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骨密度(骨密度高的人体重重吗)
中年人如何增强骨密度?最全知识在这里,别等骨质疏松了再后悔
人到中年,骨量容易因各种因素丢失。现在大家都有体检的习惯,测一个BMD(骨密度)低于一个标准差SD以上,成为骨量减退,小于2.5SD,便会诊断为骨质疏松症。如果进行过骨密度检查的人都知道,它可以帮助鉴别骨质疏松症,及早预防骨折的发生,检测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效果等。
关于骨密度,有这样一个标准:
正常骨密度:骨密度在年轻人平均值的1个标准差内( 1~-1SD);
低骨密度:骨密度低于年轻人平均值的1~2.5个标准差(-1~-2.5SD);
骨质疏松症:骨密度低于年轻人平均值2.5个标准差(低于-2.5SD);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密度的降低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尤其是女性朋友,在绝经之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骼代谢受影响,使得骨骼中的钙结合能力降低,骨钙丢失也就更为明显。
其实,有很多原因容易丢失骨量。
(1)年龄:青春期是骨量最高时期,30岁时达到峰值。随之逐渐降低,年纪越大,丢失越多。
(2)性别:女性下降速度高于男性。
(3)性激素:缺乏雌激素丢失越多。
(4)不良的生活方式:吸烟、运动过少、酗酒、光照不足、缺钙、缺维生素D、蛋白质缺乏、肌减少、营养不良、长期卧床等。
中年人增强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营养精准化治疗,主要措施有:
(1)合理饮食,补充富含优质蛋白和钙的食物,牛奶、豆制品、芝麻酱等都含有丰富的钙,每天喝300毫升牛奶,吃一个鸡蛋、50克豆制品、50克瘦肉、75~100克鱼虾、500克新鲜蔬菜等。蔬菜各方面首推深绿色蔬菜:菠菜、油菜、茼蒿、空心菜(蕹菜)、小白菜等。避免饮食过多盐,控制食盐摄入量,每天不超过6g盐。少吃咸菜等。必要的情况下,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钙剂,同时还要注意补充维生素D以促进钙的吸收。
很多人一说起补钙,首先想到的是钙片或者维生素D,没错它们是含钙高,或者能够促进钙吸收。
但最近的研究已经发现:在西方国家人群,补充钙剂及维生素D并不能增加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症。其原因就在于:当你饮食中钙质较为充足时,额外补钙不仅没用,还可能徒增其他风险,比如:结石和高钙血症。
但我国饮食模式与西方国家不同:钙含量很低,甚至只有人家钙摄入量的一半!所以我们不能完全摒弃钙剂和VD,但要正确认知它们:它们非正常食物,只是营养补充剂,是否具有实际作用,学术界目前尚无定论,所以不要把它们当成预防骨质疏松的救命稻草!
而骨质疏松症一旦确诊,应该到大医院的内分泌科进行正规治疗。妄想通过任何保健品逆转疾病都只是徒劳。
最有效的补钙方法还是:饮食补充
在饮食摄入不足的情况下,适量摄入钙剂和VD;
钙剂不要选择剂量过大的产品,一般建议每片100毫克~300毫克的产品较为合适;
不要与高钙食品(奶制品等)同时食用,会互相抑制吸收,降低整体吸收率;
将钙剂碾碎放入粥里或其他食物中,与餐食一同摄入会提高钙质吸收率;
维生素C及酸性食物可以促进钙质吸收,如酸味水果、调味醋等。
(2)多晒太阳,每天晒太阳20分钟左右。晒太阳可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促进小肠对钙、磷的吸收。
(3)多参加运动,运动可以提高身体活动能力、保护骨骼、关节、肌肉、增加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等,每天运动30分钟左右,如广播体操、快步走、游泳、骑自行车、慢跑、太极拳等,每周至少运动5天,最好天天都锻炼。
(4)经常饮浓茶、咖啡及大量吸烟、饮酒会造成骨质的流失,因此要戒烟限酒,不饮浓茶、咖啡。
(5)每半年到一年做一次骨密度检查,以便随时了解骨密度变化情况,尽早防治骨质疏松。
(6)生活规律,早睡早起,不熬夜。肥胖者需要减肥,以免身体因为承受过重的体重而对关节造成损伤。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华西专家解读骨密度报告,教你远离这个“沉默杀手”!
很多人认为
骨质疏松症离我们很远
其实它已成为
我国第四大慢性病
骨质疏松症早期
常常没有明显症状
容易被人忽视
往往在骨折时才被发现
故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疼痛科四级专家叶菱介绍,在我国,50岁以上的人群,大约有7000万人患有骨质疏松症。
其中,女性患病率达到了20.7%,男性患病率达到了14.4%。也就是说,大概每5位女性,就有1位骨质疏松;每7位男性,就有1位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的后果也远比人们想象的严重:20%的老年人在骨折后的一年内死亡,50%的人从此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
想找叶菱医生看病,主要有以下3个途径:
1.线下门诊:周五下午(可通过微信或“华医通”APP挂号)。
2.在线咨询:随时随地(可通过“华医通”APP进行图文咨询)。
3.网络门诊:周二中午(可通过“华医通”APP进行预约)。
骨质疏松偏爱这些人
以下这些人群容易罹患骨质疏松症:
老年人、绝经后的女性、母亲患有骨质疏松症、低体重、吸烟、过度饮酒、缺乏体育活动、蛋白质摄入过多或不足、消化不良、吃得太咸、喝太多咖啡、肾病、支气管炎、糖尿病、肺气肿、长期使用激素等。
出现这些症状
小心骨质疏松找上门
疼痛
腰背部疼痛或者周身骨骼疼痛。
脊柱变形
严重的患者会出现身高的缩短、驼背、脊柱畸形等。
脆性骨折
这是指我们日常生活中,跌倒、轻微碰撞、摔倒等,就发生骨折。
防治骨质疏松
这个检查不能少!
2017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指出:我国已经将骨密度检测项目纳入40 岁以上人群常规体检内容。
目前临床和科研常用的骨密度测量方法有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DXA)、定量计算机断层照相术(QCT)等。
公认的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是基于DXA 测量的结果。
如何解读骨密度报告?
双能X线
吸收检测法(DXA)
DXA检测指标是面积骨密度(BMD),其测量部位包括脊柱前后位L1-L4和髋部(股骨颈、大粗隆、全髋)、前臂和全身,推荐用腰椎L1-L4和髋部的检测结果作为骨质疏松诊断的依据。
一份骨密度报告包括:患者信息(姓名、性别、年龄、种族、身高、体重)、测量部位、测量日期、图像。年龄和BMD函数图,也可以观察动态变化。
大家关心的有两个检测值:
1
T值
T值是指检测的骨密度结果与年轻成人平均值比较所降低的标准差。
T值用于表示绝经后女性和50岁及以上男性的骨密度水平。
2
Z值
Z值是指检测的骨密度结果与同龄人群平均值比较所降低的标准差。
对于儿童、绝经前妇女和50岁以下男性,其骨密度水平判断建议用同种族的Z值表示,将Z值≤ -2.0视为“低于同年龄段预期范围”或低骨量。
影响DXA骨密度结果的因素包括:
身上的金属物伪影,如纽扣、硬币、挂钩、拉锁等,这些在测量中应除去;
三天内服用了肠道内不能吸收的药物,如钡剂、钙剂、椎管造影剂等;
腰椎退行性改变尤其是腰椎严重增生,腹主动脉钙化;
骨水泥、金属固定装置。
DXA检测结果的T值和Z值对确定骨质疏松的诊断是必要的,但不能作为诊断骨质疏松的唯一判断因素。
还要结合症状、体征、骨代谢指标来进行鉴别,有时候需要结合QCT的结果来帮助判断,尤其是有严重骨质增生的患者,DXA检测到的T值往往表现为骨密度正常。
定量计算机
断层照相术(QCT)
QCT是在CT设备上,应用已知密度的体模和相应的测量分析软件测量骨密度的方法。
该方法可分别测量松质骨和皮质骨的体积密度,可较早地反映骨质疏松早期松质骨的丢失状况。
QCT通常测量的是腰椎和/或股骨近端的松质骨骨密度。
如果有严重骨质增生患者,建议用QCT矫正骨密度测量值:QCT测量部位以腰椎为主,也可以测量髋关节或其它部位。
测量的是松质骨,不受椎体大小影响,故对体重极瘦或肥胖者意义重大。
脊柱退行性变对QCT的测量结果影响很小,QCT可以三维图像处理,可以通过旋转图像来纠正脊柱侧弯和增生等疾病对骨密度的影响。
但是QCT与DXA相比,测量腰椎的精确度低, 辐射剂量高。
防治骨质疏松
你需要这么做!
药物治疗
一旦诊断出骨质疏松症,需要3种药物治疗。
1
钙剂和维生素D
钙剂和维生素D是基础,只有在这两者都充足的情况下,其他治疗措施才能起作用。
中国营养协会推荐,50岁以上人群,每天要摄入1000毫克以上的钙。
2
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
骨骼的强壮需要两方面:促进骨形成和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就好比我们赚了更多的钱,抑制骨吸收就好比我们要节约用钱。
因此,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分为骨吸收抑制剂、骨形成促进剂等。
治疗骨质疏松,关键在于坚持。骨质疏松症患者应经常接受专科医生的随访和建议,根据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生活习惯的改善
在25岁至30岁之前建立尽可能强壮的骨骼是最好的预防中老年时期骨质疏松的方法。
在任何年龄段,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都可以帮助预防骨质疏松或减少骨质疏松对生活的影响。
这包括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平衡饮食、坚持锻炼、戒烟限酒、防止摔跤等。
肥胖对骨健康的影响,详解都在这里!
骨质疏松、关节损伤、脆性骨折、关节突出、O型腿、活动障碍……有多少骨科疾病与肥胖有关,你知道吗?肥胖是怎样对骨健康造成危害的?肥胖人群应该怎样科学运动,正确减肥,减少对骨骼系统的伤害?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矫形外科学科带头人王江宁教授做客“健康大家谈”直播间,围绕肥胖与骨健康的问题,为大家答疑解惑。
说说肥胖与骨健康
01
怎样理解骨健康?
王江宁教授:实际上,骨健康不是医学术语,它是老百姓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骨健康。首先,人体的206块骨头是不是畸形,是不是出现了疼痛等症状?第二,和骨相连接的韧带,比如说膝关节的侧副韧带是不是松弛了?第三,和骨相连,为人体运动提供动力来源的肌肉和肌腱,是不是健康?平时正常活动时有没有疼痛?如果正常活动时感受到疼痛,可能就是骨关节系统出现了异常。另外,也要警惕骨质疏松。比如骨头拍片检查是正常的,但是人体有疼痛的症状,这可能就是骨质疏松的表现。
检查骨骼系统的健康状况,医学上有多种手段。第一,可以用X线、CT来查骨头。第二,可以查骨密度。骨密度是骨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能够反映骨质疏松程度,预测骨折危险性。第三,可以通过核磁检查关节。核磁检查可以看到关节的软骨以及周围韧带的损伤情况。通过以上几种手段,我们可以评价骨头和相关的韧带、肌肉、肌腱是否正常。
整体上来讲,当人体的骨头、韧带、关节等整体的骨骼系统处于健康水平时,就可以称为骨健康。比如人们平时运动时没有异常,骨头没有畸形等。如果骨密度降低,就会有骨质疏松,甚至是脆性骨折的情况。所谓脆性骨折,指轻微活动或日常生活受力,即可发生的骨折。
02
肥胖的人群可能会遇到哪些骨科疾病?
王江宁教授:肥胖对骨健康的影响是从关节磨损开始。
从关节活动来讲,轻度的关节损伤可能表现为走路有轻微的疼痛,中度的关节损伤多有韧带松弛,关节疼痛,膝关节增生等。重度的关节损伤,多是关节软骨遭到破坏,有严重的骨质疏松,疼痛得几乎不能走路,带来人体劳动力的丧失。如果出现重度关节损伤的情况,就需要置换人工关节。
在体重的压迫下,肥胖人群的关节容易出现损伤。首先,骨关节损伤会引起疼痛。如果把关节理解为一个轴承系统,体重越大,轴承系统的磨损也就越大。当关节磨损到一定程度,比如软骨部分被磨掉时,人体肯定会感到非常疼痛。其次,关节磨损也会引起骨质增生、骨刺、韧带松弛等问题,影响病人的正常行走能力。骨刺压迫神经后,会引起上肢疼、手疼,然后麻,甚至下肢一侧或两侧的腿疼等。椎体因为体重受损的道理也是如此。比如椎间盘突出后,压迫周围的神经,导致病人一走路就疼痛。
另一方面,肥胖人群运动时,对关节的磨损也会加大,甚至出现O型腿。西方人由于体重因素出现O型腿的情况就比较多。O型腿想要变直,难免要经过手术截骨,但这种手术效果有时间限制。假如维持10年或者20年以后不行了,就需要进行全髋或者全膝关节的置换手术。
有些骨质疏松的肥胖病人,没有外伤也会出现骨折,比如可能稍微弯弯腰,就出现压缩性骨折。除了骨质疏松、骨折等,肥胖人群可能也会有呼吸道的问题,锻炼时喘气困难,以至于越胖就越不锻炼,形成恶性循环。另外,外伤、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也会对关节、肌肉等造成影响,影响骨骼系统的健康。
我遇到过一位250多公斤的病人,伴随多个骨科疾病,甚至有多次骨折,踝关节扭伤,尤其是韧带的损伤最常见。当韧带损伤甚至韧带断裂以后,就需要打石膏固定,而且韧带损伤以后就容易松弛,如果再经常扭动,就容易引起外伤,骨性关节炎的几率也越来越大。同时,出现髋关节、骨坏死的概率也非常大。因为股骨头压力很大的情况下,容易导致股骨头缺血、塌陷,出现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情况。
异常疼痛、关节突出等要警惕
03
对于老年人、儿童青少年这些特殊人群,如果肥胖的话,会不会带来一些骨健康的问题?
王江宁教授:老年人因为年龄的原因,骨密度逐渐降低,往往容易出现骨质疏松。如果叠加肥胖,即使没有外伤,可能也会引起压缩性骨折。
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肥胖也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引起骨骺滑脱,O型腿或者K型腿等。首先,青少年骨骺长得不是很结实,体重增加以后可能会出现骨骺脱位的情况。其次,青少年的骨头不是很硬,长时间走路加上肥胖,一旦引起骨头歪斜,孩子出现O型腿或者K型腿的几率就比较大。
04
肥胖的人群身体出现哪些症状,需要警惕骨骼系统受到了损伤?
王江宁教授:疼痛和活动障碍是骨骼系统损伤的典型症状。对于肥胖的人来说,如果有长久的身体部位疼痛,或者走路久了腿疼,需要尽快蹲下缓解的情况,可以尽早检查,预防早期的关节损伤,半月板撕裂,早期的骨质增生,骨质疏松,甚至是关节软骨的病变等。
此外,骨关节突出(正常的骨头突然鼓出来),走路时腿的形状发生变化等,这也要引起高度重视,尽快找专科医生来诊断。
糖尿病足也是肥胖对骨健康的一大危害。过度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出现糖尿病足的概率较大,严重时病人会面临截肢的危险。我遇到过一个糖尿病足患者,37岁,115公斤,重度肥胖,糖尿病伴随血管堵塞,下肢溃烂,肾功能损伤,甚至糖尿病引起一侧眼睛失明。
这位病人管不住嘴,也迈不开腿,整日睡在床上,脚部因为糖尿病足烂掉了约1/3。我们团队多方研究,通过膝关节的介入手术和小腿外侧的腓肠神经皮瓣手术,才避免了病人的截肢。经过两个多月的恢复,病人也能够下地走路了。对于这类患者,要特别避免过多的能量摄入,合理饮食,注意锻炼。
科学运动和减肥
减少肥胖对骨骼系统的伤害
05
对于肥胖人群来说,怎样合理运动,预防骨关节的损伤?
王江宁教授:预防骨关节的损伤,是不是肥胖的人就不能去运动?当然不是,肥胖人群完全可以运动,但要把握运动方式和运动量。尽量选择不负重的运动方式,不做激烈的运动,运动强度要比正常人最低减少4%。
比如,尽量不要做跑步等运动,特别有斜坡的时候跑步,这对关节的损害非常大。可以尝试上肢的运动,比如拉力器等。滑雪的运动也是可行的,但不要像运动员那样做大坡度的回旋式的动作。
游泳是我们提倡肥胖人群尝试的运动。游泳不仅拼耐力,拼肺活量,而且它不是负重的锻炼,关节不会受到压力。同时各个肢体的运动,包括髋关节、膝关节、脚部、腹肌等的运动都非常好。
对于糖尿病足,或者怀孕、骨折等卧床休养的肥胖人群,可以做上肢和抬腿运动,甚至可以用肺部去做呼吸运动。比如躺在床上吹球,可以增加肺活量,增强肺的排痰功能,减少坠积性肺炎的可能性。
06
肥胖人群节食暴瘦,会不会对骨健康带来影响?
王江宁教授:我们不主张突然间暴瘦。如果通过低碳饮食(碳水供能占比在45%以下)的方式减肥,摄入碳水占比低于正常的标准,尤其是低于25%就容易出现内分泌失调,反倒会引起或者加重骨质疏松。而管住嘴,迈开腿,合理饮食、科学运动的科学减肥方式,对骨健康没有太大的损害。
总体上来讲,减少肥胖对骨骼系统的伤害,肥胖人群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注意调整饮食结构,营养均衡,降低体重。
第二,常做体检,警惕身体的突然疼痛。体检不仅能看出体重的变化,还可以通过x光片、核磁等,查看骨密度值,关节受损等状况。
第三,经常锻炼。管住嘴,迈开腿,是我们维系骨健康的最基本要求。
第四,科学减肥,找到适合自己的减肥方式。对于减肥的年轻人来说,合理补充营养和体育锻炼都不能少。对于上了年纪的肥胖朋友来说,运动所带来的减肥效果并不明显,而早饭和午饭吃好,晚饭少吃或者不吃,减肥的效果会更立竿见影。
辟谣常见的骨骼系统问题
07
冬天骨头会变脆,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王江宁教授:医学上没有“骨头变脆”这个概念,到了冬天骨头就变脆了,其实是一则谣言。
有人误认为冬天骨头会变脆,多是进入了惯性思维的误区:一提到骨折,除了跌倒或击打的外因,很多人就会认为与骨头太脆、缺钙等因素相关,所以中老年人冬季骨折频发时,人们习惯性地就认为,到了冬季骨头就变脆了。
还有人给这种说法添加了看似合理的解释,认为由于冬天过于寒冷,人们出门活动的时间明显减少,以至于缺乏足够的日晒时间,进而引起体内钙、磷失常,最终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也就是使骨头变脆了。
这种说法没有科学依据。人体若要出现骨质疏松,需要一个长时间渐变的过程,不会仅仅因为冬天出门活动减少、日晒时间不足而导致。冬季因出门活动时间减少导致的钙流失问题,也完全可以通过其他三个季节在外活动弥补回来。
冬天骨折高发,多是因为冬天地面变硬、易滑以及人们穿着过于厚重、行动过于笨拙易摔倒所致,跟所谓的“骨头变脆”没有直接因果关系。
08
孩子做不了坐位体前屈的动作,是骨骼发育的问题吗?
王江宁教授:不一定。体前屈是测量学生在静止状态下的躯干、腰、髋等关节可能达到的活动幅度,主要反映这些部位的关节、韧带和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及学生身体柔韧素质的发展水平。人的四肢的长度是有比例的,立位或坐位体前屈成绩较差,不是腿长胳膊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躯干、腰、髋关节的韧带、肌肉的伸展性差引起的。
(本文根据直播内容整理)
医者名片
王江宁,北京世纪坛医院矫形外科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现任国际医学保肢协会副主席,国际医学保肢协会中国区主席,中华预防医学会组织感染与损伤防治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全国主任委员,教育部及北京市科技进步奖行评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北京市卫健委批准的全国唯一糖尿病足知名专家团队首席专家,是中国治疗糖尿病足、褥疮及小儿麻痹后遗症、脑瘫、急慢性骨髓炎的顶级专家。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第一批成员。
“健康大家谈”简介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推进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充分发挥专家的技术支持作用,为人民群众提供科学的健康科普知识,2020年初,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办向社会公布了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第一批成员名单。为动员专家积极参与科普活动,形成系列品牌,专家库管理办公室将开展“健康大家谈——国家健康科普专家系列直播活动”,由健康中国政务新媒体平台具体实施,力争聚合国家级专家资源,打造精品科普栏目,并通过健康中国政务新媒体矩阵进行推广,扩大权威科普内容传播。
策划:方彤
文字:李君
编辑: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