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过渡期(过渡肥胖的危害)

中国经济网 0
文章目录:

广州一三甲医院开了“减肥专科”!记者帮你问到了科学减肥方法

来源:广州日报

针对目前肥胖症发病的严峻形势,通过对超重或肥胖患者进行合理诊疗,为减重者设计个体化体重管理方案,全程追踪,让患者轻松、有效、科学地减重,预防或治疗代谢性疾病,提高生活质量。近日,番禺区中心医院正式设立体重管理门诊。

番禺区中心医院正式设立体重管理门诊。

一对一营养师随时网络跟进管理

该院体重管理门诊采用多科干预模式,通过减重前评估,分析肥胖原因,针对不同原因实施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对于符合非药物体重管理者,纳入既安全又有效的非药物减重的膳食管理和生活方式重建,通过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干预,辅以适当的渐进式运动、行为及心理辅导,一对一的营养师随时网络跟进管理。

番禺区中心医院正式设立体重管理门诊。

通过减重,最大的收获,不是减下来的脂肪,而是学会自我膳食管理,明白体重管理的重要性,感染到家人和周围的人,将健康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遵循一生。

体重管理流程是怎样?

体重管理流程是怎样?据了解,依次流程为:

1、按照适应证筛选符合标准的患者。

2、进行减重前评估,主要包括一般资料、安全性指标及查体指标。一般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 (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民族、职业等) 、一般临床资料(病程、治疗史、合并疾病及药物使用史等) 、膳食调查和心理评估;安全性指标及查体指标包括血生化(肝功能、肾功能、血脂) 、血常规、体脂成分分析、肝胆胰脾超声检查等。

“体重管理门诊”中的监测器材

3.强化干预期:根据患者情况个体化饮食指导。监测体重、腰围、体脂成分分析、尿酮、血糖、血脂、肝功能、月经情况等,必要时营养素测定、骨密度。不良反应的记录与处理: 与患者交流主观感受,包括食欲、不适症状等。减重者每天早上要测体重、测尿酮,将数据登记到减重APP上,跟营养师沟通成绩是否达标,一般为2-3个月,每月一次返院复诊。

4.制定过渡期与恢复期方案,最终回到普通饮食。

5. 随访2年,继续进行膳食管理,以维持体重在不反弹水平(反弹的概念:2年之内体重回升不超过当时所减体重的40%),减少再发肥胖。

焦点:肥胖是病吗?

肥胖,的确是病!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召开首届全球肥胖大会,明确指出"肥胖本身就是一种疾病"。

2013美国医学会也指出:"肥胖是一种涉及多重病理生理学因素的疾病状态",并强调"需要一系列干预方案的来治疗和预防"。美国《保健食物》杂志报告,中国人的腰围增长速度将成为世界之最。

那么,肥胖容易引起什么症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脂肪肝、高尿酸、痛风等代谢综合病,而一些非代谢性疾病也与肥胖息息相关,如骨关节受损(脊柱、膝关节疾病)、胆囊炎、胆结石、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心理疾病等。不仅如此,肥胖还会影响受孕;母亲超重或肥胖会影响孩子智力,父亲肥胖也会影响孩子社交、互动能力,另外肥胖父母往往对下一代的行为习惯有着不良影响。

体重减下来什么用?

高血压人群平均体重下降5-10 kg,收缩压可下降5-20mmHg。

改善脂肪肝,减轻脂肪肝导致的肝功能损害,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有效武器。

显著降低II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水平,减少血糖波动,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浆胰岛素水平。

减少基础体重的5%-10%都能对血脂异常现象有很大改善。

能有效恢复多囊卵巢综合征排卵周期及妊娠。

常见的减重有哪些误区?

1.太多人减重都在关注体重秤上数字,忽略了腰臀围的关注,更忽略了这过程中减少的是不是脂肪。

2.减重等于不吃肉或不吃米饭,多吃青菜和水果?不吃晚餐,不吃早餐?其实都是错误的,往往导致基础代谢降低,损害健康,变成易胖体质,也就是反弹厉害。

3.体重太大想通过运动来达到减重的目的往往是弊大于利的,运动的方式和运动后饮食也是有讲究的,最好在专业人士的知道下进行。

4.除了白开水和茶水,吃下去东西都有能量,水果也不例外,而且水果吃多了,尿酸也可能会高,你知道吗?

便民提示

门诊地点:番禺区中心医院门诊楼4楼健康管理中心4区

门诊时间:周二、周四下午2:30-5:30

咨询电话:

020-34858876(周二、周四下午2:30-5:30)

020-34858237(周一至周五上午8:00-12:00下午2:30-5:30)

可通过医院公众号、民生卡自助机、现场挂号等方式挂号,门诊名称为体重管理门诊。

中年发福的要注意了,华中科技大学研究揭示,25岁后正常体重是预防晚年过早死亡的关键

点右上角“关注”,知道更多

随着代谢减慢,年纪大了容易发胖似乎在所难免。那么,早胖晚胖对健康的影响有差吗?

近日,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潘安教授领衔,探索人一生中不同时期体重变化与死亡率的关联与差别。结果发现,25岁时的超重和肥胖与死亡率线性相关,也就是说,体重越重,死亡风险也呈正比增加。随着年龄增长,体重指数(BMI)与死亡率的关联有所减弱,并且转为U型相关,体重大幅增长或减轻都与死亡风险明显相关。(BMJ 10月18日在线版)

研究纳入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检查调查(NHANES)中超过3.6万例数据。这些受试者在加入研究时已经迈入中老年阶段(>40岁,平均57岁)。此外,受试者们还提供了社会经济状况、生活方式的多项信息,以及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和癌症等患病情况及家族病史,随后接受平均长达12多年的随访。

研究显示,纵观受试者从25岁到年过半百的体重数据,26.9%的人新晋肥胖梯队,平均增重28.2kg,而成功瘦身脱离肥胖队伍的只有1.4%;与体重保持正常相比,在25岁到中年时期(平均47岁)从非肥胖变为肥胖的人群,总死亡风险增加22%,心脏疾病相关死亡风险增加49%。中晚年变为肥胖的人群,则没有观察到与死亡风险的关联;与体重保持正常相比,始终肥胖的人群死亡风险也一直更高,25岁后的总死亡风险增加61%,心脏疾病死亡风险增加115%。其中,中青年时期的影响幅度更大,死亡风险增加72%,心脏疾病死亡风险更是大幅增加143%;在中晚年时期,总死亡和心脏疾病死亡风险分别增加20%和44%。

而早年肥胖,中青年时期瘦下来的人群,死亡风险没有明显变化。如果直到中老年时期才转为非肥胖,那么总死亡风险仍然升高了30%,心脏疾病相关死亡风险增加48%。

这一系列数据表明,成年期持续肥胖,以及中年发福与死亡风险增加有关;而且肥胖持续时间越长,死亡风险越高。研究团队提醒,25岁后保持正常体重,尤其是防止中年时期的体重增长,对于预防晚年过早死亡非常重要。潘安教授表示,“从青年到步入中年这一过渡期的体重控制,是肥胖预防重要的新目标。”

欢迎合作与投稿,我们的工作邮箱:30615367@qq.com

瘦身攻略:破解五大发胖时间陷阱,轻松赢取美丽人生

想要成功减脂,光靠运动是不够的,饮食调整同样至关重要。但你知道吗?在减肥的征途上,有五个特别的时间点像是隐藏的BOSS,稍不注意就会让你的努力功亏一篑。熬过这五个关键时间点,你离梦想中的身材就更近一步。

首先登场的是“早餐后慵懒时光”。很多人吃完早餐后就开始犯困,甚至忍不住想吃点零食来提神。其实,早餐后的这段时间,应该通过适度活动来促进新陈代谢,比如散散步或做一些简单的伸展运动。这样不仅能让精神更加饱满,还能避免多余的热量摄入。

接下来是“午餐到下午茶”的过渡期。这个时间段,工作压力和饥饿感容易让人陷入高热量零食的诱惑中。这时候,准备一些健康的替代品如坚果、酸奶或是水果,既能缓解饥饿,又不会给身体增加过多负担。记住,选择对的食物很重要。

然后是“晚餐后的沙发时光”。一天的工作结束后,终于可以瘫在沙发上休息了。但是,边看电视边吃东西的习惯却是个大坑。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可以在晚餐时多吃一些富含纤维的食物,提前填饱肚子,减少夜宵的可能性。同时,尽量让晚餐时间提前,给肠胃足够的消化时间。

还有那个“周末放纵日”,简直是所有减肥者的噩梦。好不容易熬到了周末,放松的心情加上各种美食的诱惑,很容易导致暴饮暴食。设定一个“弹性原则”,允许自己偶尔享受一顿美味大餐,但要控制好量,并且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更加严格地遵守健康饮食计划。

最后是“深夜加班时刻”。对于经常加班的人来说,晚上工作时难免会感到饥饿。这个时候,选择低热量、易消化的小食非常重要,比如鸡蛋、牛奶等蛋白质类食物,既能提供能量,又不会造成脂肪堆积。

减肥是一场持久战,而这些关键时间点就像是路上的关卡。只要我们能巧妙应对,合理规划,就能在这场战斗中取得胜利。让我们一起迎接挑战,用智慧和毅力打造理想中的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