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0000(肥胖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0
文章目录:

肥胖症与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的关系

摘要:

文题释义:

孟德尔随机化:利用源自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数据的遗传变异作为工具变量,提供了一种估计暴露因素与结局因素之间因果效应的方法。遗传变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随机分类并在受孕时固定,作为长期稳定的暴露因素,不受环境、社会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这种方法克服了传统观察性研究固有的局限性。

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是一种以韧带及其附件骨化和钙化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主要影响老年人群,往往会引发复杂多样的并发症,在临床上很容易被忽视。诊断标准包括至少4个相邻椎体的前外侧流动性骨化,椎间盘相对保留,以及骶髂关节无强直和炎症改变。

背景: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是一种以韧带、肌腱等软组织及其附着部位的钙化和骨化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非炎症疾病,主要影响50岁以上的男性。研究表明肥胖症患者中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的发病率更高,但二者的因果关系尚不明确。

目的:旨在通过孟德尔随机化分析方法,探讨肥胖症与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之间的因果关系。

方法:研究选取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数据库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作为工具变量,包括肥胖症和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相关数据。使用双向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方法评估肥胖症与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之间的因果关系,同时进行多效性、异质性和敏感性评价。

结果与结论:孟德尔随机化分析发现肥胖症与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因果关系。逆方差加权法显示“肥胖”(OR=1.111,95%CI:1.068-1.156,P=1.598×10-7)、“肥胖,热量过剩”(OR=1.093,95%CI:1.042-1.146,P=0.000)和“肥胖,其他/不详”(OR=1.109,95%CI:1.069-1.152,P=4.908×10-8)均与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显著相关。反向孟德尔随机化分析未发现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与肥胖症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多效性、异质性和敏感性检验结果验证了孟德尔随机化分析结果的可靠性。这表明肥胖症显著增加了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的风险,但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并不是肥胖症的危险因素。

https://orcid.org/0009-0003-6596-4548(孔鹿鸣);https://orcid.org/0000-0002-9260-8261(李念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关键词: 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 肥胖症, 代谢综合征, 孟德尔随机化, 单核苷酸多态性, 工具变量, 因果关系, 工程化骨组织

引用本文:孔鹿鸣, 赵弟乾, 白文哲, 李念虎. 肥胖症与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的关系[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5, 29(17): 3705-3712.肥胖症与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的关系

骨质疏松性少肌性肥胖综合征的诊断、治疗及相关影响因素

摘要:

文题释义:

骨质疏松性少肌性肥胖:是一种复杂的全身性疾病,往往对机体的活动能力造成负面影响,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衰老或其他疾病有关,且多发生于老年群体。其包括3种反映体成分异常的症状:骨质疏松症、少肌症和肥胖。

少肌症:是一个较传统的术语,用来描述与年龄相关的肌肉质量和力量的广泛性丧失。据报道,少肌症的发生发展常伴随一些并发症的发生,如身体功能下降、障碍和生活质量差等。

背景:研究表明,骨质疏松症、少肌症和肥胖是影响骨折、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等代谢性疾病的重要影响因素。

目的:阐述骨质疏松性少肌性肥胖的患病现况、影响因素,及其对骨折、血脂异常的影响,探讨饮食和运动在预防骨质疏松性少肌性肥胖发生中的作用,为骨质疏松性少肌性肥胖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通过关键词“osteosarcopenic obesity,sarcopenic obesity,osteoporosis,sarcopenia,obesity,fracture,dyslipidemia,骨质疏松性少肌性肥胖综合征,血脂异常”检索PubMed、WANFANG DATA数据库1990年至2018年发表的相关文章,限定语言为“English”或“中文”。共纳入71篇文献进行分析探讨。

结果与结论:①骨质疏松性少肌性肥胖患病率存在显著的年龄、性别、民族或种族差异;②目前骨质疏松性少肌性肥胖的诊断虽尚未有国际统一标准,但欧洲、亚洲、美国等大洲或国家已出现相应的诊断标准;③骨质疏松性少肌性肥胖的发生发展不仅受生活、饮食习惯的影响,还受基因、细胞因子和代谢性激素等因素的作用;④骨质疏松性少肌性肥胖对骨折、血脂异常的影响远大于单纯性骨质疏松症、少肌症和肥胖对二者的作用。

ORCID: 0000-0003-1898-651X(陈兴才);0000-0001-6717-8231(孔存青)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少肌性肥胖, 骨质疏松症, 少肌症, 肥胖, 骨折, 血脂异常

文章来源: 陈兴才, 孔存青, 徐 林, 邓琼英. 骨质疏松性少肌性肥胖综合征的诊断、治疗及相关影响因素[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 24(11): 1777-1782.

肠道菌群代谢物在肥胖调控中的作用与机制

摘要:

文题释义:

肠道菌群代谢物:人类肠道内拥有数千种不同的细菌物种与宿主和谐共生,肠道菌群代谢物短链脂肪酸、胆汁酸、脂多糖、氧化三甲胺、中链脂肪酸和色氨酸衍生物等对机体的新陈代谢、肥胖和能量平衡等具有调控作用。

肠道菌群代谢物在肥胖中的调控作用:肠道菌群代谢物可作为脂质代谢的重要调节因子,可通过不同途径参与脂质合成、运输、储存和消耗等各个环节,进而在肥胖的调控中发挥关键作用。

背景:肠道菌群与宿主能量平衡和新陈代谢密切相关。肠道菌群代谢物可调控肥胖的发生发展,可成为防治肥胖新靶点。

目的:总结肠道菌群与肥胖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肠道菌群代谢物调控肥胖的具体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旨在为肥胖的防治提供参考与依据。

方法:以“Intestinal microbiota,intestinal bacteria,intestinal microbiota metabolites,short-chain fatty acids,bile acids,lipopolysaccharide,trimethylamine N-oxide,medium-chain fatty acids,tryptophan derivatives,obesity”和“肠道菌群、肠道细菌、肠道菌群代谢物、短链脂肪酸、胆汁酸、脂多糖、氧化三甲胺、中链脂肪酸、色氨酸衍生物、肥胖”为检索词,检索PubMed和中国知网数据库1990-2022年发表的相关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择88篇文献。

结果与结论:①肠道菌群与肥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如厚壁菌与拟杆菌的比值变化可作为肥胖诊断的生物标记物,并通过短双歧杆菌、乳杆菌和阿克曼氏菌等益生菌定植可延缓肥胖的发生。②肠道菌群主要以肠道菌群代谢物为介导参与对肥胖的调控,如短链脂肪酸可通过调节G蛋白偶联受体41,43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等信号通路调控脂肪生成,进而延缓肥胖的发生发展;胆汁酸可通过促进G蛋白偶联受体5和法尼醇X受体的活化,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和机体组织的能量消耗;此外,脂多糖、氧化三甲胺、中链脂肪酸和色氨酸衍生物还可通过各种信号通路广泛参与肥胖的发生发展。③同一菌群代谢物在调控肥胖具体过程中因其介导的信号通路不同,进而产生异质性作用,在高脂饮食影响下,乙酸可通过诱导副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导致食欲亢进和肝脏胰岛素抵抗,进而加速肥胖的生理病程。

https://orcid.org/0000-0002-8590-3481(杨启航)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关键词: 肠道菌群, 肥胖, 肠道菌群代谢物, 短链脂肪酸, 胆汁酸, 脂多糖, 氧化三甲胺

引用本文:杨启航, 蒲 锐, 陈子扬, 冷思逸, 宋永晶, 刘 辉, 杜光友. 肠道菌群代谢物在肥胖调控中的作用与机制[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4, 28(2): 308-314.

阅读更多请登录《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官网

肠道菌群代谢物在肥胖调控中的作用与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