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影响腿长(胖会导致腿变形吗)

海上名医 0
文章目录:

前沿|真难!新研究表明,人高,腿长的人更不容易患某些疾病

国务院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指出:全国18岁及以上成年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别为167.1cm和155.8cm。

早前已有研究表明,成人身高与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呈负相关,而到底是身体的哪部分与疾病的风险发生相关还未知。可是最近来自德国的研究人员发现,腿较长与较低的糖尿病发生风险相关,并且只会在男性中才会出现这种现象,此外身高每增加10厘米,男性患II型糖尿病的风险会降低41%,而女性则会降低33%。这项研究发表在近期的《Diabetologia》上。

这项研究一共纳入了1994年至1998年间的27,548名参与者,其中女性16,644名,男性10,904名。通过收集参与者的身高,体重,血压等健康数据,最后研究人员发现:在正常体重的人群中,男性每增加10cm会降低86%的糖尿病发生风险,女性每增加10cm会降低67%的糖尿病发生风险。即使是在超重或肥胖的人群中,升高也与糖尿病的风险降低有关。

最后研究人员指出,相对于身高较高的人,个子矮的人应该跟密切地监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

海上名医综合报道

参考资料

1. Wittenbecher C, Kuxhaus O, Boeing H, Stefan N, Schulze MB. Associations of short stature and components of height with incidence of type 2 diabetes: mediating effects of cardiometabolic risk factors. Diabetologia. 2019. doi:10.1007/s00125-019-04978-8

#清风计划#汇聚海上名医,连接人与健康

#超能健康团#

商务合作及投稿:yang.zhang@gzenhance.cn

肥胖对骨健康的影响,详解都在这里!

骨质疏松、关节损伤、脆性骨折、关节突出、O型腿、活动障碍……有多少骨科疾病与肥胖有关,你知道吗?肥胖是怎样对骨健康造成危害的?肥胖人群应该怎样科学运动,正确减肥,减少对骨骼系统的伤害?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矫形外科学科带头人王江宁教授做客“健康大家谈”直播间,围绕肥胖与骨健康的问题,为大家答疑解惑。

说说肥胖与骨健康

01

怎样理解骨健康?

王江宁教授:实际上,骨健康不是医学术语,它是老百姓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骨健康。首先,人体的206块骨头是不是畸形,是不是出现了疼痛等症状?第二,和骨相连接的韧带,比如说膝关节的侧副韧带是不是松弛了?第三,和骨相连,为人体运动提供动力来源的肌肉和肌腱,是不是健康?平时正常活动时有没有疼痛?如果正常活动时感受到疼痛,可能就是骨关节系统出现了异常。另外,也要警惕骨质疏松。比如骨头拍片检查是正常的,但是人体有疼痛的症状,这可能就是骨质疏松的表现。

检查骨骼系统的健康状况,医学上有多种手段。第一,可以用X线、CT来查骨头。第二,可以查骨密度。骨密度是骨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能够反映骨质疏松程度,预测骨折危险性。第三,可以通过核磁检查关节。核磁检查可以看到关节的软骨以及周围韧带的损伤情况。通过以上几种手段,我们可以评价骨头和相关的韧带、肌肉、肌腱是否正常。

整体上来讲,当人体的骨头、韧带、关节等整体的骨骼系统处于健康水平时,就可以称为骨健康。比如人们平时运动时没有异常,骨头没有畸形等。如果骨密度降低,就会有骨质疏松,甚至是脆性骨折的情况。所谓脆性骨折,指轻微活动或日常生活受力,即可发生的骨折。

02

肥胖的人群可能会遇到哪些骨科疾病?

王江宁教授:肥胖对骨健康的影响是从关节磨损开始。

从关节活动来讲,轻度的关节损伤可能表现为走路有轻微的疼痛,中度的关节损伤多有韧带松弛,关节疼痛,膝关节增生等。重度的关节损伤,多是关节软骨遭到破坏,有严重的骨质疏松,疼痛得几乎不能走路,带来人体劳动力的丧失。如果出现重度关节损伤的情况,就需要置换人工关节。

在体重的压迫下,肥胖人群的关节容易出现损伤。首先,骨关节损伤会引起疼痛。如果把关节理解为一个轴承系统,体重越大,轴承系统的磨损也就越大。当关节磨损到一定程度,比如软骨部分被磨掉时,人体肯定会感到非常疼痛。其次,关节磨损也会引起骨质增生、骨刺、韧带松弛等问题,影响病人的正常行走能力。骨刺压迫神经后,会引起上肢疼、手疼,然后麻,甚至下肢一侧或两侧的腿疼等。椎体因为体重受损的道理也是如此。比如椎间盘突出后,压迫周围的神经,导致病人一走路就疼痛。

另一方面,肥胖人群运动时,对关节的磨损也会加大,甚至出现O型腿。西方人由于体重因素出现O型腿的情况就比较多。O型腿想要变直,难免要经过手术截骨,但这种手术效果有时间限制。假如维持10年或者20年以后不行了,就需要进行全髋或者全膝关节的置换手术。

有些骨质疏松的肥胖病人,没有外伤也会出现骨折,比如可能稍微弯弯腰,就出现压缩性骨折。除了骨质疏松、骨折等,肥胖人群可能也会有呼吸道的问题,锻炼时喘气困难,以至于越胖就越不锻炼,形成恶性循环。另外,外伤、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也会对关节、肌肉等造成影响,影响骨骼系统的健康。

我遇到过一位250多公斤的病人,伴随多个骨科疾病,甚至有多次骨折,踝关节扭伤,尤其是韧带的损伤最常见。当韧带损伤甚至韧带断裂以后,就需要打石膏固定,而且韧带损伤以后就容易松弛,如果再经常扭动,就容易引起外伤,骨性关节炎的几率也越来越大。同时,出现髋关节、骨坏死的概率也非常大。因为股骨头压力很大的情况下,容易导致股骨头缺血、塌陷,出现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情况。

异常疼痛、关节突出等要警惕

03

对于老年人、儿童青少年这些特殊人群,如果肥胖的话,会不会带来一些骨健康的问题?

王江宁教授:老年人因为年龄的原因,骨密度逐渐降低,往往容易出现骨质疏松。如果叠加肥胖,即使没有外伤,可能也会引起压缩性骨折。

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肥胖也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引起骨骺滑脱,O型腿或者K型腿等。首先,青少年骨骺长得不是很结实,体重增加以后可能会出现骨骺脱位的情况。其次,青少年的骨头不是很硬,长时间走路加上肥胖,一旦引起骨头歪斜,孩子出现O型腿或者K型腿的几率就比较大。

04

肥胖的人群身体出现哪些症状,需要警惕骨骼系统受到了损伤?

王江宁教授:疼痛和活动障碍是骨骼系统损伤的典型症状。对于肥胖的人来说,如果有长久的身体部位疼痛,或者走路久了腿疼,需要尽快蹲下缓解的情况,可以尽早检查,预防早期的关节损伤,半月板撕裂,早期的骨质增生,骨质疏松,甚至是关节软骨的病变等。

此外,骨关节突出(正常的骨头突然鼓出来),走路时腿的形状发生变化等,这也要引起高度重视,尽快找专科医生来诊断。

糖尿病足也是肥胖对骨健康的一大危害。过度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出现糖尿病足的概率较大,严重时病人会面临截肢的危险。我遇到过一个糖尿病足患者,37岁,115公斤,重度肥胖,糖尿病伴随血管堵塞,下肢溃烂,肾功能损伤,甚至糖尿病引起一侧眼睛失明。

这位病人管不住嘴,也迈不开腿,整日睡在床上,脚部因为糖尿病足烂掉了约1/3。我们团队多方研究,通过膝关节的介入手术和小腿外侧的腓肠神经皮瓣手术,才避免了病人的截肢。经过两个多月的恢复,病人也能够下地走路了。对于这类患者,要特别避免过多的能量摄入,合理饮食,注意锻炼。

科学运动和减肥

减少肥胖对骨骼系统的伤害

05

对于肥胖人群来说,怎样合理运动,预防骨关节的损伤?

王江宁教授:预防骨关节的损伤,是不是肥胖的人就不能去运动?当然不是,肥胖人群完全可以运动,但要把握运动方式和运动量。尽量选择不负重的运动方式,不做激烈的运动,运动强度要比正常人最低减少4%。

比如,尽量不要做跑步等运动,特别有斜坡的时候跑步,这对关节的损害非常大。可以尝试上肢的运动,比如拉力器等。滑雪的运动也是可行的,但不要像运动员那样做大坡度的回旋式的动作。

游泳是我们提倡肥胖人群尝试的运动。游泳不仅拼耐力,拼肺活量,而且它不是负重的锻炼,关节不会受到压力。同时各个肢体的运动,包括髋关节、膝关节、脚部、腹肌等的运动都非常好。

对于糖尿病足,或者怀孕、骨折等卧床休养的肥胖人群,可以做上肢和抬腿运动,甚至可以用肺部去做呼吸运动。比如躺在床上吹球,可以增加肺活量,增强肺的排痰功能,减少坠积性肺炎的可能性。

06

肥胖人群节食暴瘦,会不会对骨健康带来影响?

王江宁教授:我们不主张突然间暴瘦。如果通过低碳饮食(碳水供能占比在45%以下)的方式减肥,摄入碳水占比低于正常的标准,尤其是低于25%就容易出现内分泌失调,反倒会引起或者加重骨质疏松。而管住嘴,迈开腿,合理饮食、科学运动的科学减肥方式,对骨健康没有太大的损害。

总体上来讲,减少肥胖对骨骼系统的伤害,肥胖人群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注意调整饮食结构,营养均衡,降低体重。

第二,常做体检,警惕身体的突然疼痛。体检不仅能看出体重的变化,还可以通过x光片、核磁等,查看骨密度值,关节受损等状况。

第三,经常锻炼。管住嘴,迈开腿,是我们维系骨健康的最基本要求。

第四,科学减肥,找到适合自己的减肥方式。对于减肥的年轻人来说,合理补充营养和体育锻炼都不能少。对于上了年纪的肥胖朋友来说,运动所带来的减肥效果并不明显,而早饭和午饭吃好,晚饭少吃或者不吃,减肥的效果会更立竿见影。

辟谣常见的骨骼系统问题

07

冬天骨头会变脆,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王江宁教授:医学上没有“骨头变脆”这个概念,到了冬天骨头就变脆了,其实是一则谣言。

有人误认为冬天骨头会变脆,多是进入了惯性思维的误区:一提到骨折,除了跌倒或击打的外因,很多人就会认为与骨头太脆、缺钙等因素相关,所以中老年人冬季骨折频发时,人们习惯性地就认为,到了冬季骨头就变脆了。

还有人给这种说法添加了看似合理的解释,认为由于冬天过于寒冷,人们出门活动的时间明显减少,以至于缺乏足够的日晒时间,进而引起体内钙、磷失常,最终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也就是使骨头变脆了。

这种说法没有科学依据。人体若要出现骨质疏松,需要一个长时间渐变的过程,不会仅仅因为冬天出门活动减少、日晒时间不足而导致。冬季因出门活动时间减少导致的钙流失问题,也完全可以通过其他三个季节在外活动弥补回来。

冬天骨折高发,多是因为冬天地面变硬、易滑以及人们穿着过于厚重、行动过于笨拙易摔倒所致,跟所谓的“骨头变脆”没有直接因果关系。

08

孩子做不了坐位体前屈的动作,是骨骼发育的问题吗?

王江宁教授:不一定。体前屈是测量学生在静止状态下的躯干、腰、髋等关节可能达到的活动幅度,主要反映这些部位的关节、韧带和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及学生身体柔韧素质的发展水平。人的四肢的长度是有比例的,立位或坐位体前屈成绩较差,不是腿长胳膊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躯干、腰、髋关节的韧带、肌肉的伸展性差引起的。

(本文根据直播内容整理)

医者名片

王江宁,北京世纪坛医院矫形外科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现任国际医学保肢协会副主席,国际医学保肢协会中国区主席,中华预防医学会组织感染与损伤防治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全国主任委员,教育部及北京市科技进步奖行评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北京市卫健委批准的全国唯一糖尿病足知名专家团队首席专家,是中国治疗糖尿病足、褥疮及小儿麻痹后遗症、脑瘫、急慢性骨髓炎的顶级专家。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第一批成员。

“健康大家谈”简介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推进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充分发挥专家的技术支持作用,为人民群众提供科学的健康科普知识,2020年初,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办向社会公布了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第一批成员名单。为动员专家积极参与科普活动,形成系列品牌,专家库管理办公室将开展“健康大家谈——国家健康科普专家系列直播活动”,由健康中国政务新媒体平台具体实施,力争聚合国家级专家资源,打造精品科普栏目,并通过健康中国政务新媒体矩阵进行推广,扩大权威科普内容传播。

策划:方彤

文字:李君

编辑:李君

“女朋友腿长是什么体验?”:身高、腿长与社交认同的深层探讨

“女朋友腿长是什么体验?”从网友们的互动中,我们能看到不同的声音,有的调侃,有的自嘲,也有的表露出对身高和腿长的特殊关注。这些评论虽显轻松,却揭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身材的标准化以及外貌对个人社会认同的深远影响。

从“你肯定是有过人之处”到“女人显高同时显胖”,从“踮着脚也够不着”到“腿长不长重要吗?”,这场围绕女朋友腿长的讨论,不仅仅是一个轻松幽默的话题,它折射出的是我们社会对身材、外貌,甚至是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

在中国传统审美中,身高和腿长常常被视为美的标准之一。从早期的“女大十八变”到如今的“腿精”文化,女性身材的高度审美化不断演进。长腿,尤其是女性的长腿,成为了时尚、优雅、甚至一种个人魅力的象征。

尤其在现代社交媒体和娱乐产业的影响下,长腿成为了女性外貌的标配之一。网络上充斥着“腿长就是正义”的言论,明星、网红们的照片时常被赞美为“腿长天生的优势”,这种审美标准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甚至影响着人们的恋爱观和择偶标准。

这种过度聚焦腿长的审美趋势,也让一些人陷入了身材焦虑,尤其是一些身材偏短或者腿部比例较差的女性。她们可能会在无形中感受到来自社会、亲友甚至自我的压力,认为自己不符合这个“美丽标准”,从而产生自卑感或焦虑情绪。

网友们在讨论女朋友腿长时,还不乏一些戏谑的评论。例如,“你都188了还不算高的?”这样的评论反映出一种微妙的社会现象——身高差在情侣关系中的“力量平衡”问题。在恋爱关系中,身高往往被当作一种非语言的交流方式,它可能代表着“保护欲”,也可能隐含着“支配欲”。

在传统的男女关系中,男性身高往往被视为一种优势,尤其是在面对身材较高的女性时,男性可能会感到自己在某些场合下的“不足”。这也导致了在现代恋爱关系中,身高对情侣关系中的认同与认知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当男方身高较高时,可能会不自觉地采取“保护”女性的姿态,而当女方身高较高时,有些男性可能会表现出某种程度的自卑或紧张。当女性身高较矮时,男性在心理上可能会觉得更具“主导地位”,而女性也可能会感受到对方的“关爱”或“宠溺”。

这种“力量平衡”并非普适,许多情侣关系的幸福与否,并非由身高差异决定。身高只是表面,关系的核心仍然是两个人之间的沟通、理解和尊重。事实上,身高对恋爱关系的影响,远不如性格、价值观和情感沟通来得重要。

从网友评论中不难看出,一部分人对“腿长”有着强烈的追求和评价。例如,“很正常的,女人显高同时显胖”以及“腿长不长重要吗?是对你有什么影响吗?”这些观点表达了不同人对身体标准的不同看法。

“腿长”文化不仅体现在日常对话中,它在社交平台上尤为明显。无论是在Instagram、微博,还是抖音等平台,很多人的自拍照都经过精心修饰,其中长腿几乎成为了吸引观众的重要元素。网友们的评价也透露出一种对外貌的集体审美,它通过点赞、评论的形式加深了“腿长就是好”的社会认同。

这种社交平台的审美标准给一些人带来了强烈的身体焦虑,尤其是年轻人群体。身材成为了社交的“门票”,而拥有“完美”身材的人似乎更容易获得认同和关注。越来越多的男性也开始关注自己的身高、体形,尤其是在与其他男性的比较中,他们感受到身材的竞争压力。

“腿长”是否重要?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人而异。身体焦虑是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的挑战。尽管身高和腿长被某些人视为外貌美的标准,但这并不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真正能够影响人际关系、工作表现以及个人幸福感的,往往是内在的性格、能力和智慧。

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我们应当摒弃单一的审美标准,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身高和腿长,固然能够在某些场合中成为吸引力的加分项,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多元化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做到自信与自爱。

对于身材的讨论,我们不应仅停留在“腿长”这一单一标准上,而应关注如何实现身体与心灵的和谐共生,如何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保持自我,过上健康、积极、有意义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