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是病原(肥胖是疾病的根源)

生命时报 0
文章目录:

世界正在偷走胖人的“免疫力”!难怪流感来了你先中招

都说胖子没有未来,带着“游泳圈”、挺着“将军肚”,不止男神、女神不会看你一眼,连食堂大妈都会给你少打一点饭菜……

其实肥胖带来的忧伤,远不止如此。胖人除了更容易得心脏病和糖尿病,甚至免疫系统也比一般人要差。

据《加拿大国家邮报》报道,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一项全球性研究发现,肥胖成为人们容易染上流感的一大新危险因素。并且,肥胖者感染流感后比一般患者的死亡率高出近3倍。

《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邀请权威专家,解读肥胖对免疫系统的6大伤害。

受访专家

卫生计生委首席健康教育专家 洪昭光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营养研究室主任 常翠青

北京大学医学部免疫学系教授 王月丹

为什么胖人更容易得流感?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研究员常翠青认为,在流感来袭时,肥胖者的确是高危人群。

肥胖者身体各方面的机能都较差,而且脂代谢紊乱。

据统计,80%的胖人患有脂肪肝,70%患有血脂高,他们中还有高比例的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所以他们更易感染病毒,复原能力也比较差。

肥胖其实是身体的一种炎症反应,胖人的超敏C反应蛋白一般水平异常,更容易染病。

肥胖者的免疫功能不好,抵抗致病微生物的能力较弱,使得病菌容易入侵。

肥胖还会导致心肺功能下降,很多胖子动一动就会喘粗气,所以他们的呼吸系统容易受到不良影响。

总结

  • 为预防流感,肥胖人群要注意合理膳食;进行运动,保持日常的活动量。


  • 而对已经感染流感或是感冒的肥胖者,要多喝水,因为此时人的机体易脱水,而免疫细胞如白细胞等在与病菌抗战的时候需要良好的水环境,并且也必须靠水把病原微生物排出体外。

肥胖对免疫力的6重破坏

美国梅奥诊所医学教授高利·波兰德盘点了肥胖对免疫系统造成的6种不利影响。

1

削弱免疫反应

免疫系统是由三个集团军组成的部队。前线部队(又被称为先天免疫系统)会首先向入侵者发动反击;随后,适应性免疫系统会生成抗体,防止入侵者在未来发动进攻;与此同时,身体会形成记忆细胞,帮助免疫系统在将来识别相同的病原体。

在所有这三个层面上,胖人的免疫系统反应都比较弱,他们整体的免疫系统都被破坏和抑制了。

2

容易感染

无论是擦伤还是外科手术切口,胖人的伤口都更容易被感染,特别是严重肥胖症患者。

3

容易患自身免疫性疾病

由于胖人的免疫系统平衡被打乱了,他们更容易患上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1型糖尿病、克罗恩病和多发性硬化。

4

容易得流感

在2009年席卷全球的甲型H1N1流感传染病浪潮中,肥胖成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风险因素,与体重正常的人相比,身高体重指数超过30的人死于流感病毒的可能性要高出3.1倍

5

容易得肺炎

患者更容易出现并发症(如肺炎)。胸部的脂肪会阻碍其气体交换。同时,腹部的脂肪会将横膈膜上推,限制了肺的扩张和收缩。当分泌物进入肺部,就会造成肺炎。

6

降低疫苗的有效性

在某些方面,胖人的免疫系统功能就像是老年人,因此他们无法对流感疫苗做出很好的反应。此外,甲型肝炎、乙型肝炎和破伤风疫苗的有效性在肥胖人群中也会下降。

5个好习惯增强免疫力

我们怎样对待免疫系统,它就会给我们相应的反馈。滥用抗生素、睡眠不足、压抑情绪等会降低免疫力,而以下好习惯则会保护免疫力:

多吃蛋奶和果蔬

每天一个鸡蛋,饮用250毫升牛奶,多吃新鲜的绿叶蔬菜和水果,因为其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维生素和膳食纤维。

保证充足的睡眠

有研究发现,与每晚睡7~8个小时的人相比,每晚只睡4个小时的人,体内抵御流感的抗体减少50%。

尽量每天都在同一时间上床就寝和起床。规律的起居会让生物钟处于稳定状态,也能促进优质睡眠。

经常锻炼身体

经常锻炼是提高免疫系统功能的最佳方法。骑车、散步、游泳、瑜伽是增加每日运动量的不错选择。

保持积极的心态

精神紧张、压抑、悲观等情绪会影响糖皮质激素等的分泌,进而影响到免疫力。

美国匹兹堡大学布鲁斯·罗宾博士建议,要学会应对随时而来的压力,尽可能乐观、积极,广交朋友,多倾诉,多参加唱歌等活动。

不滥用保健品

别轻信个别保健品厂家产品可增强免疫力的宣传,很多时候这只是噱头。保健品只能提高免疫应答的水平,而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免疫力。如果很想购买相关产品,应认准“蓝帽子”。

本期编辑:刘云瑽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近期热门文章

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

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

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

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

人民日报主管 环球时报主办

微信ID:LT0385

合作垂询

010-65363786

010-65363791

青年科学家高大明:从事癌症研究 揭开浩瀚病原一角

高大明在实验室 郑莹莹 摄

中新网上海11月24日电 题:青年科学家高大明:从事癌症研究 揭开浩瀚病原一角

作者 郑莹莹

“我是做癌症研究的,这不是一个新兴学科,相对来说周期会长一点,有显示度的成果是需要下点功夫,多坐几年冷板凳的”,初见时,高大明坦言。

高大明是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他的研究,是想“理解”肿瘤细胞,主要关心两个问题:一、正常细胞怎么变成肿瘤细胞,这对预防癌症有意义;二,肿瘤细胞跟正常细胞相比,有哪些特点,这有助针对性治疗肿瘤。

高大明说,现在肿瘤发病率越来越高,根据预测,中国人如果活到85岁,一生中有约36%的几率至少会得一种肿瘤,而对欧美人群而言这个几率更高,可以肯定地说癌症是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

大家“谈癌色变”,但癌症其实不是一种疾病,高大明解释,癌症可以说是几十种到几百种疾病的集合,不同位置不同起源的肿瘤,其发病机理、治疗策略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这是很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

中国在癌症的基础研究方面、先进治疗手段上,相较发达国家还处于“跟跑”状态,真正重大的、源头的基础创新还比较少。高大明做的是基础研究,他的研究团队目前已建立了与上海多家医院的合作联系。他说:“生物科学是实验科学,我们现在做基础研究,不能为做基础而做基础,需要紧密结合临床问题去做。”

高大明2012年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回到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建立课题研究组。他说,中国人口众多,有解决健康科学、推动技术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有巨大的病人资源,与临床医生的合作也比较容易建立,在中国有从事癌症相关研究的优势。

到目前为止,他的团队有两项比较突出的研究成果。一是发现一个关键的代谢酶可能在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高大明表示,这个代谢酶在肿瘤细胞的能量物质代谢中非常重要,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药物靶点,因此团队目前正和药物学家合作,研究是否可以将其作为药物靶点,去开发药物。

另一项研究成果与代谢有关。有文献报道,机体代谢的异常,比如肥胖、BMI指数(身体质量指数)增加等,跟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其课题组花了将近5年时间,发现了异常代谢信号干扰细胞基因组损伤的修复,促进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

高大明指导学生 郑莹莹 摄

如何防癌?高大明支了两招:其一,健康的生活作息和饮食习惯,这是最根本的,因为良好的身体免疫状态会降低癌症发病的几率。其二,注重体检,特别是肺癌、乳腺癌、胃癌等高发肿瘤,大部分是可以通过体检提早发现,进行干预的。他表示,绝大多数肿瘤,只要早期发现,基本可以控制或治愈。

肿瘤的发生像是命运抽签。高大明说,人的基因组有30亿个碱基对,某个位置突变成肿瘤细胞,某种程度上是坏运气,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维持健康的生活习惯、良好的作息饮食,以降低患病几率。

多年的癌症研究也影响了高大明的人生观,他说,疾病是生命的一部分,不管是什么疾病,包括癌症在内,如果没来,挺好,继续保持;万一来了,不要害怕,积极主动面对。

“生命是个过程,很多时候,长短控制不了,但你可以努力,量力而行,尽量增加生命的宽度和深度。”他说。

在高大明看来,科研工作的独特回报是,当有好的发现时,兴奋是无以伦比的,“那时候感觉非常好,你感觉大自然的秘密又被你知道了一点。”

他说他的梦想是,有生之年,如果能够通过自己原创性的发现,帮助治疗或治愈一种细分的肿瘤类型,他就觉得生命非常圆满了。(完)

欧美新冠儿童“怪病”真凶是谁?除了感染,肥胖、自闭都有可能由它造成

来源:21新健康(Healthnews21) 作者:叶碧华

随着上海、广州多地幼儿园陆续开学,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提高幼儿免疫力与抗感染,成为了复学期间最火热的话题。

感染,是人类健康与疾病领域一个永恒的话题。此次新冠疫情中的感染现象,也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不同免疫功能状态的人群对于病毒的防御程度和感染程度是迥然不同的。

为什么有些人感染了新冠病毒会发展至重症甚至死亡,有些人却是轻症甚至无症状?从免疫的角度来看,各因素之间有哪些联系?生命早期建立正常的免疫功能对近远期健康带来什么影响?

“我们不得不再次去思考病毒感染和免疫之间的关联性,思考如何构建更适宜的免疫状态,为抵抗外源性感染提供更好的帮助。”近日,复旦大学儿科医院副院长周文浩教授在由达能纽迪希亚举行的第六届科学年会上如是表示。

01 不同免疫力,感染后症状差别巨大

美国卫生部门发现,近日出现多宗儿童罕见炎症个案,病征类似“川崎病”,包括发高烧、出疹等,推断跟新冠病毒有关。当地时间5月13号,纽约州州长科莫表示,包括纽约州在内,美国已有15个州报告出现儿童不明原因炎症综合征。而在欧洲,也有5个国家出现儿童确诊这一病症。

免疫反应是一把双刃剑,周文浩认为可以将其理解为:在每个生命阶段里对不良刺激都要作出中庸性、稳态的免疫反应,能达到清除不利因素的目的,同时不会触发炎症风暴、免疫过激损伤的情况。

“生命早期免疫适宜的建立很重要,既要重视特定感染,同时也要注意常态化的病原感染对机体免疫反应的影响。”周文浩说。

但如何定义免疫适宜?如何看待其与新冠肺炎的相关性?

对此,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临床免疫科主任王晓川教授表示,免疫适宜好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没有最适宜,只有更适宜。此外,不同的条件、不同的病原体感染,对免疫适宜状态的要求也是不同的,要以动态的、非僵化的眼光去理解免疫适宜。

而关于新冠肺炎,为什么新生儿的感染相对成人来讲没那么严重,这个问题到目前为止讨论仍然较多。对于国外有儿童感染新冠病毒后出现了类似于“川崎病样”的病例,王晓川表示:“确实,在意大利、英国等国家都出现了相关报道,但目前中国还没有类似病例。”

但他认为,从国外目前发布的相关资料来看,患儿的发病年龄、发病时间、临床表现、检测结果等都不同于川崎病。而新冠实际上属于全身性的系统性炎症表现,这种“川崎病样”的表现,从目前研究证据来看,提示可能是感染后的免疫反应所造成的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科学教授杨锡强告诉21新健康,在早期的生命健康过程中,免疫适宜能够帮助我们抵御外来的相关疾病侵袭,同时能够促进机体的健康发育与成长。

“比如,在新冠疫情中,宿主对感染的耐受程度往往决定了临床的严重程度。”他指出,在生命早期的一千天里,环境跟遗传共同交互作用在一起,对免疫适宜和免疫力的健康发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02 生命早期是免疫适宜关键窗口期

基因、环境等都与疾病有关系。杨锡强举例,单核苷酸多态性连锁不平衡,环境因素中的营养、感染、生活方式、药物、污染等,都与疾病息息相关。

图源:达能纽迪希亚

基因和环境可能影响的疾病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感染易感性、肥胖、自闭症、哮喘、毛细支气管炎、炎症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道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皮肤病……

营养素可以促进感染免疫耐受。他举例称,补充硒可减轻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减低炎症性肠道(IBD)发生率和严重度。

早期环境因素、尤其是健康肠道菌群的建立对免疫系统发育和免疫适宜也有重要作用。杨锡强指出,生命早期1000天是调节免疫风格的关键时期。如果发生早期营养障碍,后期就会更易发生急/慢性炎症,因此要特别注意早期营养。

此外,补充益生元(如scGOS/lcFOS)、益生菌(短双歧杆菌M-16V)可促进机体抗感染免疫耐受。

03 健康肠道菌群是抵御外部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

事实上,在《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的通知》中,就新增了肠道微生态调节剂作为其他治疗措施。此后五到七版中都有相关论述,“使用肠道微生态调节剂(益生菌),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预防继发细菌感染。”

但新冠感染新生儿没有特效药,如何通过肠道调节免疫力?肠道微生态调节剂是否可以尝试尽早使用?

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副主任王来栓教授看来,生命早期建立正常的免疫功能对近远期健康有重要作用,而新冠感染新生儿应用肠道微生态调节剂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方法。

“比如,小个头大作为的短双歧杆菌M-16V,在临床上已被证明可有效防治多种疾病。”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副主任沈振宇进一步指出,健康肠道菌群是抵御外部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益生菌通过作用肠道健康,已经给临床带来了不少获益。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分布着人体60%-70%的免疫细胞。”王来栓教授对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临床病人的疾病特点、免疫表现和临床防控策略进行了总结和分析,认为COVID-19临床特点包括:感染可能涉及多个系统(呼吸、消化、心血管等),非特异性表现以及预后较好。

“整体来说,新生儿的免疫功能比较低下,建立完善的免疫系统需要过程。”广州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NICU主任周伟教授认为,除了早期营养外,肠道微生态也会起作用,可以使用益生菌进行调节。

#医师报超能团##超能健康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