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体型胸痛(肥胖导致胸口疼)

医生哥小强 0
文章目录:

患者“三高”肥胖,频繁阵发胸痛,剧烈运动时卒死,原因?应对?

【猝死】

临床常见,以心源性猝死占猝死总体人群的80%以上。

【病因】

1、冠心病、急性心梗是中老年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病因,多数都是曾发生心肌梗死的冠心病患者,尤其是急性心梗的早期。

2、心源性猝死患者多存在心脏器质性疾病,多是由于恶性心律失常导致。

【猝死诱因】

1、猝死的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

2、青壮年猝死多发生于运动中或运动后,剧烈运动是猝死的诱发因素。

3、猝死家族史者猝死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4、过量饮酒、过度惊吓、极度精神刺激、过度熬夜或情绪变化等与猝死的发生有关。

4、斑块破裂和血栓脱落以后引起猝死。机理是心脏血管梗塞,剧烈的胸痛,引起猝死。

【运动与卒死】

1、常规体育锻炼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及卒死病死率。

2、高强度的体育锻炼可能增加猝死风险。

3、体育锻炼与猝死的关系可能呈U型曲线。

4、运动诱发的卒死在全部卒死者中占比约5%,剧烈运动是有潜在心血管疾病的运动员发生卒死的“扳机点”。

【怎么应对呢?】

1、预防心脏性猝死

一是戒烟、规律锻炼、适量饮酒、健康膳食,注意监测并控制血压、血糖、血脂;

二是高危人群,应该到医院进行心脏筛查。

三是对于运动员,建议35岁以下运动员完善心电图,35岁以上运动员进行运动负荷实验,积极做好心源性猝死的相关筛查。存在猝死高危因素的青年人应避免剧烈运动。

2、冠心病患者应遵医嘱规律用药,存在明确指征者应植入心脏转复除颤器。

3、进行心肺复苏,进行生命支持,保持呼吸通畅,可大大的提高病人的存活率。

4、对猝死幸存者或有症状性的心力衰竭或心肌病患者,应入院积极抢救。

周必强医生从医40年,专注脊柱相关疾病,每周五下午、周六上午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神经疼痛MDT和脊柱疼痛MDT专科坐诊。

男子胸痛以为是“心梗” 原来是胃病作祟

“我以为自己得了‘心梗’,但医生已帮我排除心脏方面的疾病,却还让我去找外科看看,实在弄不懂!”在浙江省人民医院,虚惊一场的刘先生满腹狐疑,嘀咕着找到了外科的王知非主任。

详细检查了解病史后,王主任笑着对刘先生说,你没走错门,一个月来,你是第4位疑似“心梗”等心脏疾病转到我这儿的病人。

刘先生年过四十,明显发福。事发当天,他突然一阵胸痛,肥胖、天冷、胸痛,联系起来不就是“心梗”吗?家人忙将刘先生送到省人民医院。所幸,经过相关检查,心内科排除了心脏疾病。

王知非主任检查后,诊断刘先生为胃食道反流引起的非心源性胸痛。对症治疗两天后,刘先生明显感觉好转。

胃食管反流为何会引起胸痛?王主任解释,一方面胃内食物和胃酸反流到食管,刺激心脏和食管共同的痛觉传入神经,大脑会感觉到胸痛;同时,胃酸反流到食管引起食管痉挛,这种痉挛会产生跟心绞痛相似的疼痛;此外,部分胃酸反流到咽喉,甚至跑到气管中,引起胸痛气促等症状。

王知非主任说,心源性胸痛多见于心脏大血管疾病,表现为突发胸痛,感觉有石头重重压在胸口,伴有胸闷、气短,放射到颈部、左侧肩背和手臂,有濒死的恐惧感,病情变化很快。而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胸痛通常跟反流相关,如饱食、弯腰或平躺等体位改变后容易出现。

“我国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率为13.5%,具有认知度低、误诊率高、治愈率低等特点。有的患者胸痛10多年,一直被当作心脏病,这并非个例。”王知非主任说。

他提醒,冬季气温低,室内外温差大,易引发心源性胸痛。同时,接近年底,聚餐增多,工作压力增大等,也是胃食道反流病发生更频繁的时候,非心源性胸痛随之增加。需要再次强调的是,患者出现胸痛及不明原因胸痛,首先应到医院排除心脏方面疾病,以免耽误抢救治疗。

六旬女子长期胸痛气促 都是心脏太“胖”惹的祸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赵鸿飞

身体肥胖让人苦恼、影响健康,身体里的重要器官太“胖”同样也会给身体健康带来大麻烦!因为心脏太“胖”,61岁的黄阿姨(化名)长期被胸口疼痛折磨。近日,因“肥厚型梗阻型心肌病、阵发性心房颤动”,她被收入深圳市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治疗。医生为她实施了“左室流出道疏通术 房颤射频消融术 左心耳切除术”,目前她已康复出院。

长期胸口疼痛,原因竟是心脏太“胖”

从2009年开始,黄阿姨的胸口总是莫名疼痛,有时候背部也出现痛感。严重的时候,这种疼痛的感觉可持续2个多小时。有一次,黄阿姨还被痛得晕了过去,家人立刻将她就近送到了一家医院。

经检查,黄阿姨被诊断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简称肥心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这病的特征就是心肌太“胖”太“肥厚”了。正常心脏的左心室和右心室间有室间隔,正常心肌厚度一般在0.8-1.0cm左右,但患了这病的患者,心室间隔呈现出非对称性、高度肥厚的情况。

心肌太厚实就像膨胀的气球,将空间越“挤”越小,左心室到主动脉的空间也会变得狭窄,血液流动因此受阻,无法到达主动脉里,从而导致活动后胸痛、脑供血不足致晕厥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出现心律失常甚至导致猝死等情况,危害十分大!

经外科手术治疗,症状明显改善

黄阿姨确诊后,医生先是给予保守治疗,但效果不是很好,每隔两三年,她就要发作胸痛。今年,黄阿姨的胸痛再次发作,且症状明显加重。心电图提示为快速型房颤,心率达到了185次/分(正常为60-100次/分)。

为了寻求进一步治疗,家人带着黄阿姨来到深圳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随后,因“肥厚型梗阻型心肌病、阵发性心房颤动”,她被收入深圳市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治疗。入院后,黄阿姨的病情仍旧严峻,她只能整日卧床,稍有活动,心率就会“飙升”至150次/分,还伴有胸痛。

经过超声心动图的进一步检查显示,黄阿姨的左心房轻度扩大,室间隔与左室后壁呈非对称性肥厚,室间隔增厚,“胀”成了一个纺锤的形状,且各项指标都已经偏离正常太多,症状严重,病情严峻。外科手术是治疗的“金标准”,外科手术后患者的远期生存率明显提高,晕厥复发率明显下降。因此,深圳市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郑奇军主任决定为黄阿姨进行手术。

经过多科室的反复讨论以及家属的同意,今年3月,在完善术前检查后,在麻醉科、手术室、超声科的配合下,郑奇军主任为黄阿姨进行了“左室流出道疏通术(Morrow手术) 房颤射频消融术 左心耳切除术”。术后黄阿姨症状改善,手术效果显著,不久后康复出院了。

出现这些症状,小心“肥心病”

据介绍,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可能始于儿童期、青春期或成人期,男性发病率多于女性,且未经治疗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猝死率高。

医生介绍,该病虽然“可怕”,但不是无迹可寻,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体力活动时,会心悸、疲劳、气急或呼吸困难;出现胸骨后疼痛或胸闷压迫感,尤其是在劳累或紧张后会加重;左胸部疼痛伴有出汗或疼痛放射到肩、手臂及颈部;呼吸困难,而且在躺下时加重,坐起来或站立时好转;突然出现一阵心悸、头晕、眼前发黑,有要跌倒的感觉;感觉自己的心脏跳动极快,或出现脉搏过速、过慢、短促或不规则的情况;双足、双脚踝或双腿肿胀。这些症状看似平常,但不能掉以轻心,一有类似的表现,一定要及时就诊,并尽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明确诊断病因。

审读:孙世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