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哥哥(胖哥哥在哪)

看看新闻 0
文章目录:

视频|10岁男孩体重394斤 成“新任”全球最胖男孩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19-05-08 10:41

三年前,印尼一个10岁男孩以29英石(约368斤)的体重登上了媒体头条,被称为全球最胖男孩。如今,巴基斯坦一名10岁男孩穆罕默德·阿布拉尔以394斤的体重成了新“冠军”。

报道称,穆罕默德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底下还有一个小妹妹,家族中并无肥胖史,另外三个孩子体重都正常。妈妈说,穆罕默德刚生下来也很正常,体重只有8英磅(约7.2斤)。不过,令人惊讶的是,这个孩子胃口超好,每次喝牛奶的量是哥哥姐姐小时候的五倍!

吃得多,自然长得胖,营养充足的穆罕默德长到半岁时,体重就有3英石(约38斤)。这么重的宝宝,妈妈抱起来特别吃力,患尿布也很费事。两岁时,穆罕默德一口气可以喝光2公升的牛奶!而且,他还老是喊饿,哭喊着跟妈妈要吃的。

穆罕默德6岁时,体重已长到15英石(约190斤)。那时,他的饭量已经相当于四个成年人。在家里,穆罕默德一个人的饭量相当于其他五个家人。但过度肥胖并非好事,穆罕默德行走十分困难,既不能和小伙伴奔跑玩耍,也不能去上学,每天只有坐着或者躺着。

为此,父母十分忧心,不知道穆罕默德以后该怎么办。为了控制儿子体重,妈妈坚决不给他吃垃圾零食,可是他吃饭还是很厉害,一餐能吃掉四盘米饭或者十张鸡肉咖喱烙饼。他的胃就像个无底洞,永远也填不满。

万般无奈之下,父母只要求助于医院,他们找到玛阿兹博士,他是手术减肥方面的专家。玛阿兹博士打算给穆罕默德做腹腔镜缩胃手术,把他的胃切掉一部分,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图片为穆罕默德和玛阿兹博士的合影,祝愿这个被肥胖所累的男孩手术成功,然后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编辑:白白)

热门推荐

客机降落遭遇大雨滑出跑道 致18伤含3名中国公民

“都是命”T恤招人眼 一查竟是在逃犯

男子看望朋友 刚打开纱门被隐藏的大蛇一口咬脸

2名游客追逐松鼠迷路误入雷区 消防人员:不要动

英王室官宣!给哈利首子取名:阿尔奇 无王子封号

广东出手治理“高考移民”启动复查考生报名资格

10年沈阳500斤小伙被医生“判死刑”,母亲不离不弃让他多活七年

文|九月

编辑|九月

沈阳23岁小伙张航郡体重超500斤,洗澡要7个人抬,6年没出过门。

医生断言他活不过16岁,却在母亲马晓秋的照料下续命7年。

他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

母亲23年的守候又承受了怎样的痛苦呢?

诞下双胞胎

这位伟大的母亲名叫马晓秋,辽宁沈阳人。

她本来有着一段浪漫的校园爱情。

马晓秋与丈夫是大学同学,他们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经常在晚会上一起搭档表演,每次丈夫弹琴时,马晓秋就在一旁唱歌,一来二去之下两人互生情愫,相恋多年后于1991年结婚,组成了幸福的小家庭。

1994年,马晓秋发现自己怀孕了,这让一家人都喜出望外,当听说是双胞胎后,马晓秋夫妇俩愈发期待孩子们的到来,早早就为孩子置办好了衣服和其他生活用品。

然而马晓秋在生产时却出了意外。

由于早产加难产,使得这对双胞胎生下来的时候很虚弱。

还未来得及品尝初为人母的喜悦,马晓秋就收到了一个惊人的噩耗。

双胞胎出生后没多久,大儿子张航郡就表现出了脑瘫症状,医生说是因为脑乏氧导致的,当时马晓秋还不知道什么是脑瘫,她想着脑乏氧,多吸点氧就好了。

后来她才渐渐明白脑瘫意味着什么。

马晓秋夫妻俩为了给儿子治病,跑遍了北京、上海的大医院,花费上万元,但儿子的病情却一直没有好转。

随后医生的一句话,让她彻底心寒了。

医生对马晓秋说,张航郡恐怕很难活过16岁。

这句话就像一根刺一样,一直扎在马晓秋的心里。

渐渐地,夫妻俩选择接受现实。

虽然医生已经给儿子判了“死刑”,但马晓想着毕竟是自己辛苦生下的孩子,怎么说也是一条生命,来到世上走一趟不容易,即便活不长久,也要好好对待孩子。

然而没过多久,不幸再次降临在这个苦命的家庭。

小儿子张原郡说话晚,连简单的计算题都答不上来。

送到幼儿园后,能哭上一整天,别人都在玩玩具的时候,他自己一个人在抠墙、扣电门。

换了好多家幼儿园都被劝退,最后一家幼儿园的园长做出了善意的提醒,“大姐,我说句话你别不爱听,你这孩子可能有病。”

马晓秋听了园长的话后,又带着小儿子去医院,确诊结果为中度脑瘫和轻度的自闭症。

马晓秋的妈妈听说了这个消息后,受不住打击,连着几天都以泪洗面,后来也尝试了烧香拜佛,但都无济于事。

让马晓秋欣慰的是,小儿子张原郡的病症较轻,也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她为了能够专心照顾两个生病的儿子,辞去了国企的工作。

马晓秋在家照看孩子,丈夫就在外挣钱养家,夫妻俩互相支撑起这个充满苦难的家。

然而命运又和马晓秋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

马晓秋离婚后重新振作

2006年,马晓秋的丈夫被确诊为抑郁症,他成天胡思乱想,睡也睡不着觉,只能靠吃药延缓病症,最严重时更是三天三夜没合眼。

两个身患残疾的孩子,本就给了这个家庭很大的压力,丈夫生病后更是雪上加霜。

同事、邻居的闲言碎语,都让丈夫感到十分自卑,他觉得自己在外人面前抬不起头来。

丈夫已经自顾不暇,对两个儿子更是有心无力。

看着丈夫如此的痛苦,她决定独自一人抗下这一切。

马晓秋主动提出了离婚,她说今后这两个孩子就交给自己照顾。

马晓秋自始至终没有埋怨过丈夫,她明白丈夫多年来一直承受着外界的压力,但丈夫心里一直深爱着两个孩子。

后来知道小儿子弹琴得了奖,丈夫还发短信给马晓秋“感谢你对孩子的培养”。

2007年,与丈夫离婚后的马晓秋回到了父母的身边。

刚回家的那半年,她的精神状态很不好,常常独自站在阳台边向下望去,她总觉得下面有一个声音一直在呼唤她,叫她跳下去。

就在她感到无比绝望,想要放弃自己的生命时,一件事让她重新做出选择。

马晓秋听说了自己一位同学轻生的消息,原本活生生的人说没就没了,这让马晓秋有些恍惚,看着悲痛欲绝的同学父母,她忽然感受到了死亡的恐惧。

是啊,跳下去后自己是一了百了,但她两个生着病的儿子后半生就没了依靠,父母也无人赡养。

她决定为了孩子坚强起来。

但是在长期的身心疲劳下,马晓秋也出现了代谢紊乱,重症肌无力等病症。

马晓秋最大的愿望就是“比孩子多活一天”。

马晓秋重新振作后,申请了针对残疾人的廉租房。

她带着两个孩子搬到沈阳郊区,搬家时还叫来了7名消防战士帮忙将张航郡抬到床上。

新家的邻居们都很友好,有时还会给马晓秋送些自家种的蔬菜,这让马晓秋感到十分温暖。

大家都有着相似的经历,更是惺惺相惜,马晓秋也经常会和其他残疾人的父母,一起交流照顾孩子的经验,

虽然照顾两个生病的孩子很辛苦,但马晓秋认为自己享受到的快乐远比承受的痛苦要多。

单亲妈妈照顾脑瘫儿子23年

马晓秋的大儿子患有重度脑瘫,20岁的年龄,智力却犹如两三岁的孩童。

张航郡无法正常说话,只有马晓秋能听懂儿子的密语。

他也不会走路,由于下肢肌肉已经变形,6岁后基本没有下过床,妈妈每天都要为儿子擦7、 8次身子。

儿子无法正常走去卫生间,马晓秋就在他的床边安装了一个简易的便凳。

为了防止儿子长出褥疮,每天她还要为儿子涂抹爽身粉。

张航郡最喜欢的就是吃,吃饭时需要一勺一勺地喂到他的嘴边。

他一顿饭能吃8个馒头、两大碗炖肉,还能再轻松吃下一斤蛋糕,体重也是明显超标。

马晓秋咨询医生后得知儿子不是单纯吃胖的,肯定还有继发性的病变。

因为担心儿子的健康问题,马晓秋也曾想帮儿子控制体重,但试了好几次都没有进展。

如果不给张航郡吃的,他就会哭闹不止,脾气也暴躁起来,还会做出咬手指、砸墙、撕床单等举动。

没办法,马晓秋只能放弃了给儿子减肥的想法。

就这样,张航郡以每年20斤的速度增长,一直长到了500斤。

9尺多的腰根本买不到合适的衣服,马晓秋就特意为他定制了一件大的斗篷式罩衫。

以前儿子300斤的时候,马晓秋还能背着他来回移动,后来体重不断增加,需要好几个人合力才能搬得动。

即便是洗漱、穿衣、行走,这样简单的动作,都离不开马晓秋的帮助。

每次给儿子洗澡的时候,都需要6、7个人一起出动,才能将他移到卫生间。

一坐在地上,张航郡身上的肥肉就堆出好几层,马晓秋就要一层一层地扒拉开冲洗。

每次给儿子洗完澡后,马晓秋都已经汗流浃背,她还患有腰脱,一番操作下来,她要缓上好久才能恢复。

除了脑瘫外,张航郡还有着严重的自闭症,生活上的一切流程,都要按固定的的套路来。

马晓秋说“自闭症孩子就是这样,喜欢重复一个动作,不愿意改变。”

张航郡的头发已经很短了,但他还是需要妈妈拿着推子在头上比划两下,要不就闹脾气,这样的一个动作每天要重复十几次。

风扇要放在床边常年吹着,电视要一直开着,房间的灯也要随时亮着。

张航郡身边放着一把琴,这把二手琴要从早到晚插着电,张航郡晚上醒了要摸着响才能接着睡。

缺乏安全感的他,每天都要拿着一个小猪的玩具,睡觉时也不离手,在张航郡心里,这就相当于是他的小宝宝。

小时候,马晓秋一直和儿子一起睡,随着儿子越来越胖,一张床也已经容不下母子二人,马晓秋只能在屋子里再支起一张小床。

睡觉时,马晓秋每隔十几分钟就要给儿子翻一次身,毕竟体重太大,不经常翻动身体,很容易会压迫心脏。

普通人翻一次身要几秒,马晓秋要花费15分钟。

为了让儿子睡好觉,马晓秋只能随时处于待机状态,张航郡一有动静,她就要马上过去。

马晓秋没有工作,一家三口只能靠着低保生活,马晓秋的父母也会时常过来接济。

每周马晓秋的小儿子都要去上钢琴课,为了能让女儿放心地带着外孙子去上课,

马晓秋79岁的老父亲每周都要带着菜、面等生活必需品,坐两个小时的公交车赶来照看老大,毕竟吃饭就是一家人最大的开销。

每次想到父母,马晓秋都心生愧疚,自己不但没能尽孝,还要让年迈的父母为自己操心,但马晓秋的父母更多的是理解和心疼女儿。

在姥爷心里,两个孩子都是难得的宝贝,给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乐趣。

二儿子学习音乐

相较于大儿子的病症,二儿子张原郡的情况则要好很多。

一次偶然的机会,马晓秋发现老二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

每天早上盯着小儿子练琴,就成了她一项重要的工作。

每次弟弟练琴时,哥哥也会变得很平静,还能够跟着一起哼唱,因此马晓秋也给哥哥买了一把二手琴给老大玩耍。

马晓秋惊奇地发现张航郡在唱歌时,某些歌词发音清晰,也让马晓秋十分惊喜。

从12岁起,马晓秋就开始教他唱歌,想借此教会他说话。

儿子开心的时候也愿意学,她就要像哄小孩子一样,时不时给他点糖果奖励,来巩固儿子的学习成果。

每次儿子学会了新的词语,马晓秋都会像第一次听到儿子喊妈妈时一样激动。

沈阳儿童活动中心每周三上午都会有一节面对残疾人群的免费音乐课,所以每次天还不亮的时候,马晓秋就带着老二,坐三个小时的公交车去市中心的活动中心上课,堵车时就要花上三个半小时。

张原郡从不缺课,每次早到时,他都会在走廊的旧琴上练习曲子。

《烛光里的妈妈》是张原郡的拿手曲目,他每次演奏时,台下的观众都会感动落泪,

马晓秋更是听一次哭一次。

在一场关爱自闭症的活动上,张原郡结识了留学回来的钢琴老师罗扬。

罗扬看了张原郡的演出后,认为他是个很有天赋的孩子,被他的歌声所打动。

不同与一般人眼中的精神疾病,在罗扬看来,自闭症的儿童都是难得的天才,只是需要加以引导和培育。

罗扬在了解过张原郡一家的情况后,她主动提出将自己考学用的钢琴送给张原郡。

这架外公送的钢琴,一直是她的心灵寄托,这次送给张原郡,也是希望将自己的好运和鼓励分享给他。

在罗扬眼里,张原郡是个体贴懂事的孩子,当然也离不开母亲的教育。

每次她上课时出汗了或者口渴了,张原郡都会说“老师,你不用说那么多话,你给我示范一遍,我弹就行了。”

随着钢琴课上的学习和一次次的登台演出,张原郡的演奏水平不断进步。

在音乐的熏陶下,张原郡的性格也变得更加开朗,从前害怕与人沟通的他也能在交谈时落落大方。

音乐带给他的快乐和自信都是让马晓秋想不到的,他的成长也让马晓秋很感动。

马晓秋对孩子多年的付出和照顾,也算有了回报。

然而好景不长。

张航郡不幸离世

2017年11月30日晚,张航郡突然生病,咳嗽不止,喉咙都哑了,刚开始马晓秋以为只是普通的感冒,给他简单的喂了药,可没想到状况越来越严重。

几天后,张航郡呼吸困难,还咳出了血。

由于张航郡体重太大,行动不便,又害怕接触生人,在医院那样陌生的环境下,可能难以配合治疗。无法带他下楼去医院,只能邀请医生上门治疗。

得知了张航郡的病情后,不断有爱心人士和医护人员上门,结果因为脂肪太厚,别说心脏了,连肋骨都看不到,医生带来的仪器也没了作用。

后来又改成了血液化验,诊断结果是肺部感染,导致的心衰,

随后就一直在家里服药治疗,马晓秋还给儿子买来了雾化器,想要减轻儿子的痛苦。

12月18日晚上,张航郡不幸离开人世。张航郡临走前,还吃上了最爱的汉堡和蛋糕,也算是幸福安详的离去。

在19名志愿者的帮助下,张航郡的遗体被送往医疗机构。

马晓秋将儿子的遗体捐赠用作医疗研究,她也办理了自己的捐遗手续。

“我知道这孩子身体不好,我已经做好打算了,希望他走的那天,遗体能捐献。一方面他这么胖火化都困难,一方面我们一家人多年来受到社会各界许多的帮助,捐献遗体为社会做点贡献,也算是回报吧。”

如果通过对遗体的研究能够找出孩子患病的原因,那么治愈这种疾病的几率就会更大一分。

当地残联了解了马晓秋一家的情况后,为张原郡提供了公益岗位,一个月能有1200元的收入,未来说不定还能做钢琴老师,也算是有一门生存的技术。

哥哥去世后,张原郡害怕自己也会离妈妈而去,于是决心为了健康减肥,现在也有了显著的成效。

钢琴已经能够达到10级的水平,他还学习了美术和非洲鼓。

总结

女本柔弱,为母则刚。

马晓秋一家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和支持,她也决心回报社会,不断的传递着爱和正能量。

马晓秋二十年如一日的照料让人敬佩,她从未觉得孩子是累赘。

如果说大儿子是她的精神支柱,那么小儿子就是她继续生活的力量源泉。

她是不幸的,两个儿子都身患疾病,日复一日的辛苦看护,常人无法体会。

同时她也是幸运的,享受了20多年的亲子时光,并懂得在痛苦中享受快乐。

她将苦难转化为生活前行的动力,独自一人支撑起这个家。

一次次的打击面前,她依然顽强不息。

我们赞叹她的无私奉献,也为她的坚持与坚强而感动。

希望马晓秋和小儿子的生活能够越过越好。

退伍前哪个没有八块腹肌?退伍10年再聚,“胖若两人”不敢认

一提到军人,想必大家都会想起我国那些在阅兵场上身姿挺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他们在训练场上十分灵敏,其矫健的身姿赢得了人们的一阵阵赞叹。这些兵哥哥,哪个没有八块腹肌呢?然而这些军人在结束服役生活后,身材便会出现严重走形,战友们在十年后的聚会上发现,大家几乎都身材发福,挺起了啤酒肚,还闹出了彼此间甚至不敢相认的笑话。

众所周知,为了更好的提升军队战力,各兵种都对士兵有着很高的身体素质要求,军人们在服役期间都要接受十分严格的部队训练,这样才能更好的保家卫国。早睡早起、接受严格的体能训练和军事技能训练、日常内务考核等,都让他们保持着高度自律的生活,而这也是他们为何个个都能远离肥胖、有“八块腹肌”的原因。

军人们在结束服役后,各自都回归了正常的社会生活,此时家庭的重担又落在了他们肩上,因为工作,大部分退伍军人告别了自律的生活,长时间的饭局、酒局等应酬让他们原本壮硕的身材迅速肥胖了起来,此时的军人们,已经从保卫国家的角色快速切换到了撑起小家的角色,这才有了十年后战友相聚,再次相见却“胖若两人”的事情发生。

虽然人们都在调侃身材严重走形的退伍军人,但唯一不变的是,他们行军礼的姿势依然十分标准,对祖国和人民的那颗赤子之心也始终未变。在那些勇救落水小孩、和歹徒搏斗的社会新闻里,或者是在抗洪前线上,都出现了退伍老兵的身影,他们依然在为维护人民的利益贡献自己的力量,身体力行的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国家和人民不会忘记他们对祖国做出的贡献,退伍军人们永远都值得我们的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