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10种并发症(糖尿病患者的典型症状)
糖尿病乃“百病之源”,真正的危害是这10大并发症,早知道早防治
糖尿病不是简单的“血糖高”。血糖高是表象,真正让人防不胜防、甚至多年后才显现威力的,是它带来的并发症。
一个慢性的代谢病,为什么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因为它像是身体里的“慢性腐蚀剂”,无声无息,却步步蚕食器官系统。
医学上已经有大量证据表明,糖尿病并非局部问题,而是全身性疾病。它影响的不仅仅是胰岛素的分泌或利用,更是血管、神经、眼睛、肾脏、心脏,甚至大脑的“系统级损毁”。
糖尿病可怕的地方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它背后成群结队的并发症。不夸张地说,糖尿病是许多重大疾病的“幕后推手”。
如果说高血糖是根导火索,那它引燃的,是一连串的健康危机。
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造成大血管和微血管的结构与功能改变。血管通道变窄、弹性下降,甚至阻塞,最终导致氧气和营养物质无法顺利输送到身体各部位。这就好比一座城市的交通瘫痪,不出问题才怪。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中老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可能只是视力模糊,等到眼前突然“黑一片”,往往已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再比如糖尿病肾病,有的人突然尿蛋白升高、浮肿、尿量减少,直到查出肾功能不全,才意识到血糖失控的后果。
这些并发症不是某一天突然出现的,而是长期血糖波动引发的慢性“侵蚀”。就像水滴石穿一样,一点点蚕食我们的健康底线。
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头号杀手。数据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心梗、脑梗的概率是健康人的2-4倍。血糖高会让血脂异常、动脉硬化加速,血管变脆、变硬,心脏供血一旦出问题,可能就是致命一击。
糖尿病足,听起来像“小毛病”,但它是很多人截肢的直接原因。脚部血液循环变差,再加上神经损伤,哪怕只是一个小伤口,也可能因为迟迟不愈合发展成溃烂、感染,最终不得不手术切除。
糖尿病神经病变,让人夜不能寐。手脚麻木、刺痛、像蚂蚁在爬,有些人甚至连鞋子穿没穿都感觉不到。这个时候,神经已经严重受损,再不控制血糖,只能眼睁睁看着症状加重。
糖尿病肾病的隐匿性特别强。起初只是尿蛋白轻微升高,很多人不重视,等到肾功能指标下降,已经进入慢性肾衰阶段。严重者甚至需要透析或者肾移植才能续命。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一个人可能还在正常工作,结果突然发现眼前有黑影飘动、视力模糊,甚至失明。等发现问题,往往已是晚期。
脑卒中(中风)也和糖尿病关系密切。高血糖会损伤脑血管,一旦血栓形成,堵住了脑部血管,就可能导致偏瘫、失语,甚至死亡。
脂肪肝,在糖尿病人群中非常常见。胰岛素抵抗让肝脏代谢紊乱,脂肪堆积,轻则是单纯性脂肪肝,重则可能演变为肝硬化、肝癌。
牙周病,这点很多人忽视。高血糖会破坏牙龈组织,导致牙齿松动、脱落,进食困难,影响营养摄入,形成恶性循环。
皮肤感染,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下降,皮肤容易长疖子、毛囊炎、真菌感染。很多人小伤口久治不愈,发展成慢性溃疡。
心理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并发症之一。长期面对血糖监测、饮食控制、并发症恐惧,很多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甚至社交障碍。
这些并发症中,有的表现得隐秘,有的来势汹汹,但无一例外,都与血糖控制直接相关。而一旦发生,治疗难度大、费用高、生活质量急剧下降。
血糖高≠胖人专属,瘦人也不能掉以轻心很多人以为只有胖人才会得糖尿病。越来越多的瘦人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原因一方面是遗传倾向,另一方面则是内脏脂肪过高,尤其是肝脏和胰脏周围的脂肪堆积。看起来不胖,其实身体内部早已“超负荷”。
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精神压力大,这些现代生活方式也正在悄悄改变糖尿病的“画像”。年轻人、白领、甚至学生群体,糖尿病的发病率正在上升。
糖尿病的“门槛”并不如想象中高。有些人只是轻微胰岛素抵抗,几年之后就出现空腹血糖异常,再过几年,就发展为糖尿病。整个过程悄无声息,却步步为营。
血糖控制不是“饿着自己”,也不是靠保健品很多人一查出糖尿病,第一反应是“以后是不是只能吃青菜豆腐了?”其实不然。控制血糖的核心在于平稳摄入和均衡搭配。不是不能吃,而是少吃、慢吃、有节制地吃。
主食可以选择粗粮、杂粮,搭配适量蛋白质,延缓血糖上升速度。水果不是不能吃,但要控制时间和种类,比如饭后吃个小苹果,而不是空腹吃一大堆葡萄。
至于市面上一些所谓“降糖神药”或者保健品,不仅效果没有保障,有的还可能延误治疗。真正有效的血糖管理,是靠日复一日的生活调整和专业指导。
糖尿病并不可怕,怕的是“放任自流”糖尿病并不是不治之症。很多人通过科学管理,几十年血糖稳定、并发症极少。但前提是,不能掉以轻心,尤其是在早期阶段。
有些人觉得“血糖高点没关系”,结果几年后突发心梗,才想起来当初没重视。也有人听信偏方,一边喝中药一边吃甜食,最终肾功能衰竭住进ICU。
真正恐怖的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对它的无视和误解。你不把它当回事,它却时时刻刻在“修筑战线”。
糖尿病不是一个人的战斗,也不是医生一个人的责任。它需要生活方式的全面调整,也需要对健康的长期投资意识。
别等并发症来了,才想起控制血糖。到代价可能不仅仅是药费,而是生活质量的彻底改变,甚至生命本身。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李光伟,贾伟平.中国糖尿病防治的挑战与对策[J].中华内科杂志,2023,62(6):437-440.
[2]杨文英,王丽敏,胡楠,等.中国糖尿病流行趋势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2,43(3):317-322.
[3]朱大年,陆菊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进展[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5):321-327.
糖尿病患者注意:出现这3种表现,可能是严重并发症的信号
健康人的血液就像清澈的溪流,带着营养顺畅地滋养全身器官;
可对长期血糖失控的糖尿病患者来说,血液更像浑浊的污水。
就像泡在浓盐水里的蔬菜会脱水变质,我们的器官长期“泡”在高糖环境中,也会悄悄受损。
临床上,超过60%的糖尿病患者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并发症,而这些并发症正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残疾或早逝的主要原因。
今天就来聊聊,当身体出现哪些信号时,可能是严重并发症在“报警”。
身体出现这3种表现,警惕严重并发症1.腿部问题
遇到过一位58岁的糖友,说自己最近走路总觉得腿酸,走500米就得停下来歇会儿,脚还总发凉。
检查后发现,他的下肢血管已经严重狭窄,属于糖尿病足早期。
糖尿病患者的腿部问题,大多和“血管 神经”双重损伤有关:高血糖会让下肢血管变窄甚至堵塞,导致腿部供血不足,出现发凉、间歇性跛行;
同时损伤周围神经,让脚对疼痛、温度不敏感——哪怕扎了钉子、烫了水泡也没感觉,很容易发展成溃疡。
如果发现脚麻、皮肤颜色变紫、伤口老不愈合,一定要马上做下肢血管超声检查。
2.视力问题
“医生,我最近看东西像蒙了层雾,是不是老花眼了?”62岁的糖友张阿姨来就诊时,已经有3年视物模糊的情况。
检查发现,她的眼底血管已经出现渗漏和出血,属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4期。
眼睛里的视网膜血管非常纤细,最经不起高血糖的“浸泡”。
早期可能只是看东西变形、有黑影,但若不干预,血管会逐渐闭塞、新生血管乱长,最终可能在短短几个月内失明。
国际糖尿病联盟统计,糖尿病患者患病10年以上,视网膜病变发生率超过50%;而我国数据显示,约25%的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时就已有眼底病变。
记住,视力突然下降、看东西有闪光感,一定要在2周内做眼底检查。
3.神经问题
不少糖友会说“手脚像戴了手套、穿了袜子一样发麻”,这其实是周围神经受损的典型表现。高血糖会破坏神经纤维,导致手脚对称性麻木、刺痛,尤其晚上更明显。
但更危险的是自主神经受损,有的人吃完就吐、腹胀便秘交替,是胃肠神经出了问题;有的人一活动就心慌、血压忽高忽低,可能是心血管神经受损;
还有的男性出现性功能障碍,也可能和神经病变相关。
如果手脚麻痛持续超过1周,或出现不明原因的胃肠、心脏不适,要及时做神经传导检查。
糖尿病人一定会出现并发症吗?不一定!并发症的发生,和血糖控制好坏、患病时间长短、是否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等密切相关。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显示,只要把糖化血红蛋白(反映长期血糖的指标)控制在7%以下,并发症风险能降低50%-70%;
而那些坚持规范治疗、血糖长期达标的患者,甚至能终身不出现明显并发症。
但如果放任不管,血糖忽高忽低,那么患病5年以上,并发症发生率会直线上升。
这也是为什么医生反复强调“控糖不是为了一时舒服,是为了十年后还能正常走路、看清东西”。
糖尿病人如何科学预防并发症?1.严格监测血糖
每天至少测2次血糖(空腹 餐后2小时),每周查1次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7%)。
家里备个血糖仪,就像备体温计一样,发现血糖持续超过13.9mmol/L,要及时找医生调整方案。
2.坚持健康饮食
不是“少吃糖”这么简单,重点是控制总热量,比如每天主食(米饭、馒头)不超过5两,多吃绿叶菜、杂豆,肉选鱼、鸡等白肉,少吃肥肉和油炸食品。
记住,粥、汤面升糖快,尽量换成杂粮饭;水果选苹果、梨,每次不超过200克,放在两餐之间吃。
3.科学规律运动
每天走走路就有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每天快走30分钟,或跳广场舞、骑自行车。
运动时别空腹,避免血糖过低;如果脚有麻木感,选游泳、坐式健身器,减少腿部压力。
4.规范合理用药
有的糖友觉得“没症状就不用吃药”,这是大错特错。
降糖药(包括胰岛素)的作用是维持血糖稳定,擅自停药会让血糖剧烈波动,对器官的伤害比持续高血糖更严重。
有肝肾功能问题的患者,要定期复查,让医生调整用药。
5.定期全面体检
糖友每年必须做这5项检查:眼底检查(看视网膜)、尿微量白蛋白(查肾脏)、下肢血管超声(防糖尿病足)、血脂四项、血压监测。
尤其是患病超过5年的患者,每半年加查一次颈动脉超声,及时发现血管斑块。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并发症的忽视。
糖尿病有哪些并发症?
常听别人说得了糖尿病很可怕,除了血糖偏高点儿,咋就没觉出来有多可怕呢?
下图来了解一下
下面的这个更清楚一些
知道有多可怕了吧!还不快做好下面的这张
作者:马帅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
郭树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中国科协中华医学会医学科普传播专家团团长
中华医学会科普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普分会委会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普媒体联盟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会科普分会主任委员
小编:马帅 北京朝阳医院
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系微信公众号“中华医学科普平台”独家用稿,
转载前请先与我们取得联系,
欢迎您给中华医学科普平台投稿:
zgyxkp@163.com
并转发我们的作品
您可以直接留言与我们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