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接纳(解决肥胖)

封面新闻 0
文章目录:

胖了就需要减肥 专家:把肥胖当成是一种疾病

今日(4月2日),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肥胖与代谢疾病整合医学门诊开诊,减肥的朋友可以看门诊了。“门诊集合了最全的相关学科资源,就是为了给肥胖患者提供最科学的治疗。标准化的医疗模式是基础,但每个患者的治疗是个性化的。”普外科刘雁军博士介绍说,门诊可完成基于肥胖易感基因研究、西医肥胖体质分型、中医体质辨识和人体3D数据分析,进而为患者量身制定科学瘦身计划,包括内科药物治疗、中药针灸治疗、营养膳食指导和运动处方制定、腹腔镜微创减重手术、内镜微创减重治疗、胃左血管栓塞减重治疗、局部吸脂整形微雕术等多种组合治疗手段。同时采用多学科协作模式,规范化治疗肥胖相关并发症,例如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多囊卵巢综合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高尿酸血症和内分泌功能异常等。

要把肥胖当成一种疾病来对待

“肥胖有可能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并发症,比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开这个门诊主要是希望人们能够有肥胖疾病的意识。”刘博士说,希望人们能把肥胖当成一种疾病,这样才会更加的重视自己的身体,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去年4月到医院做了减重手术,当时有284斤,现在的体重只有184斤了。”今年29岁的何先生说,以前因为大吃大喝影响到了自己的工作,决定到医院做减重手术,术后何先生已经改掉了自己以前大吃大喝的习惯。“他因为以前大吃大喝把胃部胀大,每天都总想要吃东西。”刘博士说,通过减重手术后,把他的饥饿激素拿掉了,胃部也变得很容易就会有饱腹感,不会再吃那么多东西了。

不饮食、不运动的减肥都是耍流氓

“减肥的方式有很多种,但不饮食、不运动的减肥都是耍流氓。”内分泌科严同医生强调,减肥三步走,饮食、运动、医学干预,当你通过饮食和运动后,都已经无法再改变你的体重了,可能就需要进行一定的医学干预,比如做心理干预、吃减肥药、做减重手术等。很多人会通过减肥后反弹,往往是因为没有坚持运动和调整饮食结构,或者是需要一定的医学干预,比如心理干预。

“现在市面上很多减肥药大部分是抗抑郁的药物,所以肥胖人们的心理更需要关心。”神经内科李伟医生说,肥胖病人的心理情绪其实是很不稳定的,对他们的心理疏导在医学上叫做对肥胖病人进行生活行为心理干预,从心理上对肥胖病人进行治疗,让肥胖病人更能回归生活和工作,接纳社会,更加自信。

不是跑步、节食就是健康的减肥

“现在有很多人都自行跑步锻炼减肥,或者通过健身房运动来进行减肥。”康复科付珞医生说,运动治疗是需要监护和量化的,很多自行跑步减肥的市民无法对自己进行监护,很容易因为各种原因就中断了自己的跑步减肥计划,也无法进行自我量化,时而跑5公里,时而跑2公里,这都是一些很不好的运动习惯。同时,一些由肥胖引发一定并发症的肥胖病人,比如有糖尿病的肥胖病人,如果盲目的自行跑步减肥很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医学方式干预会给每位病人进行精细化、个性化的评估,针对性的给病人提供适合自己的运动方案。

“控制饮食是减肥的基本环节,但现在很多人减肥就一味的节食。可节食后,很可能会导致你的营养不良或缺乏微量元素。”营养科余佳慧医生表示,医学减肥更能保证身体安全健康,因为会先进行身体检查,看病人是否缺钙、缺维生素,再对病人进行饮食膳食调查,根据个人的饮食喜好和生活环境等来定制个人的饮食结构。一日三餐都需要有一定的饮食摄入,大众的减肥餐并不适合每一个人,建议需要减肥的市民可以在营养科医生的指导下开始属于你自己的减肥餐。

封面新闻记者 简婷婷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长胖就是不自律?近八成受访者希望社会对肥胖人群多些包容

生活中,一些“大码人群”容易遭受异样的眼光,以瘦为美的单一审美标准,也加重了他们的不自信。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2000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5.4%的受访者认为没必要过度追求极致身材,匀称健康才是美;78.4%的受访者觉得社会应该给肥胖人群多一些包容与尊重;65.7%的受访者建议提供更人性化的公共服务。

“生娃前我属于微胖,有120斤,生了俩娃后体重维持在140斤。”辽宁沈阳的二孩妈妈周璐璐说,现在不容易买到合适好看的衣服。

当下,一些人追求A4腰等极致身材标准,对此32.8%的受访者认为完全是一种畸形审美,不应该提倡;55.4%的受访者认为没必要过度追求,匀称健康才是美;仅11.8%的受访者认为这是爱美的体现,可以理解。

“逛街想试衣服时,店员会提醒我穿不下,这种看似善意的提醒有时挺扎心的,但没办法,很多衣服都是均码或只有小码。”周璐璐觉得,一些品牌推崇小码版型助推了畸形的审美。

北京某高校大学生孙淼认为,可以制定健身计划、坚持运动,这样对身心健康都有好处,但没有必要强迫自己瘦到多少斤。“一些明星、网红已经很瘦了,但为了追求极致身材,还在不断控制饮食,我觉得普通人完全没必要这样,健康才是最美的。”

78.4%受访者觉得社会应该给肥胖人群多一些包容与尊重

上海90后赵军是一位“大码人士”,“小时候右耳受伤听不见了,吃了药听力才恢复,但可能因为药里有激素,我变成了一个‘胖子’,很长一段时间体重有240斤”。

赵军买衣服从不挑品牌,能穿上就行,如果某个品牌有特殊尺码,他会经常光顾,但一般还是在网上买,更容易买到大码衣服。“冬天的衣服还好,夏天的T恤买起来很麻烦,因为T恤很显肚子,我得买更大一号的,但这样看起来更不精神”。

调查中,31.4%的受访者表示可能会因为肥胖对一个人存有偏见,54.8%的受访者表示不会,13.8%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赵军回想以前的经历,也曾经历过一些尴尬时刻,“一些不太结实的凳子可能会被我坐坏。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同学的家宴,开席前大家坐在床上聊天,一张床坐了七八个人,床就被坐塌了,大家都觉得是我的问题,虽然我是最先坐上去的”。

“当电梯满员没法关门时,大家也会把目光投到我身上。”虽然赵军遇到过一些类似情况,但总体而言,他觉得周围的氛围还算友好。“我并没有因为肥胖交不到朋友,朋友也都很照顾我。日常坐火车或高铁,可能会挤到旁边的人,但从来没有被抱怨过,大家都比较包容”。

“我一直吃得不太多,但已经是一个‘大码人士’,想减肥真的很难,需要很大毅力,瘦下来之后维持体重需要更大的毅力。”赵军现在通过晚上少吃饭和每天运动的方式,将体重维持在190斤左右。

孙淼看过一个研究,减肥后人体的代谢率会降低,吃了同样的食物,能消耗的热量却比之前少,所以要吃得更少,才能维持住体重。“从我自身的经验来看,减肥后身体对高热量食物的欲望比减肥前更强烈了”。

赵军觉得肥胖人士需要更自律,尽量将体重维持在正常范围内,社会对肥胖人士也应该更友好一些。“我遇到过一些人爆粗口,叫我‘死胖子’,这是我不能接受的,希望大家在面对跟自己有差异的人时能给予更多尊重。”

“我觉得人的体型跟遗传有关,我们全家人都是胖一些、壮一些的体型,我一直都消化快、容易饿,所以日常食量很大,但我发现有些人吃得并不多,却比我更胖。”看到体重基数较大的人,周璐璐并不觉得就是缺乏自制力导致的,“背后可能有我们不了解的原因”。

调查显示,78.4%的受访者认为社会应该给肥胖人群多一些包容与尊重。

“我们要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觉得自己不好或很好都是不太对的心态。”赵军说,肥胖人群出行可能会挤占别人的空间,肥胖人群在期待获得更多包容理解的同时,也要意识到肥胖带来的问题。“过于肥胖容易导致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我在240斤时血压就有点高,还有重度脂肪肝,减到180多斤时血压才恢复正常,所以从自身健康的角度来考虑,还是应该尽量把体重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65.7%受访者期待提供更人性化的公共服务

赵军认为肥胖人士首先要自洽、接纳自己,不要太在意他人的看法,“我们也有因体型受益的时候,比如经常被人说胖胖的很可爱,比如容易被人记住,我在求学的各个阶段,都因为体型很快就被老师和同学认识了,这也是优势。”

帮助肥胖人士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65.7%的受访者建议提供更人性化的公共服务,如高铁提供加宽座位等;62.2%的受访者认为社会要包容和理解“大码人群”,减少偏见和歧视;61.7%的受访者建议引导公众摒弃单一的审美取向,尊重个体差异;47.3%的受访者希望鼓励“大码人群”不必在意有色眼光,用积极阳光的心态拥抱世界;20.4%的受访者期待科普肥胖成因,摒弃刻板认知。

周璐璐认为,要尊重个体差异,不要妄自揣测,随意给“大码人群”贴标签。

赵军希望公园和运动场所铺设更多健康步道,“对于我们‘大码人士’来说,运动对膝盖的损伤会比较大,所以更希望能够完善塑胶跑道的建设。另外,我是一个南方人,在北方求学时最不适应的是公共澡堂,因为我不太愿意在公共场合脱衣服,还是希望有一些单间,希望这些公共设施在设计之初就能够考虑到我们的需求”。

本次调查的受访者中,00后占16.1%,90后占42.1%,80后占33.0%,70后占7.0%,60后占1.8%。男性占42.5%,女性占57.5%。

(应被访者要求,赵军、孙淼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品芝

2024年04月12日 03 版

来源: 中国新闻网

长胖就是不自律?近八成受访者希望社会对肥胖人群多些包容

生活中,一些“大码人群”容易遭受异样的眼光,以瘦为美的单一审美标准,也加重了他们的不自信。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2000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5.4%的受访者认为没必要过度追求极致身材,匀称健康才是美;78.4%的受访者觉得社会应该给肥胖人群多一些包容与尊重;65.7%的受访者建议提供更人性化的公共服务。

“生娃前我属于微胖,有120斤,生了俩娃后体重维持在140斤。”辽宁沈阳的二孩妈妈周璐璐说,现在不容易买到合适好看的衣服。

当下,一些人追求A4腰等极致身材标准,对此32.8%的受访者认为完全是一种畸形审美,不应该提倡;55.4%的受访者认为没必要过度追求,匀称健康才是美;仅11.8%的受访者认为这是爱美的体现,可以理解。

“逛街想试衣服时,店员会提醒我穿不下,这种看似善意的提醒有时挺扎心的,但没办法,很多衣服都是均码或只有小码。”周璐璐觉得,一些品牌推崇小码版型助推了畸形的审美。

北京某高校大学生孙淼认为,可以制定健身计划、坚持运动,这样对身心健康都有好处,但没有必要强迫自己瘦到多少斤。“一些明星、网红已经很瘦了,但为了追求极致身材,还在不断控制饮食,我觉得普通人完全没必要这样,健康才是最美的。”

78.4%受访者觉得社会应该给肥胖人群多一些包容与尊重

上海90后赵军是一位“大码人士”,“小时候右耳受伤听不见了,吃了药听力才恢复,但可能因为药里有激素,我变成了一个‘胖子’,很长一段时间体重有240斤”。

赵军买衣服从不挑品牌,能穿上就行,如果某个品牌有特殊尺码,他会经常光顾,但一般还是在网上买,更容易买到大码衣服。“冬天的衣服还好,夏天的T恤买起来很麻烦,因为T恤很显肚子,我得买更大一号的,但这样看起来更不精神”。

调查中,31.4%的受访者表示可能会因为肥胖对一个人存有偏见,54.8%的受访者表示不会,13.8%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赵军回想以前的经历,也曾经历过一些尴尬时刻,“一些不太结实的凳子可能会被我坐坏。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同学的家宴,开席前大家坐在床上聊天,一张床坐了七八个人,床就被坐塌了,大家都觉得是我的问题,虽然我是最先坐上去的”。

“当电梯满员没法关门时,大家也会把目光投到我身上。”虽然赵军遇到过一些类似情况,但总体而言,他觉得周围的氛围还算友好。“我并没有因为肥胖交不到朋友,朋友也都很照顾我。日常坐火车或高铁,可能会挤到旁边的人,但从来没有被抱怨过,大家都比较包容”。

“我一直吃得不太多,但已经是一个‘大码人士’,想减肥真的很难,需要很大毅力,瘦下来之后维持体重需要更大的毅力。”赵军现在通过晚上少吃饭和每天运动的方式,将体重维持在190斤左右。

孙淼看过一个研究,减肥后人体的代谢率会降低,吃了同样的食物,能消耗的热量却比之前少,所以要吃得更少,才能维持住体重。“从我自身的经验来看,减肥后身体对高热量食物的欲望比减肥前更强烈了”。

赵军觉得肥胖人士需要更自律,尽量将体重维持在正常范围内,社会对肥胖人士也应该更友好一些。“我遇到过一些人爆粗口,叫我‘死胖子’,这是我不能接受的,希望大家在面对跟自己有差异的人时能给予更多尊重。”

“我觉得人的体型跟遗传有关,我们全家人都是胖一些、壮一些的体型,我一直都消化快、容易饿,所以日常食量很大,但我发现有些人吃得并不多,却比我更胖。”看到体重基数较大的人,周璐璐并不觉得就是缺乏自制力导致的,“背后可能有我们不了解的原因”。

调查显示,78.4%的受访者认为社会应该给肥胖人群多一些包容与尊重。

“我们要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觉得自己不好或很好都是不太对的心态。”赵军说,肥胖人群出行可能会挤占别人的空间,肥胖人群在期待获得更多包容理解的同时,也要意识到肥胖带来的问题。“过于肥胖容易导致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我在240斤时血压就有点高,还有重度脂肪肝,减到180多斤时血压才恢复正常,所以从自身健康的角度来考虑,还是应该尽量把体重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65.7%受访者期待提供更人性化的公共服务

赵军认为肥胖人士首先要自洽、接纳自己,不要太在意他人的看法,“我们也有因体型受益的时候,比如经常被人说胖胖的很可爱,比如容易被人记住,我在求学的各个阶段,都因为体型很快就被老师和同学认识了,这也是优势。”

帮助肥胖人士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65.7%的受访者建议提供更人性化的公共服务,如高铁提供加宽座位等;62.2%的受访者认为社会要包容和理解“大码人群”,减少偏见和歧视;61.7%的受访者建议引导公众摒弃单一的审美取向,尊重个体差异;47.3%的受访者希望鼓励“大码人群”不必在意有色眼光,用积极阳光的心态拥抱世界;20.4%的受访者期待科普肥胖成因,摒弃刻板认知。

周璐璐认为,要尊重个体差异,不要妄自揣测,随意给“大码人群”贴标签。

赵军希望公园和运动场所铺设更多健康步道,“对于我们‘大码人士’来说,运动对膝盖的损伤会比较大,所以更希望能够完善塑胶跑道的建设。另外,我是一个南方人,在北方求学时最不适应的是公共澡堂,因为我不太愿意在公共场合脱衣服,还是希望有一些单间,希望这些公共设施在设计之初就能够考虑到我们的需求”。

本次调查的受访者中,00后占16.1%,90后占42.1%,80后占33.0%,70后占7.0%,60后占1.8%。男性占42.5%,女性占57.5%。

(应被访者要求,赵军、孙淼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品芝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黄冲,孙山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