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源性肥胖(肥胖的主要原因是糖)
糖尿病患者为何总伴有肥胖?
#文章首发挑战赛#在当今社会,糖尿病和肥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两大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这两种状况经常同时出现在同一位患者身上,这并非巧合。
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与肥胖有着密切的联系。肥胖,特别是腹部肥胖,增加了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肥胖导致身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即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是调节血糖水平的重要激素。当细胞对胰岛素不够敏感时,血糖水平上升,从而增加了糖尿病的风险。
胰岛素抵抗是肥胖与糖尿病联系的核心。在正常情况下,胰岛素帮助身体的细胞吸收并使用血液中的葡萄糖作为能量。然而,在肥胖的情况下,身体的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减弱,这意味着血液中的葡萄糖不能有效被利用,导致血糖水平升高。
肥胖特别是腹部肥胖,导致脂肪组织特别是内脏脂肪的增加。这些脂肪组织不仅存储能量,还能产生多种激素和炎症因子。这些物质可以干扰胰岛素的作用,导致胰岛素抵抗。
4.肥胖与糖尿病的其他共同危险因素生活方式因素,如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和压力,既是肥胖的危险因素,也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高糖、高脂肪的饮食不仅导致体重增加,也会增加血糖水平,从而加重胰岛素抵抗。
糖尿病和肥胖之间存在着一种循环关系。肥胖增加了糖尿病的风险,而糖尿病本身也可能促进体重增加。某些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可能导致体重增加作为副作用,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循环。
鉴于糖尿病和肥胖之间的密切联系,有效的预防和管理策略应同时针对这两个问题:
- 均衡饮食:限制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加全谷类、蔬菜和低脂蛋白质的摄入。
- 定期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 体重管理:通过健康的饮食和运动来达到和维持健康体重。
- 定期健康检查:定期检查血糖水平,特别是有肥胖或糖尿病家族史的人。
肥胖和糖尿病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紧密的,理解这种联系对于有效预防和管理两者都至关重要。通过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改变,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的风险,并帮助管理肥胖。重要的是要意识到,改变生活方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的努力和承诺。
肥胖可引发“糖胖病”
什么是糖胖病?“糖胖病”即肥胖2型糖尿病,在患有2型糖尿病的同时伴随体重增加。研究表明,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有60%为超重或肥胖,即10个糖友中就有6个肥胖患者;肥胖 糖尿病对人体健康存在着1 1>2的危害。
01 中国已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
《柳叶刀》曾在2016年发表的一项《全球成年人体重调查报告》中指出,全球成人肥胖人口已经超过瘦子,而中国超越美国,已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
肥胖常伴有多种代谢异常,是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等代谢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在代谢性疾病相关死亡中,肥胖占比最高,女士和男士中分别为41.83%和40.36%。
过去数30年中,中国人饮食与营养模式发生了快速而显著的变化,膳食模式已经从传统的粗粮和蔬菜等植物性食物为主逐渐转变为更加西方化的饮食模式,动物来源食物摄入增加,谷物以精制谷物为主,而高糖和高脂的超加工食物的摄入量也在增加。伴随中国饮食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肥胖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快速上升,随之而来的是糖尿病等代谢疾病形势日益严峻。中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40年间持续增长,与肥胖流行趋势趋同。
02 体重增加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2型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超重和肥胖,肥胖进一步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等的发生风险。肥胖会增加胰岛素阻抗,使血糖上升,胰脏为了控制血糖,便会分泌更多胰岛素。长期如此会令胰脏功能衰退,于是血糖愈加失控,随时可能引发各种并发症,例如心肌梗死、中风、肾衰竭等。同时也有数据显示,糖胖人士的死亡风险比普通人高七倍。
就糖胖病来说,肥胖诱导的胰岛素抵抗在2型糖尿病发病中起关键作用。目前对于糖胖病的发病机制和过程,有不同的声音:一种看法认为胰岛素抵抗引发了高胰岛素血症,进而引发糖胖病以及进一步的代谢性疾病等;另一种声音则认为高胰岛素血症出现在胰岛素抵抗之前,高胰岛素血症与胰岛素抵抗不仅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关键病理生理机制,还与诸多代谢相关疾病存在密切关系。同时,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治疗还可能引起体重增加。
03 糖尿病患者身体质量指数超常即为糖胖病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1.禁食8小时以上的空腹血糖值≥7.0毫摩尔/升。2.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口服葡萄糖后2小时血糖≥11.1毫摩尔/升。3.任何时间的血糖≥11.1毫摩尔/升。如果糖尿病症状不明显,经过一次血糖或空腹血糖升高是不能确定为糖尿病的,再测试一次仍升高才能确定为糖尿病。
临床上采用BMI(身体质量指数)作为判断肥胖的常用简易指标,中国人群超重患者BMI为24.0~27.9,肥胖患者BMI≥28。中国人群中心性肥胖定义,男性患者腰围≥90厘米,女性患者≥85厘米。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得了糖胖病?首先,确诊是否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然后,测BMI和腹围,当BMI≥28或男性腹围≥90厘米,女性腹围≥85厘米时,就可以诊断为“糖胖病”。
04 体重降幅越大,血糖改善越明显
糖尿病指南越来越注重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强调“糖胖共治”。减重可以大幅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可显著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谢。体重降幅越大,血糖改善越明显。如减重5%~10%可带来代谢获益,减重10%~15%或更高可带来疾病改善、实现2型糖尿病缓解。体重管理不仅是2型糖尿病治疗的重要环节,还有助于延缓糖尿病前期向2型糖尿病的进展。
体重是人全部指标的一个综合体,比体重层面更大意义的是体重构成。在同等体重的情况之下,有的人的构成是肌肉组织,如运动员的体重超重了,但是超的部分是肌肉,肌肉是分泌细胞因子、激素的重要组织,而且还是各种激素作用的靶点。有的人恰恰相反,有相当一批人体重是标准的,甚至偏瘦,但是肌肉很少,骨架小,用生物电阻抗检测,看出相当比例的脂肪超标。所以靠简单的秤不一定能称出高矮胖瘦,关键要看体脂肪的构成。
《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专家共识》指出,减重不仅是控制体重和BMI本身,更重要的是减少体内过量的脂肪沉积,降低体脂率,增加骨骼肌的质量。体重正常但存在中心性肥胖的患者以减少内脏脂肪的沉积为主,要关注腰围的改变。
那么,我们需要怎样管理体重呢?每周中等强度的身体活动,累计150分钟以上;主动身体活动,减少久坐时间;鼓励适当进行高强度有氧运动,加强抗阻运动,增加肌肉的含量。总之,只要动起来都有助于控制体重不发胖。
“糖胖”患者进行体重管理时,及早干预、采用更严格的减重目标,可实现更好的糖尿病缓解及并发症风险获益。
05 防止“糖胖病”,饮食应多样化
除了加强身体活动外,还需要从饮食上加以控制。防止“糖胖病”,一是要做到食物多样化。每日摄入食物种类>12种,每周>25种。二是全谷类+杂豆类+薯类主食。每日粗粮100~150克,新鲜蔬菜500克,水果200~350克,红肉<50克,深海鱼每周2次。另外,要减少肥肉、动物内脏、油炸和烧烤食品、甜食、奶油等的摄入。三是增加奶制品摄入。每日牛奶250~500毫升(或等量酸奶),鸡蛋1个,坚果20克,足量饮水(1500~1700毫升),植物油(橄榄油等)30毫升。
对于烹调方式的选择,主张清淡的饮食方式,如清蒸、炒、煮、炖、凉拌等;而烧烤、油炸、熏烤等方式会使食物产生有害物质,建议少吃。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作者 || 中华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 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袁慧娟
编辑 || 颜红波
糖,“肥胖之战”的替罪羊
英国《卫报》6月26日文章,原题:糖是如何成为社会弊病的替罪羊的? 21世纪初,“肥胖之战”迎来了新的魔头——糖。伴随经济下行在内的种种因素,象征着贪婪、懒惰、罪恶和享乐的糖成了绝佳的替罪羊。
英国糖分调查组织于2014年宣称,“糖是新的烟草”,这再一次巩固了其在公众心目中作为亚健康和肥胖症最大诱因的地位。自此,糖成了出现在各大报纸、科普读物、自助手册、国家和国际政策中的高频词汇。随着英国2016年宣布将对软饮行业征收税费(“糖税”),有关糖的讨论声达到了峰值,并一直持续到新冠肺炎疫情时期。
对脂肪和糖的道德恐慌带来了对肥胖身材长期的口诛笔伐,但这种运动是失败的。“肥胖之战”关注的是个人的功过和意志力,但由于有效公共健康政策的失位,其预期的目标难以实现。对个体问责的叙事模式符合多方利益。关注每个人的啤酒肚和言行,可以在政治上掩盖公共服务的不足。对右翼评论员来说,这意味着又有新的角度可以为英国社会脱罪了。2015年8月,《每日电讯报》评论员菲利普·约翰斯顿呼吁那些“穿着大尺寸休闲裤、顿顿不离比萨和可乐”的人为糖税正名。在经济不景气的当下,将经济和饮食选择联系起来的现象仍然存在。
过去在困难时期,我们被要求“勒紧腰带”;而面临如今的危机,我们又要对糖分精打细算,做控糖运动下“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但我们应该警惕这其中存在的误区。首先,将食物简化为营养成分和预期效果会消解饮食丰富的社会和文化意义,因此简单地将食物区分为“好”或“坏”是不对的。同脂肪一样,糖的危害也被过分简化了,针对单一营养成分展开的公共卫生活动,无法涵盖饮食及其对身体影响的复杂性。
其次,对食物的讨伐等同于把枪口对准了它的受众,而抵制某种食物的风气也等同于对受众的污名化。对人们体形或饮食偏好的污名化只会带来伤害,这是公认的事实。有肥胖组织认为,体重羞辱会带来心理、行为和社会影响,世界肥胖联合会则将其与缺乏治疗、饮食混乱和压力疾病联系起来。对糖和脂肪的妖魔化披着齐心协力的外衣,本质上却是对弱势群体进一步的迫害。
第三,食物离不开性别属性。伴随来自健康、关爱和家庭层面的期望,饮食的类别、地点和方式不可避免地存在性别属性,使女性面临社会责任和羞辱层面的不公。人们认为,女性更容易沉迷于糖分带来的快乐,这使她们的身体面临更多的关注。有专家指出,女性更容易被精加工的碳水诱惑。也有专家称,男性只需几周就能走出“戒断反应”,而女性则需要几个月的严格自律,谨防反弹,才能实现糖分戒断。
此外,女性想要实现每日的减糖任务,需要在饮食上付出更多的努力。她们会更多地被要求为了家人采取控糖措施。对糖的关注使人们聚焦在食物选择减少的现状,而模糊了更深层次的社会和文化问题。举例来说,对于生活在温饱线附近的人们,喂饱饥饿的孩子、不造成浪费,已经是最好的健康关怀了。不断将糖的问题摆在台前,不仅扭曲了这种关怀的含义,更是对贫困问题的去政治化。这种政治性的遗忘不仅剥夺了最弱势群体的交流权利,还强迫其为这些损失买单。
糖分之战并不是终点,对肥胖的讨伐正迎来新的形态:超加工食品。随着有关超加工食品的书籍、文章和政策的激增,控糖的前车之鉴提醒我们,不要忽视弱势群体面临的社会不公和生存困境,因为当食物成为敌人时,他们受到的影响也最严重。(作者凯伦·施罗斯比,华泽勋译)
来源: 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