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重度肥胖的人会早死吗(严重肥胖会死吗)

中国新闻网 0
文章目录:

研究:重度肥胖者的早亡风险比正常人高50%

中新网4月29日电 据英国天空新闻网报道,近期,一项在欧洲肥胖大会(ECO)上发表的研究称,重度肥胖者比体重正常的人早死的可能性高50%。

据报道,研究人员专家分析了英国成年人的健康、死亡和疾病数据后发现,超重和肥胖与罹患严重疾病的几率有很大关系。

该研究报告的撰写者哈斯说:“体重超标会给2型糖尿病和睡眠呼吸暂停症带来很大的风险……在过去30年里,全球肥胖人口数量几乎翻了三倍(1975年为1.05亿人,2016年为6.5亿人),这对公共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

据悉,衡量人是否肥胖的指标之一是身体质量指数(BMI)。这是一种利用身高和体重来衡量你的体重是否健康的指标。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来说,理想的BMI在18.5到24.9之间。

然而,研究结果表明,重度肥胖(BMI在40到45之间)者患2型糖尿病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的12倍,患睡眠呼吸暂停症的风险是正常人的22倍;BMI在35到40之间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几乎是正常人的9倍,患睡眠呼吸暂停症的风险是正常人的12倍;BMI在30到35之间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几率则是正常人的5倍,患心力衰竭的风险比常人要高出70%;而BMI在25到30之间的人患以上两种疾病的风险则是正常人的两倍多。

研究结果还表明,体重增加与高血压、心率不齐和血脂异常(血液中胆固醇和其他脂肪的异常水平)等疾病均有很大关系。

据悉,BMI在40到45之间的人患心力衰竭、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几率是正常人的三倍。

最新研究显示:肥胖与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严重者会导致猝死

肥胖已成为现代人面临的一大健康问题,在过去的40年中,我国超重和肥胖人群迅速增加。在2015-2019年的调查数据预估中显示,全国6岁以下的儿童超重患病率为6.8%,肥胖患病率为3.6%;6~17岁儿童和青少年的超重患病率为11.1%,肥胖患病率为7.9%;成年人(≥ 18 岁)的超重患病率为34.3%,肥胖患病率为16.4%。

肥胖,已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肥胖的主要危害在哪呢?

肥胖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密切,尤其是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包括心源性猝死和心房颤动)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在2021年4月,美国心脏协会(AHA)发布的一项关于《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的声明中也更加证实了这其中的关系。

声明中指出,肥胖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年龄更小,患心血管疾病的比例更大,平均寿命也比正常体质量的人短。

举个例子,像心力衰竭,虽然目前很少有证据表明心力衰竭患者的体质量减轻能带来更好的主要临床结果。但减肥确实可以减轻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其他疾病状况,如睡眠呼吸暂停或糖尿病。

此外,肥胖的晚期心力衰竭患者的体质量减轻,可提高患者接受其他积极干预的可能性,如左室辅助装置植入和心脏移植等。体力活动和体能水平在减少心力衰竭的发展方面有着重要影响,无论BMI(身体质量指数)如何,保持一定体能水平的心衰患者的预后更好。

因此,对于心力衰竭的肥胖患者,应以改善体质为目标,加强身体活动和运动训练。老年肥胖人群的心力衰竭风险最大,需要制定有效的策略来维持体质量和改善功能。虽然目前有许多药物适用于减肥,但只有奥利司他治疗心力衰竭合并肥胖具有一定的疗效和安全性,像舒尔佳奥利司他,高达3个9的纯度,质量和安全性都很高。

另外,像现在高发的心源性猝死,相关研究显示,BMI每增加5个单位,患心源性猝死的风险就会增加16%。肥胖已被确定为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非缺血性原因,其中腹型肥胖与心源性猝死的相关性更高。

还有,就算是轻度肥胖,也会增加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的发生率,其机制可能与肥胖导致的左室肥厚、左室舒张功能障碍和复极化异常有关。

因此,肥胖人群一定要提高警惕!

总而言之,肥胖是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及心房颤动等心血管疾病发病的高危因素。对于健康人群,维持体质量在正常范围内,可有效减少心血管疾病患病的可能性;对于有症状的心血管疾病肥胖患者,减重是缓解疾病症状的必要手段之一。

应对肥胖化趋势,一定要先意识到肥胖问题的严重性,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可从饮食、运动、OTC药物三方面进行预防和控制,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 郭雨阳,曾庆春. 积极管理肥胖,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J/OL]. 中国全科医学:1-8[2021-12-31].

[2] GAO M,LV J,YU C,et al. Metabolically healthy obesity,transition to unhealthy metabolic status,and vascular disease in Chinese adults:a cohort study[J]. PLoS Med,2020,17(10):e1003351. DOI:10.1371/journal.pmed.1003351.

[3] AFSHIN A,FOROUZANFAR M H,REITSMA M B,et al. Health effects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195 countries over 25 years[J]. N Engl J Med,2017,377(1):13-27. DOI:10.1056/nejmoa1614362.

408斤美国胖男29岁去世!肥胖的坏处比你想象的更多

曾因参加真人秀节目《沉重人生》而广为人知的美国男子肖恩米利肯近日突然去世。他的父亲在社交媒体上证实,自己的儿子因感染进入得州一家医院治疗,于17日因并发症去世,年仅29岁。在他参加节目前,体重甚至一度飙升至900磅(约408公斤),无法站立超过30秒。值得一提的是,米利肯早前接受采访时曾提到,如果自己体重始终降不下来,恐怕活不过30岁。

肥胖在临床上诊断以体重指数(BMI)为标准,即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正常亚洲人的BMI指数在18.5~24.9之间,25~27.4之间为超重,27.5以上即为肥胖。现代医学的多项研究都表明,肥胖给人带来的严重后果,可能比你想象的更多。

肥胖是“三高”最危险的信号

II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目前认为肥胖是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从临床看,肥胖的II型糖尿病患者具有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等三高特征。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郭晓蕙表示,“在诱发糖尿病的各种复杂因素中,肥胖是最危险的信号,要防治糖尿病,就必须要控制体重。”

另一方面肥胖与高血压密切相关。在40—50岁的肥胖者中,高血压的发生几率要比非肥胖者高50%。一个中度肥胖的人,发生高血压的机会是体重正常者的5倍多,是轻度肥胖者的2倍多。

值得注意的是,腹型肥胖者比普通人更容易表现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异常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反而降低。

过度肥胖可增加患12种癌症风险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WCRF)近期出炉的一份报告显示,过度肥胖与12种癌症存在密切关联,并且肥胖在全球呈现上升趋势。

据美国合众国际社报道,这份名为《饮食、营养、运动和癌症》的报告以全球性视角对癌症与肥胖及生活方式的关联进行了为期十年的研究,此次也是研究期间发布的第三份报告。第一份和第二份报告分别发布于1997年和2007年。

最新的这份报告显示,肥胖恐会致人类患上12种癌症的风险,它们是:口腔癌、食道癌、胃癌、胰腺癌、胆囊癌、肝脏癌、结肠癌、乳腺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前列腺癌和肾脏癌。该研究还发现,在18年的随访中,近1万名女性患上了与肥胖相关的癌症。同时,肥胖与绝经后乳腺癌和肾癌的风险增加均有关。

肥胖女性更易患妇科病

很多女性朋友都被妇科病困扰,哈医大四院妇科主任韩世愈教授介绍,追溯妇科病的根源,一些妇科病可能是因为过于肥胖而导致的。

月经不调:肥胖的人体内脂肪较多,脂肪中有一种物质是可以转变为雌激素的,脂肪越多,转变的雌激素也就越多,导致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卵泡发育不好,反过来又影响卵泡合成雌激素,达不到高峰值,从而影响排卵,月经也就不正常了。

不孕不育:女性超重会影响其排卵期、受孕能力及胎儿早期发育,并且孕前女性如果是内分泌失调引起的肥胖,容易患多囊卵巢综合征,使卵泡不易成熟,影响正常排卵,造成不孕。

乳腺癌:研究发现,在绝经前,BMI与乳腺癌发病率之间并没有相关性,在绝经后,BMI与乳腺癌发病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绝经后的女性越是肥胖,罹患乳腺癌的风险性越高。

多囊卵巢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异质性的内分泌紊乱疾病,而肥胖在这种疾病中起了重大作用,如果过于肥胖,往往增加了女性患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风险性,因此控制体重极为关键。

重度肥胖可以采用手术治疗

对于一般肥胖来说,“管住嘴、迈开腿”就可以控制体重了。而对于重度肥胖,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普通外科主任张忠涛教授介绍,目前较为有效的微创解决方案有两种:一种是腹腔镜胃旁路术,一种是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其中,袖状胃切除术的原理是减少胃容量、降低刺激产生饥饿感的荷尔蒙分泌,俗称“胃变小了”;而胃旁路术是通过改变胃肠道结构、关闭大部分胃功能、减少胃空间和小肠的长度来实现的,俗称“吸收少了”。这两种解决方案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痛苦轻、恢复快,疤痕隐蔽、并发症少等特点。

相对于不接受减重治疗的患者而言,减重治疗降低肥胖者患糖尿病风险83%。减重治疗后一年平均体重降低31千克,体重降低后可以有效缓解体重对于骨骼的压力,从而缓解骨关节炎。减重治疗还可以有效解决和改善心血管疾病,70%以上的患者高血脂得到了改善,78.5%以上的患者改善了高血压症状。

参考资料:

健康时报网《世界癌症基金会:过度肥胖可增加患12种癌症风险》

健康时报《肥胖也能导致妇科病》

健康时报《重度肥胖可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