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 早博(室性早搏与肥胖有关吗)

广东新闻广播 0
文章目录:

活出健康 | 早搏:无论青年人、中年人还是老年人,都有危险因素

想看专家门诊挂不到号?找广东新闻广播就对了!

周一至周五每天下午3点-4点,广东新闻广播《活出健康》,邀请省内三甲医院名医,普及健康知识,揭穿健康谣言,传授养生妙招!

您还可以拨打节目热线020—36237422,与专家直接交流!

跟随名医指引,发现健康密码,就在广东新闻广播《活出健康》。

早搏是许多人都曾经听过的一个名词,印象中多发生在老年人身上。

但事实上,年轻人和中年人身上也都存在诱发心脏早搏的危险因素,需要引起重视。

昨天,《活出健康——名医养心大讲堂》请到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副主任中医师彭锐,为大家讲解“发现心脏早搏怎么办”。

早搏是一种比较高发的心律失常,正常人可由于劳累、激动、饮酒、饱食等因素出现,也可能发生在风心病、冠心病、心肌病以及甲亢等心内、心外病情基础上。

彭医生介绍:很多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心脏早搏,患者自己的感受是:心脏会有偷停。

我们的心脏之所以会跳动,是因为心脏里有一个电传导系统,从而让心肌发生膨胀、收缩。

早搏就是在心脏的电传导系统里,有些地方出现一些小问题,异常地放电。每一次放电会引起一次心脏的搏动,而这种搏动不是正常的搏动,这就是早搏。

早搏可以没有症状,有可能是体检偶然发现,也可以伴有严重心悸、胸闷等不适。

心脏早搏可能会诱发严重心律失常,增加心肌缺血、心衰的发生风险,甚至由于室颤导致猝死的严重后果。

而心脏早搏也不只是老年人的“专利”,彭锐医生介绍:任何年龄段的人都有早搏的危险因素。

比如年轻人,熬夜加班、饮食作息不规律,特别有些年轻女性,“心事重、想的多”这些都可能导致早搏。

比如中年人,尤其男性,抽烟喝酒、有时忙于应酬、肥胖、压力大,也容易诱发早搏。

而老年人就更不用说了,许多人患有心血管基础病,早搏也很容易找上门。

发现心脏早搏,需要积极治疗,合理用药,必要时考虑射频消融。

彭锐医生介绍,中医、中药在治疗早搏中也有非常好的作用。

许多门诊患者患有早搏,通过中医、中药的疗法之后,早搏能够减少,身体状态也得到了调节。

中医、中药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不只是依靠药理学,而是通过中医中药的辨证来进行治疗的。

比如气阴两虚型、阴虚火旺型,许多患者通过相应的药物治疗,许多患者的早搏都能得到减少。

当然,中医疗法也并非适合所有人。所谓每个人的情况都是不同的,一个人究竟适合什么疗法,还需要到医院寻求医生的专业解答。

生活中,许多人家里备有血压计,尤其时家中老年人,可以依此实时关注自己的血压。

那心率能不能简便测得呢?

有赖于现代科技,现在市面上手环一类可穿戴设备可以做到心率和睡眠的实时监测,如果不放心自己的心跳,可以为自己添置一个。

不过,一点要选质量好的、监测准的。

不然,没事也把你吓成有事。

想听彭锐医生完整版节目音频,可以点击页面左下角“阅读原文”。

《活出健康》——一本可听可看的健康百科全书

●广播收听:周一到周五每天15:00锁定广东新闻广播收听;收听过程可以拨打热线020-36237422,向名医咨询;

●微博微信:搜索“广东新闻广播”的微博或微信,在每天发布的节目预告中留言;

●粤听:下载粤听APP,搜索“广东新闻广播”或“活出健康”实时收听或回听;

●触电:下载触电直播APP,搜索“活出健康”观看视频直播,并可实时留言;

也可以添加主持人微信为好友:

文字 | 马琳

编辑 | 刘洋

好多人体检有早搏 早搏是心脏出了什么问题?到底要不要治疗?

二胎妈妈孕前早搏没当心

孕期突发晕厥 定点手术为心脏清障

何女士,三十出头,已是一个10岁孩子的母亲。

这回生二胎,对她来说,本是个轻车熟路的事,没想到却吃尽了苦头:不仅半夜因胸闷失眠,还在逛街时因室性心律失常突发晕厥。

考虑到她和胎儿的安危,当地医院推荐他们找到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副主任、浙江省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候任主委郑良荣教授。

“何女士患的是室性早搏,且伴有恶性心律失常,若不及时处理,大人和胎儿随时都有风险。”郑教授说,室性早搏是临床仅次于房颤的常见病,治疗并不困难,但对何女士而言,却困难重重,就因为她是孕妇。

结合几十年临床经验,郑教授最终为她做了一种叫“零射线室速射频消融”手术,既解决了她的室性早搏,又避免了她和胎儿“吃”到射线。如今,何女士已顺利出院,正在待产。记者 葛丹娣 通讯员 王蕊

和家人逛街 突然眼前一黑

何女士,家住台州,身材属中度肥胖,急诊入院时怀孕33周。那天在路上晕厥,她正和嫂子一起上街给即将出生的宝宝买用品。

“大概早上10点多的样子,我突然觉得人很累,没气力。开始我还以为是天气热逛累了引起的,就在我嫂子的肩膀上靠了一下。结果刚靠上去,眼前就一抹黑,那一瞬间我真感觉自己要不行了。”何女士说,“就迷迷糊糊地和我嫂子说了句,‘快送我上医院’。”

尽管救护车还没赶到,何女士自己就清醒了,但那次经历却把她吓得够呛。为此,她才下定决心要把早搏的问题解决。

“我是在一年前的体检中查出有早搏的,那时我还没怀孕。”何女士说,这一年里,她一直有心脏乱跳的情况,但因为症状不严重,大部分时候忍一忍就过去了,所以一直没放在心上,去年下半年还大胆地怀了二胎。

怀孕的前几个月,何女士一切正常,身体并没因早搏出现不适,这让她甚至忘了自己有早搏的问题。直到最近一两个月,何女士开始频繁出现心跳加速、胸闷、气急、心悸等症状。“严重的时候,后半夜会突然醒来,醒来之后基本上要休息一两个小时才能继续睡。”何女士说,她先后在当地看过多家医院,但医生均表示要么终止妊娠,要么被动地加强监测,因为药物、手术对她来说都不合适,何女士和家人选了后者。

她和胎儿

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半个多月前,何女士在家人陪同下急诊转到浙大一院。

经检查,郑良荣教授发现,何女士的情况有些棘手:不仅频发室性早搏,还有反复短暂的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这是最危险的心律失常之一,需要及时治疗,否则将影响心脏把足够的血液泵入大脑和其他重要器官,严重的甚至会诱发猝死。

结合何女士的情况,郑教授认为,不仅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而且有诱发早产或胎儿致畸的风险,相对而言,射频消融更适合。然而,传统的射频消融手术都需要X线透视辅助,对正常人来说,这点辐射问题不大,但何女士是孕妇,一时间,治疗又陷入了尴尬的局面。

还有没有别的方法?

郑教授想到了一种“三维标测系统法。“它的原理,跟我们常用的GPS一样,术前由工程师在病人身上贴好贴片,建立一个覆盖病人体心脏的磁场,当导管在心脏内移动时,计算机就能感知并记录导管的立体位置;当导管在心脏里走行一遍,其轨迹就相当于建立了一个真实立体的心脏模型;手术医生凭借丰富经验、细腻的手感和对心脏解剖的深刻理解,在三维系统的辅助下,寻找室早、室速的‘起源点’(心脏上异常放电的组织);再靠导管用射频能量将那些不正常的“点”彻底捣毁,实现治疗。”

这台手术很顺利,手术当天,何女士就感觉自己整个人轻松了很多,呼吸也顺畅了。

早搏好比心跳突然“抢拍”

不用盲目恐慌

心跳如同音乐节拍,一般是匀速而规律的,但在生活中,很多人会被发现有心跳“抢拍子”的情况,临床称之为“早搏”。

“早搏很常见,是心内科仅次于房颤的一种心律失常,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部分患者无症状,在体检时才发现,有些人会感觉心跳突然‘咯噔’或者‘怦’一下,严重的患者会有心脏要从喉咙里跳出来的感觉。”郑良荣教授说,一般来说,单纯的、没有器质性心脏病变的早搏,尤其是房性早搏,可认为是身体尤其是心脏向你发出“最近是否太累了、太疲劳了、精神压力太大了”的提醒,大家可不用过于紧张,它可能会自行消失,但如果早搏频繁发生,甚至心里发慌、胸闷等,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工作,那就要及时就诊了。

对于频繁的早搏,郑教授建议及时去专科门诊做以下两个检查——

1.心脏B超,看看心脏有没有器质性病变。

2.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以确定是房性早搏,还是室性早搏,以及早搏的次数等。

此外,还需排除心脏以外有可能引起早搏的其他疾病,因为早搏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病症,也可以是其他疾病的一种表现,如甲亢等。

“如果24小时内早搏次数小于1万次,且没有心脏方面的器质性问题,可以不用紧张,暂时也不需要治疗,平时注意不要超强度运动,不要太疲劳、焦虑就可以了。”郑教授说,如果超过1万次,或即使小于1万次,但自觉症状很严重,要考虑心脏可能有个异位兴奋灶,需要及时处理,如,用药物或导管射频消融。

生活中,心脏乱跳,终归让人无法心安。临床上,因早搏四处就诊的患者也不少见。

对此,郑教授说,一般没有心脏器质性病变的人,只要不抽烟、不喝酒、不熬夜,少喝茶、少喝咖啡,保证睡眠充足,不做超强度运动,心态放轻松,早搏的症状往往会得到缓解。

编辑:小野猪

如何科学减重?上海多学科专家携手为肥胖者开展个性化诊疗

中新网上海8月17日电(记者 陈静)肥胖症是一种可损害健康的异常或过量脂肪累积,有引发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骨关节炎等风险,降低患者预期寿命等。

记者17日走访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肥胖与代谢性疾病MDT(多学科协作)门诊,普外科主任顾岩、内分泌科主任鹿斌、营养科主任吴江、麻醉科主任顾卫东共同坐诊,“多对一”为肥胖患者开展个体化诊疗。

专家们“多对一”为肥胖患者开展个体化诊疗。(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供图)

顾岩告诉记者,体重指数(BMI)≥37.5的“单纯性肥胖”患者,需要考虑手术减重,对其而言,手术减重最稳定、最有效。他直言,在手术减重的同时,患者可以接受中医减肥作为补充治疗手段。比如,一些大体重患者,可在手术前通过针灸等方式改善代谢水平,进而让体重下降,降低减重手术的风险。

据悉,“单纯性肥胖”患者是仅因为不良生活习惯等导致肥胖的患者。如何安全有效地为患者手术减重,需要多学科专家共同开展术前评估,综合分析营养、内分泌指标等。顾岩说,与十多年前其团队一年减重手术量不到20例相比,这两年,年手术量超过400例。

在接受采访时,顾岩表示,肥胖不仅影响患者外观,对全身多个脏器都会带来损害,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一胖百病生”。在门诊中,他遇到最重的患者体重约500斤。

据悉,引发肥胖的原因包括遗传、不良生活习惯等,一些疾病患者也会发生肥胖。鹿斌指出,如果是因为内分泌代谢紊乱或者疾病用药引发的肥胖,患者接受相关治疗或者调整用药即可减重。

“应该认同的是,肥胖是一种病。”顾岩表示,在临床上,患者对待肥胖的态度可谓两极分化,一部分完全不在意,认为红光满面是健康的表现,其实是高血压引起的面色潮红;而另一部分人过分关注,甚至产生焦虑。

顾岩指出,“单纯性肥胖”大多是吃出来的。作为营养科专家,吴江表示,除了胡吃海塞、吃宵夜,有些人,尤其是女性,常会在心情不好时“情绪性进食”。关于“压力性肥胖”,顾岩解释,压力并不能直接导致肥胖,但是压力会带来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体激素变化、交感神经兴奋……导致人们睡眠质量下降、不愿意运动、进食习惯改变,比如:更喜好甜食、重口味食物等。这样会带来能量不平衡,导致出现“压力性肥胖”。这位专家指出,其实,运动是减压的最好方式。在饮食方面,吴江表示,深色的蔬果类食物不仅可以愉悦心情,还是抗炎症食物。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当人胖到一定程度,运动等方法很难有效大幅度减重。对此,吴江直言,对于重度肥胖的患者,单纯改变生活方式无法有效减重,也许通过一段时间锻炼短期内体重会有所下降,一旦不能坚持,体重不仅会反弹还会进一步增加。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越减越难减”。这位专家直言,减重的方法对每个人而言应该是个性化的。因此减重者需客观地从医学角度认识自己。对此,顾岩亦指出,患者的依从性非常重要。

当天,31岁、体重近300斤的小赵(化名)来到肥胖与代谢性疾病MDT门诊接受最后的评估。小赵告诉记者,几年前他并不胖,步入社会后,他的饮食越来越没有节制,吃宵夜是常有的事情,有时心情不好就用吃来化解压力,后来竟然对糖产生依赖。当天,鹿斌和吴江对小赵展开评估后认为,其可以接受减重手术。

肥胖者的减重手术会面临诸多问题,医生首要关注安全性。(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供图)

事实上,肥胖者的减重手术会面临诸多问题,医生首要关注安全性。顾岩说,他曾遇到一名希望接受减重手术的患者,但因其患有频发室性早搏,专家们认为,这名患者需经治疗,病情平稳了才能手术。

顾岩表示,接受减重手术后,患者不是一劳永逸,仍需要接受营养、运动等管理。他希望接受减重手术后,患者能够按时随访。

如何科学减肥?专家们倡导慢慢吃、吃清淡食物。他们给出一些生活技巧,比如:用非惯用手吃饭,避免摄入过多热量;用小餐具装食物;把零食放到不能伸手拿到的地方,避免情绪性进食等。

对于老年人,专家们表示,相比减肥,60岁及以上老年人,保持肌肉量是第一要务。吴江建议老年人多摄入优质蛋白质,在适量运动的同时,保持有规律的进食,晚上不能只吃清淡食物,应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防止肌肉减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