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症益生菌(增肥增胖瘦人益生菌)
益生菌可以减肥吗?专家:这种肥胖补充益生菌不仅减重肠道还健康
之前几期节目过后,有朋友们在留言区跟我们讨论,如何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起到辅助减重的目的?今天许教授将详细给大家讲一下如何通过补充益生菌来达到减重的效果。
肥胖本身它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有些单纯性肥胖,遗传因素起了很大的作用,像我们其实已经发现了不少与肥胖相关的基因,比如说OB基因,我们发现有基因缺陷的人群就容易发生肥胖,即使它能量的摄入不像其他人那么多,它出现单纯性肥胖的几率也会很大,未来发展起来基因治疗是一个更好的方法。
有些肥胖人群可能基因水平是正常的,就是因为后天不良的生活方式,使能量的摄入远远大于每天能量的消耗,导致能量蓄积而引起的肥胖,其实通过我们控制饮食、合理搭配,辅助正常的运动是能够起到相对比较好的减重作用的。
那么很多肠道菌群也在我们减重过程中发挥辅助的作用,比如之前在节目里边提到过的AKK菌,它就参与人体的能量代谢。
我们调整好正常的膳食方式,使我们肠道菌群经历一个向良性转化的过程,能够帮助我们调整能量代谢的菌逐渐逐渐多起来,导致我们肥胖的菌群的数量逐渐减少,所以补充优质益生菌不但能够帮助我们减重,还能够帮助我们继续维持一个稳定的体重和健康的身体状态,不至于迅速的反弹。
这个领域还在继续的研究过程,但是以现在的发展速度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方面的成果一定会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
现在也有很多种益生菌的制剂,但是我们并没有发现有明确指出这种菌就是直接能够减重的,因此基本上我们找不到专门减肥的益生菌产品,因为这方面的研究很多还没有板上钉钉,但是研究在进行着,而且成果在不断的涌现出来,相信这个问题在不久的将来应该会有很好的解决的方法,到时候各位朋友们可能就能在市面上找到针对我们不同体质人群的有助于减重的这些菌的制剂了。
除了益生菌我们还得关注这些菌的食物,也就是益生元,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一些可溶性的寡糖的成分,补菌的同时还要补充一些益生元,使那些有益的菌能够成气候,数量能够越来越多,它的队伍壮大了就能打败那些有害的菌,使我们的肠道菌群更加平衡,肠道微生态更加健康。
想了解更多健康知识可以在头条账号中关注“健康壹频道”,同时也欢迎大家有关于健康的相关问题在下方留言,我们会挑选其中一些问题,在日后发布内容(日常更新视频,文章)中和大家分享解决方案!
中国专家首次采用基因改造益生菌口服后达到抑制肥胖
中国专家首次采用益生菌基因改造后能分泌独有的GLP-1类似肽,通过胃肠给予菌群达到显著降低体重、抑制体重增加,降低体内脂肪垫的重量。还能降低肝脏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的含量,改善肝脏组织的病理变化,对肥胖小鼠肝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这意味着有望通过改变肠道菌群分泌功能,达到替代药物改善代谢异常疾病的潜在可能。
该研究由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顾建文教授和利通生物医药科技马婕博士等主持,研究成果发表在2020年1月23日,OBESITY 杂志。
在前期研究中,通过GLP-1原始序列的改造,该团队选取其中最为有潜力的序列构建工程菌株表达,基因工程大肠杆菌Nissle1917。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初步探讨工程菌EcN-GM是否可作为治疗肥胖的新方法。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在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中,连续灌胃8周EcN-GM可以显著降低体重、抑制体重增加,降低体内脂肪垫的重量。上述结果与实验中观察到的小鼠摄食量显著减少的趋势是平行的。这一结果与其他研究显示GLP-1和类似物GLP-1可通过抑制啮齿动物和小型猪的食欲来减轻体重是一致的(24-26)。同时,EcN-GM治疗8周后,可降低小鼠血糖水平。EcN-GM还能降低肝脏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的含量,改善肝脏组织的病理变化,对肥胖小鼠肝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综上所述,顾建文团队研究首次揭示了基因工程益生菌(EcN-GM)对肥胖、血糖和肝脂肪变性的有益作用。这可能与调节下丘脑能量摄入和消耗的神经肽表达有关。本研究成功地证明了工程菌EcN-GM可作为一种具有潜力的、新的体重管理方法。
肥胖通常是指的异常或过量脂肪累积,近年来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目前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1)。肥胖为多种慢性疾病的主要诱因,如2型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非酒精脂肪肝(NAFLD)、中风和骨关节炎等(2 - 5),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6、7)。
有研究表明,生活方式如饮食干预或运动等行为是预防和改善肥胖的主要方法,但是大部分人无法长期坚持(8)。如果生活方式干预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则需要考虑采取药物治疗的方法控制肥胖。多年来,多种治疗肥胖的药物由于其严重的副作用,已经退出市场(9)。因此,肥胖症的治疗急需新的方法和策略。
近来来,肠道分泌的内源性肽类在能量稳态中的重要作用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关注(10)。胰高血糖素样肽-1 (GLP-1)是由30个氨基酸组成,其对葡萄糖代谢和体重的影响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11)。进食刺激后,肠道内分泌细胞分泌GLP-1。GLP-1可呈葡萄糖浓度依赖性刺激胰岛素分泌,降低血浆胰高血糖素水平,并可直接作用于β细胞促进其增殖与分化,从而降低体重,避免低血糖风险 (12)。但是由于二肽基肽酶-4 (DPP-4)的快速降解,循环中的GLP-1的半衰期很短,只有2-5分钟(11,13)。因此,本课题组对GLP-1原始序列进行了一系列改造,构建了新的GLP-1(GM)序列。
与此同时,应用GLP-1和GLP-1类似物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多肽类药物只能通过注射的方式给药,用药顺应性差,不适合肥胖症等慢性病治疗的长期给药,需要开发更新颖的给药方法(14,15)。大肠杆菌Nissle1917 (E. coli Nissle1917, EcN)不携带任何致病基因,对人体没有致病性,通常作为益生菌用于治疗肠道感染和疾病(16)。近年来,多项研究显示,EcN进行基因工程改造后可作为外源性治疗因子的载体用于肥胖症、糖尿病、肠道疾病等疾病的治疗(17-19)。
由于患者的依从性,口服给药仍然是治疗慢性疾病的首选给药途径。因此,该方法也可作为一种新的口服给药的活菌治疗方式,将生物活性分子递送至肠道内,以避免降解。经过基因改造我们构建了EcN-GM菌株,本研究在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中对EcN-GM改善肥胖的作用进行了初步评价。
下一步将在应用到人体作用方面还需大量的进一步研究。有望开拓生物类似药物研究。
参考文献
1. NufferW, Trujillo JM, MegyeriJ. A Comparison of New Pharmacological Agents for the Treatment of Obesity. Ann Pharmacother 2016;50: 376-388.
2. Emerging Risk Factors C, Wormser D, KaptogeS, DiAngelantonioE, Wood AM, Pennells L, et al. Separate and combined associations of body-mass index and abdominal adiposity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ollaborative analysis of 58 prospective studies. Lancet 2011;377: 1085-1095.
3. Singh GM, Danaei G, Farzadfar F, Stevens GA, Woodward M, Wormser D, et al. The age-specific quantitative effects of metabolic risk factors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diabetes: a pooled analysis. PLoS One 2013;8: e65174.
4. KirpichIA, Marsano LS, McClainCJ. Gut-liver axis, nutrition, and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Clin Biochem 2015;48: 923-930.
5. ApovianCM, AronneLJ, Bessesen DH, McDonnell ME, Murad MH, PagottoU, et al. Pharmacological management of obesity: an endocrine Societ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15;100: 342-362.
6. Collaborators GBDO, Afshin A, Forouzanfar MH, Reitsma MB, Sur P, Estep K, et al. Health Effects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195 Countries over 25 Years. N EnglJ Med 2017;377:13-27.
7. Ng M, Fleming T, Robinson M, Thomson B, Graetz N, Margono C, et al.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hildren and adults during 1980-2013: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3. Lancet 2014;384: 766-781.
8. Rankin W, Wittert G. Anti-obesity drugs. Curr Opin Lipidol 2015;26: 536-543.
9. KangJG, Park CY. Anti-Obesity Drugs: A Review about Their Effects and Safety. Diabetes Metab J 2012;36: 13-25.
10. Zhao W, Wang L, Chen P, Zhao J, Qi Y, Chi S, et al. 7-aa peptide mimic from HVR1 of HCV protects hepatic injury in rats by reduced expression of key pro-inflammatory factors. Inflamm Allergy Drug Targets 2010;9: 135-145.
11. HolstJJ. The physiology of glucagon-like peptide 1. Physiol Rev 2007;87: 1409-1439.
12. NauckMA, Meier JJ. Glucagon-like peptide 1 and its derivatives i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es. Regul Pept 2005;128: 135-148.
13. NeffLM, Kushner RF. Emerging role of GLP-1 receptor agonists in the treatment of obesity. Diabetes Metab Syndr Obes 2010;3: 263-273.
14. DuanF, Curtis KL, March JC. Secretion of insulinotropic proteins by commensal bacteria: rewiring the gut to treat diabetes. Appl Environ Microbiol 2008;74: 7437-7438.
15. DuanFF, LiuJH, March JC. Engineered commensal bacteria reprogram intestinal cells into glucose-responsive insulin-secreting cells for the treatment of diabetes. Diabetes 2015;64: 1794-1803.
16. Hancock V, Dahl M, Klemm P. Probiotic Escherichia coli strain Nissle 1917 outcompetes intestinal pathogens during biofilm formation. J Med Microbiol 2010;59: 392-399.
17. Chen Z, Guo L, Zhang Y, Walzem RL, Pendergast JS, Printz RL, et al. Incorporation of therapeutically modified bacteria into gut microbiota inhibits obesity. J Clin Invest 2014;124: 3391-3406.
18. Hendrikx T, Duan Y, Wang Y, Oh JH, Alexander LM, Huang W, et al. Bacteria engineered to produce IL-22 in intestine induce expression of REG3G to reduce ethanol-induced liver disease in mice. Gut 2018.
19. Isabella VM, Ha BN, Castillo MJ, Lubkowicz DJ, Rowe SE, Millet YA, et al. Development of a synthetic live bacterial therapeutic for the human metabolic disease phenylketonuria. Nat Biotechnol 2018;36: 857-864.
20. Bray GA, Fruhbeck G, Ryan DH, Wilding JP. Management of obesity. Lancet 2016;387: 1947-1956.
21. Wei P, Yang Y, Li T, Ding Q, SunH. A engineered Bifidobacterium longum secreting a bioative penetratin-Glucagon-like peptide 1 fusion protein enhances Glucagon-like peptide 1 absorption in the intestine.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15.
22. Chen T, Tian P, Huang Z, Zhao X, Wang H, Xia C, et al. Engineered commensal bacteria prevent systemic inflammation-induced memory impairment and amyloidogenesis via producing GLP-1.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18;102: 7565-7575.
23. Zeng Z, Yu R, Zuo F, Zhang B, Peng D, Ma H, et al. Heterologous Expression and Delivery of Biologically Active Exendin-4 by Lactobacillus paracasei L14. PloS one 2016;11: e0165130.
24. RaunK, von Voss P, KnudsenLB.Liraglutide, a once-daily human glucagon-like peptide-1 analog, minimizes food intake in severely obese minipigs. Obesity 2007;15: 1710-1716.
25. Hansen HH, Hansen G, Paulsen S, Vrang N, Mark M, Jelsing J, et al. The DPP-IV inhibitor linagliptin and GLP-1 induce synergistic effects on body weight loss and appetite suppression in the diet-induced obese rat. Eur J Pharmacol 2014;741: 254-263.
26. Raun K, von Voss P, Gotfredsen CF, Golozoubova V, Rolin B, Knudsen LB. Liraglutide, a long-acting glucagon-like peptide-1 analog, reduces body weight and food intake in obese candy-fed rats, whereas a dipeptidyl peptidase-IV inhibitor, vildagliptin, does not. Diabetes 2007;56: 8-15.
27. Kazaks A, Stern JS. Obesity: food intake. Prim Care 2003;30: 301-316, vi.
28. YadavH, Lee JH, Lloyd J, Walter P, Rane SG. Beneficial metabolic effects of a probiotic via butyrate-induced GLP-1 hormone secretion. J Biol Chem 2013;288: 25088-25097.
29. SohnJW. Network of hypothalamic neurons that control appetite. BMB reports 2015;48: 229-233.
30. TodaC, SantoroA, KimJD, DianoS.POMC Neurons: From Birth to Death. Annu Rev Physiol 2017;79: 209-236.
31. Jennings JH, Ung RL, Resendez SL, Stamatakis AM, Taylor JG, Huang J, et al. Visualizing hypothalamic network dynamics for appetitive and consummatory behaviors. Cell 2015;160: 516-527.
32. Krashes MJ, Shah BP, Madara JC, Olson DP, Strochlic DE, Garfield AS, et al. An excitatory paraventricular nucleus to AgRP neuron circuit that drives hunger. Nature 2014;507: 238-242.
33. Cooke D, Bloom S. The obesity pipeline: current strateg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nti-obesity drugs.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2006;5: 919-931.
34. DianoS. New aspects of melanocortin signaling: a role for PRCP in alpha-MSH degradation. Front Neuroendocrinol 2011;32: 70-83.
35. KanoskiSE, Hayes MR, Skibicka KP. GLP-1 and weight loss: unraveling the diverse neural circuitry. Am J PhysiolRegulIntegr Comp Physiol 2016;310: R885-895.
益生菌如何帮助你减肥和腹部脂肪
益生菌如何帮助你减肥和腹部脂肪益生菌是一类对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人体、动物体内有益的细菌或真菌主要有:酪酸梭菌、乳酸菌、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放线菌、酵母菌等。益生菌是定植于人体肠道、生殖系统内,能产生确切健康功效从而改善宿主微生态平衡、发挥有益作用的活性有益微生物的总称。
益生菌是活微生物,食用时对健康有益。他们在食品补充剂和发酵食品中被发现。
益生菌可以改善消化系统健康,心脏健康和免疫功能,几项研究还表明,益生菌可以帮助你减肥和腹部脂肪。
肠道细菌可能影响体重调节消化系统中有数百种不同的微生物。其中大部分是细菌,其中大部分是有益身体的。有益的细菌产生几种重要的营养物质,包括维生素K和某些B族维生素。
它们还有助于分解身体无法消化的纤维,将其转化为有益的短链脂肪酸,如酸酸。
肠道中有两种主要的有益细菌家族:细菌和硬质菌。体重似乎与这两个细菌家族的平衡有关。
人类和动物研究发现,正常体重的人的肠道细菌与超重或肥胖的人不同。
在这些研究中,与正常体重的人相比,肥胖者拥有更多的硬质细胞和更少的细菌。还有一些动物研究表明,当肥胖小鼠的肠道细菌被移植到瘦小鼠的肠道中时,瘦小鼠会变胖。
所有这些研究表明,肠道细菌可能在体重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益生菌如何影响体重变化?据研究认为,某些益生菌可能会抑制膳食脂肪的吸收,增加排泄的脂肪量。
换句话说,它们让你从饮食中的食物中"收获"更少的卡路里。某些细菌,如乳酸杆菌家族的细菌,被发现以这种方式发挥作用。
益生菌也可以以其他方式对抗肥胖症:
· GLP-1 的释放:益生菌可能有助于释放饱质(减少食欲)激素GLP-1。增加这种激素的水平可以帮助你燃烧卡路里和脂肪。
· ANGPTL4 的增加:益生菌可能会增加蛋白质ANGPTL4的水平。这可能导致脂肪储存减少。
也有很多证据表明肥胖与大脑的炎症有关。通过改善肠道健康,益生菌可以减少全身炎症,预防肥胖和其他疾病。
但是,请务必记住,这些机制并不得到很好的理解。需要更多的研究。
小结:益生菌可以减少你从食物中吸收的热量。它们也影响与食欲和脂肪储存相关的激素和蛋白质。它们也可以减少炎症,这能导致肥胖。
益生菌可以帮助你减轻体重和腹部脂肪研究发现,乳酸杆菌家族的某些菌株可以帮助你减肥和腹部脂肪。
在一项研究中,食用含有乳酸杆菌发酵或爱霉杆菌的酸奶,在6周内将身体脂肪减少3-4%。
另一项对125名超重节食者的研究调查了乳酸杆菌补充剂对减肥和体重维持的影响。
在为期3个月的研究期间,服用益生菌的妇女比服用假药(安慰剂)的组体重减轻50%。在研究的体重维持阶段,他们还继续减肥。
加氏乳杆菌在迄今为止研究的所有益生菌中,乳酸杆菌对减肥的影响最有希望最被广泛认可的。许多研究在啮齿动物发现,它有抗肥胖的作用。
此外,对日本成年人的研究也显示出令人印象深刻的结果。
一项研究对210名腹部脂肪含量大的人进行了跟踪调查。研究发现,服用乳酸杆菌气塞12周可减轻体重、器官周围脂肪、BMI、腰围和髋周长。此外,腹部脂肪减少了8.5%。然而,当参与者停止服用益生菌时,他们在一个月内收回了所有的腹部脂肪。
小结: 一些菌株的乳酸菌家族已被证明可以减轻体重和腹部脂肪。加氏乳杆菌似乎是最有效的。
一些益生菌可以防止体重增加减肥并不是对抗肥胖的唯一方法。预防更为重要,因为首先要防止体重累积。
在一项为期4周的研究中,服用一种名为VSL#3的益生菌配方可以减少体重增加和脂肪增加,因为人们每天摄入的热量超过1000卡路里。
在这张图上,你可以看到益生菌组是如何显著减少脂肪的:
probiotic 益生菌 Placebo 安慰剂 Body mass体重 Fat mass脂肪重
这表明,在高热量饮食的情况下,一些益生菌菌株可能有效地防止体重增加。然而,这需要更多的研究。
小结: 某些益生菌菌株在高热量饮食中可能能够防止体重增加。
一些益生菌菌株可能会增加体重增加和肥胖的风险并非所有的研究发现益生菌有助于减肥。一些研究甚至发现,某些益生菌菌株可能导致体重增加,而不是减重。这包括嗜酸乳杆菌。
最近的一项研究回顾了4项受控临床研究。它的结论是,益生菌并没有让BMI或身体脂肪水平超重或肥胖的成年人减少体重。然而,这项审查研究不包括上述许多研究,因此不够全面。
小结:并非所有益生菌都有助于减肥,其中一些甚至可能导致体重增加。效果取决于益生菌菌株,也可能因人而异。
益生菌可能是这个谜题的一部分益生菌提供广泛的健康益处。然而,它们对体重的影响是混合的,似乎取决于益生菌的类型。
有证据表明,加氏乳酸杆菌可以帮助肥胖者减肥和腹部脂肪。此外,一种称为VSL 3的益生菌混合物可以减少高热量饮食的体重增加。
在一天结束时,某些类型的益生菌可能对你的体重有轻微的影响,特别是当你是真正的与健康食物的饮食相结合。
然而,除了减肥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原因需要服用益生菌补充剂。它们可以改善消化系统健康,减少炎症,改善心血管危险因素,甚至帮助对抗抑郁和焦虑。
本文由孟勇医生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南方健康 #健康科普排位大赛#
什么是益生菌?益生菌对我们身体有什么作用?如何获得益生菌?
让你深深爱上益生菌的五大理由,不仅仅是消化那么简单
益生菌知识101,健康身体的一个简单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