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肥胖菌(菌群移植 减肥)
山东医生从粪便中提取粪菌液“粪菌移植”治肠道疾病
记者14日在山东省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中心标本室看到,已经被分离出的粪菌液呈浅橙色,被放置在医用冰藏箱内。 孙婷婷 摄
中新网济南3月14日电 (孙婷婷)近日,在山东省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中心,一位73岁患顽固性克罗恩病24年的老年患者,接受“粪菌移植”治疗,术后经复查肠镜发现,患者多年的肠道溃疡成功愈合。
图为江学良正在操作临床转化研究室内的粪菌离心仪器。 孙婷婷 摄
记者14日在山东省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中心标本室看到,已经被分离出的粪菌液呈浅橙色,被放置在医用冰藏箱内。消化中心主任江学良说,“粪菌移植”是采用健康合格志愿者的新鲜粪便,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离心、悬浮等一系列精细复杂的操作,提取出粪菌液,再植入到患者肠道内。
志愿者可将捐献的粪便放置在传递窗中。 孙婷婷 摄
“‘粪菌移植’并不是粪便移植,很多患者对此有误解。”江学良说,粪菌移植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来源于健康人粪便的菌群,重建病人的肠道微生态系统,恢复肠道菌群平衡,纠正免疫紊乱,控制炎症,促进溃疡愈合。
江学良将患者的肠道和粪菌的关系,比喻为土壤和种子的关系。他说,并不是通过“粪菌移植”治疗后,肠道疾病都可治愈,肠道本身的生态系统同样非常关键,必须满足菌群生存的条件。“人的肠道内细菌有1000多种,100万亿个。只有更进一步了解肠道菌群,才能逐步探索哪一类病人适合‘粪菌移植’。这也是目前我们面临的重大难题。”
“粪菌移植”需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离心、悬浮等一系列精细复杂的操作。 孙婷婷 摄
“我们接收到的病例较多,包括治疗加拿大、奥地利等国外的患者。”江学良介绍说,他从事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便秘等肠病研究30年,在治疗炎症性肠病方面,研究出系列化及个体化治疗方案,包括常规治疗、中药治疗、免疫治疗、干细胞治疗、生物治疗、选择性白细胞吸附治疗和粪菌移植治疗等。
记者在山东省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中心标本室看到,已经被分离出的粪菌液呈浅橙色,被放置在医用冰藏箱内。 孙婷婷 摄
粪便捐献志愿者是有严格准入要求的。“志愿者的病史很重要,如果家族史上有患过结肠炎的,是不合格的。”此外,志愿者近3个月内不能使用抗菌药物等,还需进行各项身体指标的检查。
据了解,山东省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近4年来为30例患者进行“粪菌移植”,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便秘等肠道疾病。江学良团队还计划探索“粪菌移植”对肥胖、自闭症、老年痴呆等疾病的治疗。(完)
奇招!“粪菌移植”救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廖木兴/图
人的粪便虽然看似不雅,却有大作用!原本总是拉血便的溃疡性结肠炎病人,3年间做了6次“粪菌移植”后,不再受拉血便的困扰,溃疡性结肠炎症状基本消失。消化内科专家表示,“粪菌移植”主要用于治疗肠道菌群相关疾病,如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肠易激综合征、肠道细菌失调(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艰难梭菌感染)等。
■新快报记者梁瑜通讯员黄月星
便血腹泻十余年,多种常规治疗无法控制
今年1月,再次回到医院的董阿姨脸上挂着轻松的笑容,说“我很久没有拉血便了”。这是她经过粪菌移植治疗后第一次笑得如此开心。3年间,董阿姨6次前往市一医院消化内科进行粪菌移植手术,在周永健主任团队的积极治疗下,溃疡性结肠炎症状基本消失。
18年前,来自河南的董阿姨于2001年在当地医院被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此后,她尝试过多种常规治疗方法,除了口服美沙拉嗪、益生菌之外,还用过激素治疗,但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仍无法得到有效控制。且激素治疗副作用大,让董阿姨苦不堪言。
2016年9月,董阿姨在看到关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粪菌移植的相关报道后,便专门从河南坐火车到广州求医。
3年间6个疗程,深度缓解溃疡性结肠炎
该院消化内科周永健主任团队在接诊后认为,董阿姨适合做粪菌移植。在对其进行粪菌移植前常规的肠镜检查,发现其肠道黏膜血管纹理模糊,充血水肿、糜烂,有接触性出血。
“第一次接受粪菌移植后,董阿姨的症状没有立即改善,仍反复腹泻、血便。”消化内科黄红丽副主任医师说。但在出院一周左右,董阿姨发现血便逐渐消失,移植2周后,腹痛症状也明显减轻,腹泻由每天5-6次减少到每天1-2次。
但粪菌移植3个月之后,减少的大便次数突然反弹。返院复查后发现,对比第一次肠镜下的结肠黏膜,董阿姨的现况虽然有改善,但仍存在明显的黏膜糜烂。
“董阿姨这种情况只是达到了临床改善,并没有达到黏膜愈合。”黄红丽说,在看过董阿姨的肠镜报告之后,她建议其在服用美沙拉嗪药物的基础上坚持多次粪菌移植维持治疗。
秉着对医生的信任,董阿姨坚持每3-6个月回院接受粪菌移植的治疗,截至目前,共接受了6个疗程(每个疗程3-5次)的粪菌移植。
虽然折腾,但效果可喜。2019年1月再次返院治疗后,董阿姨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已基本消失,没有腹痛、腹泻、血便,大便每天1-2次且是黄色成形软便。“最近一次复查肠镜,基本未见溃疡、糜烂面,愈合得比较好,基本达到内镜缓解(深度缓解)。这对于一个有十多年溃疡性结肠炎史的患者来说,简直是难以想象的改善。”黄红丽称。
粪菌移植可治疗多种肠道、代谢病
黄红丽介绍,粪菌移植,简单来说就是从健康人粪便中获得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肠道内,通过重建肠道新的功能菌群达到治疗肠内外疾病的目的。移植途径可以通过内镜下喷洒粪菌或经内镜下置管的方式进行。反复粪菌移植可覆盖和替换患者自身的异常肠道菌群,使得肠道微生态重新得到新的平衡。
她表示,目前粪菌移植主要用于治疗肠道菌群相关疾病,如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肠易激综合征、肠道细菌失调(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艰难梭菌感染)等,在治疗帕金森病、糖尿病、脂肪肝病、肥胖等疾病上也颇见成效。虽然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但是,通过这项“重口味”医疗技术,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已帮助近400位患者摆脱病痛。
还在被肥胖困扰吗?快来英德市人医移植菌群吧
7月12日,英德市人医通过媒体发布招募通知,称该院内分泌科已申请获批通过开展菌群移植治疗肥胖症及肥胖糖尿病,计划招募若干名肥胖症及肥胖糖尿病患者,接受菌群移植治疗。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糖尿病已成为21世纪的流行病,是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之后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第三大严重慢性终身疾病。而近年研究表明,肠道菌群跟人们的超重/肥胖糖尿病有密切关系。
而菌群移植是一种通过将健康个体的有益菌群移植到患者体内,以恢复其微生态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创新疗法。通过调整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可以改善他们的身体状况,甚至对很多的疾病有治疗效果。
英德市人医内分泌科相关负责人表示,减重对肥胖症及肥胖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缓解尤为重要,目前除了生活方式干预、减重药物及手术以外,菌群移植在改善代谢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通过菌群移植重建具有正常功能的肠道微生态系统,从而可治疗肠道内及肠道外疾病。目前,菌群移植在动物实验及部分临床研究中已经显示出减重的有效性,且能够改善外周胰岛素敏感性、糖化血红蛋白等。
“我院已具备通过开展菌群移植治疗肥胖症及肥胖糖尿病的资质,希望受肥胖症及肥胖糖尿病困扰的患者积极参与。”上述负责人表示。
诊断标准——
肥胖症诊断标准:BMI≥28kg/m2定义为肥胖,24≤BMI
糖尿病诊断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
(1)典型糖尿病症状 随机血糖≥11.1 mmol/L;
(2)或糖尿病症状 空腹血糖(FPG)≥7.0 mmol/L;
(3)或糖尿病症状 餐后2h血糖≥11.1mmol/L;
(4)或口服75g无水葡萄糖负荷试验(OGTT),2小时血糖(2hPG)≥11.1 mmol/L确诊为糖尿病。
招募入选标准:
·年龄18-65岁,男性或女性;
·符合肥胖症或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患者本人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并自愿接受菌群移植治疗。
【知多D】
1.什么是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是长期存在于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其种类繁多,人体内肠道微生物种类约1000种;数量庞大,肠道内的微生物群高达1000万亿。肠道菌群是一个稳定的群落, 在人类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其结构和功能会发生改变,与人体健康和疾病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根据对人体的作用,可将肠道菌群分为益生菌、中性菌、致病菌三大功能类别。益生菌对人体健康有益,约占20%,能够促进肠道蠕动和食物消化,抑制致病菌的生长,分解有害物,增强免疫力。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中性菌具有双重作用,约占70%,正常情况下对人体无害,当菌群系统紊乱时可大量繁殖,引发疾病。如链球菌、大肠杆菌等;致病菌对人体有害,约占10%,受益生菌制约,其数量一旦大量增加,会影响免疫系统,引发疾病。如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等。
2.肠道菌群与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的关系
影响机体炎症反应:在专业医学研究领域中,日益增多的证据表明,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失衡可引发持续性低度炎症状态,此过程对宿主细胞具有破坏性,进而显著增加患糖尿病等慢性代谢性疾病的风险。具体而言,当肠道菌群出现失衡时,内毒素有可能穿过肠壁进入血液循环,触发机体的炎症反应,此种慢性炎症环境被认为对肥胖与糖尿病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成为其发病机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
对葡萄糖和胰岛素代谢的影响:在肠道微生物群落失衡的情况下,即便摄入的热量与拥有正常菌群平衡的人相同,也会导致高血糖的风险上升。这种状况是由于其血糖水平不能被迅速代谢清除。持续这一过程,他们更可能积聚腰部及腹部脂肪,进而提高胰岛素抗性的可能性,而长期维持的高血糖状态还会损害肠壁的完整性,进一步破坏肠道微生物的平衡,形成了一个恶性的循环。
南方 记者 焦莹
通讯员 刘锐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作者】 焦莹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