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儿童1型糖尿病(儿童1型糖尿病症状有哪些)

新华网 0
文章目录:

儿童糖尿病多为Ⅰ型 孩子多饮多尿要留心

来源:中国妇女报

“儿童时期的糖尿病属慢性全身性疾病,严重威胁儿童、青少年健康,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异常的遗传性异质性疾病。”全军儿科疾病诊治中心、福州总医院儿科住院总医师翁增凤介绍说,糖尿病分为I型糖尿病(T1DM)、II型糖尿病(T2DM)、特殊类型糖尿病,儿童期绝大多数是I型糖尿病。

据介绍,许多患儿就诊时病情危重,并发了重度酮症酸中毒,是由于糖尿病患儿血循环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升糖激素(如皮质醇、生长激素、胰高糖素等)不适当升高引起的,以高血糖、高血酮、酮尿、脱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为特征等一组临床症候群。翁增凤说,I型糖尿病在糖尿病患儿中占2/3,最常见诱因是感染,是儿童糖尿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

临床上,患儿主要表现出糖尿病的典型表现,出现呼吸深快,呼气有烂苹果味及口唇樱红等症状,病情重时出现尿量减少、皮肤干燥、血压下降、四肢厥冷等脱水表现,甚至出现昏迷。而部分患儿上述表现可不明显,呼气中的烂苹果味也不明显,未引起家长重视而忽略病情。血糖高的患儿,还会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皮肤瘙痒、视物模糊等急性代谢紊乱表现,空腹血糖大于等于7.0mmo/L,已有随机血糖监测大于等于11.1mmo/L等情况。

需提醒的是,儿童多饮多尿时,家长就应该多留意,不要等到出现了呼吸困难、喘息后才引起重视而就诊。因为一旦出现上述情况,病情会快速进展,至患儿意识不清。

所以,遇到不明原因的酸中毒、昏迷患儿,应及早监测末梢血糖、尿糖、电解质检查,并了解有无糖尿病病史。当血酮或尿酮显著阳性,血糖升高或已知糖尿病患儿,血HCO3-降低或血PH<7.3即可诊断DKA。这类患儿治疗上,关键是扩容、补液,在血钾大于3.3mmol/L时,持续使用静脉胰岛素控制血糖。(吴志 李政)

宝宝得了糖尿病怎么办?专家:早诊早治是关键

新生儿糖尿病 早诊早治是关键

出生20天的华华因为新生儿肺炎来到重医儿童医院住院,血、尿常规检查后意外发现华华的静脉血糖值竟达到40mmol/L,确诊为新生儿糖尿病。跟华华一样,绝大多数确诊为新生儿糖尿病的患儿都是因为患有其他疾病到医院治疗时,在常规检查中偶然发现的。

近年来,儿童糖尿病的发病率逐渐提高。儿童糖尿病可见于各个年龄段,以学龄期(5岁~7岁)和青春发育期(10岁~13岁)多见,但小年龄段儿童,甚至包括新生儿也有散发病例。

新生儿糖尿病十分罕见,且治疗棘手,欧美国家发病率为1/400000~450000(活婴)。新生儿糖尿病是指出生后6个月内发病的糖尿病,发病原因主要和基因突变有关,发病可出现代谢紊乱及其他并发症,分为暂时性新生儿糖尿病和永久性新生儿糖尿病。暂时性新生儿糖尿病在出生后18个月内缓解,但在儿童期或青春期复发的概率高达50%。

“三多一少”症状不典型

空腹血糖≥7.0mmol/L,随机血糖≥11.1mmol/L,即可诊断糖尿病。儿童糖尿病多为1型糖尿病,以“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为主要症状。但新生儿糖尿病起病隐匿,“三多一少”的临床表现不明显,家长往往很难发现孩子的异常。即便如此,家长还是能够找到宝宝身体异常的“蛛丝马迹”。如果发现宝宝出现精神萎靡、脱水、饮食睡眠不正常、体重不增长等,排除感染性疾病后,新手爸妈需要警惕孩子是否存在代谢性疾病的可能,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明确病因。

要密切监测患儿血糖

由于影响新生儿糖尿病患儿血糖的因素较多,如饮食为按需哺乳,无法控制,导致血糖波动较大,血糖控制相对困难。因此相比于儿童糖尿病患儿,家长要放下焦虑,对孩子的护理需要更加细心,血糖监测更加频繁,做好“糖尿病日记”,将孩子的饮食、用药、血糖值等情况详细记录下来,尽量将血糖控制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如果发现孩子在一段时间内血糖波动明显,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复诊,注意把“糖尿病日记”带上。

目前治疗新生儿糖尿病的手段比较局限,一个是注射胰岛素,一个是口服格列苯脲降糖药。也有医生尝试给患新生儿糖尿病的孩子使用模拟胰腺生理功能的胰岛素泵,结合无创性实时动态血糖监测,达到精准诊断、精准控糖的作用。相信随着医学技术不断发展,会出现更多先进的治疗方法,新生儿糖尿病患儿的家长需要树立信心,积极和孩子一起面对疾病

文: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罗雁红

编辑:管仲瑶

审核:曹政

发现1例确诊,仅6岁…专家提醒!

来源:中国新闻网

在不少人的观念里

糖尿病是一种老年病

然而,这种观念现在要改了

前不久

绍兴上虞一14岁男孩

患上2型糖尿病

并伴血糖控制不佳、高脂血症、

高尿酸血症、脂肪肝

近日

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

又接诊了一位6岁的

1型糖尿病小朋友

这意味这小小年纪就要

终身“打胰岛素”治疗了

↓↓↓

康康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平时活泼好动、喜欢吃甜食。两周前,康康妈发现儿子总是喊口渴,需要不停地喝水,还经常要上厕所。

一开始,家长没多想,以为是天气比较热,孩子好动爱出汗,多喝水也是好的。

但持续一周多时间里,康康妈妈感觉到不对劲了,孩子既没力气也没精神,而且小时候没有尿床的毛病,如今6岁了,怎么反而动不动晚上要“画地图”了呢?

于是,康康妈带着孩子来到了当地医院的小儿科检查,通过尿检发现,孩子的尿液中有葡萄糖,随即血糖指标爆表了。

这下,家长慌了,于是立即转到了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经过医院检查,康康的血糖高达32.3毫摩尔每升,同时c肽很低,糖化血红蛋白达11.4%,确诊得了1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

才中班的小朋友咋就得了“富贵病”了。“我们家里面也没有家族史,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是糖尿病呢?”康康家人对此一时难以接受。

“1型糖尿病发病都比较急,两三个星期的时间就可能并发酮症酸中毒了,情况比较危险的。”该院内分泌科主任金华伟在谈到康康的病情时介绍,1型糖尿病,一般和家族遗传史并无太大关联。发病说明患儿的胰岛素分泌是缺乏的,或者是作用方面有缺陷的,今后孩子必须要通过外源性的胰岛素来补充,才能让孩子的血糖稳定了。

经过治疗,现在康康的情况基本稳定,但今后每天餐前注射胰岛素这件事,是离不开了。金华伟主任提醒,从这几年临床上来看,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发病率正呈现上坡趋势,之前接诊过十几个5-8岁的儿童1型糖尿病和12-14岁的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孩子,除了甜食吃太多,还跟整个环境变化、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基因突变等综合因素有关。

石家庄市第二医院提醒:

孩子脖子黑,也要小心糖尿病

近日,10岁的雯雯(化名)因发热、咳嗽,来到石家庄市第二医院(石家庄市糖尿病医院)儿科住院治疗。

入院查体身高148厘米,体重59公斤 ,BMI26.9kg/m2,营养过剩,面部可见痤疮,颈部、腋下、腹股沟可见黑棘皮。家长告诉医生,发现孩子“黑脖子”已有3年,一直以为是洗不干净。

肺炎治愈后,儿科为雯雯进行了系列检查,显示其空腹胰岛素水平升高,胰岛素水平高于可检测数值,2小时血糖达13.0mmol/L(正常值

针对雯雯存在的问题,石家庄市第二医院儿科联合营养科为其制定了饮食计划、运动计划、血糖监测计划,叮嘱家长,定期带孩子到儿童糖尿病门诊随诊,调整治疗方案。

儿童糖尿病有哪些高危因素?

(1)糖尿病家族史;

(2)巨大儿(出生体重超过4kg)或低出生体重儿(足月儿出生体重低于2.5kg);

(3)母亲患妊娠糖尿病;

(4)超重或肥胖儿童、“黑脖子”儿童。

“黑脖子”即黑棘皮病,是皮肤表皮角质增生、色素沉着,似微小的一连串乳头状瘤,触之似天鹅绒状,多见于颈部、腋下、腹股沟等褶皱处。多为肥胖儿童,往往存在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

慢性病不是成年人的“专利”

近年来,像康康、雯雯这样小小年纪就患上糖尿病、脂肪肝、高血脂、高尿酸甚至痛风等慢性病的患儿越来越多,慢性病低龄化趋势十分明显。

“不健康的身体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绍兴上虞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汤吉梅医生说,现在,不少家长存在一个误区,他们认为孩子能吃是福,尤其是青少年发育期更应该多补。“不少青少年也由于这些饮食方面的误区,而患上糖尿病、脂肪肝等。”

如何有效预防这些慢性病呢?

汤医生表示,首先就是要培养健康、合理的饮食习惯,三餐要合理,规律进餐,饮食也要多样化,要合理搭配主食、蛋白质、膳食纤维、水果,注意营养均衡,少吃零食、少喝最好不喝含糖饮料等。

对于肥胖的儿童、青少年,她建议家长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饮食结构,均衡膳食,纠正孩子不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同时,儿童、青少年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并尽量增加户外活动时间,这对于增强呼吸系统功能、增强心脏活力、提高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促进生长和发育都有好处。

来源:绍兴市上虞人民医院、石家庄市第二医院、越牛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