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心糖尿病(糖尿病糖心什么意思)
湘雅名医、九旬高龄的伍汉文教授:毕生为斯 耕耘不止
毕生为斯 耕耘不止
——走近湘雅名医、九旬高龄的伍汉文教授
伍汉文。 湖南日报记者 李健 摄
4月28日,伍汉文教授家中陈列室里,摆放着他获得的各种荣誉奖章。 毛子泰 摄
湖南日报记者 左丹 通讯员 王玉林
每周星期四,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门诊部,都能看到一位老专家,风雨无阻地为患者看病。他就是中国代谢内分泌科学科先驱、湘雅老前辈、著名内科学及代谢内分泌学专家、医学遗传学家,今年94岁的伍汉文教授。
伍汉文1925年出生于香港,1950年毕业于湘雅医学院,毕业后选择留在湘雅工作,一干就是68年。他是国内在岗的年龄最大的代谢内分泌科医生。
“一息尚存,耕耘不止。振兴中华,毕生为斯。”这是伍汉文的座右铭。
“五一”前夕,湖南日报记者走近伍汉文教授,感悟他的医学传奇。
“只要能呼吸,我就要工作”
白发、戴着眼镜、慈眉善目。在湘雅二医院门诊4楼,每周星期四上午8时许,伍汉文就会准时出现在内分泌专科门诊的诊室。
“每次坐诊都是一整天,一定要把病人看完才回家。下午6点多钟回家是常事。”伍汉文的老伴吴海球告诉记者。
受母亲是医生的影响,伍汉文从小就立志当一名好医生。抗日战争时期,他目睹了中国被日军侵略的惨状,坚定了他从医报国的理想。19岁那年,为报考当时国内最好的医学院——湘雅医学院,他从香港搭汽车,乘火车,走山路,历时整整两个月时间,终于找到了因避战乱已迁往贵州的湘雅医学院,并如愿以偿。
1949年,伍汉文以内科第一名的成绩获张孝骞博士纪念奖。1950年,以优异的总成绩毕业获学校金星奖,从此留在湘雅工作。
时光荏苒。当年的热血青年,已成九旬老者,68年从医生涯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著作等身,共计主编、参编医学及其他书籍165部,发表论文401篇;承前启后,他是湖南省内分泌学的创始人,建立省内第一个职业病学科,开创糖尿病防治新纪元;育人不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如廖二元、周智广等。由他奠基的湘雅代谢内分泌学科,成为国内重点学科。此外,他在糖尿病、医学遗传学、骨质疏松等领域的研究,亦在国内有名。
吴海球告诉记者,2011年,86岁的伍汉文检查出了恶性淋巴瘤,除了那年因病休息了4个月外,他都在工作,从未间断。94岁高龄的他,如今每周还坚持两天为患者看病,星期三在家中坐诊,星期四在医院坐诊。此外,还参与科室病房中疑难重症的会诊等。
伍汉文说:“只要能呼吸,我就要工作。”
“谢谢您一直坚守在门诊一线”
“谢谢您一直坚守在门诊一线!”这是一位湘潭龚姓患者留下的肺腑之言。她是15年前伍汉文的患者,因推荐病友找伍汉文看病,获知伍汉文还在坐门诊后,深情感慨。她还写下这样的留言:“15年了,从第一次去您那儿看病到病愈,8年没见您了。谢谢您!谢谢您当年对我这样一个得了甲亢就像得了绝症一样惊慌的女子给予耐心的说明、精准的诊断、正确的治疗,我有幸如沐春风般持续7年每个季度都去您那儿聆听关于健康的教诲和治病的指导;谢谢您这些年给许多朋友带来健康的机会和希望!”
在网上输入“伍汉文”3个字,就能看到近两年来患者写给他的感谢信:“九旬高龄的他,非常仔细看每一张化验单,病历写得非常认真,令人敬佩。”“仔细询问、工工整整地写病历、轻声嘱咐。让每个病人听得懂看得明白,病也治得好。”“他完全改变了我对医生冷漠的看法。”“一位耄耋老人为了病人的健康呕心沥血,他是在燃烧着自己的生命来为我们病人补充强大的能量!”
“他就是当代青年的人生教科书。”伍汉文的学生、湘雅二医院周智广教授如此评价。
周智广说:“古代有李时珍亲尝百药的故事,伍教授也曾有一段以身试药的佳话。上世纪50年代,我国工业建设突飞猛进,逐渐增加的职业病引起了伍教授的高度警惕。他来到重要厂矿,入车间,下坑道,开展职业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在常宁水口山铅冶炼车间,当发现炉前工都患有铅中毒时,他心急如焚,夜以继日地查阅国内外医学文献,终于发现乙亚胺四醋酸二钠钙最有疗效。但当时此药奇缺,国内根本买不到。无奈之下,伍教授便请医院药剂科购买药品原料自行配制。为了检验药物疗效和安全性,药物配制好后,先给兔子静脉注射,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动物实验成功后,为确保万无一失,伍教授以身试药。他义无反顾地请人将药物注射到自己的身体,然后仔细观察和记录出现的各种反应。亲身验证安全后,他要药剂科赶制药品,并亲自携带药品到常宁水口山铅锌矿的车间,使全体铅中毒工人得以治愈。此后,他又研制出治疗铅中毒肠痉挛、腹绞痛的硫酸镁注射剂,以及防治铅中毒用口服钙剂加维生素C的方法,填补了我国职业病防治的空白。”
伍汉文家珍藏着几件会同当地老百姓赠送给他的银器。
上个世纪60年代,伍汉文被下放到怀化会同县务农改造。“第一年,我住在会同县一个叫金子岩的地方。那里不通车,我带着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女儿到了会同后,走了整整一天的山路才到那里。”
3年时间,伍汉文对山区农民缺医少药的困难感受深刻。他完全忘记了被下放、被改造的窘境,全身心投入到为农民兄弟看病的工作中。“我是一个乐观的人。改造3年,看病3年。”
回到湘雅后,伍汉文主编了近300页、共3册的《九亿农民健康教育读本》,涉及疾病防治、妇幼保健、环境保护、营养卫生、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等方面,通俗易懂。
伍汉文还有一段投笔从戎的经历。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他毅然报名参军。部队3年时间,他培训了数百名军医,救治无数伤员,荣立三等功。
多年后,伍汉文写诗回忆这段岁月:“抗美援朝分国忧,服从军令不回头;班超投笔男儿志,浴血沙场耀九州。”
“湘雅精神就是湖南精神”
伍汉文坚守在门诊一线,还在家里设立“个人展室”,为年轻人执鞭讲解,传承湘雅精神。“个人展室”是一个约20平方米的会客厅,陈列了伍汉文从入学到工作的各种荣誉和书籍。
“每年湘雅内分泌科等科室新进的研究生,都会来这里参观。”吴海球告诉记者。
伍汉文说,设立这样一个“个人展室”,一是感谢党的培育以及亲人、同事、同学、学生对他的支持和帮助;二是留存资料,教育后人,希望年轻一代能传承湘雅精神;三是希望能增加社会对医生的了解,减少一点误解。
“我觉得,爱国勤奋努力,是湘雅精神。湘雅精神就是湖南精神。”伍汉文说。
在展室里,记者看到伍汉文除了醉心医道外,在人文学、数学、国防建设等方面都有建树。求证费马大定理破解数百年数学科学之谜,一篇《和谐论》令世人瞩目;他咏诗作词,拥有“爱国杰出诗人”的美誉。他所写的工整认真的英文读书笔记,令记者肃然起敬。
94岁的他,每天坚持看英文报纸杂志。“《中国日报》他每天都看。从12元订阅一年,到500元订阅一年,一直未断。”吴海球说。为什么喜欢看《中国日报》?伍汉文答道,做医生也要关心国家大事。
“振兴中华,毕生为斯。”伍汉文将对国家的热爱融入到68年勤奋努力工作中,在他的带领下,湘雅代谢内分泌学科从无到有,一跃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他先后获得国际骨质疏松学术大会唯一的“骨质疏松特别贡献奖”、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和糖尿病学分会“终身成就奖”“全国老年卫生科技优秀工作者”“中华医学会专家会员”等殊荣,成为当之无愧的“杏林北斗”。
京医故事汇 | 李伟:麻醉界里醉心“话疗”的段子手
第五台,帮忙,患者老年痴呆了,完全不懂事,输液都不让,于是推到门口让家属帮忙沟通和按着,结果患者的女儿认识我,李大夫,你记得我么,我是你的患者啊,我女儿是你师妹!这么一说我还真想起来了,连哄带骗扎好了输液,推进手术室老太太又不高兴了,于是我开始套近乎,“奶奶,我是小倩的同学啊,小倩让我来照顾您的!”
“哦,你是小倩的同学,那你是好人!”
“奶奶,小倩让我给您绑个血压。”
“小倩让我给您接个心电图。”
“小倩让我给您戴个指套…”
老太太格外配合最后小声问我,”你和小倩还有别的关系么?”
“奶奶,真没别的关系了!”
——2017-10-12
手术麻醉科 李伟
这是我院手术麻醉科李伟大夫发过的一个朋友圈儿,在他的微信页面中,像上面这样的小段子俯拾皆是。用段子记录工作中的人和事,已经化为李伟的一个标签,让这位身高一米八几大个儿,有双弯月牙般笑眼儿的他,成为同事眼中绝佳的“段子手”!在他的段子里,有病人因缺乏医学知识闹出的笑点,有他苦口婆心换着花样做术前沟通的经典,还有手术室里被患者的话语莫名戳中的泪点,这些段子串联在一起,描绘出了他在工作中遇到的一段段有趣亦或感动的经历。
No.1
你们和拍花子的是一个系统吧?
当年还在读医科的李伟选专业时还想着:“麻醉医生在患者的眼中一定是神秘而崇高的”,就这样坚定地选择了麻醉作为自己的专业方向。但真正到了工作岗位上以后,他却发现,越来越多的事实都在证明:麻醉真的是太需要向大众科普了!
记得有一次一个大妈全麻醒过来之后,当场向他问了一句:“你们和拍花子是一个系统的吧?“…… 这话竟让他一时无语。
在他看来,大家对麻醉有着太多的误解。“我们麻醉科被问的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麻醉是不是毁脑子?”其实麻醉对大脑的影响很小,它的意义就是让患者在安全舒适的条件下完成痛苦的检查和手术。有一次,他的段子里写道:上午有个特别霸气的大姐,一开始是奔着无痛胃镜退费来的,我问她为什么退费呢,大姐回答,我们觉得麻醉毁脑子,想做局麻的。于是我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一番,讲完之后,大姐的老公说话了,“我觉得麻醉肯定毁脑子,还是忍忍吧,别做无痛的了!”大姐也附和:“嗯嗯,毁脑子!”我正心想,得,白说了,谁知大姐话音一转,扭头对老公说,“我就做无痛的吧,等你自己做的时候忍一忍吧!”
李伟解释说,麻醉实际上是一个神奇的可逆的过程。在他的段子中,他曾描述了这样一位有趣的大妈:今天,有一个大妈做手术,对麻醉将要使用的药物非常熟悉,大妈说,“咱们差不多是同行,这些药物我们也用。”“哦,您也是麻醉医生?”“不是,我是执行注射死刑的!”大妈,咱们不是同行啊,你们的水平是让坏蛋睡过去醒不过来,我们的水平是要体现在怎么睡的还得怎么醒啊!
当然,在做科普的路上,李伟从来不含糊,用老百姓能听懂的语言去解释他们不懂的医学知识,对他来说就是信手拈来。有个段子中,他曾写到:一次,麻了一台妇科的子宫内膜癌根治术,患者术前就轻度贫血,我本来估计需要输血,结果手术干净利落,硬是把弄不好就上千的出血量控制在了四百以内!手术结束,患者安返病房,家属问我输血了没有,我说出血不多,不用输的!旁边一个家属大姐在家属群里说,你看你看,我就说吧,她贫血,所以血少,所以出血肯定不会多的!巴拉巴拉没完没了,各种夸患者贫血的好处,我实在受不了啦,“大姐,贫血是说她的血稀,不是量少,大家都是一大杯果珍,我们是十勺冲的,您家病人是七勺冲的。出血少是主刀主任做的好,功劳真不是贫血的!”大姐嘿嘿一笑,“涨知识!
No.2
您拿着一张彩票中奖容易还是拿着五百张彩票中奖容易?
李伟做科普,带有明显的“李伟style”,像上面提到的“冲果汁儿”之类的生活场景,统统都会囊括在他的科普解释用语里。在他看来,要让老百姓理解晦涩的医学,就要掌握一个原则: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当然,最体现他科普水平的,还要属每次术前风险签字环节。
术前访视,家属反复就是一句话,你说的风险我完全不懂,但是相信你们,所以全交给你们了!
“大妈,您哪里不懂告诉我,我给您解释,解释到您懂为止。”
“你说的风险我就不懂,怎么就轮上我们了?”(一边喝茶一边不屑状)
“就跟买彩票中奖似的,人家身强力壮的,手里就一张彩票,您家老爷子,心梗送您一百张彩票,脑梗再送一百张,糖尿病控制不好再送一百张,喉癌术后再送您二百张!您自己说,是拿着一张的中奖容易还是您拿着五百张彩票中奖容易?”
“那当然我们中大奖啦!”(眉开眼笑状)
“……大妈,我这个比方您知道中大奖啥意思不?中奖了大爷就没了!!!”
“啊呀!你这么说我就明白了,我得和闺女好好商量商量了!”
——2017-09-14
今天过生日,还发烧,早上和家属签字——
“麻醉穿刺可能导致出血和血肿。”
“你小心点就得了呗!”
“大姐,您要这么说我们还怎么麻,出血了就是我们不小心?患者情况很重,麻醉风险比较高。”
女儿:“没啥风险,你就照上次那样来就行。”(上次就是我给他麻醉的,这次是血管科的师兄专门找我)
我:“大姐,我问您,中国乒乓球队下次奥运会能不能照上次一样包揽金牌?”
女儿:“呦,这可不好说,以前你赢了不代表你下次还赢啊,对手也在进步啊,哎你怎么知道我喜欢看乒乓球,啊!我明白你的意思了,我爸这手术也是一次归一次,没法复制!”
“对喽!”
谈了二十分钟,终于签字了,谈的我腿都软了,真是有点红红火火恍恍惚惚…
——2017-12-19
当然,有时道理讲得简单,患者一样会给李伟出难题。比如一次早上和患者大姐聊天:
“李大夫,您说我用不用镇痛泵啊?”
“大姐,您这个手术不是很疼的,自费几百块钱,我觉得没啥必要。”
“那万一要是疼了呢?”
“大姐,这么说吧,您要是平时就挺皮实,家里经济情况也不好,那您就别用了;您要是平时就对疼痛特别敏感,家里经济情况也不错,那您就用一个。”
“李大夫,我属于平时对疼痛非常敏感,但是家里经济情况又不好的那种……”
——2018-11-26
No.3
大妈,帮助您是我的荣幸!
昨晚睡得不好,躺在床上一直在回想昨天的一台直肠癌手术,术前签字的时候患者的老婆突然就开始流泪,赶紧问她怎么了,原来就在她老公进手术室前几小时,她母亲去世了…
母亲离世不能陪在身边,爱人却要进手术室做癌症手术,我实在不敢想象她会以什么样的心情在外面等待这几个小时,只能无力地安慰她:您母亲会理解和支持你陪在爱人身边的,父母,子女,爱人,这些缘分肯定不会是一辈子就够的,放心把大哥交给我们吧!
外科兄弟真给力,一切平安顺利!
——2018-10-30
如果说主刀大夫面对的是患者的病情,那麻醉师面对的就是患者的“心”情。要让这颗心安稳地睡去又醒来,靠的不仅是麻醉师的技术,更要让患者对手术有信心,信心有了,医患联合攻克疾病的力量才能最强大。
李伟特别喜欢给他的患者“话疗”,也就是谈话治疗。人们对未知的东西总是充满恐惧。很多患者进入手术室,看着完全陌生的环境,看着一个个戴着帽子口罩的医生,怎么能不紧张呢?他曾经把患者200多的血压一路聊到120,如果碰上有的老年患者心率略慢,他还能通过“话疗”,把心率聊到80次,使患者的体征达到麻醉的术前标准。
比如某次麻醉一个大妈,她非常紧张,虽然术前我们的保密工作很好,但是她还是预感到了自己可能是癌症,进入手术间之后,偷偷跟我说,“李大夫,你能给我个痛快么……”大妈,您痛快了我可咋交代啊……于是我从病生理聊到心理,从超声聊到CT核磁,结果大妈还是情绪低落……这可不行啊,医生的医术再怎么厉害,也要患者自己想要去和疾病战斗才行啊,于是我使出了杀手锏——“大妈您有孙子么?”大妈听到这个问题,突然愣了一下,然后闭眼做了一次深呼吸,随着她睁开双眼,我突然感到一股无可匹敌的气势扑面而来,源源不断的斗志仿佛化为了希望的火焰,不一会儿,大妈平静地说,“李大夫,开始麻醉吧!拜托你们了,我要把俩孙子带大呢!”
聊得多了之后,李伟渐渐摸索出了一些能够帮助患者减轻术前压力的小规律,而有时患者一句不经意的话,也能令他感动不已。
一次,他的段子中记录了这样一位“阿姨”。前阵子一位90岁高龄的患者让我记忆犹新,股骨颈骨折,被好几家医院拒之门外,既不敢麻醉也不敢手术。最后辗转来到了北京医院,我们可是高龄危重患者的国家队啊,经过我们麻醉科,骨科和心内呼吸的评估,大家一致认为,值得拼一拼。确实,老奶奶几乎每分每秒都处于疼痛的折磨下,本来很明白的老人,现在也谵妄得一塌糊涂,不手术真是没有出路。手术当天,老奶奶被接到了手术室,谁想到突然她谵妄更重了,完全拒绝手术。在手术室门口,医生护士和家属都围在老奶奶床前,我说,“奶奶,手术不疼的,让我扎一针吧。”老奶奶说,“不用,我没病!”骨科大夫说,“奶奶,手术不要钱,党和政府给您报销。”老太太指着两个儿子手上的手表和戒指说,“我们家是缺钱的人么?”得,你说老奶奶糊涂吧,这事还挺明白。这时护士妹妹挺身而出,“阿姨,我给您扎一针行么?”没想到,老奶奶竟然特别痛快地答应了。后来扎上针,给上药物,趁老人家迷迷糊糊时,我们赶紧把她推进手术室。事后,我和护士妹妹说,“我们叫奶奶,你叫阿姨,你比我们高一辈啊。”她说,“这你们就不懂了,之所以她听我的,就是因为女人不管多大岁数都希望别人往年轻了叫!”
后来,我为这位“阿姨”打完麻醉之后,她突然看着我说了句话,“你们是来帮我的,谢谢!”平平常常的一句话,从一个被疼痛折磨到谵妄的“阿姨”嘴里说出来,竟一下戳中了我的泪点——“阿姨,帮助您是我的荣幸!”
这就是我院手术麻醉科的李伟,一位手上有准儿,心中有趣儿的麻醉师;一位热爱麻醉事业,视病人如亲友的“可爱生活家”;一位热心科普、醉心“话疗”的超级段子手。未来,更多的“大妈”、“大姐”和“阿姨”还会继续被他记录在段子里,而随之被记下的那些令人捧腹而笑或温暖泪盈的瞬间,将会陪伴着他,在日后的麻醉行医路上坚定行走,不断给他以希望,报他以阳光。
编辑制作:宣传处 吴一楠
摄像:宣传处 张靓
沪院士专家工作站首次落地社会办医机构:做好临床之外,他们为何也醉心科研?
围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的产学研医结合又有了新突破——本月初,上海新视界眼科医院院士专家工作站正式揭牌,这也是首个落地于本市社会办医机构的院士专家工作站。产业升级转型中迈出了一大步的社会办医机构,为何也将目光投向了临床工作之外?他们将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中,碰撞出哪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建站也需“敲门砖”:人才、科研如何炼成?
“院士专家工作站”,是围绕技术研发或成果转化需求,企事业单位与外部院士专家团队开展具体项目合作所申报建立的工作站点。据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相关申报工作通知,申报单位要求生产经营状况良好,具备一定规模,且发展方向应符合上海产业规划导向,具备较强科研能力和水平较高的科研团队,对科研人员数量、年度科研投入也有具体要求。
“对于这些‘敲门砖’,医院既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也需要大力推进的魄力。”长宁区科协副主席张友勤坦言。据悉,至2019年底,上海市共有300余家单位成功申办“院士专家工作站”,新视界是如何在一众社会办医机构中脱颖而出的呢?
时光倒回2年前。在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深耕了近20年、当初在1999年曾是上海三甲医院最年轻眼科主任的荣翱,接到了来自体制外的“橄榄枝”。“一边是职业发展的天花板,一边是新起点。我当时就想,如果能在已有一定影响力的机构做一些不一样的尝试,或许能产生可持续发展的共赢。”
深耕临床多年的大专家同时带来了先进技术、庞大的患者群乃至个人品牌的人脉,但这就够了吗?荣翱明确表示不能让“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发生,决心将学科、人才、品牌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其实,早在2009年,新视界眼科医院就成立了眼科研究所,但这一长期缺乏项目的“空壳”直至2018年才正式运转。作为上海新视界眼科医院院长,荣翱先后任命了2位副所长,并以“飞秒激光辅助治疗”技术为重点,开始了系列科研项目。此后,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上海新视界眼科中心挂牌、新视界集团医学伦理委员会正式成立,为临床与实验室样本数据的收集工作打下了扎实基础。
为啥做科研?必须争取行业话语权
据悉,本次院士专家工作站成立后,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中心副主任、上海市眼科医院/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书记邹海东将作为工作站首席专家,带领团队进站指导院内科研人员开展医疗技术创新研究和成果转化,以帮助一线临床医生为眼病患者提供更科学、合理的手术治疗方案。“新视界拥有丰富的临床病例,而公立医疗机构、大学院校则可提供基础实验室的软硬件设施,双方势必能集聚创新资源,突破关键技术的制约。”他表示。
近年来,飞秒激光辅助治疗是眼科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去年,上海新视界眼科医院共完成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600余台,在全市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目前拥有这一机器的医疗机构还不多,价格昂贵是主要原因。”荣翱介绍,但从技术与操作层面来看,尽管传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已非常成熟,但飞秒激光具有减少并发症、屈光效果好、保护角膜内皮等技术优势,由于激光可直接穿透病灶而不损伤周边组织,因此也具有手术时间短、损伤小的特点。
不过,作为辅助白内障治疗的新技术,还需临床应用的反复验证。正因如此,院士专家工作站将带领院内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展开实验思维,为此项技术开展提供科学的参考。据透露,本次课题研究医院计划投入资金约300万,更将围绕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度近视等白内障的患者群体做细分研究。
“在过去,患者进行白内障手术治疗是为了复明,但现在,患者的诉求不只是看得见,还有看得清。”荣翱说,以服务见长的社会办医机构,也理应通过夯实科研教学能力,向患者证实新技术的科学性、安全性、有效性,更能取得学科建设的行业话语权。目前,糖尿病眼底手术联合飞秒白内障的临床研究项目已如火如荼地展开,预计2年内完成,“未来,我们还将借助院士专家工作站,围绕诸如近视防控、糖网病防等热点问题做出新的探索。”
新平台让社会办医机构人才可持续发展
院方负责人介绍,目前全院265名医务人员中有高级职称人才19名,中级职称人才12名。近年来,更打破了“社会办医机构轻科研”的桎梏,3年间发表国内外核心期刊文献13篇,副院长褚涛发明的前后囊抛光技术、褚氏飞白角膜切口开口器、褚氏人工晶体剪刀等均已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投入市场。究竟是什么,鞭策激励着他们在临床之外再做探索?
“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个大前提:社会办医机构核心是医院。”荣翱希望借鉴公立医院的优秀经验,“院科二级管理从医疗质量安全、医院文化建设、社会及经济效益等多维度进行考核管理,医务人员应该对自己的医教研水平负责,而不是把心思几乎都放在思考盈利的问题上。”去年,医院首次向屈光、白内障、眼综合等5大亚专科专家下发了《院科二级目标责任书》,分别由学科带头人负责签订协议,涉及年度学术论文、科研项目数、难度较高的三四级手术量等,每项内容都与绩效和年终奖直接挂钩。据透露,2019年考核通过率达8成,新的一年,医院又向专家们提出了11项新课题新项目申报、三四级手术占比达22%等新要求。
建站之后,邹海东还带来了5人核心团队,包括同济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徐蔚、王震与两位上海交通大学的博士研究生,而新视界将有23名青年人才参与科研工作。“一个课题就要带出一名研究生。”荣翱介绍,院士专家工作站也将成为医学院校和社会办医机构的桥梁,碰撞出新的火花。
同济大学医学院2018级眼科学博士研究生马凌云是荣翱的学生,目前正参与对改良黄斑前膜术式、飞秒白内障联合糖网手术疗效的验证研究。“或许大家想到社会办医,就是服务好、收费贵。”她却有自己的新体会,除了丰富的临床资源与先进的器械设备,还有初心,“医学研究的目的就是为探寻疾病的治疗方法不断尝试,不仅依赖实验室研究人员和公立医院临床医生,社会办医机构也有许多具有开拓创新责任感的同仁。”
长期以来被诟病的“自生人才”短板问题,或许在新视界的尝试中将迎来新突破。去年,白内障学科医生顾雪芬成为首位在院晋升至副高级的医师,除了市卫健委在职称晋升、科研立项等方面为社会办医机构人才开的“绿灯”,通过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新平台,下一步还将争取在科委、科协等科研项目申报中尽快打通通道。“高端人才是实施科技创新的基础,也是医院的强心针、催化剂。”正如荣翱所说,一支茁壮的年轻队伍,将成为社会办医机构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力量。
栏目主编:顾泳 文字编辑:黄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