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性网(肥胖引起的性功能障碍)
肥胖高血压患者,应该做好3点!医生:前两点对所有人都很重要
肥胖是高血压的高危因素,这已经是被广大医生和大众认可的真理了。的确在现实世界里,有很多的高血压患者之所以高血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肥胖带来的。于是,肥胖带来的高血压就被医学界称之为“肥胖相关性高血压”。对于这一群高血压患者来说,有效的改善生活方式,降低体重就可以控制疾病。那么,对于肥胖相关性高血压患者来说,如何才能有效的改善生活方式呢?下面张大夫就来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1、饮食
饮食一定是生活方式改变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说到饮食又涉及到几个方面,比如说主食、肉、蛋白质、盐、酒精等等。咱们今天大致说一说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一般来说,我们建议碳水化合物(米和面)、蛋白质、脂肪对应能量的比例是55-60%、15-20%、25-30%。而对于平时食盐摄入量,我建议大家严格把食盐控制在5-6g以内。同时建议大家多吃水果蔬菜,因为这样有助于摄入“钾”,这有助于血压的降低。而对于酒精的摄入建议大家白酒不要超过50ml、啤酒300ml、红酒100ml。
2、运动
对于肥胖相关性高血压患者来说,增加运动量也是十分重要的事情。一般我们建议让这些人在血压平稳情况下,进行中等强度运动,一周5天,每天30分钟。这是对于降血压和控制体重非常有效的办法。
3、控制体重
对肥胖高血压患者来说,体重应该在半年内下降原来体重的5%,对于那些严重肥胖者(BMI>3535kg/m2),应该尽量使BMI指数降至28kg/m2以下。
不过说句实话,生活方式的改变特别受人意志的影响,很多人即使一段时间改变的挺好,后期也容易出现反复。所以,张大夫还是奉劝那些肥胖的高血压患者,一定要有一颗恒心,为了自己,也为了家人。
大家还有更多好用的控制体重的小妙招吗?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暨南大学研究团队在肥胖与代谢性疾病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IL-27作用到脂肪细胞燃烧脂肪模式图 暨南大学供图
中新网广州11月25日电 (记者 郭军)暨南大学医学部生物医学转化研究院25日在广州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该院尹芝南教授团队经过7年努力,在肥胖与代谢性疾病领域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研究人员首次发现白细胞介素IL—27可以直接靶向并促进脂肪细胞棕色化和产热,通过燃烧脂质以减轻肥胖和改善2型糖尿病。
尹芝南教授团队在《自然》发表的研究论文截图 暨南大学供图
相关研究论文于11月24日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英国《自然》(Nature)杂志在线发表。论文题目为“IL—27 signaling promotes adipocyte thermogenesis and energy expenditure”。该项研究突破了对白细胞介素IL—27仅专注于调节免疫系统的传统认知。尹芝南教授为该论文的最后通讯作者,耶鲁大学Richard A Flavell教授、暨南大学医学部生物医学转化研究院副研究员杨恒文,及暨南大学附属珠海市人民医院教授陆骊工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暨南大学附属珠海市人民医院博士后王倩、博士后李德海、暨南大学医学部生物医学转化研究院副研究员曹广超,及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教授石绮屏为共同第一作者。
尹芝南教授在作创新成果发布 暨南大学供图
据介绍,脂肪细胞根据其形态、代谢、部位和发育划分为白色脂肪、棕色脂肪和米色脂肪。其中,白色脂肪的功能是将体内过剩的能量储存起来,以供机体在需要时使用,也是肥胖“真凶”。棕色脂肪组织中则含有大量线粒体,具有燃烧脂肪和产热的功能,米色脂肪主要分布在白色脂肪组织中的一些祖母细胞和白色细胞内,也具有燃烧脂肪和产热的功能,因此,棕色和米色脂肪组织在对抗肥胖及胰岛素耐受等代谢紊乱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尹芝南教授团队通过构建高脂饮食诱导小鼠肥胖模型,并结合肥胖人群样本发现:肥胖人群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27水平下降,并首次发现IL—27可直接作用于非免疫细胞--脂肪细胞,导致白色脂肪细胞棕色化,并激活产热关键蛋白--解耦联蛋白UCP1介导的“脂肪燃烧”;通过将脂肪组织中的脂质转变为热量消耗掉,从而达到降低体重和改善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目的。
尹芝南教授团队 暨南大学供图
据介绍,这也是研究人员首次发现IL—12细胞因子家族中的IL—27能直接作用于脂肪细胞,并且导致脂肪细胞分化及产热,为治疗肥胖及代谢性疾病提供了新的靶点。动物实验中,注射重组IL-27可以显著减轻肥胖小鼠的体重并改善胰岛素信号敏感性,初步验证了IL—27作为治疗药物的潜力。
近年来,肥胖引起的代谢综合征如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动脉粥样硬化等已经成为公共健康的重大挑战。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尤其是直接靶向脂肪细胞而有效减重的分子尤为迫切。暨南大学研究团队的研究具有巨大的临床应用潜力和市场价值。
该项研究得到中国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教育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珠海市人民医院高水平医院学科建设经费的大力支持。据尹芝南教授介绍,这一工作历时7年,是团队成员共同努力,并得到国内外多名专家学者的支持和帮助下才得以完成。尹芝南教授团队非常期待尽快将这一治疗靶点产业化,希望该成果可以惠及广大肥胖人群。(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17岁男孩体重228斤,脖子发黑身上异味!医生表示再不减肥就晚了
杭州富阳17岁男孩小明(化名),
身高1.75米,体重228斤,
达到重度肥胖标准,
身体出现了黑棘皮、水牛背、紫纹……
↓↓↓
△小明(化名)颈部出现黑棘皮,腹部有紫纹
爸妈都很苗条,17岁儿子却重达228斤
以为长身体,变着法给他补营养
前几日,小明(化名)的爸爸带着他到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就诊。小明爸爸说,他与孩子妈妈都属于苗条型,可17岁的儿子却越长越胖,身上还有股异味,越来越难闻,所以带他来做个检查。
小明到底有多胖?他身高1.75米,体重达到228斤,且腰围有98厘米。对于小明长胖的过程,他爸爸说,孩子小时候并不胖,到了小学四五年级开始长高长胖,但他们认为孩子处于长身体阶段,一家人就变着法儿给他补充营养。上初中的三年里,小明一下子重了50斤,身上就开始有了异味。
接诊的内分泌科主治医师许燕一看,这哪里只是身上有异味的问题,孩子颈背部还出现了黑棘皮,背部是水牛背,腹部有紫纹,且身体质量指数已经超过37千克/平方米。
“我国人体正常身体质量指数在24以下,大于24为超重,大于26为轻度肥胖,大于28为中度肥胖,大于30为重度肥胖。”许燕说,小明已经达到重度肥胖标准。
为明确小明是原发性肥胖还是继发性肥胖,他们选择了住院治疗。
肥胖是一种代谢疾病
再不减肥就晚了
经过入院详细检查后,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孙丽琴基本排除小明是继发性肥胖的可能性,考虑是原发性肥胖(也被称为单纯性肥胖)。这说明孩子是硬生生把自己吃胖的。
孙丽琴很好奇,孩子这么吃,家长怎么不干预?
小明的父母表示很无奈,他们是从外地到富阳来打拼的,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几乎整天都扑在工作上,少有时间陪伴和监管孩子。而小明性格较为内向、喜静,课余时间爱宅在家中玩手机,有时候一玩就是一天。
他的饮食很不健康,喜欢炸鸡、可乐等西式快餐,高热量食物大量摄入,肥胖是迟早的事。“后来我们要求他多锻炼,但那个时候已经太胖了,走路都吃力,没几天孩子就不愿动了。”小明爸爸说。
“再不减肥可就晚了!”孙丽琴当着小明和他爸爸的面说道。因为小明已出现糖耐量受损、尿酸水平升高的问题,前者是发展为糖尿病的一个过渡阶段,再不加干预,后续极有可能发展为糖尿病;后者则可以诱发痛风、关节炎、肾脏损伤等一系列问题。此外,重度肥胖容易引起高脂血症、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其他问题,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这时,小明爸爸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说回去一定按医生说的做。
医生的要求很明确:禁止油炸食品、含糖饮料、饱和脂肪酸摄入,减少久坐及使用电子产品娱乐的时间,让孩子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最好是通过游泳锻炼减轻体重。“一定要树立战胜肥胖的信心,家长要多关心、多鼓励、多督促孩子,从而实现减肥目标。”
医生提醒:
肥胖是一种代谢病。当人体进食热量多于消耗热量时,多余热量以脂肪形式储存于体内,其总量超过正常生理需要量,且达到一定值时会演变为肥胖症。尽管目前因不良生活习惯引起的原发性肥胖越来越多,但不能忽视继发性肥胖,特别是短期内体重增长迅速的人,更应该排查继发性肥胖的可能性。一旦发现身体异样,要尽早到专业医疗机构就诊,以免耽误治疗。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