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编制体检肥胖(事业编制的体检项目)
我国体检人群生活行为不容乐观 47%体检者为超重或肥胖
中国网财经4月15日讯(记者杜丁)公众对体检质量的关注一度成为2018年的热点。日前在“第四届中国慢病健康管理与大健康产业峰会(五湖健康大会)”上发布的《健康管理蓝皮书2019》其中一组数据显示,我国体检人群中近半数超重或肥胖。
“蓝皮书”利用2018年来自33家体检单位的90208名受检者填写的基于国家健康管理(体检)卫生信息团体标准的健康自测问卷所采集的数据,分析了我国体检人群的健康相关行为与自报身体主观症状。
结果显示约47%的体检者为超重或肥胖,24%为现患吸烟者,30%为现患饮酒者;36%的体检者不参与体育锻炼或体力活动,仅有16%每周锻炼的时间达标;22%的体检者摄入蔬菜和水果大于500g,仅有不到一半处于理想精神状态;37%和13%的体检者分别具有不良和较差的睡眠。男性受检者吸烟、饮酒比例显著高于女性患者,而体力活动不足的比例低于女性受检者。主观症状排名前三的分别为感到疲劳乏力(55.6%)、视力下降(48.4%)、以及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或腹胀(31.3%)。
报告称,我国体检人群的生活行为现状不容乐观,这种亚健康的情况应该引起重视,健康促进活动可以促进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变。“同西方白种人相比,中国人体重指数更为敏感地反应人群的健康状况,在体重指数达到23.5时,相当于白种人在体重指数25时,死亡率开始增加”北京大学医学部美年公众健康研究院教授和执行院长宁毅博士表示,“这种危害的影响,表现在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糖尿病的风险、大肠癌的风险也在这个体质指数开始增加。积极地改变生活方式,哪怕是每天15分钟的运动也会极大地减低总体死亡率、癌症死亡率、心血管和糖尿病的死亡率”。
对此,美年健康大象医生CEO芶正猛认为,以防为主、精准预防成为公共卫生和医疗健康事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以美年健康为例,我们的体检业务目前已经完成包括‘全面体检’、‘精准体检’‘专项体检’的全覆盖,未来会朝着‘大、专、医、养、保’5合1的方向进一步延伸服务,丰富健康管理的服务内涵”。芶正猛表示,目前美年健康在全球专业体检机构中首家引进JCI“黄金标准”,做到体系追踪、全程透明。
据介绍,第四届中国慢病健康管理与大健康产业峰会(五湖健康大会)届大会以“聚焦慢病健康管理,引领健康产业发展”为主题,围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实施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国内外20多位权威专家及业内人士作主题报告和专题报告,分享并交流了学术见解和研究成果。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做个体检直接住院了!“中年+肥胖+媒体人”负面状态叠满怎么破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11月14日,一年一度的联合国糖尿病日又到了。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21年公布的数据:全球成年糖尿病患者人数高达5.37亿,预计2030年全球成年糖尿病患病人数将上升至6.43亿。
每年的这一天,上游新闻(报料邮箱baoliaosy@163.com)记者都会采访专业人士以及相关病患,科普关于糖尿病防治的各种有用信息。然而“悲惨的事情发生了”,日前在单位组织的体检中,记者得到了一个极为炸裂的消息:
哥们,你得糖尿病了……
纳尼?!防“糖”攻略做到底,小丑竟是我自己?!!!
体检报告发现血糖“爆表”。
到医院复查被下了住院通知。
接下来,请大家欣赏第一人称体验式报道:《“中年 肥胖 媒体人”debuff(网络流行语,指《魔兽世界》等网络游戏中对一个单位或多个单位施放的,具有负面效果的魔法,使之战斗力降低,与Buff相对——编者注)叠满,我是怎么从“小鲜肉”到“大叔”(啊不对,是“师傅”)》《怎么体检中心还有绿色通道到住院部》《每天被扎针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我成紫薇了?》……
从135斤“小鲜肉”到190斤“师傅”
2004年,怀揣着新闻理想,80后的我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媒体人。作为一名体育爱好者,我进入到了本地一家报社的体育新闻部,梦寐以求的职业生活在向我招手:现场报道世界杯、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跟文体明星谈笑风生……
然后就叠出了第一个debuff:生活不规律。
因为经常通宵守比赛,我们写完稿之后几乎都是深夜和凌晨,然后一觉睡到第二天中午,中饭当早饭吃,晚饭当中饭吃。
于是引出了第二个debuff:暴饮暴食。
深夜下班,吃个江湖菜,喝个夜啤酒;凌晨收工,咦,报社门口怎么正好有家小面摊;每逢重大赛事结束,编辑大哥说:走,我们去吃个火锅/串串/烧烤/烤鱼……别问,问就是重庆好吃的太多了……
刚入行的我只有135斤。
经过近20年的“日积月累”,我也顺利叠出了第三个debuff:中年体虚。
曾经的我也是有着六块腹肌、体重适中(135斤)身材匀称的“小鲜肉”,如今变成了大腹便便、190斤的“大叔”,2017年还出现了痛风。
对了,主任告诉我,靳东、王凯、黄轩这样的中年人才配叫“大叔”,咱只能叫“师傅”。
我就是来体个检,你们竟然让我住院?
最近几年,我逐渐开始克制,饭量减到了不到2两,啤酒、碳酸饮料、海鲜都戒了,可仍丢不掉火锅、串串、烧烤、藕王汤……别问,问就是重庆好吃的太多了……
然后我就迎来了命运的那个上午。
今年10月底的某个早上,眼看单位组织的年度体检就要到期,抱着打卡的心态,我就去了。嗯,医院挺大的,护士妹妹都很漂亮,采血、心电图、腹部彩超都是小case(小意思——编者注),体重还降到了186斤,看来最近周末去爬山很有效果嘛。
现在的我有186斤。
然后医生就变成了《食神》里的史蒂芬周:这么容易被你猜透,我岂不是很没有面子?再然后他直接丢了个王炸:血糖(9.1mmol/L)严重超标,血脂4项中有两项严重超标(总胆固醇6.85mmol/L、甘油三酯8.64mmol/L),报告提示有糖尿病风险。
不是吧,我又没有家族糖尿病史,也没有突然变瘦、晕倒、视力下降,不会的不会的。然而复查结果击碎了我的侥幸心理,而且问题更严重了:
“整体情况很不好啊,BMI(体重指数)31.1,血糖、血脂高,脂肪肝也比较严重……”医生说,咱们这有去住院部的绿色通道,来了你就别走了,进去吧……
不是吧,我成紫薇了?
刚住院的时候,我得意地笑,就当是来疗养了。请霸王假的时候,主任的脸色很不好:人手不够用啊,去吧去吧……
随着治疗的开始,我的笑容逐渐凝固。
如果把糖尿病的治疗当成关卡的话,第一关就是抽血,这玩意还讲究一个先甜后苦:先喂你一杯甜到腻的糖水,然后是一大堆采血管,第一波10管,接下来每隔2小时抽2管,一共抽了18管……
如何选择手指成了一道难题。
才抽了14管血后,血管就扛不住罢工了(你跺你也麻)。年轻的男护士翻看了我的手臂半天,硬是找不到静脉血管(胖子都懂),扎了一针发现“钻井不出油”。最后还是他的老师伸出援手,在我手背上成功抽出了血来,大哥谢谢啊(“你看吧,他还得谢咱”)。
第二关是“电疗”(感觉传导检查),这是一种检查糖尿病是否造成四肢神经病变的专项检查。怎么说呢,大概就是手、脚、腿都给你挨个放电,“右侧尺神经、OK,右侧腓神经,OK……”每一个OK的背后,都是“啪”的一声电击。
嗯,我想起初中生物实验课上惨遭我电击的青蛙,我还想起郝建的那句:
“都啥时候了,就别用排除法了!”
一进住院部就被扎上了胰岛素泵。
第三关是“容嬷嬷的小黑屋”。每天睡醒后,我都要做8次艰难的选择——到底选哪根手指去扎一针?起床(6点)、早饭前(8点)、早饭后2小时(10点)、午饭前(12点)、午饭后2小时(14点)、晚饭前(17点半)、晚饭后2小时(19点半)、睡前(21点半)我都要进行血糖检测,护士会用针迅速扎一下,用血糖仪试纸沾上血珠测血糖。
被针扎多了,护士小姐姐年轻漂亮的脸全都变成了容嬷嬷,我终于体会到了紫薇的心情:尔康,救我!
“小丑竟是我自己”背后,还是要笑对人生
血糖监测让我变成了小学生,连最基本的吃饭都要重新学起。我的早饭从8个小笼包减到了3个,结果却是血糖冲到了10.1……为了避免再次翻车,我只能挨个记录糖尿病患者可以吃的食物:江米、龙须面、精瘦肉、鸡蛋白、鲫鱼、豆腐丝……
从来没有过的“低糖摄入生活”让我真的出现了低血糖,经常在饭后散步时虎躯一震眼前一黑心头一凉,有时候甚至会怀疑:这日子啥时候才是个头,我真的能好起来吗?
跟我同病房的病友是一名糖尿病足老人,发现糖尿病才两年时间,因为在诊所治疗时划伤,还耽误了病情,现在面临左脚坏死、大概率截肢,所以连续几天我都有点情绪低落。
“其实你的情况还好,这次的治疗方法你应该很熟悉,不用焦虑啊,因为你写过!”在我迷茫的时候,内分泌科的邓主任跟我聊到了一条旧日稿件。
2019年11月14日,也就是4年前的联合国糖尿病日,我曾经采访过他,并报道了一种名为胰岛素强化治疗诱导缓解的二型糖尿病新疗法。4年之后,作为报道作者的我有机会亲身体验一把这种疗法——万万没想到,小丑竟是我自己啊。
我曾经报道过的病患,就是通过这种疗法成功缓解了糖尿病症状,结束治疗出院。邓主任的一席话,我自己的一篇稿件,让我重拾战胜糖尿病的信心。曾经的我因为不科学和不规律的生活debuff叠满,让自己的身体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今只有恢复健康的生活习惯,才能与这项疾病对抗到底。我也希望用我自己的经历警醒他人:糖尿病真的防不胜防,只有好好爱惜自己的身体,才能享受健康人生,不用像我一样遭罪。
上游新闻记者 赵映骥 文/图
编辑:徐远哲 责编:李洋,王蓉 审核:冯飞
本文来自【上游新闻-重庆晨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做个体检直接住院了!“中年+肥胖+媒体人”负面状态叠满怎么破
11月14日,一年一度的联合国糖尿病日又到了。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21年公布的数据:全球成年糖尿病患者人数高达5.37亿,预计2030年全球成年糖尿病患病人数将上升至6.43亿。
每年的这一天,上游新闻(报料邮箱baoliaosy@163.com)记者都会采访专业人士以及相关病患,科普关于糖尿病防治的各种有用信息。然而“悲惨的事情发生了”,日前在单位组织的体检中,记者得到了一个极为炸裂的消息:
哥们,你得糖尿病了……
纳尼?!防“糖”攻略做到底,小丑竟是我自己?!!!
接下来,请大家欣赏第一人称体验式报道:《“中年 肥胖 媒体人”debuff(网络流行语,指《魔兽世界》等网络游戏中对一个单位或多个单位施放的,具有负面效果的魔法,使之战斗力降低,与Buff相对——编者注)叠满,我是怎么从“小鲜肉”到“大叔”(啊不对,是“师傅”)》《怎么体检中心还有绿色通道到住院部》《每天被扎针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我成紫薇了?》……
从135斤“小鲜肉”到190斤“师傅”
2004年,怀揣着新闻理想,80后的我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媒体人。作为一名体育爱好者,我进入到了本地一家报社的体育新闻部,梦寐以求的职业生活在向我招手:现场报道世界杯、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跟文体明星谈笑风生……
然后就叠出了第一个debuff:生活不规律。
因为经常通宵守比赛,我们写完稿之后几乎都是深夜和凌晨,然后一觉睡到第二天中午,中饭当早饭吃,晚饭当中饭吃。
于是引出了第二个debuff:暴饮暴食。
深夜下班,吃个江湖菜,喝个夜啤酒;凌晨收工,咦,报社门口怎么正好有家小面摊;每逢重大赛事结束,编辑大哥说:走,我们去吃个火锅/串串/烧烤/烤鱼……别问,问就是重庆好吃的太多了……
经过近20年的“日积月累”,我也顺利叠出了第三个debuff:中年体虚。
曾经的我也是有着六块腹肌、体重适中(135斤)身材匀称的“小鲜肉”,如今变成了大腹便便、190斤的“大叔”,2017年还出现了痛风。
对了,主任告诉我,靳东、王凯、黄轩这样的中年人才配叫“大叔”,咱只能叫“师傅”。
我就是来体个检,你们竟然让我住院?
最近几年,我逐渐开始克制,饭量减到了不到2两,啤酒、碳酸饮料、海鲜都戒了,可仍丢不掉火锅、串串、烧烤、藕王汤……别问,问就是重庆好吃的太多了……
然后我就迎来了命运的那个上午。
今年10月底的某个早上,眼看单位组织的年度体检就要到期,抱着打卡的心态,我就去了。嗯,医院挺大的,护士妹妹都很漂亮,采血、心电图、腹部彩超都是小case(小意思——编者注),体重还降到了186斤,看来最近周末去爬山很有效果嘛。
然后医生就变成了《食神》里的史蒂芬周:这么容易被你猜透,我岂不是很没有面子?再然后他直接丢了个王炸:血糖(9.1mmol/L)严重超标,血脂4项中有两项严重超标(总胆固醇6.85mmol/L、甘油三酯8.64mmol/L),报告提示有糖尿病风险。
不是吧,我又没有家族糖尿病史,也没有突然变瘦、晕倒、视力下降,不会的不会的。然而复查结果击碎了我的侥幸心理,而且问题更严重了:
“整体情况很不好啊,BMI(体重指数)31.1,血糖、血脂高,脂肪肝也比较严重……”医生说,咱们这有去住院部的绿色通道,来了你就别走了,进去吧……
不是吧,我成紫薇了?
刚住院的时候,我得意地笑,就当是来疗养了。请霸王假的时候,主任的脸色很不好:人手不够用啊,去吧去吧……
随着治疗的开始,我的笑容逐渐凝固。
如果把糖尿病的治疗当成关卡的话,第一关就是抽血,这玩意还讲究一个先甜后苦:先喂你一杯甜到腻的糖水,然后是一大堆采血管,第一波10管,接下来每隔2小时抽2管,一共抽了18管……
才抽了14管血后,血管就扛不住罢工了(你跺你也麻)。年轻的男护士翻看了我的手臂半天,硬是找不到静脉血管(胖子都懂),扎了一针发现“钻井不出油”。最后还是他的老师伸出援手,在我手背上成功抽出了血来,大哥谢谢啊(“你看吧,他还得谢咱”)。
第二关是“电疗”(感觉传导检查),这是一种检查糖尿病是否造成四肢神经病变的专项检查。怎么说呢,大概就是手、脚、腿都给你挨个放电,“右侧尺神经、OK,右侧腓神经,OK……”每一个OK的背后,都是“啪”的一声电击。
嗯,我想起初中生物实验课上惨遭我电击的青蛙,我还想起郝建的那句:
“都啥时候了,就别用排除法了!”
第三关是“容嬷嬷的小黑屋”。每天睡醒后,我都要做8次艰难的选择——到底选哪根手指去扎一针?起床(6点)、早饭前(8点)、早饭后2小时(10点)、午饭前(12点)、午饭后2小时(14点)、晚饭前(17点半)、晚饭后2小时(19点半)、睡前(21点半)我都要进行血糖检测,护士会用针迅速扎一下,用血糖仪试纸沾上血珠测血糖。
被针扎多了,护士小姐姐年轻漂亮的脸全都变成了容嬷嬷,我终于体会到了紫薇的心情:尔康,救我!
“小丑竟是我自己”背后,还是要笑对人生
血糖监测让我变成了小学生,连最基本的吃饭都要重新学起。我的早饭从8个小笼包减到了3个,结果却是血糖冲到了10.1……为了避免再次翻车,我只能挨个记录糖尿病患者可以吃的食物:江米、龙须面、精瘦肉、鸡蛋白、鲫鱼、豆腐丝……
从来没有过的“低糖摄入生活”让我真的出现了低血糖,经常在饭后散步时虎躯一震眼前一黑心头一凉,有时候甚至会怀疑:这日子啥时候才是个头,我真的能好起来吗?
跟我同病房的病友是一名糖尿病足老人,发现糖尿病才两年时间,因为在诊所治疗划伤时,还耽误了病情,现在面临左脚坏死、大概率截肢,所以连续几天我都有点情绪低落。
“其实你的情况还好,这次的治疗方法你应该很熟悉,不用焦虑啊,因为你写过!”在我迷茫的时候,内分泌科的邓主任跟我聊到了一条旧日稿件。
2019年11月14日,也就是4年前的联合国糖尿病日,我曾经采访过他,并报道了一种名为胰岛素强化治疗诱导缓解的二型糖尿病新疗法。4年之后,作为报道作者的我有机会亲身体验一把这种疗法——万万没想到,小丑竟是我自己啊。
我曾经报道过的病患,就是通过这种疗法成功缓解了糖尿病症状,结束治疗出院。邓主任的一席话,我自己的一篇稿件,让我重拾战胜糖尿病的信心。曾经的我因为不科学和不规律的生活debuff叠满,让自己的身体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今只有恢复健康的生活习惯,才能与这项疾病对抗到底。我也希望用我自己的经历警醒他人:糖尿病真的防不胜防,只有好好爱惜自己的身体,才能享受健康人生,不用像我一样遭罪。
上游新闻记者 赵映骥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