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腿酸痛肥胖(小腿酸痛体重增加)
小腿酸麻胀痛,竟可能是心肌缺血惹得祸!发病率高,症状隐蔽,别等到心梗才后悔
相比急性病来说,慢性病就像是“温水煮青蛙”,在不知不觉中侵害身体,等到病症爆发的那一刻,往往就是致命的危险。
这其中就有一种非常常见的慢性心脏病,发病率能达到10%~60%。但也非常容易被人们忽略,堪称心脏的“沉默的杀手”……
63岁的蔡阿姨平时身体挺好的,但有一段时间突然感觉左边小腿外侧酸麻胀痛,早上起床后睁眼困难,还伴随有脐周疼痛,差点被认为是关节病。最后CT诊断为前降支堵塞引起的心肌缺血,随时有心梗猝死的危险。
心肌缺血明明是心血管病,为什么会有小腿痛、睁眼难之类不典型的症状呢?其实,这正是心肌缺血的危险之处!
1
不典型、难发现
让它成为“沉默杀手”
心肌缺血又叫缺血性心肌病,是指供给心脏的血氧减少,导致心肌发生纤维化退化,是所有心脏病里发病率最高的一种。
然而很多人都会因为3个原因,无法提早发现这位“沉默的杀手”。
1
不典型症状分不清
上文中的蔡阿姨之所以会有左侧小腿酸麻胀痛、眼肌无力睁眼困难、脐周疼痛等症状,其实都是长期心肌缺血造成的。
心脏因缺血引发神经系统牵涉性疼痛,这类疼痛信号反馈到大脑时发生了误判,从而影响到了其他部位的神经感官,让人很难第一时间联想到是心脏问题,极易与别的病症混淆。
2
心肌“冬眠”难发现
心肌细胞是永久性细胞,正常情况下不会死亡,死亡后会形成无法恢复的瘢痕,还会影响周围心肌细胞陷入“冬眠”状态,即虽然存活但丧失了正常功能。
心肌冬眠是造成心肌缺血无症状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发生过心梗的人,有1/3的人仍会有心肌缺血症状,并且还会受到血糖、血压、血脂的影响。
3
因代偿作用被忽视
心脏血管丰富,心肌细胞又具有强大的收缩功能,所以在心肌缺血初期,心脏会发挥代偿作用,保证机体的正常运转。
但这一时期出现的一些轻微症状,却很容易被忽视,因而得不到有效遏制。若是心肌发生代偿性增厚、心房心室萎缩、代偿血管增粗破裂时,就会直接诱发心梗或心衰。
2
是不是心肌缺血
2个方法帮你判断
心肌缺血虽然症状难发现,但并非完全无迹可寻,有2个简单的办法就可以帮助你判断,同时也是医生做出初步诊断的重要依据。
1
有无心绞痛
心肌依靠工作细胞来执行收缩功能,依靠自律细胞来接受神经电讯号,来调节律动。
任何一部分心肌细胞因缺血而死亡时,都会导致神经电讯号紊乱,引发心绞痛。这种心绞痛多为闷痛,并非针刺样疼痛或按压后疼痛。
2
心电图T波改变
心电图检查时,如果T波显示“低平”或“倒置”的形态,则可能有慢性心肌缺血,特别是有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雌激素缺乏、甲状腺功能低下、高血脂等高危因素的人群更易出现。
但T波改变并非一定就是心肌缺血,还需结合症状、发病史做进一步的检查。
3
检出心肌缺血
一定就是冠心病吗?
冠状动脉是为心脏输送血液的主要血管,很多人因此担心,是不是查出心肌缺血就等于是冠心病?可可觉得当然不是!
心肌缺血患者确实需要高度警惕冠心病,但也不排除有其他的可能。
1
冠心病型心肌缺血
当心血管狭窄<50%的时候,一般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度>50%时为冠心病;而冠状动脉狭窄>75%的时候,才可能出现心肌缺血的症状。
比如心前区疼痛、胸痛、牙疼、咽部紧缩感、后背疼痛、左肩疼痛、上腹疼痛,还包括胸闷憋气、心慌心悸、头痛出汗等。
一般持续5~15分钟、在含服硝酸甘油或休息后能够缓解的,可能是慢性心肌缺血;如果不能缓解,有可能是心梗发作的前兆。
【提示】心动过速、劳累、剧烈运动、寒冷刺激、更年期症状等,也可能是心肌缺血的诱因,所以健康人群有疑似情况时应做进一步检查。
2
其他原因
血压波动大
控压不稳时,血管壁和心肌细胞所承受的压力不均,容易引起收缩节律紊乱,降低心肌活性。长期下去,可能提前终结心肌细胞寿命。
炎症感染
急慢性心肌炎,可导致心肌细胞坏死,促使心力衰竭。再比如感染引发的风湿性心脏病,也容易导致心脏瓣膜狭窄,造成心肌代偿性肥大、功能降低。
肺部病变
心脏所需的血氧几乎全部来自肺部,所以当肺病爆发时,心脏获取氧气不足,会造成心肌细胞逐渐坏死。这类病症包括慢阻肺、肺炎、肺水肿、肺结核、肺癌等。
冠脉畸形:心肌桥
心肌桥较为少见,是指本应该包绕在心脏表面的冠脉被嵌入了心肌内,在心脏收缩时冠脉会受到挤压,导致血管狭窄、血流不畅。特别是左前降支,最窄处狭窄程度若超过50%,则血氧供应也会降低50%甚至更多,容易出现心肌缺血。
4
怎么治?怎么防?
护心延寿保健康
目前,我国居民心肌缺血的患病人数正逐年增多,说明保护心脏和心血管健康迫在眉睫。
那么,心肌缺血应该做哪些检查?又该如何治疗、如何预防呢?
1
心肌缺血怎样筛查?
筛查心肌缺血,本质上是筛查心血管相关疾病,建议40岁及以上的人每年进行血脂、血压、血糖、心电图等常规检查。
高危人群还要关注一些可能引发心肌缺血的敏感数值,比如踝肱指数、高敏C反应蛋白、颈动脉中膜厚度、冠状动脉钙化积分等。
心电图检查
常规心电图是心肌缺血的初步检查,有60%~70%的准确性。若发现异常,可进一步做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疑似冠心病患者还需做冠脉CT或冠脉造影。
心电图运动负荷实验
这项检查是通过一定的运动来增加心脏负荷,观察此时的心电图变化,判断有无心血管疾病。但疑似心脏病或冠心病患者需谨慎选择。
血流储备分数(FFR)
血流储备分数是血管是否缺血的“金标准”,通过将传感导丝送入冠脉血管,计算近端和远端的血压差,可以判断冠状动脉堵塞情况。如果压差小于0.8即需治疗,不过不建议普通人或症状轻微者进行。
2
心肌缺血如何治疗?
基础的治疗原则是通过抗凝血药物来预防血栓,比如阿司匹林;同时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药物来稳定动脉斑块,比如他汀。如果症状较轻或无症状,则以观察为主,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和外界强烈刺激即可。
严重缺血时,根据病因不同可能采取必要的手术治疗,比如心脏支架、血管搭桥、血栓剥离等。
3
养心护心,今夏有妙招
心肌缺血从中医角度讲是一种气虚血弱的表现,想要保护好心脏,气和血缺一不可,而且要达到平衡。夏季正是养心的好时机,我们可以从益气、清心、养血3个方面来滋补。
养心益气茶
党参、肉桂、甘草各10g,黄芪、茯苓各15g,煮水煎服。党参、黄芪能养心益气,茯苓、白术能健脾祛湿,肉桂可通脉,甘草则调和诸药。适合天气炎热时,在上午饮用。
清心除烦包
取艾草、藿香、石菖蒲、陈皮、白芷、小茴香、薄荷、苏叶、薰衣草适量,做成香囊佩戴,有芳香辟秽、清心除烦的功效。
滋阴猪心汤
取猪心1个、黄芪15克、丹参6克、红枣6枚,一起煮熟调味即可。丹参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的作用,猪心则适合心血不足、阴虚失眠的人,具有养心血、补气血的功效。
【窍门】新鲜的猪心切成4块,用盐和面粉搓洗,冲洗干净后,放入黄酒、花椒泡制几个小时,就能去除猪心的腥味了。
宅家运动少 很多人腿肿了
本报讯(记者 刘蓉 通讯员 彭钦平)近日,厦门前埔医院连续接诊了几例单侧腿肿的患者,有的肿胀明显已影响行走。医生提醒,宅家别忽视运动,谨防患下肢静脉血栓。
年过七旬的王老伯原本有着良好的运动习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为安全起见,王老伯减少了外出活动频率,后来就干脆不出门了,大多时间在家里看看电视和报纸,很少运动。两个月下来,出现了左下肢酸痛肿胀的症状,一开始他没怎么在意,几天后走路都有点困难了,他急忙到前埔医院就诊,经医生诊断确诊为下肢静脉血栓。
厦门前埔医院内科主任医师黄炳峰表示,疫情防控期间,因下肢静脉血栓就诊的老年患者明显增多。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创伤、妊娠、手术等各种原因导致的肢体活动减少和受限。高龄老人、骨折卧床、身体肥胖、妊娠或产后女性、血管情况不好的人群(如吸烟者、糖尿病患者)等,都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发人群。他提醒,静脉血栓防重于治,预防上首先要避免久坐,要适当运动,促进血液循环,一般每隔半小时,就要起来活动。老年人可以在家中适当步行,坐下时可将两足垫高,减少小腿下垂时间。还要多饮水,不大吃大喝,避免血脂处于高凝状态。要注意的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可引起肺栓塞等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如发现下肢肿胀,要高度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及时到医院就诊排查。
下肢动脉硬化的症状有哪些表现
动脉硬化是一种比较严重的血管疾病,该病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患病率也会不断提高,生活中很多中老年人都会受到该病的困扰,如果我们能够及时的采取措施是可以避免严重危害产生的,但是很多人由于对该病缺乏了解,意识不到自身病情而耽误治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下肢动脉硬化不同时期的症状有哪些表现?
1、轻微症状期
发病早期,多数患者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患肢怕冷,行走易疲劳等。体格检查可扪及下肢动脉搏动,此时让患者行走一段距离再检查,常能发现下肢动脉搏动减弱甚至消失。
2、间歇性跛行期
是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特征性表现。随着病变的发展,下肢动脉狭窄的程度及阻塞的范围不断增大,病变动脉只能满足下肢肌肉组织静息状态下的供血。当下肢行走运动时,病变动脉无法满足肌肉组织供血要求,使小腿产生酸痛的感觉,患者被迫停下休息一段时间后再继续行走。.
3、静息痛期
当病变动脉不能满足下肢静息状态下血供时,患者即产生静息痛。疼痛部位一般在患肢前半足或趾端,夜间及平卧时容易发生。患者夜间疼痛时,下地站立常能缓解疼痛,可能与站立时动脉压增高有关。患者喜曲膝,常整夜抱膝而坐,部分患者因长期曲膝,导致膝关节僵硬,无法伸直关节。此期患肢常有营养性改变,表现为皮肤呈蜡纸样,指甲生长缓慢且变形增厚,患足潮红但上抬时又呈苍白色,小腿肌肉萎缩。静息痛是患肢趋于坏疽的前兆,应尽快治疗。
4、溃疡和坏死期
当患肢皮肤血液灌注连最基本的新陈代谢都无法满足时,轻微的损伤组织无法修复,坏死的区域不断增大,最终导致肢体坏疽、坏死。由于此期组织抗感染能力差,感染常加速组织坏死。
如何预防?
(一) 饮食:饮食的总热量不宜过高,一般以维持正常体重为度。正常人标准体重简单计算公式:身高(cm) - 110 = 体重(kg) ,应避免进食过多的富含胆固醇的食物,还应避免花生油和椰子油,因为它们均可促进动脉硬化的形成。控制食量,提倡清洗饮食,多食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和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豆类及豆制品。
(二) 体力活动:参加一定的体力活动对预防肥胖、锻炼循环系统的功能和调整血脂代谢均有益,是预防本病的一项积极措施。体育活动要循序渐进,不宜勉强作剧烈运动,对老年人提倡散步(每日1 小时左右,分次进行) ,做保健操、太极拳等。
(三) 合理安排生活:应注意劳逸结合,尽量避免情绪激动,生活要有规律,保持心情愉快。
(四) 其它:提倡不吸烟,可饮少量低度酒,能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有助于防止动脉硬化。如伴有血纤维蛋白原增高可每日饮茶3g。
看了以上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下肢动脉硬化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只要我们平时生活中多加注意,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就可以避免严重危害的产生,我们一定要重视该病,早发现早治疗才能早日治愈。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