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劳(肥胖劳累心脏不舒服)
解决上班族过劳肥,超实用的5个减肥方法瘦更轻易!
过劳肥的原因
过劳肥的原因是由于睡眠不足,导致内分泌失调,以及食欲增大,缺乏运动引起的。
1、睡眠不足,“瘦素”分泌失调
睡眠对人的肥胖情况影响很大,在睡眠不足的状态下,体内调控饥饿的荷尔蒙—“瘦素”就会发生显著的变化,让人感觉到强烈的饥饿感。而上班族频繁熬夜,每次感到饥饿容易大开食戒。摄入的热量自然就增多,人也就是胖起来了。而且,缺少睡眠不仅仅会使人动作拖拉,还会拖慢人体新陈代谢过程,造成身体消耗较少能量而发胖。
tips:工作是永远做不完的,要学会合理分配自己的工作,给自己腾出睡眠的时间,建议每天至少保持7个小时的睡眠。
2、压力大,食欲增大
工作堆积如山,上司或客户的不满,人际关系紧张……这些都会摧毁一个职场人的心理防线,让人感觉压力山大。压力过大容易导致肾上腺皮质醇指数居高不下,胃蠕动及消化功能增强,增加人的食欲。而当人感到压力时,会想到用一些方法来转移注意力,于是,“吃”成为了大多职场人的宣泄选择。这种情况下,想不胖真的很难。而且体内脂肪容易转移到腹部,特别容易造成大肚腩。
3、应酬多,易暴饮暴食
上班族在职场上与人打交道,经常少不了饭局,这些饭局上当然少不了酒精与大鱼大肉。饭局上的食物,多油多盐,脂肪含量高,常吃容易肥胖。而应酬客户,男性自然少不了喝上几杯,长期以往,啤酒肚就出来了。
4、久坐,缺乏运动
久坐是上班族的常态。上班时间坐着,就算是午休刚吃完饭也马上坐下来,然后长时间不起来,不利于食物消化,容易在囤积脂肪。另外,久坐不起,缺乏运动,人的基础代谢率就会下降,消耗热量的能力降低,人就很难瘦下来了。缺乏运动"是导致"过劳肥"的首要原因。
过劳肥的解决办法
过劳肥的解决办法是控制饮食,经常运动,保持标准的站姿与坐姿,还要经常喝水。
1、少在外面吃饭
中午如果你的午餐是在公司解决的话,那么告诉你外面饭馆的菜肯定是比自己家做得更油腻,也就意味着含有更多的热量和脂肪。你可以考虑自己从家里带饭菜,或是留意你上班的附近有没有提供低脂饭菜的餐馆。
2、晚饭少吃
少吃,不是不吃,晚餐进食如果过多,会导致肠胃难消化,就会造成脂肪堆积在肚子上,日积月累自然就会长出多余的赘肉,变成难看的小肚腩。所以,每天的晚餐除了吃的清淡外,还要尽量少吃。如果觉得不是很饿的话,就吃四成饱吧,也可以再喝杯酸奶来帮助肠道的消化。
3、多做运动
运动是减肥必不可少,即使是白领们也应多做运动,减少脂肪的堆积,没有时间运动的白领们,在上班时,也可通过多走动来消除腹部脂肪,可以的话,上下班也可以选择走路的方式,对消除脂肪有很大的帮助。
4、保持标准的站姿与坐姿
人的站姿和坐姿对于塑造苗条的身材曲线是至关重要的。标准的站姿就是让两腿自然地并拢在一起,上身保持着挺直、抬头挺胸的姿势,两肩也要相应地放松,让手臂自然地垂直。在走路的时候,要注意收紧腹部的肌肉。此外,在坐着的时候,最好就是只坐椅子的三分之二,上半身也要保持着挺直收腹,让腹部的肌肉不断地收紧来达到减肚子的功效。最重要的是,千万不要跷二郎腿或让双腿随意地伸开。
5、在办公桌上放瓶水
一天内要时常喝水。当你想吃点甜东西时,就喝杯水,吃甜食的愿望马上就会消失。午餐前喝杯水,可降低你的食欲。
近两成超重肥胖!青少年不能承受之“重”
6至17岁儿童青少年,仍有近两成超重肥胖——5月20日,又一个学生营养日到来之际,仍居高不下的青少年肥胖率,让出席2022食育中国高峰论坛的专家学者们忧心忡忡。
专家呼吁,当务之急要切实加强食育教育,加强学校、幼儿园、托育机构的营养健康教育和膳食指导,引导广大青少年科学均衡饮食、吃动平衡,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制定的“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进一步落到实处。
“吃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数据显示,6至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高达19.0%,意味着每五个儿童青少年中约有一个超重肥胖,2015年这一比例为18%。
专家表示,近年来,青少年生长发育过程中,存在“身高跑不过体重”的现象。2002年至2017年的15年间,以我国城市16岁男性为例,其平均身高增长3.9厘米的同时,体重增长了14.8斤。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出:“目前我国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约30g,其中儿童、青少年摄入量问题值得高度关注。”
“进入新时代,我国食物种类和数量得到极大丰富,食物消费水平显著提升,城乡居民营养健康状况显著改善,与此同时,老百姓对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认识不足、知识不足,吃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如膳食结构不合理,隐形饥饿严重,超重肥胖快速增长的势头仍未得到有效遏制,营养相关慢性病低龄化发展,居民尤其是学生体质提升任务依然艰巨。”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在2022食育中国高峰论坛视频致辞中说。
小胖墩,大问题
“中小学生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出,“中小学生肥胖、近视等健康问题突出。”
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带来诸多问题:
——表面上看是营养过剩,其实是隐性营养不良。
长期从事学生营养研究的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朱文丽说,肥胖本身就是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形式。调查表明,多数小胖墩在能量过剩的同时,依然存在微量营养素缺乏。
“肥胖表面上看是营养过剩,其实很容易存在隐性营养不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教授米杰说,由于体内脂肪太多,肥胖的孩子很容易缺乏维生素D,从而影响钙的吸收和骨骼发育、身高发育,还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等问题。
——慢病风险增加。
研究表明,儿童变身“小糖人”,多是肥胖惹的祸。“肥胖是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原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等成年期高发疾病的危险因素。”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所长马军说,有长期随访研究发现,儿童时期肥胖者在成年期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是体重正常者的约24倍。
——伤身,更伤心。
超重肥胖将引发社交和心理问题。马军说,除危及身体健康外,有研究发现,超重肥胖会降低儿童青少年的自尊感和自信心,带来更高的被欺凌风险和低成绩表现。肥胖儿童还容易给同伴带来不勤快、身材差、活动不灵活、不爱运动、反应迟钝和易生病等负面刻板印象,导致孩子出现不合群、抑郁等问题。
健康,从加强“食育”起步
儿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2021年9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提出了“儿童超重、肥胖上升趋势得到有效控制”的目标。
科学减重,要从调整膳食结构入手。“油盐肉摄入过多、蔬菜摄入显著不足,青少年的膳食结构必须调整。”中国粮油学会粮油营养分会秘书长贾健斌说。
为“保持健康体重”,《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开出“药方”,倡导中小学生“学会选择食物和合理搭配食物的生活技能。每天吃早餐,合理选择零食”“足量饮水,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自我监测身高、体重等生长发育指标”“避免高糖、高盐、高油等食品的摄入”。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提出,要“强化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是儿童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专家呼吁,家长对孩子最好的爱不是盲目满足其口腹之欲,而是帮孩子从小建立健康生活理念,养成良好饮食运动习惯,管住嘴、迈开腿。
“中国的营养教育还缺乏科学系统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有效策略,缺乏政策尤其法规支持,学校、家庭、社区未建立良好的互动。”朱文丽认为,政府应积极主导,以法律形式确保营养教育顺利开展,逐渐丰富教育内容,发展、完善教育体系。
“从当前实际看,相对于德智体美劳,食育更凸显其基础性和紧迫性。应从提高认知着手,从加强食育起步,全面推进国民营养健康素养的提升。”陈萌山说。
(记者李斌、王君璐、张漫子、林苗苗)
来源: 新华网
胖友们挺直腰,科研作证,你的肥胖也许是过劳造成的
按医学标准,我们有9000万肥胖同胞。身为胖友,就算没遭歧视,也会有点自责和紧张,耳边也总会有“少吃点,多动动”的善意提醒。胖真是全由贪吃懒动造成的吗?不!《健康日常》今天就为胖友正名。
万万想不到啊,有一种肥胖竟然叫过劳肥,过!劳!肥!胖友们,听到这充满理解与关爱的词儿,有没有感到眼眶湿润鼻子发酸,有没有一种饱受白眼终于扬眉吐气的酸爽感?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个重要且可爱的研究报告吧。
相关的论文发表在最近一期的《肥胖综述》杂志,论文的作者来自丹麦,这些令人开心且安心的科学家发现,精神压力增大会导致肥胖风险的升高。因为压力与睡眠质量下降、食欲增加、锻炼参与下降之间存在着相关性。
辛苦劳作的人们,内心都背负着一堆责任感;对社会对家庭对自己有责任的人,都会卷起裤子搂起袖子奔命般地工作。压力山大啊。压力那么大,机体就紊乱,劳累一天想睡的时候,也会有各种各样问题袭入脑海,能睡着就不错了,还讲什么睡眠质量。但可能令人意外的是,科学家发现,压力增加和睡眠不足会增加对食物的欲望,也会提升对高热量食物的喜爱,其结果就是脂肪堆积的增加。有压力又睡不好,参加锻炼的欲望就下降,懒得动,那有时不是体力不支,而是“心懒”,没有运动就没有脂肪的燃烧,膘自肚上生,肥胖免不了。
有关压力影响睡眠,从而增加体重的问题,英国利兹大学也做过相关研究,他们调查了1600多岁年龄在19到65岁之间的成人,记录其连续几天内的睡眠和食物摄入,以及血压、体重、腰围等指标,得出的结论是每天睡6小时的成年人,平均腰围要比睡9小时的人增加3厘米,专家们认为,原因是缺少睡眠扰乱了机体的新陈代谢。
过劳肥的证据找到了,聪明如你,自然会想到有效降低压力是脱肥的正确路线。我个人建议,不妨从主动参加运动做起,那不仅可脂肪燃烧,更可以释放压力,通过锻炼,也结识更多朋友,使心情愉快。锻炼后,对睡眠质量提高也会有帮助。喂,胖友,别坐在沙发上摸着小肥肚沉浸在过劳肥的安慰中啦,起身,约人,动起来吧。
爱谁,就把健康传给谁。
你的健康,我的关注。《关你健康》由专业人员制作,以科学与人文视角多维度观察生命健康,包括医事、史话、日常、展望、心理、房内等系列,内容为作者魏宏岭及团队原创作品。拒绝未经许可的一切形式的盗用、盗链及转载,否则将依据相关法律予以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