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肥胖怎么办(抗生素引起肥胖后如何减肥)
使用抗生素易导致过度肥胖
幼年暴露在抗生素环境下会增加今后过度肥胖的风险吗?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幼年时期暴露在抗生素环境下可能导致永久的消化道改变,从而增加成年后过度肥胖和代谢异常的风险。8月14日,美国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中心的lauram.cox博士及其研究团队的这项研究发表在《细胞》(cell)杂志上。
事实上,有研究曾将幼年使用抗生素同日后多种身体状况相关联。比如,去年一项调查称,小于1岁的婴儿使用抗生素,患上湿疹的风险会增加40%。另一项更新的调查表示,幼儿使用抗生素,以后会增加哮喘的风险。两项研究都提到了抗生素对于消化道益生菌的干扰,使幼儿更易于患病。无独有偶,cox和他的同事报道了一个相类似的发现:给幼年小鼠注入抗生素会改变其肠道的细菌,从而改变身体代谢机制,使其体重更容易增长。
研究人员对六组不同的老鼠模型进行了一系列超过5年的实验。其中一项实验证明,在子宫内暴露于抗生素环境下的小鼠有着更多的脂肪。研究人员将两组(抗生素组)小鼠于分娩前一周和断奶后分别暴露于低剂量青霉素中,并持续终生;第三组(对照组)小鼠则没有被注射抗生素。
结果显示,两组抗生素组小鼠都有脂肪量的增长。然而,在子宫内就开始接受青霉素的小鼠脂肪更多。cox博士说:“这显示了小鼠越早地暴露在抗生素环境下,代谢功能将会愈加受损。”而且,当小鼠都被供给高脂肪的日常饮食后,相比对照组小鼠,接受抗生素的老鼠变得更胖了。
除了体重的增加,抗生素组小鼠也有高水平的空腹胰岛素和肝的再生和解毒相关的基因改变。研究人员表示,这些效果与代谢失调的过度肥胖患者相似。
那么,小鼠体重的增加是因为被改变的消化道菌群还是抗生素?为了查明这一点,cox和他的同事提取了小鼠体内消化道细菌,经过青霉素处理后移植到3岁(相当于人类婴儿断奶的年龄)小鼠的消化道内(这些小鼠没有接触病菌和抗生素)。对照组老鼠接受的消化道菌群未经青霉素处理。
结果显示,接受青霉素处理微生物菌群的小鼠体重增加,而对照动物则没有,说明脂肪量的增长是因为被改变的消化道菌群而非抗生素。
而且,研究人员从中发现,早期的抗生素处理降低了小鼠肠道内四种可能具有保护性功能的菌群数量,例如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分节丝状菌(candidatusarthromitus)、支原体科的allobaculum属和rikenellaceae家族尚未命名的细菌。
对此,cox表示:“我们感到很兴奋,不仅是因为我们想要了解过度肥胖产生的原因,也是因为我们想要探究其解决方案。而这项研究给了我们四种保障健康有机体的候补选项,使其在抗生素治疗后得以恢复。”(王菲)
搞清楚!抗生素和孩子肥胖有毛关系?
欢迎来到娘娘说,说养娃的科学和哲学
娃爸田太医:协和医学院医学博士,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三甲医院儿童神外主任医师
娃妈周娘娘:清华大学毕业,前新华社记者,女性创业者
娘娘说:
看到一条和孩子有关的新闻,吓死了众多爸爸妈妈……于是,娘娘就有话说了。
搞清楚!抗生素和孩子肥胖有毛关系?
这两天,一条有关抗生素和儿童肥胖的新闻,大概又让很多爸妈吓了一跳——据多家媒体报道,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青年研究人员,经3年多研究发现,儿童时期抗生素暴露可能是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之一,相应成果已发表在最新一期出版的环境领域国际权威杂志《环境国际》上。
于是,爸爸妈妈们在众多媒体上看到了这样的报道标题:
《江浙沪儿童体内检出兽用抗生素:或致肥胖》
《抗生素暴露可致儿童肥胖》
《研究称江浙沪儿童肥胖可能与抗生素暴露有关》
连港媒也来凑热闹——《港媒:内地胖童多与环境含大量动物用抗生素有关》
抗生素?导致肥胖?哎西,什么鬼!谁在害我们的孩子?太可恶了!吃的喝的都只能买进口的了!还能给孩子吃什么呢……就酱紫,爸妈圈又沸腾了,又愤怒了,又手忙脚乱了,又小心翼翼了。
表慌!周娘娘我说,咱们能不能先稳一稳,看清楚再叫好伐。
随便百度或者谷歌一下就能发现,人家复旦大学的研究是说,在他们抽取的样本中,也就是500多个上海本地孩子的尿液中发现了很多种抗生素,其中兽用抗生素或主要用于动物的抗生素暴露与儿童超重或肥胖有明显的联系。研究人员也解释说,这表明主要来自食品的抗生素暴露与儿童肥胖发生风险之间正向关联。
看看上面这段文字里被我标黑标粗的那些字,表跟我说你看懂了,很多人铁定没明白。
首先,“兽用抗生素”或“主要用于动物的抗生素“,虽然是一个关于抗生素的偏正短语,但它们真的和我们平时说的抗生素不一样。平时那些新闻里人人喊打,生活中又被很多爸妈喜欢得不得了的抗生素,主要是指医用抗生素。
如果你愿意同一条新闻多看几家媒体报道,并寻根究底的话,就不难发现,复旦大学的研究人员早就出来解释过了,医用抗生素作为一种“短期高剂量暴露”的使用,和儿童的超重及肥胖之间,没有发现有意义的联系。而来自食品或环境中的抗生素暴露是“长期低剂量暴露”,因此抗生素的暴露模式,可能是影响其促进儿童脂肪生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所以,人家的研究明明说了是“兽用”,很多媒体却在标题、导语甚至正文的大多数部分都有意忽略了“兽用”二字,真是“唯恐爸妈不乱”啊。也难怪那么多爸妈都惊呼“吓死宝宝了”。
更重要的是,复旦大学的研究中说的是,兽用抗生素和儿童肥胖之间有“明显联系”、有“正向关联”(你可以再看看上面那段被我标黑的文字)。这怎么理解呢?这些词都只能说明“兽用抗生素”和孩子的肥胖之间有关系、有联系,但关系和联系不等同于因果联系,而且人家研究人员也说了,有没有因果了联系,这是下一步才研究的重点。
也就是说,未必就是兽用抗生素导致了儿童肥胖。比如说,胖妞韩梅梅是个肉食姑娘,天天吃肉,很不巧她吃的肉里含有了兽用抗生素,于是她的尿液里比检出了兽用抗生素。那么,就可能不是兽用抗生素导致了她的肥胖,而是不合理的膳食结构、不良的饮食习惯,才是让韩梅梅成为胖妞的“罪魁”。再比如说,服用某些其他药物A,或是有某种生活习惯B的孩子,体内的抗生素不容易代谢出去,而药物A或习惯B正好会导致儿童肥胖,那么“罪魁”就有可能是AB,而不是兽用抗生素了。
周娘娘是个地地道道的文科生,我虽然不能对复旦大学这份牛×研究进行准确无误的分析讲解;但是,作为从五道口男子理工学院毕业的,学过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现代生物学的文科生,作为一个北京三甲医院主任医师的太太,作为一个前媒体工作者,我还是从字里行间读出了很多更重要的信息、比吓死人的标题更重要的信息。
最后,抛开新闻不论,抛开某些媒体无底线标题党不论,抗生素的确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然而,“重视”的方法和态度真的正确吗?
一方面,我们有多少患者,一边对着抗生素滥用的新闻咬牙切齿、痛心疾首,恨不得诅咒医院医生医疗体制的祖宗十八代,一边却总觉得,排了队挂了号看来医生,那就总得开点药吃吃,弄点水挂挂,不然挂号钱不就白花了嘛。
另一方面,要整治抗生素滥用,也绝不是一刀切的“不让用”那么简单,绝不是每个医院给限额不许超那么粗暴。不同病种、不同硬件设施、不同病人情况,不同地区特点,甚至,中国独特的医患关系,这方方面面都在影响着医用抗生素的使用。
既然抗生素滥用(包括医用、兽用等抗生素)这个沉珂,不是一天积累下的,那么它的解决自然也不可能指望一蹴而就。
当“抗生素”成为了一个人人喊打的词,成为了一件要追求“政治正确”的事情时,这本身就又成了新的毛病——“抗生素”滥用的社会疾病。这才是我们,包括每一个父母们需要重视的问题。
欢迎来到娘娘说,说养娃的科学和哲学
娃爸田太医:协和医学院医学博士,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三甲医院儿童神外主任医师
娃妈周娘娘:清华大学毕业,前新华社记者,女性创业者
更多内容请关注头条号或微信号“娘娘说”(nianiashuo)
长期使用抗生素会致儿童肥胖?
复旦大学研究人员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称他们2013年在上海586名儿童的尿液中检测出21种抗生素,并称儿童肥胖可能与抗生素有关,抗生素有可能来自食物和环境。那么,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是抗生素残留,真的会致儿童肥胖吗?
□河北日报记者 张淑会
最近,复旦大学研究人员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称他们2013年在上海586名儿童的尿液中检测出21种抗生素,并称儿童肥胖可能与抗生素有关,抗生素有可能来自食物和环境。此消息一出,立即引起广泛关注。那么,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是抗生素残留,真的会致儿童肥胖吗?记者就此采访了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胆道微创外科主任医师康建省。
肥胖说到底是人体的代谢系统直接或间接出了问题
“肥胖,主要是指人的饮食能量入量多于机体消耗量,形成过剩,过剩的能量以脂肪形式储存于机体。”康建省介绍说,脂肪组织增多与遗传因素、人的摄食中枢、摄食行为等有关。
康建省解释说,在人的体内存在一种与肥胖相关的基因OB,OB基因的表达产物liptin是一种脂肪组织源激素(蛋白质),具有抑制摄食,增加能量支出,调节代谢、激素分泌、生殖、免疫和血管增生等生物学效应。同时,人的摄食还受控于一个位于下丘脑的完整的神经结构——摄食中枢,有“饥饿中枢”和“饱食中枢”之分,正常情况下,饱食中枢对饥饿中枢有抑制作用,一旦此作用出现异常,饥饿中枢的作用将明显增强,机体有强烈的饥饿感,求食欲增强,进食过多,脂肪细胞的体积随之扩大,人也就会慢慢胖起来。
根据肥胖发生的原因,肥胖可分为单纯性肥胖、继发性肥胖、药物引起的肥胖。在肥胖人群中,单纯性肥胖最常见,约占94%。除遗传因素外,这类肥胖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如过度营养,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运动等。“无论哪种肥胖,其脂肪过量的根源,说到底都是人体的代谢系统直接或间接出了问题。”对此,康建省建议,要预防肥胖,应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营养,积极锻炼,并保持充足的睡眠,调节好心理状态和情绪等。
抗生素致肥胖相关试验尚未得到广泛认同
“抗生素是临床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其问世之前患者感染的死亡率为90%以上,而问世之后患者感染的死亡率下降至10%左右。”康建省介绍说,任何药物都有双重性,抗生素也不例外。合理使用抗生素,虽可获得理想的疗效,但不一定会避免其带来的过敏反应、神经系统损害、血液系统病变等副作用。同时,如过多使用广谱抗生素,还可改变人体内正常的微生态环境,使机体失去抗真菌的能力。
那么,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是抗生素残留,到底会不会导致肥胖呢?有研究人员曾做过一项动物试验,给小鼠幼崽喂以低剂量的青霉素。经过30个星期后,这些幼鼠的体格增大了10%至15%,其肥胖程度相当于不服药同伴的2倍。该研究小组还对一批在消毒环境中长大而不携带肠道细菌的无菌小鼠,注射了取自用抗生素喂养的小鼠的肠道细菌,结果不到5个星期,这些无菌的小鼠体态比正常小鼠增大了35%,体态最肥硕的是那些出生伊始便接触抗生素的小鼠。研究认为,接触抗生素的幼童估计会像小鼠那样体重增加。
“儿童经常服用抗生素,体重有可能增加。”美国有研究人员曾对超过1.6万名年龄在3至18岁之间的儿童与青少年的健康记录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近21%的儿童在此期间收到了7次或以上的抗生素处方,到15岁时他们的体重要比未服用任何抗生素者高出1.36千克。“过多使用抗生素,可改变人体内的菌群平衡状态,损伤肠道益生菌,影响体内激素水平,让人更容易产生饥饿感,结果就使得胖人越来越多。”
“在抗生素广泛使用的今天,的确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虽然有人进行抗生素致肥胖的相关研究,但就目前来看,其研究的时间及样本量仍然较少,机制也不很清楚,尚不能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一切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康建省说,从临床观察来看,尚无因抗生素使用而引起肥胖的案例。但他还是提醒公众,不能随意给儿童使用抗生素,尤其是幼儿,如果明确有细菌感染,医生认为需要用抗生素时,当然也不应盲目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