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做什么检查项目(糖尿病怎么看一型和二型)
糖尿病患者每年必做的7项检查清单,帮助你远离并发症!
日常基础检查:血糖监测空腹血糖:反映基础胰岛素分泌情况,需空腹8小时以上测量,正常范围为3.9-6.1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体现饮食和药物对血糖的影响,检测进食后血糖峰值情况。
糖化血红蛋白(HbA1c):被称为"血糖记忆",能客观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评估长期血糖控制的金标准。一般建议控 制在7%以下,3-6个月检测一次。
血脂检查: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糖尿病患者血脂控制目标更为严格,一般要求LDL-C降至2.6mmol/L以下,合并心血管疾病者需降至1.8mmol/L以下。
血压监测:糖尿病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高血压会加速糖尿病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的发展,定期监测能早期发现血压异常。
颈动脉彩超:通过无创检查评估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斑块形成情况。颈动脉是全身动脉的"窗口",其病变程度能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状况,预测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对于有胸闷、心悸等症状的患者,建议进行心电图或心脏超声检查,以评估心脏功能和冠状动脉供血情况。
肾脏检查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这是发现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敏感指标,正常情况下应小于30mg/g。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最早期的临床表现,此时干预治疗效果最佳。
肾功能检查:包括血肌酐和尿素氮检测,结合年龄、性别等因素计算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肌酐男性正常范围为53-106μmol/L,女性为44-97μmol/L;尿素氮正常范围为2.9-7.2mmol/L。
所有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时即应开始肾脏筛查,对于已发现蛋白尿的患者,建议至少每6个月监测一次尿蛋白和eGFR,高风险患者监测频率应更高。
肝功能五项:包括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γ-谷氨酰转肽酶。这些指标能反映肝细胞损伤和胆汁淤积情况。
白蛋白和球蛋白:评估肝脏合成功能,降低可能提示慢性肝病或营养不良。
肝功能检查前应避免剧烈运动、饮酒和油腻饮食,某些药物可能影响结果,检查前应告知医生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对于已发现肝功能异常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缩短检查间隔至3-6个月。
眼底检查:能发现视网膜微血管瘤、出血、渗出等早期病变表现。建议每年至少检查一次。
视力检查:包括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检测,评估视功能损害程度。
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等到患者自觉视力下降时,病变往往已进入中晚期。因此,规律眼底筛查比等待症状出现更为重要。
神经病变检查:包括10克尼龙丝触觉测试、振动觉、温度觉等检查,评估周围神经功能。
血管评估:检查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下肢动脉病变会导致足部供血不足,影响伤口愈合。
医生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天自我检查双脚,每年至少接受一次专业足部评估。发现任何红肿、破溃或趾甲问题都应立即就医,切勿自行处理。
神经系统筛查周围神经检查:除足部感觉测试外,还包括腱反射、肌力等评估。常见症状包括手足麻木、刺痛、烧灼感等。
自主神经功能评估:可能表现为体位性低血压、胃轻瘫(早饱、恶心)、排尿障碍或性功能障碍等。这些症状常被忽视,但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神经病变一旦发生往往难以逆转,因此早期识别和血糖控制是关键。对于已有症状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药物缓解症状并预防进一步恶化。
记住,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胜于治疗。通过规范的年度检查计划,配合良好的血糖控制和健康生活方式,大多数糖尿病患者能够有效延缓并发症发生,享受与常人无异的健康生活。
刚诊断糖尿病,除了血糖还要做哪些检查
通常情况下检测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或者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即OGTT试验,结合临床症状可考虑诊断糖尿病,诊断糖尿病后往往还要做很多检查,那这些检查有什么意义呢。
糖化血红蛋白,主要反映近期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尿液检查,尿糖可以间接反映血糖水平,尿酮体可以提示是否合并酮症酸中毒,尿白细胞可以提示是否合并尿路感染,尿微量白蛋白可以筛查早期糖尿病肾病。
胰岛功能检查,主要测定空腹及餐后各个时间节点的胰岛素及C肽水平,反映胰岛分泌胰岛素的功能是否正常。初诊糖尿病的患者一定要做胰岛功能检查,以此来明确糖尿病的分型。
肝肾功能检查,因为药物主要通过肝脏、肾脏代谢,所以测定肝肾功能可以指导糖尿病治疗药物的选择及剂量的调整。
血压、血脂、体重指数的测量,主要用来评估糖尿病患者是否合并其他风险,如果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将大大升高。
心脏相关检查,如心电图、心脏彩超,如果有胸痛、胸闷等表现,还需要做心脏血管造影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心血管病变。
外周血管检查,可以自己触诊足背动脉搏动,如果发现异常,需及时做外周血管超声或者造影,来明确有没有外周血管病变。
眼底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外周神经检查,主要检查手足的痛觉、触觉、温度觉,有异常时可以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查明确。
以上是常见的需要检查的项目,大部分都需要根据病情、病程复查,所以一定要保存好每次的检查结果,以便为大夫判断病情变化提供依据。
发现糖尿病后,需完善的必要化验检查有哪些?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早期发现与规范化管理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当确诊糖尿病后,医生通常会建议患者进行一系列化验检查。这些检查不仅有助于确诊病情,还能精准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监测治疗效果并预测并发症风险。那么,除了基础的血糖检测外,还有哪些不可或缺的化验检查项目呢?
1.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
糖化血红蛋白是评估过去2 - 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的“金标准”。其正常值一般低于5.7%,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控制目标通常建议在7%以下。该检查每年至少应进行2次,若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则需增加检测频率。
2. 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
空腹血糖(需至少8小时未进食)与餐后2小时血糖,是糖尿病诊断与监测的基础指标。理想状态下,空腹血糖应控制在4.4 - 7.2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应低于10mmol/L 。
3.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对于疑似糖尿病,但空腹血糖未达诊断标准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安排进行OGTT。这项检查能够更精确地评估机体对葡萄糖的代谢能力。
4. 肾功能检查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因此肾功能评估尤为重要:
- 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ACR):是早期肾损伤的敏感指标;
- 血肌酐和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用于评估肾功能;
- 尿常规检查:可筛查蛋白尿情况 。
5. 血脂检查
糖尿病患者常伴随血脂异常,需定期检查以下项目:
- 总胆固醇
-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 C)
-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 C)
- 甘油三酯
6. 肝功能检查
肝功能检查旨在评估肝脏健康状况,因为部分降糖药物可能对肝功能产生影响。
7. 甲状腺功能检查
1型糖尿病患者常合并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因此建议定期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
8. 其他重要检查
- 心电图和心脏评估:用于筛查心血管并发症;
- 眼底检查:建议每年进行一次,以筛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足部检查:评估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风险;
- 血压监测:糖尿病患者的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 C肽和胰岛素水平:有助于区分糖尿病类型 。
这些检查为何至关重要?
这些检查共同勾勒出糖尿病管理的“全景图”,助力医生:
1. 准确判断糖尿病类型
2. 评估并发症发生风险
3. 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4. 实时监测治疗效果
5. 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检查频率建议
- 血糖和HbA1c:依据病情,每3 - 6个月检查一次;
- 肾功能和尿微量白蛋白:每年至少检查一次;
- 血脂:每年至少检查一次,指标异常者需增加检查频率;
- 眼底检查:每年进行一次;
- 足部检查:每次就诊时均应检查 。
糖尿病管理是一场持久战,定期检查与随访不可或缺。与医疗团队紧密配合,依据检查结果调整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方案,能有效降低并发症风险,提升生活质量。
参考资料:
1. 美国糖尿病协会(ADA)2023年糖尿病诊疗标准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
3.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全球指南
4.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糖尿病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