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和阶层(阶层与肥胖)
越穷越胖,有钱的反而瘦?!你的身材,暴露了你的阶层!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穷”总是和“消瘦”联系在一起,因为吃不饱、穿不暖。
然而在不受饥饿困扰的地方,事实是这样的——
越穷越胖,有钱反而瘦!富裕国家的肥胖率普遍较高,但富裕国家里的穷人反而更容易肥胖。不能说100%如此,但大多数确实如此!
1. 美国:贫困地方胖人多
美国几乎拥有全世界1/3的肥胖人口,而社会学家发现,美国的肥胖率与贫困率基本成正比,越贫困的地方和人群,肥胖率越高。
图片来源:知乎@苍之火月
这是因为——
▼ 收入较高的白领阶层,饮食上很讲究,吃更多的水果蔬菜沙拉,平时也比较注重锻炼。
▼ 收入一般的人群,则偏好于以汉堡包、薯条、可乐、炸鸡度日,锻炼得也少,因此肥胖者较多。
汉堡、薯条、巧克力、披萨、甜汽水……这是美国的日常饮食。相比于健康蔬菜,一些加工食品的价格更加便宜,味道也更好。
图片来源:《食品公司》
在美国,如果买一把菜的钱够买两个汉堡,你愿意买哪个?
图片来源:《食品公司》
他们也许曾考虑过饮食的健康,但有时候也是迫不得已……
图片来源:《食品公司》
而收入高的人群,更注重健身运动。
比如,你熟知的FaceBook总裁扎克伯格,就是一个“跑步狂人”,他曾经立下了一年跑365英里的计划。
而87岁时的巴菲特,每天都要跑步一小时。
CCL领导力调研表明,《财富》500强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中找不到一个体重超标的人。
2.英国:56岁的精英阶级身材一直好
越穷越胖,有钱反而瘦。英国纪录片《人生7年》也印证了这一事实,该片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跟踪拍摄,每七年记录一次:从7岁开始、14岁、21岁……一直到56岁。
片中的中产阶级以上的人,大部分56岁时依然保持着好身材。
56岁的皮特夫妇
而那些底层阶级长大的男人们,虽然有几个年轻时也英俊帅气,但最终他们几乎全都成了胖子或秃子,尤其是他们的妻子,身材变形得更厉害。
56岁的保罗夫妇
抛开好的生活品质,体型的背后更是他们的家庭赋予的某种自律自强的精神吧。
3.中国:肥胖人口中,绝大多收入不高
目光转向亚洲,索福瑞集团调研显示,在中国,肥胖人口中的绝大多数,是中低收入群体。
而我们的邻居韩国也是如此,据韩国《亚洲经济》报道,韩国每三名成年人中就有一人肥胖,且收入越低,肥胖率越高。
看看电视上的那些中年企业家,有几个是大腹便便的?
比如,你熟悉的马云——
再比如,连续15年蝉联华人首富宝座的李嘉诚,不用多介绍。
胖,其实是你的生活状态的体现。
你因为工作而忙碌,企业家们也因为工作而忙碌,但不同的是,他们更自律,控制饮食,坚持健身,这种自律不仅体现在好身材上,也体现在了事业成功上。
“瘦”是要付出代价的!一个人的身材,25岁前,是爹妈给的;25岁之后,是自己修的。
年龄越大,进食的自主性越高,自我控制能力在体重上的表现就越明显。
你熬夜玩手机的时候,他们已经进入睡眠;
你贪吃夜宵的时候,他们吃的清淡健康;
你摊在沙发看电视剧的时候,他们在跑步运动……
差距就是这样一天一天累积出来的!
想保持好身材,就要——
1. 管得住嘴
均衡饮食,控制热量摄入是保持好身材的关键之一。比如,李嘉诚极喜欢饮食清淡,最喜欢青菜白饭,很少吃肉,爱吃鱼。
李嘉诚还曾定下规矩:无论工作多忙,每个星期一晚上,一家人要一起吃饭。家庭餐桌上,是四菜一汤的搭配。
2.再忙也会迈开腿
据《2017胡润财富报告》显示,高净值人群最为关注的健康管理话题是如何在相对较短或“碎片化”的时间内提高效率或运动效果。
有钱人每周大多会运动3-4次,最喜欢的运动是跑步。因为他们知道运动的重要性。
比如,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常常会在微博上与粉丝分享他的跑步经历。
有人说:100年前,肥胖是成功的标志。而现在,肥胖是穷人的标志,意味着爱吃速食品、啤酒、生活懒散、疾病……
能够掌控体重的人,
才能掌控自己的一生。
你该醒来了!
参考资料:
① 豆瓣《英国纪录片:关于社会阶层与个人命运》
② 商务范《为什么美国穷人越来越胖,富人越来越瘦?》
③ 世界华人周刊《越穷越胖,越胖越穷!在美国、中国都是这样》
④ 知乎《美国人肥胖严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你的体重,是你的社会等级宣言?
春节归来,你胖了几斤?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代谢的减缓,体重控制成为一件越来越需要定力的事情。往日少吃几顿饭,就能减下来的肉,需要好几个小时的锻炼才能减下去。但食物的诱惑实在难以抵挡,春节归来,被珍馐百味填饱的肚子也让“节前节后”的对比图风靡一时,伴随着“节后后悔症”,人们在一片长胖的哀嚎之中表态,纷纷立下年后减肥的决心。
减肥者中,有为健康减肥的,但更多是为“美”而减肥的——瘦了五官突出脸好看,瘦了穿衣服不挑款怎么都好看……胖与瘦,一直是从古至今争论不休的审美话题。从“环肥燕瘦”的中国古代美人图鉴,到欧洲维多利亚时代“束腰文化”下得到的沙漏型玲珑身材。现下来说,大腹便便的中年形象被称之为油腻,而精瘦苗条的肌肉曲线则被艳羡不已。在流行话语中,“瘦”象征精致,而“胖”则相反。
除了体重和胖瘦,我们还在意着自己的外表、衣着,很多人为了跟上当下的时尚话语,紧跟各种潮流动态。这些符号的配置映射着一个人的审美与品味。虽然审美的平等主义呼声越来越大,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有很多人通过紧跟审美潮流来获得优越感。本文的作者从胖瘦审美谈起,讨论其背后的审美阶级化的问题,在消费社会浪潮的影响下,审美格调与文化趣味作为一种更为隐晦的指标,在无形之中衡量着我们在社会所属的位置。
被建构的审美:胖=loser,嗯?
关于人们无比关心的体重与胖瘦,一本美国杂志刊登过的一则广告曾尖刻地写道:“你的体重是你社会等级的宣言”。一百年前,对于有62%超重的美国人来说,肥胖是成功的标志,但如今肥胖是中下阶层的标志,身体超重的贫民夫妇意味着对自己体重管理的失败。
在中国,我们很少直言体重和阶级的关系,但肥胖同样被流行审美歧视。明知不健康,但依然追求“纸片人”身材,如难免沦为网络舆论靶子的男女明星,作为大众凝视的对象,受众的调侃、嘲讽以及严格的督促加剧了他们对偏瘦身形的追求。
彭于晏、魏大勋、尹正等人的减肥史成了“潜力股”的励志故事,女明星产后复出引来“身材走样、面目全非”的吐槽已经见怪不怪。伊能静和大S曾因为怀孕期间进补过多变得臃肿,产后“下狠手”大力瘦身。
网络流传的减肥励志句中,遍布对“胖”的贬低话语。
台湾综艺节目讨论减肥
但现在的人们对“胖”不再是纯粹贬低的态度。曾经说出“要么瘦要么死”减肥金句的台湾明星徐熙媛,直言自己曾经太年轻,现在要转变态度享受生活。而通过运动3个月内瘦了30多斤的伊能静在社交媒体上的言论也宣称了自己对胖瘦审美的不同立场:
身体的力量也让心灵充满了力量,对美的理解不再是瘦瘦瘦,而是有线条、力度、支撑力。
随着长相偏黑、身形微胖的王菊重新定义国内受众审美文化等现象的发酵,大众开始有意识地审视胖瘦、黑白、高矮等二元对立的美学特征。
选秀节目《创造101》选手王菊
前不久在社交媒体上一组主题为“胖了穿什么照样好看”的微胖身材图片激起了些许水花,表明了人们对微胖身材开始投以宽赦的态度。博主毫不留情地控诉当今自媒体与营销号在贩卖审美焦虑的现实,对这种近乎扭曲的“上流审美”加以批驳,认为把胖与懒惰画上了廉价的等号。并且指出,在畸形的瘦身文化里,健身博主所推崇的减肥餐、一天吃一个牛油果等准则其实是伪中产所信奉的教条。
但相较于批判的声音,以“瘦”为美依然是时代的主流。高瘦的超模面孔是高级脸,而矮胖的外形则与“高级”无关,“土”和“俗”才是与之相配的形容词。在“不减肥毋宁死”的流行宣言背后,推崇者们避之不及的并不是肥胖带来的健康问题,而是偏胖外形所带来的审美困扰。
诸如此类的声音,我还可以在其他生活领域中听到:你的穿衣搭配透露你的阶级,你的食物品味透露你的出身……
有些符号能给予大众以视觉、听觉上的审美快感,比如瘦,比如骨感,比如流行衣着搭配,比如精致的肴馔。但这种审美快感是被社会文化所建构的,正如布尔迪厄在《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中所指出的,个体在进行品味符号的配置时,这种选择并不是完全自由的,而是被裹挟在了时代审美意识当中。这些符号总能搅动我们的情绪,并被营销号们用作贩卖焦虑和吸引流量的素材。说到底,在“精致”成为流行的当下,人人都不想在审美和品味上,落后于他人。
《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法】布尔迪厄 著,刘晖 译,商务印书馆2015年10月版。
审美的阶级化:“高级感”的审美哲学
人人都想追求高级的外表,除了胖瘦体型之外,我们在尽力避免鄙俗、粗粝、土气、过时的东西,逢迎精致、体面、有格调的事物,让自己的品味显得更有高级感。譬如,穿一身饱和度不太高的莫兰迪色,要比让人审美疲劳的荧光色显得更高级。
那么,究竟什么是所谓的“高级感”?
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的文化批评家保罗·福赛尔《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一书曾被奉为美国不同社会等级人士的生活格调指南,该书出版之后,在美国引起了不小的震荡。谈论等级总是考量着人们纤细的自尊心,保罗·福赛尔把严肃的阶层问题包裹在消遣的品味规则外衣之下,让这本书探讨的话题饱含趣味,但却尖刻地把意旨引向了社会等级差序的要害。
一些上层阶级认为有秒针也会损及戴表人的社会等级,好像他是公共汽车站负责发车和到车的职业几十元,对时间的精确性必须锱铢必较。(《格调》)
诸如秒针之类的细节也会被视作身份划分的符号。除此之外,英格兰风格的装束带来浓郁的旧皮革气息是上世纪美国中产崇英情结的披露,也是品质生活的象征。冰淇淋的口味会暴露人的三六九等,香草味是上层的钟爱,水果味则接近底层的消费……
《邦尼和克莱德》的导演阿瑟·潘想刻画一群由贫民阶层组成的匪徒时,他只需要设计一个他们出去买桃子冰激凌的细节就达到目的了。(《格调》)
福赛尔用极为细微的事例来告诉我们,艺术偏好、朋友的品质、着装风格、家居装潢、汽车座驾……一切隐匿在生活中的细节都毫不留情地揭示了自己所在的阶级位置。那些当今被命名为“高级感”的审美哲学,其实就是站在品味等级系统顶端所带来的优越感。
《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美】保罗·福塞尔 著,梁丽真/ 乐涛/石涛 译,后浪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年2月版。
保罗·福赛尔和布尔迪厄都将矛头指向同一个核心问题,文化趣味的区隔与身份阶层的关联。艺术、审美、文化的象征符号体系,不能与社会经济与技术割裂。“艺术与文化消费就成了预设之物……其社会功能就是强调社会差异的合法化。”布尔迪厄在书中如是写道。
在布尔迪厄看来,上流社会、中产阶级和工人阶层的趣味偏好,无论是高雅的抑或是庸俗的,都表征出了层级性的清晰界限。而此种阶级化的审美观点,恰恰与康德的无功利性审美分道扬镳。布尔迪厄毫不掩饰对康德纯粹美学的批判,认为那种无功利的文化趣味和艺术崇拜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中上层阶层后天在教育制度熏染下的产物。
审美品味表演:如何冲破现实束缚
为了逾越阶层的高墙,有时人们通过“表演”来粉饰现实“等级”的残酷物语。如今人们乐此不疲地精心装点“朋友圈中的日常生活”:每张照片都会认真P瘦、P高;抖音等APP的美颜功能能把一个男性P成一个甜美的女孩;再搭配音乐、美食、阅读等周边元素,共同营造高品味生活的形象。
在社交网络里,人们通过照片或视频传递身份信息,这一切都指向一种心理——在地位圈层所营造的身份焦虑中,我们都倾向于美化自己的生活。而这种携带着无意识的自我呈现行为实则是一种品味的场景化表演。
美颜滤镜
“小资情调”、“低调奢华”、“国际范儿”等审美话语兴起的潮流之下,人们心里琢磨的是,如何成为或将自己塑造为一个“贵族”。展现在朋友圈中的自己要与之相配,这便为相关的商品以及美颜滤镜,提供了生存乃至大卖的空间。
但是,在品味区隔的指导下,如果用简单标准的框架与二元对立的方式审视人们的格调与品味,生活也会变得刻板和无趣。独具格调的人并不一定要喝咖啡、逛画展与博物馆,吃路边摊的也不尽然是品味相对缺位的人;看美剧不一定比看国产剧更有优越感;而胖人,也能拥有自己独具特色的美……
小资生活方式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成为一种方便模仿的定式。
陷入品味圈套的我们如何不被套牢,保罗·福赛尔早已给出了答案——成为一个冲破常规的“另类”,也就是超越品味的人。他们拥有好奇心和独创性这两种特质,从阶层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构成了无阶层的阶级。他们拥有独立的思想,聪慧的头脑,不受社会世俗的规约,不以品味取悦他人。在这场品味的同台竞技中,这些人无不传达着“我比你更气定神闲”的自在。
我们现在已经处于与以往不同的环境之下。在平等主义、全球化以及现代化的演进过程中,人们逐渐负担得起原本稀缺的资源,于是这种区分社会的机制开始从食物、衣着等物质消费品上移至音乐、绘画等精神层面的趣味。而这种现象也和大众传播的普及、教育的平民化有关,畅销书、电影的流行就是最好的例证,机械时代的复制艺术品渐渐消弭了这种品味之间的鸿沟。
正如《格调》中所言,世界正不可逆转地趋于大众化,我们会发现,趣味区隔的指示功能正在消解。这意味着人人都可以当自己审美的主人。此时的你,还甘愿被传统的审美秩序套牢吗?在健康的前提下,与其亦步亦趋,不如扔掉滤镜,活出真实自己。
作者 徐曼馨
编辑 安也 校对 柳宝庆
窦文涛:肥胖大多数集中在中低收入阶层,穷人最先放弃的就是形象
肥胖,大多数集中在中低收入阶层,这个你同意不同意?现在还有这么一种说法,你也可以说是偏见。穷人往往自制力就不如那些精英,有句话叫穷人最先放弃的就是形象,过去有句话叫贫贱夫妻百事哀。不是说穷人的自制力自控力就比富人低,而是穷人每天忙于谋生,比如送外卖的,每天强撑着意志力风里来雨里去,跑了一整天,回家他就想躺着,再来两小时跑步机,得多累?——窦文涛
窦文涛说穷人的自制力不如精英,并不是说穷人的自制力低,而是穷人的意志力用于“又忙又累的生计”之中,意志力跟人的别的生理能力是一样的,都是有极限的,如果只用于“忙累”之中,穷人的意志力会趋向于体力劳动,而在脑力劳动中一无所获。意志力是有限的,花在体力劳动中多了,人的思考与脑力劳动就少了,这是必然。
玻璃大王曹德旺在回忆小时候,他说虽然家里穷,但是母亲一直把他们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绝不会因为衣服脏而丢脸,为此,曹德旺一生都对形象很重视。形象是一种价值,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尊严。你可以穿得比较廉价的衣服,但是绝对不要穿邋里邋遢脏兮兮的衣服,这是一种对自己的不尊重。
人一定要注重自己的形象,穿衣不要求多好,但起码干净整洁,让人家一看,哟,是个自律自重的人,如果人家看你一身脏兮兮乱糟糟,就会从心理上抵触你。形象的本质是一种自律的表现,自律的人往往能实现自我增值,干出大事。
在《财富自由》一书中看过一个故事,有两个农民工,在工地干了一天活,累得半死,下班后,两人相约去城里转转,一个人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虽然还有“土味”形象,但是起码干净,另一个就无所谓,穿着脏兮兮的衣服就去城里。
到了城里,脏兮兮的觉得自己与这座城格格不入,而干净的那位则充满好奇心,喜欢与人攀谈,虽然别人看他“土”,但是还愿意跟他交谈。若干年后,这位干净得体的农民工成了“包工头”,而那位脏兮兮的还是干着体力劳动。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出,把自己形象弄好,表面上是给别人看的,而本质上却是给自己看的,提醒自己,告诉自己,我对这个世界还有欲望,我要变好,我这一生不会就如此下去,我通过努力还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如果连自己的外在形象不重视,人就会慢慢失去“自己”,觉得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改变不了命运,不会在自我增长上下功夫。非常喜欢《财富自由》中现实而又励志的一句话:不相信自己可以改变命运,命运永远不会青睐你,如果你相信自己可以改变命运,那你的人生还没有结束。
“东北王”张作霖有句名言:“山向我走来,我便向山走去。”命运的公允,是自己争取来的,而不是别人给的。
那些虽然穷困,却不甘于穷困,依然把自己打扮的整洁得体向上的人,其实骨子里有对现实的一种“不屈服感”,这些人往往能创造奇迹,实现逆风翻盘。当你处于穷困,抱怨命运不公,对自己的形象还有很多其他东西都不在乎,说明你这辈子改变命运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20世纪世界首富洛克菲勒就是一个非常自律的人,不抽烟不喝酒,把精力都放在自我提升上面。他高中毕业的时候入职一家会计公司,满脑子想的是怎么把老板的事情干好,干好之后就想着怎么跟老板做生意。在这家公司,他干了三年,三年后他离开公司,老板花高薪请求他留下来,他怎么说都不肯。原因很简单,这家公司对他的提升不大,一直从事得心应手的工作会把一个人的创造力磨灭,会让人在舒适区里丧失自我潜力。
穷人与富人之间最大的差距不是意志力的区别,而是思维、格局的差别。一生时间很短,要把时间花在正确的事情上面,这样才能实现指数增长。
今天特别给大家推荐一套书《财富自由》 《你的时间80%都用错了》 《用钱赚钱》,教你如何把时间花在正确的事情上面,不要把时间和精力花在“不值钱”的体力劳动中,用思考致富才是真正的坦途。如果您对这套书感兴趣,点击上方商品卡即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