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性肥胖(机制臃肿)
被称为最特殊、涵盖降压机制最多的降压药:沙库巴曲缬沙坦
沙库巴曲缬沙坦能够抑制血管紧张,因此属于ARB类药物(抑制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药),当该药物分子进入到机体内后,脑啡肽酶的活性将会被合理控制住,让其波动状态得到维稳,同时还能够降低心衰发生,并且对于重构心室具有积极意义,让血管中的炎症细胞得到修护,让机体获得降压疗效。
该药物属于单一共晶体,由脑啡肽酶发挥抑制作用后,将血管紧张素得以控制,通常降压的作用机制分为:抑制RAAS(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扩张血管、降低容负荷、抑制SNS,这4种,而该药物在增强利尿钠肽的同时,还能抑制RAAS活性,让机体获得双重的降压效果,因此,该药物是心血管药物中,具属于双活性的共晶体。
★沙库巴曲缬沙坦可保护靶向器官●保护心脏
在治疗心衰患者时,在激活交感神经的同时,利钠肽也会就此激活,而利钠肽是可通过自身受体清除,还可以通过脑啡肽酶清除,利用这2种途径来进行代谢,而该药物可以将利钠肽水平得以提升,并且还能够促进环鸟苷酸的增加,让血管紧张收缩的状态得以松弛,让尿钠水平得到平衡,因此,该药物具有利尿且抗细胞增生的作用,可以为心脏减负,达到降低心肌肥厚、心梗死、重建心脏构造的目的。
●保护肾脏
该药具有利尿作用,因此能够平衡水电解质,帮助减轻肾小球过滤压力,同时缓解蛋白尿,达到既在降压的同时还能够保护肾脏,帮助减缓高血压合并肾病患者的生存期,获得最大化的生存率以及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因此,该药物的降压作用中含有保护肾性的机制。而该药物作为脑啡肽酶抑制剂,能够缓解肾脏灌注压力,帮助减轻过滤压力,因此能够让机体获得两种有效的保护肾脏机制。
●保护血管
该药物在动物实验中可观察到,具有抗血管内皮纤维化及增生的作用,可以帮助延缓内皮细胞的发炎速度,同时还具有将不稳定斑块逆转为稳定斑块的疗效,降低了动脉血管堵塞及破裂的可能性,同时让心衰患者住院率以及致死率得到降低。可作为单一药物使用也可作为联合药物使用,在联用他药时,可获得更好的疗效。
★沙库巴曲缬沙坦适用人群及剂量●适用人群
可作用于原发性高血压、老年高血压、盐高度敏感性高血压、高血压合并心衰、合并肥胖、合并左心室肥大患者。
●使用剂量
通常,需要使用该药物时,患者病情属于加重期,因此常要联用多种降压药,以获得血压维稳的功效。初期使用时可以选择单片复方药,随后根据患者病情的发展,酌情增减药剂量。
◆推荐本品起始剂量为每次100mg,每天两次。在目前未服用ACEI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的患者或服用低剂量上述药物的患者中,用药经验有限,推荐本品的起始剂量为50mg,每天两次。根据患者耐受情况,本品剂量应该每2至4周倍增一次,直至达到每次200mg每天两次的目标维持剂量。
◆对于高血压难以控制的敏感患者可适当增加药剂量至300-400mg/次;
◆射血分数低且合并心衰的老年患者,以小剂量的50-100mg/次服用,若患者机体耐受,则可逐渐增加药剂量,以每3-4周的用药时间来让机体适应加量的过程,若当前使用药剂量让血压得到维稳,同时患者的不耐受性最低时,既属于最佳匹配药剂量。
若在服药期间无法承受当前药剂量,则应考虑更换用药方案,也可联合他药来控制血压。因为药物间的冲突性,因此不能与沙坦类、普利类药物服用,但是缬沙坦可以根据个体严重程度酌情使用。在联合用药时,应定期检测血钾水平和肝肾功能,避免透支肾脏功能;
◆患有中度肝功能不健全、肾主动脉狭窄的患者应慎用该药。另外,使用RAS抑制剂后出现过神经性水肿反应的患者、孕妇需禁用该药。
●低血压
该药物虽然可联用他药,但是并不能与需要经过CYP代谢酶且发生相斥性的药物同服,若服用,可导致电解质失衡而引发低血压症,若在服用该药期间发生血容量下降时,应减少该药物的服用剂量,同时还应降低利尿剂的的服用,避免因双重药效过猛,而对机体造成损伤。
在给予该药物给药前,首先应纠正电解质失衡、不足或者血容量不足的现象,不然达不到最佳疗效。先以小剂量给药的方式开始服用,若持续产生不耐受反应,则应暂停使用该药物。
●血管性水肿
服用该药物可能会出现血管性喉头水肿,虽然发生机率小,较为罕见,但是用注意防范,若出现时则需进行皮下注射肾素来抢救,达到气管通畅的目的,避免引发窒息。
●高血钾症
血钾水平能够反映出细胞的代谢速度、血管内外渗透压水平、肌肉与细胞活动自律性以及神经传导是否异常等诸多因素,若血钾水平升高还会出现明显临床症状,如肌肉震颤、心律不齐、间接性麻痹等,急性且严重的高血钾水平可因为心跳搏动异常而让患者丢失生命。
因为血钾升高时会作用于RAAS,因此在服用该药物期间很有可能会导致血钾水平升高,若属于高血钾高危患者需要定期检查血清钾水平,避免让血钾失衡而威胁到生命健康。
●肾功能减退
肾功能损害的程度同样也会受RAAS控制,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肾功能减退的情况,若出现该情况,则需及时停药,避免增加肾脏负担,同时还应密切关注肌酐水平、肾功能状态。
沙库巴曲缬沙坦的多种降压机制能够有效控制维稳血压升高,同时还能够保护靶向器官,让机体受到用药损害的程度降低;另外,对于高血压合并肥胖患者来说,该药物的疗效更优,既能提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同时还能改善代谢紊乱症状,因此,该药物的用药人群也更广泛,获得众多医患的广泛认可。
使你发胖的原因有哪些 这些令你发胖的18个坏习惯需改正
使你发胖的原因有哪些?
1 让自己挨饿
中国有句俗话,“一席饱三顿。”通常在大吃一顿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挨饿。为什么少吃一顿也成了坏事呢?让我们设想你被困在一个监狱里,只有在看守想起你的时候才会给你送饭吃。那么,当有饭送来的时候你会怎样做呢?储存食物!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下一次会在什么时候才有饭吃。同样的道理,如果你经常大吃一顿,再饿一顿,身体也会形成储存食物的惯性,这会直接导致我们发胖。
2开灯睡觉
晚上的照明光即使再微弱也会导致不断增加人的体重。就算饮食均衡和积极锻炼也无法避免。自人类拥有电力照明后,许多人会在晚上才吃主餐,许多营养专家也相信,晚食也是体重上升的因素之一。何时吃,可能就和吃什么一样重要。
3 强憋三急成习惯
工作起来甚至连上厕所都忘记的女生是不是在说你?如果经常憋三急,不仅会让身体内的毒素增加5-10倍,并且对肠胃运动、肾脏代谢和肝脏代谢都有很大影响。长期憋三急的人都有腰腹肥胖、大腿粗的现象,这是因为一直坐着或站着憋三急,大量毒素和脂肪堆积在这几个部位。想要自己排毒顺畅,先尊重身体的排毒系统吧!
4 可恶的空调
调节热量机制受阻。空调让我们总是待在恒温的环境里,所以我们不用调节自己体内的热量。关注公众号sunhope520但如果气温很低,我们的身体就会自动消耗脂肪,以保持温暖;如果天气很热,我们的食欲就会降低。使用空调的人,热量调节机制受阻,更容易肥胖。
5 吃得太快
要知道,有没有吃饱并不是肠胃告诉你的,而是大脑向你发出信号,已经吃了足够的食物了。不幸的是,大脑和身体之间的联系有20分钟的延时。也就是说,只有在你事实上已经吃饱了20分钟后,你才会感觉到这一点。吃得越快就会吃得越多,因为你根本没有给大脑一个机会告诉你已经饱了。所以,吃饭还是应该细嚼慢咽。
6 饮水不足
新陈代谢需要用水分去“燃烧”脂肪,所以如果饮水不足,同样会使人发胖。 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每天至少应该喝八杯水!其实,减肥并不在于你吃多少,而在于你怎样吃。如果能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你完全不必痛苦地节食,或者劳命伤财地吃一堆减肥药。
7 做剩饭菜的清道夫
纤瘦苗条的女生总能很准确控制自己的进食量,吃到几分饱已经合适,她拿捏得很好。就算是桌上的食物吃不完也不会拼命往肚子里塞,如果你是不忍心剩饭菜的类型,在点餐之前就要考虑好自己的食量,不要点过量的餐食。因为人体感觉到6-7分饱时肠胃已经达到9-10分饱了,只是大脑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接收到胃部发出的饱腹信息。因此一餐饭吃到7分饱完全足够了,如果你不管自身热量要做剩饭菜的清道夫,那么发胖的下一个绝对是你。
8 坐下来就不动了
懂得保持身材的女生总是喜欢给自己找事做,比如端茶倒水、到办公室外走走透气或是去洗手间,虽然这些小动作在你眼中也不能消耗什么热量,但起身活动筋骨、疏通经络加速血液循环对减肥本身是非常有利的。长久保持一个姿势不仅会令血液循环阻塞,还会让身体局部出现水肿,是最容易引发肥胖的细节。
听人说“少吃”是减肥的基本原则,可是怎么在你的身上就不灵?原因出在哪里?今天就来告诉你为啥吃很少体重秤上的数字就是不肯变!话说大家知道减肥的十大致命伤吗?
9 你少吃的是那一餐?午餐、晚餐还是早餐?
发胖原因:再怎么忙都不要少吃早餐!不吃早饭不仅瘦不下来还可能胖更多!那难怪瘦不下来啦!
出招:早餐是一天当中的第一顿正餐,最重要的一餐,而且是可以放心尽量吃的一餐。从昨天晚餐到今天早餐前,已经空腹将近12小时的肚子,特别需要吃一顿丰盛的早餐来唤醒还在赖床的五脏六腑,帮助启动一整天的新陈代谢并补充身体正能量!
10 下一餐或上一餐吃多少?
发胖原因:少吃了这一餐,下一餐却猛吃,总热量惊人,当然还是瘦不了!
出招:记住这一句话,“总热量才是真相”!少吃了这一餐,结果捱不到下一餐肚子就咕噜咕噜在作祟,这个时候忍不住吃下的几块饼干或蛋糕,说不定热量都比吃一顿正餐还来得高呢!就算你真的辛苦熬到下一餐,也可能因为饥饿感而吃下更多的食物!
总而言之,不要以为少吃一餐就能变瘦。一整天加起来的总热量才是变胖或变瘦的真相!知道吗:瘦身的捷径不是饥饿,而是减少吃饭摄入的热量!在数量相同的情况下,如果选择了低热量食品,可以不必紧张地进行瘦身!
11 少吃也少动了吗?
发胖原因:热量摄取减少了、消耗也减少了,结果总热量还是没变。只利用节食来减肥,本来有的运动习惯突然停止或减少,少吃,虽然热量的摄取减少了,但是停止运动也同样减少了消耗的热量,少吃也少动,结果还是瘦不下来!
出招:正确的减肥观念本来就应该是有计划的饮食加上规律的运动,两者相互协调才能达到最好的瘦身效果,少了任何一方,即使暂时瘦不下来,也很容易就遭遇复胖恶魔来缠身哟!
12 少吃了一餐,却多吃了点心OR宵夜?
发胖原因:减少吃非正餐的机会,才是最有效的少吃一餐窈窕法。虽然少吃了午餐,却多吃了下午茶?少吃了晚餐,却多吃了宵夜?这样当然是没有效的啦!而且还会使你的身材更容易胖起来!
黑名单:方便面、臭豆腐、盐酥鸡、卤味
光荣榜:粥和清汤、生姜粥、大蒜粥
出招:说起来很简单的道理,可却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你可能觉得一块小蛋糕、一杯珍珠奶茶或一碗肉羹汤应该不算什么,但是Body要告诉你的事实是,这些食物的热量都真的很惊人!这也就是为什么营养师总是叮咛我们三餐定时吃的重要性!可以避免吃下一些有的没有的高热量食物。
13 其他两餐你都吃什么?
发胖原因:适当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取量,肥肉就可以少吃一点哟!
出招:检查一下你的餐饮内容吧!特别爱吃淀粉、碳水化合物的你,如米饭、面包、馒头、糕点、关东煮等,体内的胰岛素经常处于激烈的上升及下降变化中。除了容易产生饥饿感之外,这些食物会使体内的胰岛素大量分泌,帮助食物转化成脂肪囤积在身体里,就是这样,所以你的身体总是比别人更容易胖起来哦!不论你是否少吃了一餐,六大类食物适量且均衡地摄取,才是保持身材窈窕的关键!
14 身体的基础代谢率下降了?
发胖原因:提高身体的基础代谢率,是比少吃一餐更有效的减肥方式!少吃好几餐也瘦不了?很可能是因为你的基础代谢率下降了!
出招:想要减肥,与其辛苦节食,还不如提高基础代谢率比较实际!多运动、多喝水、常泡澡、勤按摩等都是有效提高基础代谢率的方法喔!
15 身体里的是肌肉还是脂肪?
发胖原因:1公斤肌肉消耗100大卡,1公斤脂肪只能消耗4——10大卡!隐藏在你身体里的是肥肥的脂肪还是结实的肌肉呢?
出招:身体里的肌肉比例越高,基础代谢率就越高,反过来说,脂肪比例越高的话,基础代谢率就越低!因此,努力增加身体的肌肉量,这样少吃一餐才能变得更有意义。这个问题需要考虑:减肥重要的是减体重还是看起来更苗条?
16 每日的营养摄取均衡吗?
发胖原因:吃对食物,让身体获得均衡的营养,才可以健康的瘦下来!想要减肥,少吃,可以减少热量的摄取,而吃对食物,让身体获得均衡的营养,才可以健康的瘦下来!尤其是一整天在外用餐的上班族,更需要特别注意。
出招:所谓均衡饮食就是六大类食物的均衡摄取,每日建议摄取量建议如下:五谷根茎类3—6碗,粥类,1—2份,蛋豆4份,蔬菜3碟,水果类2个,油脂类2—3汤匙。
17 一天的最后一餐习惯在睡前吃?
发胖原因:睡前3—4小时就别吃,避免食物囤积在体内变肥肉!
出招:少吃一餐之外,也要聪明地吃对时间,才可以让体重更有效率的Down下来!
建议睡前做些伸展运动,舒松下筋骨,既可以消耗热量,入睡也更快哦。
18 少吃又变胖!怎么会这么倒霉
发胖原因:有一餐没一餐,一有食物进入时,脂肪就会更完全的被吸收。
出招:规律饮食很重要!有一餐没一餐的饮食方式会使身体弄不清正确的能量吸收时间,这个时候身体的自我保护机制就会被启动,结果会有两个情况发生:第一,一旦有食物能量进入时,身体就会大量吸收以储备及备用;第二,身体会自动将脂肪储存,反而先分解肌肉组织来提供能量。结果肌肉越来越少,使得脂肪比例变高,身材就越来越瘦不下来了!
重新定义肥胖症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
1月15日,《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在线发表题为《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的报告。报告提出,当前医学上诊断肥胖的方法可能会导致误诊,并对肥胖患者和整个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因而建议采用一种新的、更精细的诊断方法来重新定义肥胖症,并呼吁让所有肥胖患者都能获得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和循证照护,同时杜绝污名化和指责。
报告共同作者、柳叶刀临床肥胖诊断标准委员会主席、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弗朗西斯科·鲁比诺(Francesco Rubino)教授表示:“目前关于肥胖的定义存在不足,因为它预设了一种不切实际的‘非此即彼’的场景,即肥胖要么始终是一种疾病,要么从来不是一种疾病。然而,有证据表明,现实情况更加复杂。一些肥胖患者可以维持正常的器官功能和整体健康,甚至可以长期保持这种状态;而另一些患者可能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疾病体征和症状。”
“仅将肥胖视为一种风险因素而非疾病,可能会不公平地剥夺那些仅因肥胖而导致健康状况不佳的人获得及时治疗的机会。另一方面,将肥胖笼统地定义为一种疾病,可能会导致过度诊断以及不必要的药物使用和外科手术,从而对个人造成潜在伤害,并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弗朗西斯科·鲁比诺说。
据估算,目前全球有超过10亿人处于肥胖状态。而该文章的提议为全球卫生系统提供了一个采用统一的、与临床相关的肥胖定义和更准确的肥胖诊断方法的机会。
当前的肥胖诊断方法效果不佳
报告共同作者、柳叶刀临床肥胖诊断标准委员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潘安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对于肥胖的定义目前主要依赖于身体质量指数(BMI)。不同国家使用的BMI临界值不同,例如在欧洲,BMI超过30kg/m2被视为肥胖,中国采用的标准则是28kg/m2。
潘安解释说,虽然BMI有助于识别健康风险较高的个体,但它并不是体脂的直接测量指标,不能反映脂肪在体内的分布情况,也不能提供个人层面关于健康或疾病的详细信息,所以仅仅依靠BMI来诊断肥胖症是不准确的,也容易造成误诊,因而一直存在争议。
“身体内脂肪过多一般会堆积在皮下(如臀部和四肢)或内脏器官及其周围(如脂肪肝)。与第一类人群相比,后一种人群的健康风险显然更高。而且如果体脂过多,大部分人主要还是堆积在内脏器官及其周围,也称之为中心性肥胖或腹型肥胖。”潘安说。
然而,有些人虽然BMI并没有达到肥胖症的诊断标准,但是体脂含量过高且主要为中心性肥胖,这些人群仅通过BMI并不一定被判断为肥胖症,这意味着他们的健康问题可能会被忽视。此外,有些人虽然BMI和体脂含量都很高,但却保持着正常的器官和身体功能,没有持续性疾病的体征或症状,这部分人群虽然未来发生慢性病的风险相较于体重正常群体要高,但还未需要立刻进行临床治疗。
因而报告建议,不能仅根据BMI来检测肥胖,还要参考体型测量指标,如腰围、腰臀比或腰身比,或者通过即双能 X 线吸收测量法(DEXA)等方法来直接检测。而对于BMI非常高的个体(如>40kg/m2),可以默认为其体内脂肪过多,患有肥胖症。
两种新的肥胖分类:“临床肥胖症”和“亚临床肥胖”
根据对个体水平的客观疾病指标,报告提出了两种新的肥胖诊断类别:“临床肥胖症”和“亚临床肥胖”。
临床肥胖症是因体脂过多而直接导致器官功能减退的客观体征和/或症状,或进行标准日常活动(如洗澡、穿衣、进食和自主排便)的能力显著下降的一种肥胖状态。被诊断为临床肥胖症的患者应被视为患有持续性慢性疾病,并接受适当的管理和治疗。
基于个体层面的客观疾病指标,报告为成年人制定了临床肥胖症的18项诊断标准,为儿童和青少年制订了13项特定诊断标准。
潘安告诉记者,这些特定诊断标准涉及中枢神经系统、上呼吸道、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代谢器官、肾脏、肝脏、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肌肉骨骼系统、下肢淋巴系统及日常活动功能限制等方面。与成人相比,儿童和青少年的特定诊断标准的主要区别在于生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儿童和青少年肥胖一般引起动脉血压升高,成人肥胖导致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相对更为复杂。此外,儿童和青少年肥胖会引发多囊卵巢综合征,而成人则表现为无排卵、月经稀发和多囊卵巢综合征。
亚临床肥胖也称“临床肥胖前期”,指的是一种器官功能正常情况下的肥胖状态。虽然亚临床肥胖的个体无持续性疾病,但他们未来发展为临床肥胖症和其他几种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可能会有所增加,包括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某些类型的癌症和精神疾病等。因此,应为他们降低潜在的疾病风险提供支持。
肥胖患者需要个性化的照护
潘安告诉记者,对肥胖进行重新定义,是为了确保所有临床肥胖症患者在需要时都能获得适当的健康指导和循证照护,并针对临床肥胖症和亚临床肥胖采取不同的策略。
报告作者认为,临床肥胖症患者应及时接受循证治疗,目的是全面恢复或改善因体脂过多而受损的身体机能,而不仅仅是为了减轻体重。临床肥胖症的治疗和管理方式(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应根据个性化的“风险—收益”评估,并通过与患者积极讨论来决定具体方案。
亚临床肥胖的人群尽管尚未因过多体脂引发持续性健康并发症,但未来患病的风险较高。因此,报告作者认为,对他们的照护应以降低风险为目标。根据个体的风险水平,为其提供健康咨询和长期监测,或者在必要时进行积极治疗,以显著降低其较高的风险水平。
反对将肥胖污名化
此次报告的共同作者包括56位来自不同国家和不同医疗卫生系统的世界顶级专家,他们分别来自内分泌学、内科、外科、生物学、营养学和公共卫生等多个医疗领域。在制定肥胖的新定义时,特别考虑到了社会普遍存在的肥胖污名化的潜在影响。
潘安观察到,肥胖污名化的问题在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普遍存在,尤其是在发达地区或者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污名化现象在儿童中同样常见。事实上,肥胖是受社会环境以及生物学机制影响,许多肥胖症受遗传基因影响,或来自于身体代谢问题。
潘安建议,社会应对肥胖人士更加包容,并给予他们更多支持。肥胖患者的家人应配合肥胖人士进行减重,平时饮食清淡,为其营造一个饮食健康的家庭环境。社会也应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例如学校为孩子提供,蔬菜水果丰富,不含碳酸饮料的健康午餐等。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