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产肥胖

南方都市报 0
文章目录:

产妇270斤!剖宫产手术给医生也出了难题,来看看医生怎么救的

南都讯 记者王道斌 通讯员李彩玉 胖子的体力、耐受力会差于常人,但对于麻醉的耐受力却是常人难以企及的。3月20日,来自刚果的JOYS,择期在暨大祈福医院行剖宫产手术,现场操作的医生和麻醉师却犯难了,因为JOYS体重达到135公斤(270斤)。最终调用了院的麻醉力量,用了比普通人超过两倍的时间,这才将其成功麻醉。

常规40分钟,这次剖宫产用了两小时

虽然仅有28岁,可这已经是JOYS第四次行剖宫产手术了。在提前获知产妇体重严重超重的情况下,麻醉科安排了经验丰富高林兵副主任医师主要负责麻醉的实施,产科派了以廖东霞副主任为首的三名资深的医生负责手术。

JOYS已经在祈福医院进行过三次剖宫产术,体重也从第一胎时102kg到第四胎的135kg而且这次体重严重超标,在手术床上稍微移动位置都需要3~4名医护人员的协助。

从产妇及胎儿的安全角度出发,麻醉科全科医生会诊,使用常规的腰硬联合麻醉,但因为产妇背部脂肪实在太厚,根本无法达到理想效果。最终,采取了气管插管联合静脉全麻,麻醉方能达成。

在剖宫产手术过程中,因为产妇的腹部脂肪层太厚导致暴露困难,手术视野十分局限,主刀的廖东霞副主任和蒙林副主任医师,花了大量的时间仔细拨开厚厚的脂肪层,细心做好了护皮垫肠准备工作,最大限度地暴露好手术视野,充分保障了手术的安全顺利进行,最终成功娩出一足月成熟活女婴并行双侧输卵管结扎术。

值得庆幸的是,JOYS前三次剖腹产均在祈福医院产科进行,整个盆腔光滑,无黏连,解剖结构清晰,为这次剖宫产手术创造了有利条件。

产妇的体重严重超标,不仅孕期问题多多,就连生产期间也是危机四伏!特别是剖宫产过程中,大人和小孩随时有生命的危险!”廖主任表示。为防止术中突发出现产妇体位性低血压、新生儿窒息等意外出现,医院随时做好抢救产妇及新生儿的准备。幸好有惊无险,常规剖宫产手术仅需40分钟,这次却因麻醉和手术的难度增大,最终用了差不多2小时才完成,JOYS成功诞下一名可爱的小公主。术后产妇和新生儿的体命体征良好。

生产这一关刚过,为防止产后动脉栓塞,在病房JOYS也需要在三名医护人员的协助才能翻动身体活动,体重严重超标对JOYS的日常生活也造成不少的影响。

孕产妇体重超标有什么危害

据廖主任介绍,孕产妇体重超标容易导致产时产后一系列的合并症,如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巨大胎儿、难产、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剖宫产伤口脂肪液化等,JOYS就患有妊娠期高血压。

孕产妇体重严重超标会在剖宫产过程带来极大的风险。由于脂肪层太厚,麻醉难度大,在手术过程中视野受限,导致出胎困难甚至新生儿窒息,手术时间延长,增加产后出血、感染的机会,术后产妇的伤口愈合不良的风险明显增加。

若是顺产,营养严重过剩会导致胎儿过大,脂肪堆积,盆底组织过厚,对产道造成压迫,影响胎头下降,延长产程,增加难产、继发宫缩无力、产后出血等风险。同时也增加新生儿颅内出血、锁骨骨折、臂丛神经损伤和麻痹、窒息、死亡等风险。

最重要的是,孕产妇体重超标,生产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患肥胖症、心血管疾病的几率会大大增加。

孕期体重的正常增长值

怎么衡量孕期体重是否超标?

各位孕妇可以参照孕期体重增长指数(BMI),BMI的计算方式是:体重(kg)/身高的平方(m)。BMI低于18.5体重过轻的孕妇,体重增长范围建议为13~16kg;BMI在18.5~23.9体重正常的孕妇,体重增长建议为10~12.5kg;BMI在24~27.9轻度肥胖的孕妇,体重增长范围建议为9~11kg;BMI大于28重度肥胖的孕妇,则建议体重增长控制在6~8kg。

在这个案例当中,JOYS体重去到135公斤,体重指数(BMI)为48.77,超过正常值24的一倍,就更容易增加孕期和生产的风险,同时也容易增加产妇日后患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几率。

按照常规,若为单胎妊娠,正常孕期体重建议增加10至12.5kg,最好不超过15kg。

孕期三个阶段,怀孕早期(前3个月)建议增加体重2kg为宜,怀孕中期(3至6个月)体重增加5kg,怀孕末期(7月至9个月)增加5至12kg。

孕期少吃多餐多动,做好体重管理

孕妇体重超标主要由三个因素引起:营养过剩、运动不足还有水肿。防止孕期体重增长过快,孕妇日常要平衡膳食,食物多样化,一次性不要吃太多,特别是主食,控制摄入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类食物,尽量少吃多餐。多吃蔬菜和水果,减少摄入重糖类和重盐类食物,可防止水肿出现。

此外,每天还要多进行活动和锻炼,例如散步、瑜伽、轻体力家务劳动等,养成定期称重和做记录的习惯,随时留意体重的变化。医院的营养门诊会为您的体重管理提供合理的方案。

自然产好!美研究:剖腹婴儿容易肥胖

剖腹产,又名为帝王切开,这项人工生产技术起源众说纷纭,但可以确定的是从罗马时代开始就已经有医生在紧要关头采取非常手段将孩子从母体中取出,时至今日很多产妇则是依照个人意愿决定其生产的方式;然而有医疗人员指出,采取剖腹产出生的婴儿,因为体内缺乏关键益菌,新陈代谢效率较差,容易因此造成肥胖。

有越来越多妇女基于不同原因而采剖腹产,旦美国研究人员提醒,剖腹产的婴儿可能比较容易有肥胖的问题。

英国国家广播电台《BBC》24日报导,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研究人员针对1225对母子的健康状况进行3年的追踪,把母亲的体重、婴儿出生时的体重以及哺乳时间的长短等多重因素纳入考虑后,发现剖腹产的婴儿到3岁时肥胖的比例为16%,是为自然产7.5%的2倍,

原因在于婴儿经过产道时会从母体得到关键益菌,促进宝宝消化道的新陈代谢以及胰岛素的耐受力,降低肥胖的机率;相对地,剖腹产的婴儿必须靠食物慢慢累积这种益菌,体内的坏菌数偏高,代谢热量的速度也较缓慢;

这项研究发表在《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期刊中。

根据统计,英国每年剖腹产的比例为4分之1,美国则为3分之1,当中过半的状况为生产时发生困难,而必须改采人工生产降低风险,但在产妇要求下剖腹产的比例有逐年增加的情况。研究人员表示,美国妇女的肥胖的比例偏高,是造成剖腹产普及的原因之一,然而有多项研究显示,剖腹产出生的婴儿容易患有肺部的问题,而出现气喘或过敏等症状,也因此不少妇产科医师都建议,在非必要的情况下尽可能采自然产,对孩子的健康比较有利。

发胖、胃口差、腹胀便溏都是「湿」的警告!别让一时安逸摧毁余生

本文导读

千里之提溃于蚁穴,身体长久的小隐患总想着熬一熬就过去,熬一熬可能就熬到了尽头。文章带你了解常见的脾胃小不适如何产生并慢慢影响人体,进而酝酿疾病危机,并给出了三种调理的思路,希望能有所裨益。

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朋友,经常食欲不振、吃东西后容易腹胀、容易消化不良,然后大便经常稀溏,经常感觉无力,身形肥胖浮肿或者消瘦,相比上班挣钱,却经常不在意,总说熬一熬就过去。

反正没接触中医以前,我也是这样觉得的,那时我比现在胖20斤,舌上白厚厚的苔也是现在的两倍,舌体也比现在胖大的多。

刚开始没在意,实在不舒服就吃点藿香正气水就熬过了,久而久之就生了一场大病,让我开始了中医的探索之路。

后来我知道了,胃口差、腹胀便溏、发胖这些很可能是湿气在体内集聚的信号。别小看湿气,常年缠绵的湿气积累可能就是让你生一百种疾病的开端。

现代人为何总易被湿困扰

天天听人说湿气重,你肯定是脾胃不好了。到底为什么湿气那么爱和脾胃纠结?!

这和它的生理功能有关。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输布全身,供应各方面的需要,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人活动的能源依靠于脾胃对每日摄取食物的消化转化能力,精气血津液的产生和充实都以脾胃的健运为基础。

如果脾失健运了,营养物质不能很好地往四肢肌肉输送,就会出现四肢乏力,形体消瘦或者肥胖;营养物质不能很好地往上输送,就会出现头晕、精神不振、视物模糊、耳聋耳鸣的症状,中医称之为清阳不升,清可以理解为一种由脾胃吸收食物营养转化的能量。

那么清气去哪了呢?清气这股能量当然没有少,只是能量没有很好地实现「脾精四布」,后果就是那些有能量有营养的东西都集聚在了中焦脾胃自己身上,这也是为什么脾虚会发胖。

有人说这不是好事吗,这样脾营养就充足了呀?然而需求总是有限度的,多余的营养物质囤积久了,就会腐烂变臭转为秽浊的垃圾——生痰生湿,「脾为生痰之源」「脾虚生内湿」就是这个道理。

现代人营养丰富不像以前的人粗茶淡饭,还干农活劳作很多,体内的湿气能经常通过出汗排掉一部分。所以那些高脂肪高蛋白的饮食进入人体后,没有运动又待在空调房里汗也没出一点,多余的营养经常会产生堆积变成「湿气」给脾胃带来很大负担。

现代人很少有人能饿着了,所以很多都是痰湿的体质。

很多人顶着个大肚腩说没问题啊,我体检很健康。只能说如果体检都能在检查早期100%发现隐患的话,现代医学就不会有这么多棘手的难题了。

从中医的角度看,脾胃虚弱两三天没问题,但如果一直处于虚弱的状态久了,那些没能运化的过剩营养就会泛益肌肤,堆积起来变成肚子上的脂肪或者内脏的脂肪,甚者肿物之类的结聚。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写道,「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就是这个道理。

抓住两点看脾虚

食物在胃里面腐熟以后,就交给脾来吸收营养了。脾主运化的有两部分,一部分是运化食物,一部分是运化水液。所以判断自己有没有脾虚可以通过以下这两个方面来作为简单的参考。

脾虚食物不运化(消化):容易出现消化不良、不想吃东西、或者吃东西后肚子发胀。因为脾自己消化的能力减弱了,所以主动发出身体的信号,告诉你不要吃那么多了,消化不了。

脾虚水液转枢不利:容易出现不喜欢喝水,小便次数少,大便中水份比较多、大便次数多拉不干净而且很黏。脾虚消化不了水液,都集中在脾胃那里,这时脾胃就像一个水库,再往水库里注水就要决堤了,所以身体告诉你不能喝水。

然后脾虚不能把水导引利用起来,水液就只能从排便中流失了,肠道中变成十分潮湿的环境,就会出现大便粘滞不爽,或者水太多运不走大便稀溏的情况。

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外在表现来判断。

脾虚的外貌:皮肤偏暗黄蜡黄、大肚腩、体重超标肌肉松松垮垮、嘴唇暗淡无华、眼袋重等等。

顺应喜好健脾,不做无用功

人困的时候不是说吃鲍鱼燕窝就能补了,人困了休息就是补,人渴了喝水就是补,顺应脾特性的才是补

而脾喜燥恶湿,在中医里面有说:治脾不治湿,非其治也。

所以治脾的基本思路就出来了:

一是补气以健脾。

任何脏器功能的减退都以气虚为先兆,气虚久了就变成了阳虚。我们说阴成形,阳化气。有形的食物可以理解为一种有形的阴份,而消化这些阴的东西就需要阳份的火力。而气属于阳,就是扮演这样一个角色,所以补足脾气为健脾第一要务;

二是化湿以健脾。

脾是营养精微转枢之地,稍有疏忽就容易让过剩的营养集聚而产生湿气,干燥的坏境是脾所喜欢的,所以清化湿气的方法能让脾恢复生机;

三是消食以健脾。

有人说,脾本来就是消化食物的。对的,但有时候脾胃功能虚弱的时候,就像人馁了,除了给他补充营养外,得让他早点下班休息才能恢复元气。

帮它做完消化食物的工作,减少工作的负担,才能让脾胃有多点时间休息,有自我修复的时间,不然每天食物消化不了产的生内湿反过来又会把脾胃给困厄住。

治脾的方子有很多比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理中汤等。

但是对于普通的养生人士来说,一是太复杂严重的情况就直接就医了,容不得自己用药的机会;二是喝中药的方式与慢慢调理身体的原则有点不协调,担心中药用力过猛而变生他疾;三是现代人普遍工作忙碌,若不是病入膏肓,想必是不可能有慢工细活来熬中药的时间了。

如果觉得熬中药麻烦,又不想太正式的喝中药调理,可以尝试一些药食同源的养生食材,随时随地不受限制。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