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长寿吗(肥胖有长寿的吗)

中国新闻网 0
文章目录:

肥胖更长寿?医生:要“肥”的是肌肉 仅适用部分长者

中新网5月7日电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近日,香港医院管理局老人科医生表示,65岁或以上人士中,分别有8%女性和6%男性患有虚弱症,表征包括体重一年流失10磅(约4.5千克)、手握力倒退及步速缓慢等,并更易患上其他慢性疾病;也有研究显示长者的身体质量指数(BMI)超过25,即体重过重,其死亡风险较BMI数值正常的更低。但医生强调,肥胖仅适用于年长人士,而要“肥”的是肌肉,而非脂肪。

资料图:肥胖者。

香港新界西医院联网服务总监(基层及社区医疗)欧阳东伟表示,一般理解的肥胖是不健康的。但在患慢性疾病或年长人士中则有“肥胖悖论”,即慢性病肥胖更长寿。

香港多个研究显示,无论是院舍或非院舍长者,BMI数值超过25,可延长寿命,中央肥胖也对生存有好处,并有研究指患有二型糖尿病的长者的BMI数值超过25,较BMI数值正常或较低的死亡率低。

欧阳东伟称,患二型糖尿病的虚弱长者,体内的肌肉及脂肪均流失得很快;虚弱症、慢性疾病及肥胖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其中虚弱症是可逆转。

欧阳东伟建议该类人群多做如举哑铃、沙包等的阻力训练,及摄取足够的蛋白质和维生素D,增加体重,均有助减少肌肉流失,一般2至3天便可恢复原有的体力水平,但有慢性疾病的,则需数月才能改善病情。

体重和寿命的关系被发现?新研究:80岁后,老人胖一点或更长寿

刘大爷今年刚好过80岁大寿,虽然已经进入了耄耋之年,但是他的精神状态很好,身高一米七,体重也有90多斤,眼不花,耳不聋,每天还能吃4碗饭。

就在半年前,刘大爷听说老年人瘦一点比较好,对长寿有好处,很多长寿老人都是精瘦精瘦的。于是刘大爷开始有意识地减少饭量,减肥减了小半年,刘大爷忽然在家里晕倒,随后被家人送到医院检查,结果查出了营养不良、低血糖。

一、男性/女性身高170~180cm,体重多少才正常?

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大家的体重也随之飙升,多说人太胖容易得病。然而一米八的刘大爷,为了保持身材,刻意节食,反而还晕倒住院。老年人身材真的不能过胖吗?刘大爷算胖吗?到底多胖才算胖呢?

其实用来衡量胖瘦有一个标准,那就是BMI体质指数。具体计算方法如下:体质指数 = 体重(千克)÷身高(米)²

对于中国成年人而言:

BMI<18.5为体重过低

18.5≤BMI<24为体重正常

24≤BMI<28则为超重

BMI ≥28为肥胖

按照公式,如果一个男性/女性身高170cm,体重应该在53.4kg~69kg。如果身高在180cm,体重应该在59.9kg~77.7kg。按照刘大爷的身高和体重来看,原本就已经偏瘦了。

二、重磅新研究:80岁以后,胖的老人或许更长寿

4月25日,发表在《自然·衰老》来自中国疾控中心施小明团队的一项前瞻性研究发现,对于老人而言,过瘦并不见得是好事,80岁以上老年超重或者肥胖或许更长寿。

这项研究随访时间长达20年,共纳入中国23个省,27026名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在随访期间,共发生了22165例死亡事件,其中2389例因心血管疾病死亡,14681例因其他原因死亡。

通过数据总体来看,对于高龄老年人(80岁及以上),身体质量指数(BMI)与死亡风险呈现反J型趋势。即随着BMI的增加,死亡风险逐步递减,当超过临界点后,随BMI增加,各种原因的死亡风险保持平稳。

具体数据分别为:

1、BMI达到29.3kg/㎡时,全因死亡率最低;

2、BMI达到26.5kg/㎡时,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最低;

3、BMI达到30.6kg/㎡时,非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最低。

也就是说,对于老年人群,肥胖者全因死亡风险、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因非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更低。研究作者团队认为,这可能与超重或肥胖者,往往有着更好的营养状态有关。

三、老人太瘦为啥不好?

不少老年人认为身体过胖,容易诱发高血压、高血脂,从而导致身体出现各种异常。但其实,老年人身体偏瘦,同样对健康不利。

1、营养不良

偏瘦老人的新陈代谢和各种生理功能都会较低,体质相对较弱,对疲劳的耐受能力差,常常会感觉到精神不振,容易出现疲惫头晕的现象。

2、免疫力差、体质虚弱

过瘦的老人由于营养跟不上身体需求,免疫系统也会受到干扰,体质比较虚弱,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小病小痛不断,尤其是换季的时候,对病毒和细菌的抵抗力较弱,易遭到病毒感染。

3、更容易疼痛

脂肪是内脏和皮下组织的保护器,起到支撑、缓震的作用。精瘦的老人没有足够的脂肪作为骨骼的缓冲物,走路或久坐时,膝盖、脊椎等器官容易磨损,感觉到疼痛。

4、生病难痊愈

身体过瘦,体内存储的能量物质较少,一旦患病,往往经不起疾病的消耗性折磨,使疾病的康复时间延长。

5、怕冷

脂肪除了是能量仓库,也对机体起到保护作用,过瘦的人,对于外界寒冷耐受度,往往比胖人更低。

四、最后提醒:老年人体重迅速下降,要当心疾病

由于生理机能的改变,老年人随着年纪的增加,自然而然会出现消瘦现象,尤其是在不加强营养的前提下,身体很容易变瘦的。但如果体重短期内下降幅度过大,就要考虑是否以下几种可能:

1、癌症

恶性肿瘤在早期大多无典型症状,体重减轻可能是部分恶性肿瘤的唯一症状,如果是老年患者更应警惕。

2、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典型症状就是“三多一少”,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体重减少,如发现以上情况,建议及时进行糖尿病相关筛查。

3、甲亢

甲亢也会引起消瘦,如果同时合并饭量增加,体重却骤减,还伴有手抖、易怒、多汗等,就要高度怀疑甲亢的可能。

4、消化系统疾病

体重下降,也与消化道疾病有关,如慢性胃炎、不完全肠梗阻、慢性结肠炎等,都可影响患者正常进食,或吸收功能下降,影响体重。

浙江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吴天凤主任医师表示,如果没有合理原因,体重在半年到一年间,减轻4.5——5kg,或是总体重下降5%,就属于比较反常的情况,一定要注意。

体重与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因此学会科学管理体重,不追求过瘦,也不能不干预身材,任其发展。让自己身体舒服的体重,就是健康体重。#头号周刊##人人能科普,处处有新知#

参考资料:

[1]《自然·衰老:千金难买老来瘦?No!中国疾控中心团队发现,80岁以上老年人超重或肥胖的全因死亡和非CVD死亡的风险更低》.奇点网.2022-05-28

[2]《体重不明原因下降,可能是这些疾病导致的》.重医大附三院内分泌疾病中心.2018-12-03

[3]《体重突然下降并不是什么好事 可能是这些病惹的祸!》.浙江医院健康管理中心.2016-12-06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调查2.7万国人,研究发现:过了80岁,轻度肥胖的人或许更长寿

#众说康养·团圆季#

俗话说“千金难买老来瘦”,肥胖确实会给老年人带来许多健康隐患,但这并不代表所有的“瘦”都是好事,莫名其妙的消瘦有可能是疾病的预警!

今年75岁的黄阿姨一年前开始出现腹痛,一开始只是隐隐作痛,饭后尤其明显,黄阿姨觉得可以忍受便没有重视。谁想持续了半年后她的体重开始下降,每天排便次数也增加到3、4次,短短半年的时间黄阿姨竟瘦了15斤。

在一次剧烈的腹痛后,憔悴的黄阿姨在家人搀扶下到医院检查,这一检查,发现很多地方都有问题,肺部有钙化灶,气管有痰液栓,肝右叶有囊肿,左边的肾有结石,肾上腺有占位,胃部有息肉,大便潜血也是阳性的,说明有出血的情况。

医生暂时以“慢性胃炎”将她收进了医院进行治疗,做了无痛胃镜息肉电凝电切手术,术后黄阿姨的腹痛症状大大缓解,精神状态逐渐恢复,调整饮食后体重也开始出现增长。

一、忽然变瘦,可能是这些疾病的警告

黄阿姨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少见,许多老年患者都觉得“忍一忍就过去了”“老了瘦一点好”,但他强调,老年人短时间内消瘦,一定要引起重视,问诊检查,这个信号有可能是这些疾病的警告:

1、消化系统疾病:

慢性胃炎、不完全性肠梗阻、幽门狭窄、消化性溃疡等疾病都有可能影响营养物摄入而导致消瘦。

2、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在消瘦的同时,会出现口干多饮多尿、多食易饥饿等症状。

3、甲亢:

高代谢使体重下降,同时伴有心慌、眼突、手抖、易饥饿等症状。

4、肿瘤:

乳腺癌、肺癌、肝癌、肠癌、胃癌患者都有可能出现消瘦症状,肿瘤的迅速生长会消耗身体大量能量,而且肿瘤也会影响食欲,导致营养摄入受到影响。

二、研究:上了年纪后,微胖的老人更长寿

那么上了年纪之后,如何监测自己的体重呢?什么样的体重才是健康的呢?

BMI体质指数可以帮到你,它是国际上常用的衡量胖瘦程度和是否健康的标准,计算公式是BMI=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健康成年人(18-64岁)的BMI正常范围为18.5~23.9,BMI≥24为超重,BMI≥28为肥胖,平时可以通过这个指标来监测自己的体重。

在既往的认知中,老年人瘦一些会更健康,然而中国疾控中心施小明团队发表于《美国医师学会会刊》的研究成果却与此相悖。他们在1998年到2018年十年间随访了我国2.7万名80岁及以上老人的体重数据发现:BMI低于18.5的低体重老人死亡和丧失日常自理能力的风险增加约30%,而超重和轻度肥胖者(BMI:24.0~31.9)相应风险却降低了20%左右。

“肥胖悖论”颠覆了许多人的认知,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为什么上了年纪胖一点反而更好?

2015年一项针对60岁以上老人的调查显示,老年人低体重(BMI≤18.5)的发生率是17.6%,是45-59岁群体的2倍。实际上,体重下降意味着脂肪和肌肉的同步减少,会增加患肌肉减少综合征(肌少症)的风险。肌肉对于老年人维持身体机能而言尤为重要,肌少症会严重影响老年生活质量,如易跌倒、自理能力下降、免疫力下降、寿命缩短等。

三、解密科学家眼中的长寿身材

除了体重外,体型也是反映身体健康的信号。在科学家眼中,这些体型特征更有可能长寿:

1、脖子不粗

颈围可以反应上半身皮下脂肪的分布情况,脖子粗大,体内的优质胆固醇会出现不足,导致体内更多胆固醇无法转运至肝脏代谢,埋下心脑血管疾病隐患。健康的颈围指标为:男38cm,女35cm。

2、没有“大肚腩”

我国腹型肥胖的腰围标准为:男≥90cm,女≥85cm,BMI正常的人群中,也有14%的人出现腹型肥胖。有“大肚腩”的人脂肪多沉积在腹部皮下,和肝脏、肠胃、胰腺等器官内部和周边,容易导致血糖异常、激素分泌紊乱、动脉硬化、尿酸升高等,最终引发糖尿病、脂肪肝、脑梗、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

3、大腿较粗

上海新华医院内分泌科主任苏青教授指出,粗壮大腿更有利于心血管代谢,一方面储存在腿部的脂肪能够分泌活性物质调节血压和血管机能,维持代谢平衡;另一方面,拥有更多的腿部骨骼肌,能够促进能力代谢平衡,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总而言之,老年人应定期监测自己的体重并进行管理,出现异常要及时到医院检查,日常生活中要注重膳食多样化,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另外也要多参与休闲活动和体能运动,积极融入社会,保持身心健康。#谣零零计划##2022生机大会#

参考资料:

[1]《不可轻视的消瘦与乏力》.老年医学科.2022-02-07

[2]《警惕!没减肥却突然消瘦,可能有这些疾病!》.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2021-07-02

[3]《千金难买老来瘦?微胖可能更健康》.光明网. 2022-04-26

[4]《脖子粗、肚子大的人基本和长寿无缘!但简单一招,就能轻松化解》.上观新闻.2021-04-11

[5]《上海医院新研究显示,“大粗腿”比“小细腿”或更益于心血管健康》.文汇网.2020-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