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的书包六年级(肥胖的书籍)

红网·红视频 0
文章目录:

治“书包肥胖”要“软”“硬”兼施

5月22日上午,长沙市雨花区枫树山小学副校长陈红在路上遇见了学校合唱团的5年级学生小曹微弓着身子走路,便一把拦住她。“背弯成这样了,太不好看。书包很重啊!都放了什么?”陈红问道。陈红关注小学生书包过重现象已经很长时间了。(5月24日《中国青年报》)

“书包肥胖”相当普遍。比如,小学生的书包究竟有多重,最近,陈红在一次调研中拎了拎学生的书包亲身感受了一下。“大都有5kg左右,少数部分达到7.5kg或10kg。”又如,2016年10月24日、25日,有记者连续两天走访成都多所小学,在随机称量了28名同学的书包之后,发现一年级学生的书包,最重的竟达到了6.9公斤,最轻的也有3.2公斤,平均重量为5.1公斤。看着孩子“重如泰山”的书包,家长们也感觉无能为力。

专家认为,孩子的书包虽然是越轻越好,但是至少要尽量控制在孩子体重的15%以内。孩子们的脊柱就像是一个力学结构,需要达到平衡,如果书包太重,把孩子往后拉,孩子们的脖子只能往前伸,身体向前倾,脊柱就有被压弯的可能。颈椎属于脊柱的一部分,自然也会受到影响。研究表明,过重的书包让孩子因负荷过量而身体疲劳,如果背超重书包20分钟,脊椎将矮缩6-8毫米,还可能造成脊椎受损。过重的颈椎负担不仅造成颈椎病发病年轻化,也使颈源性疾病年轻化的趋势日渐明显,发病年龄平均提前了10-15岁。

别让书包压弯孩子的颈椎。治“书包肥胖”,要“软”“硬”兼施。

一方面要对孩子书包“硬减负”。一则扩大教室面积,在教室后部和两侧增设储物柜,让学生将音乐、科学等无课后作业的课本和文具水杯存在课桌抽屉内。二则学校购置饮水设备,供师生饮用,避免学生每天从家里带大杯水到学校。三则教育部门和出版社印刷课本和资料,最好以薄册或按课题单元分册印制,以减轻重量。四则学校提前安排好第二天的课程,告知学生哪些书必带,学生根据课程表整理书包,上什么课拿什么书,少拿纸巾、小贴画等“杂物”。五则家长挑选书包学具要注重实用性和轻便性。

另一方面也要对孩子学业“软减负”。一是学校要落实对孩子学业“减负”政策要求,少留作业。二是家长要转变教育理念,积极配合学校和教育部门“减负”工作,让孩子少上课外班,少些伏案作业。三是教育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对学校和教师及学生学业评价体系,不单纯以分数和升学率作为标准来评判,通过监督敦促学校做好相关“减负”工作,向素质教育要质量,让孩子的书包轻一些。四是社会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消灭“学历歧视”,不以“出身”论英雄。

文/曹灿辉

书包太重对孩子有啥影响?小学体育老师做研究

乔老师正在做实验。

一个个学生从校门口走出来,等在那里的家长赶紧迎上前,第一件事就是接过孩子的书包,背在自己的肩头。

这样的场景,每天发生在每一所小学的校门口。

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背书包呢?几乎每个家长的回答都是一样的:“书包太重了,孩子背着这么重的书包,看着心疼。”

家长都知道孩子的书包不轻,但很少有人会去称一称孩子的书包到底有多重。昨天,钱江晚报记者采访了杭州一位小学体育老师后,建议家长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称书包。

这位体育老师叫乔福存,是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丁蕙实验小学工作不到两年的新老师,他目前完成了一个省级课题——不同重量书包对小学生行走过程中步态和足底压力影响的研究。

在乔老师的课题中,他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学生背负的书包重量,不能超过体重的10%,否则会影响身体的正常发育。”

在校门口值周发现

学生走路姿势有点不对

乔福存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2016年来杭当了一名体育老师,他研究这个课题源于校门口的值周。

“站在校门口,看着一个个孩子走进校园,是一件很开心的事。但时间长了,我发现不少学生走路有点不正常。”乔老师对记者说,一般人走路都是直线的,但他发现一些背着比较重的书包的孩子,走起路来肩是一耸一耸的,有些学生是弓着腰的,走路就不是直线了。

体育老师的敏感性,让乔老师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他先是上网查阅了很多资料,发现不同的研究都表明,孩子长期负重会导致不可逆的不良影响,比如脊柱弯曲、高低肩、颈肩背部的肌肉酸痛等。

乔老师不满足于现有的资料,他希望有更进一步的研究和发现。“书包太重,肯定对学生的生长发育不利。那么,不同重量的书包对学生的影响到底是什么样的?什么样的书包重量可以避免对学生的生长发育产生负面影响,又能增强学生体质呢?”

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课题研究,并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据了解,丁蕙实验小学也在各班开展了正确整理和使用书包的活动。

低年级学生的书包

超重现象明显

乔老师的调查研究从240份问卷开始,他选择了不同小学的240名一到六年级的学生,先发放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几乎每个学生的书包重量都超过了他们体重的10%。

低年级小朋友的书包大多七八斤重,有些甚至达到8~10斤。“他们的书包里什么都放,有美术工具、音乐器材,上课用的书籍几乎都放在书包里,每天背来背去的。”乔老师说,一、二年级的学生还不懂得整理书包,即使学校在每间教室的后面给每个学生安排了一个杂物箱,他们也视而不见。

不过,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懂得整理书包了,学会每天把不用的书从书包里拿出来。

乔老师的课题研究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各种实验,这个过程,他整整花费了大半年时间。“我从随机选取的240人进行调查,然后剔除超重、肥胖或疾病的,选取120人纳入实验,再剔除姿态不自然、数据不能同步者,最终选出36个学生进行数据分析。”

乔老师的实验过程是这样子的:让学生背负不同重量的书包,行走在足底压力板上,反映出足底压力用力的变化,通过两台摄像机,记录出学生行走过程中的数据,通过运动学分析系统和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分析不同年龄段、性别对学生自然行走过程中身体姿态、重心稳定性的变化,并得出最后的结论。

在做这个课题的过程中,浙师大有三个研究生参与其中,实验过程中所用到的各种设备总价值300多万。这套系统曾给奥运冠军石智勇做过技术分析。

背负的书包重量

不要超过学生体重10%

不同重量的书包对学生行走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乔老师得出了这样的一些结论。

我们要先控制书包重量,这也是最重要的,建议重量控制在学生体重的10%以下。也就是说40斤的娃,最多也只能背4斤重的书包,已经有点累了。实验中发现,小学生的身高体重以及书包的重量,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阶段性的增长,8~9岁小学生的书包负担相对更重。

其次,高年级学生的书包最好用上辅助带。乔老师说,学生在背负书包时,书包带尽量放长,维持在低背负状态,这样子书包的重心维持在腰部,更有利于小学生的健康;三到六年级的学生如果使用辅助书包带更有意义,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突增期,肌肉相对力量的生长速度比较慢,如果在腰间使用书包的辅助带,有利于生长发育。

再次,学生背负比较重的书包时,穿软底的鞋子相对好一些,这样能够避免跟骨损伤。原因是,随着书包重量的增加,同样会造成人体重心不稳定性的增加,以及人体重心的摇摆,足弓的压力会增强,与地面的接触压力会增大。软底鞋要比硬底鞋更能减轻足底压力的冲量,减少跟骨损伤的风险。

当然,适当背负一定重量的书包,也是一种锻炼,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是有好处的。

小学生书包重20多斤 中小学生减负20年仍原地踏步

在广州市海珠区某小学的放学路上,经常会看到消瘦的孩子背着与身形不搭的大书包走在路上,让人禁不住为他们肩膀的重担捏一把汗。

这其中就有曹静(化名)的孩子。由于书包太重了,平时曹静都会帮忙把书包背到校门口,到了学校再让孩子背进去。“二十多斤吧,这还不是全部。”曹静说。现在她买书包的标准主要看背带质量,“基本一个学期换一个,一般都是背带断了。”

近日,中小学生的减负问题再次走入公众视野。2018年12月29日,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下称“减负30条”),对政府、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家庭多方提出30条措施,进一步明确并强化各方职责。

减负30条举措之多,被称为“史上最严减负令”。看到这纸减负令,曹静觉得熟悉,20年前,还在她是一名小学生的时候,其中的很多措施就已被公布要求执行。她继而觉得怅惘,减负已经历了整整两代人,可有些措施仍只停留在纸面上。这次减负,会有效吗?

横跨20年的减负令

“我认为现在小学生的负担比我自己读小学时的负担要重多了。我自己读中小学时,只有成绩差的学生才上辅导班,现在是成绩好的孩子上辅导班,带动中下等成绩的学生不得不上。”曹静说。

曹静读小学的20年前,学生负担重已经成了一个问题。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已成为推行素质教育中刻不容缓的问题。要切实认真加以解决。”

2000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下称“减负7条”),提出了7条举措。2013年8月,教育部又就《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下称“减负10条”)公开征求意见。蹊跷的是,减负10条在当年两次征求意见后无疾而终,未见发文正式出台。

仅从文件内容来看,减负7条和减负10条相对于近日出台的减负30条,有些条款的力度有过之无不及。

比如,减负30条提出“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家庭作业不超过60分钟”,实际上20年前的减负7条就已作出相同规定,减负10条甚至更严格,规定“一至三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

“可以说根本没有得到执行,孩子一年级时,老师每天都会在微信群里布置作业,包括给课堂练习改错、做手抄报等。”曹静说。

减负30条提出:小学一二年级每学期学校可组织1次统一考试,其他年级每学期不超过2次统一考试。

而20年前的减负7条已规定“除语文、数学外,其他课程不得组织考试”。减负10条则规定,“一至三年级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从四年级开始,除语文、数学每学期可举行1次全校统一考试外,不得安排其他任何统考。”

“孩子的语数外每单元都会考试,老师会让得满分的学生拿着奖状上讲台拍照,然后发到家长微信群。前一阵学校刚刚考完期中考,家长简直是‘如临大敌’,老师提前两周就每天布置复习作业。我的孩子语文和英语考了100分,数学考了99分,还好,高过了98分的平均分。”曹静说。

孩子升上二年级后,曹静突然发现,孩子的视力出现了问题。“学校的英语课统一使用一款APP布置家庭作业,视力下降的学生不只一两个,之后学校减少了英语作业的时间。”她说。

20年前的减负7条曾规定,任何部门、团体、机构、学校和教师不得组织小学生统一购买教材以外的教辅材料、图书、报刊和学生用品。

现在,公办学校已经成为各种教育APP争抢的市场,通过免费、与地方教委或学校合作等方式,获得用户和流量。

但经过20年,减负的武器库还是有所扩容。减负7条和减负10条主要针对中小学校作出规定,减负30条则将政府、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家庭所有学习相关方囊括在内。尤其是以营利为导向的培训机构成为靶心,2018年专项整治行动的依规登记、严禁超标培训、严禁与升学挂钩、控制培训时间等“武器”悉数入库。

要不要减负还存在争议

另一项数据也显示了20年来减负效果不彰。

2002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报告显示,相对于2000年,我国学生的速度、爆发力、力量、肺活量指标下降,超重及肥胖学生明显增多,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

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最近一次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呈现稳中向好趋势,但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继续呈现低龄化倾向,各年龄段学生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

2018年12月,湖南、江苏、山东等省公布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显示,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睡眠时间达标率均严重堪忧。

为什么20年来,减负措施频出,学生负担却越来越重?对这个问题本身,甚至都难以得出准确答案。

减负30条出台后,一位一线教师在网上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造成中小学生作业量居高不下、无法合理减负的原因,除了学生间的差异外,更主要是有用的、没用的知识点浩如烟海,题型也变化多端,这些都要求学生提高做题的熟练程度,因此‘题海战术’一直是提高成绩的不二法门。”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整治多大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现在还难以确定。他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实际上现在学生学业负担重,根本原因在于教育管理体制和评价体制。”

他认为,培养人才需要让其自然地成长。既需要发挥其内部驱动力,让他能够真正在喜欢的领域把自身潜能发挥出来,也需要外部环境的助推。然而不当的教育教学评价,往往使他没法发展起来。现在我们做的很多外在工作,就是要营造让人才能够自然成长的环境。

可以说,中小学生负担过重问题,已成为当下教育的“顽症”。但从提出的那一刻起,减负便引起了不少的争议。

在一些专家看来,减负可能会导致中国学生竞争力有所降低。中国传媒大学舆情研究所副所长何辉曾在2010年撰文表示,片面提倡“减负”,可能会让中国学生丢掉勤奋品质的同时,丧失在数理化方面的国际竞争化优势。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陆一在2017年的一篇文章中也提到,正如日本的历史教训所示,当教育真的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应试压力,却得到了缺乏求知欲和进取心、图安逸不勤奋、害怕担负责任、受不了批评、整体学力跌落的“宽松世代”。

为了打破长期的应试教育制度带来的“唯分数论”,近年来减负令在努力引导着一种全面发展、素质先行的教育观,然而在许多家长和一线教师眼里,其中描绘的场景难免有些理想化。

对于减负,曹静觉得无奈,但内心还是支持。“我们从老师那听说,有孩子在学校哭,说报班太多太累了,没时间玩”,她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我不想自己的小孩变成这样,目前只给他报了一个画画班,这是他自己要求报的。不想他太累,况且他自己也不愿意。”

但对于未来的小升初、中高考,曹静又显出了担忧和焦虑:“我们也想给孩子减负,可是别人都在学,大家都不想输在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