病科普活动,帮助孩子们能轻松自如地应对疾病,活得健康而自信。
来源| 羊城晚报、金羊网、羊城派
作者 |羊城晚报记者张华 实习生许璐 通讯员李雯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