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yy糖尿病(你糖尿病)

每日经济新闻 0
文章目录:

YY创始人李学凌胳膊植入芯片 生物黑客先驱还是行业新方向?

今天,YY创始人李学凌的一则朋友圈又将他推到了聚光灯下。不过这次的内容无关YY或者创业,而是有关于健康。

首先来看一下这则引起广泛讨论的朋友圈:

此消息一出,创投圈的热情也被调动了起来。

创业黑马董事长牛文文转发相关微博并评论,“创业人都是敢尝新的勇士啊。”果壳网CEO姬十三也在第一时间转发了相关消息,足见关注。围绕李学凌所说的“植入芯片”“更好地了解自己”等,也有不少人表达了对这项产品和技术的惊讶和疑惑。

那么问题来了:李学凌“植入”到身体里的到底是什么产品?有什么功能?他本人是生物黑客先驱还是代表了行业新方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这就给大家解答。

所谓生物黑客(Biohacker),是最近几年在欧美地区兴起的新词,指的是打破常规实验室限制,把生物技术带出实验室、在不同环境下创新发展生物技术的一群人。他们做过很多看起来疯狂的事情,例如在体内植入磁体、在手臂内植入电脑芯片、甚至试图编辑自己的DNA等。

不过看看李学凌发出来的照片,似乎跟他描述的“植入芯片”有点出入,而且还有一个圆环状的器件附着在皮肤表面。种种迹象表明,这更像是一个类似植入式血糖检测仪之类的仪器。

李学凌在朋友圈的回复也佐证了这一点。他表示,“这款产品可以测量很多跟血液里面的成分相关的各种东西”。评论里有人说,“这个对血液相关病人是福音,检测更方便和准确,比如糖尿病”。

互联网资讯博主tinyfool在评论这则消息时称,看造型,基本上跟自己那个是一样的,连弹射器都一样,估计是一个内测版的类似血糖传感器。“但是大概率他不太懂,这种都不是直接取血的,测的是组织液。”

从这位博主之前晒出来的照片来看,相似程度确实很高。

那这位博主“装载”的到底是什么呢?答案揭晓——那就是某品牌的一个传感器。凑巧的是,之前英国首相特蕾莎•梅也在公开场合佩戴过该圆形传感器。

据了解,该传感器通过一个几毫米长的小型探头插入皮下,并置于手臂上部背侧,来进行实时组织间液的葡萄糖水平监测,最多可连续使用10天左右,从而避免了传统的指尖采血等检查形式。

目前,以血糖监测为代表的POCT(即时检验)在中国具有相当庞大的市场,而血糖监测又是其中一个最大的细分领域,据称单中国市场的规模已超过50亿元。不仅雅培、罗氏、美敦力等跨国企业纷纷涉足,国内的生物技术公司也在抓紧加码布局。

一位专注医疗健康行业的资深投资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目前市面上植入式测血糖的仪器林林总总,数量非常多。“这确实也是顺应了当前的发展趋势,大数据更加完备、“互联网 ”概念兴起,以及智能终端的普及,血糖仪的智能化趋势正在逐渐显现。但在市场教育、培养患者为慢病管理服务付费的习惯、渠道的打通等多个方面,还有一段路要走。”

在相关微博评论中担心李学凌“过安检怎么办”“黑镜现实版”以及“王牌特工”的朋友们这下可以散了。实际情况与大家想象的“植入芯片”还是有很大差距,并且在国外该技术相对更加成熟,国内目前也有不少患者在使用。李总说得对,这样做确实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血糖)”。

每日经济新闻

有氧+力量 糖友运动YYDS

顶端新闻·大河健康报记者 孙倩文

数据显示,全球有4.63亿糖尿病患者,每11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人罹患糖尿病。2019年,20岁~79岁成年人中,糖尿病人数最多的国家是中国,占世界的四分之一左右,约1.164亿。在世界排名前十的糖尿病有关的保健支出中,中国位列第二,为1090亿美元。

11月13日,在郑州大学五附院举办的国际老龄化与智能康养高峰论坛上,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肌肉骨骼疼痛康复科主任朱毅介绍了糖尿病的病因、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常见并发症等。他讲道,糖尿病会导致机体多器官受损,还常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缺乏运动、吸烟等危险因素,加快病程进展。

糖友更易出现躯体结构障碍

朱毅提醒,Ⅱ型糖尿病与年龄、糖尿病家族史、生命早期的营养状况、肥胖、身体活动不足、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有关。如果出现明显的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三多一少”症状,就要高度警惕糖尿病,及时就医检查。

由于糖尿病患者的功能改变具有复杂性,其身体结构、身体功能、活动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朱毅介绍,糖尿病患者常见的躯体结构障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平衡及姿势控制能力下降。糖尿病患者姿势控制不佳,反应性平衡控制能力下降、反应时间延长、足部感觉障碍、行走不稳,增加跌倒风险。

有氧心肺功能下降。糖尿病患者肺部受到高糖状态的影响,存在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障碍;并发症如大血管病变等会影响心肺机能,心肺适能和通气效率较健康人显著下降。

肌力与耐力下降。糖尿病患者握力、足底和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下降,肌肉体积减少,全身肌肉均具有较高的疲劳性,耐力下降。

柔韧性与关节活动度下降。糖尿病患者整体柔韧性下降,多关节活动度下降,主要受累关节有踝关节、肩关节、第一跖趾关节、手腕和手指间关节。

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由于糖尿病患者跌倒风险增加,继发骨折等不良事件会严重限制患者的日常生活。糖尿病足和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会限制患者的日常出行和社交活动,患者逐渐与社会脱节,久而久之,易诱发抑郁、焦虑等问题。

有氧 力量 糖友运动YYDS

朱毅讲到,相比于药物治疗,运动在糖尿病管理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且副作用少。

科学运动能够降血糖,通过运动提高靶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的亲和力、受体数目等,提高机体组织葡萄糖的利用率,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运动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通过增强肝、脂肪及骨骼肌细胞对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减轻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或促进骨骼肌血液循环;个性化的运动计划还能提高老年人的平衡性、肌肉力量和身体活动。

对于糖友来说,运动方式主要有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两者结合对改善神经传导速度是有效的。中等强度的有氧训练或高强度间歇训练,还可以改善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有氧运动增加能量消耗,可以降低心率、血压和增加运动耐受性,改善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健康。

总的来说,运动能降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帮助患者重返社会和家庭,恢复相对完善的躯体运动功能和良好的精神状态。

朱毅提到,可以依据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和合并症分期标准,为患者制定科学的运动训练方案,包括关节灵活性训练、躯干稳定性训练、肌力矩阵训练、移动与行走训练及代谢进阶训练等。

根据糖尿病患者的实际功能障碍和需求,美国运动医学学会为其体育锻炼提出了基本要求。建议Ⅰ型糖尿病患者进行150分钟/每周的中等强度或75分钟/每周的大强度运动。建议Ⅱ型糖尿病患者进行150分钟/每周的中等到中大强度运动。可进行持续的、节律性的大肌肉群活动,如快走、功率车和游泳等有氧运动,自由重量练习或抗阻器械练习。

建议糖尿病患者运动要循序渐进,以安全为重,运动前和运动后及时监测血糖。

【联合国糖尿病日】不再“孤岛”求生!更需要关注的1型糖尿病,看过来~

糖豆的故事

6岁的糖豆儿是个聪明活泼的小宝宝,就快要上小学的他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是全家的开心果。

可是,最近家人却发现他白天打不起精神,总是昏昏欲睡,而且过了尿床年纪的他,又再次出现了尿床……

家人带他到医院检查,竟然发现糖豆儿的血糖高达28mmol/L。

糖豆儿直接被医生留在了急诊,说他已经出现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需要尽快住院治疗,同时需要终身接受胰岛素注射治疗。

糖豆儿忽闪着大眼睛对妈妈说,我想上幼儿园,我不想打针,家人的心都碎了……

糖豆儿患上的是糖尿病中的“少数派”类型——1型糖尿病

该病常于儿童青少年期起病,给患者及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

1型糖尿病是一种以胰岛素缺乏为特征的糖尿病,由于胰岛β细胞被破坏,一经诊断就需要终生接受胰岛素治疗。

相较于更为常见的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群体由于起病年龄早、需要每日接受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常常会承受不该有的“污名化”,终身躲在“孤岛”,隐藏自己的这一身份。

从全世界范围而言,我国1型糖尿病发病率相对较低,但近年来相关研究提示,1型糖尿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似乎呈现上升趋势。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1型糖尿病群体的绝对数并不小。

然而,目前我国1型糖尿病群体的整体健康状态令人堪忧。在我国1型糖尿病人群中进行的3C研究显示,患者的血糖情况控制不佳,北京患者的平均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为8.5%,而汕头1型患者的平均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更高达10.2%,两者均高于多数指南推荐的<7%的控制范围。

随着医学的进步,如果能在规范的诊疗条件下对该病进行长期的规律治疗和管理,1型人群则可获得与正常人无差异的预期寿命及生活质量。

一些被人们熟知的政界人物、体坛名将等都身患1型糖尿病,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一次次超越自我。

11月14日

第15个“联合国糖尿病日”

今年的主题是——

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

1型糖尿病正是最需要内分泌专科医生管理的“脆性糖尿病”。

因为1型糖尿病胰岛素绝对缺乏,完全要用外源性胰岛素控制血糖,需要专业医疗团队的配合才能获得良好的血糖控制。

如果仅仅在门诊取药,未能在规范的医院得到专业治疗和管理的患者,可能会忽略了治疗方案的调整以及并发症的筛查和管理。

为了解决上述困境,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成立了“1型糖尿病”专业门诊。

该专业门诊由副主任医师及以上级别医生、糖尿病专科护士、营养师组成。

内分泌科1型糖尿病门诊出诊信息

出诊时间:每周三下午

出诊地点:内分泌科门诊10诊室

出诊专家:蔡晓凌主任医师

朱宇副主任医师

刘蔚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1型糖尿病专业门诊常年为1型糖尿病群体提供专业的临床诊疗服务。

出诊过程以动机驱动式访谈模式为主,侧重解决生活中1型糖尿病自我管理的方方面面,早期筛查并发症的出现,助力1型糖尿病群体维持长期良好的血糖控制。

定期组织的病友会、1型糖尿病夏令营,更是为1型糖尿病群体之间、医患之间搭建了温馨有爱的交流平台,1型糖尿病线上直播夏令营更是惠及了40万受众。

运营的公众号“与糖共舞”定期发布出诊信息以及1型糖尿病自我管理知识。

这些活动为公众传播了1型糖尿病管理知识,帮助1型糖尿病群体更好的控制血糖。

拥抱健康生活

享受甜蜜人生

来源 | 内分泌科

编辑 | 余弦

声明 | 如转载请注明来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微信号:rmyy 1918)

下载APP 就医更方便

我知道你在看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