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肉肥胖(牛肉容易发胖)
牛肉为什么成为运动员必须的营养物质?
牛肉含铁,铁是造血必需的矿物质。而且牛肉还含钾和蛋白质成分,这些都是运动员必须的营养物质,因为钾的水平太低就会影响肌肉的增长,所以运动员经常会以牛肉来作为他们的主食。牛肉的营养价值还有哪些?下边跟随51养生网小编一起来看一下。
牛排是优良的高蛋白食品,还含钙7毫克、铁0.9毫克、磷170毫克、维生素B10.07毫克、维生素B20.15毫克、叶酸6毫克、及少量维生素A等。营养成份易于被人体吸收。营养学家说,牛肉的营养价值居各种肉类的首位,能增长体力,补充元气。因此,每届奥运会牛肉都是运动员的必备食品。
牛肉可以为你提供更多的铁和锌——这是保持能量的宝贵元素。如牛排中富含容易吸收的铁和锌,可以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还富含叶酸,防止婴儿先天残疾。牛肉还提供亚油酸(一种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防癌和糖尿病。牛肉蛋白质所含的必须氨基酸较多。
中医认为牛肉具有补脾胃、补血养气、强筋健骨的功效,对虚弱、消渴、脾弱不运、痞积、水肿、腰膝酸软有一定得疗效。
根据最新的研究发现吃牛肉不但不会增肥而且可以减肥,这是因为牛肉中含有一种共轭亚油酸的脂肪酸,这种物质可以改善新城代谢,重新分配营养,减少脂肪沉积,增加瘦肉率,改善肉品质。香港亚历山大医院体控中心主任郑明大医生介绍说:肥胖者在吸取了共轭亚油酸后,体内脂肪油下降趋势,因为该亚油酸会促使氧化作用,还可以降低胆固醇,平衡血液中的葡萄糖的作用,因此也对人们降低患糖尿病的几率有帮助。
牛肉的营养价值有哪些,专家温馨提示很多人家不喜欢吃牛肉其实牛肉是一种非常好的营养品,不用经常偶尔吃上一顿就可以保证体内大量微量元素的存在,因而是不错的保健养生食物。
胖人要注重调气血
很多肥胖的人都对“吃”爱恨交加,一方面抵挡不住美味诱惑,另一方面又视“吃”为大敌。在他们的观念中,“吃”是导致身体肥胖,影响美观甚至健康的罪魁祸首。其实,在中医看来,这种认识有失偏颇。
中医学认为,如果一个人气血平衡,运化功能旺盛,摄入食物后,该吸收的营养物质吸收了,该排泄的排泄了,他的身体就会不胖不瘦。反之,一个人若气血虚亏,身体内能量的转化和新陈代谢功能降低,不仅会产生未代谢完的营养物质(即过剩营养物质),这些尚未代谢完的“过剩营养物质”不能被及时运走,滞留在体内,还会形成大量脂肪。所以说,气血不足才是肥胖的真正原因。
既然知道了肥胖的根源,该怎么正确减肥呢?那就是补养气血。由于肥胖人群气血虚亏,代谢能力差,堆在体内的脂肪很难排出体外。所以只有靠补益气血,加速代谢,才能将这些脂肪分解并及时运走。因此,可以选择一些既能快速健脾益气而又不会产生赘肉的食物,比如山药、薏米、芡实、红豆等,另外再搭配一些黑豆、红枣、桂圆、牛肉等补血益气的食物。也可以多补充一些补气利水的蔬菜(黄瓜、白萝卜、冬瓜、绿豆芽等)、水果及少量坚果。
这里教给大家一个深呼吸的方法:每天早晨醒来后,慢慢地做大约5次深呼吸,或者长时间用一个姿势伏案工作,肠道活动变得迟缓时,也可以做做深呼吸。注意,呼气时要吐净气体,将手放在腹部,一边吐气直至感觉腹部瘪塌下去为止;然后再将手放在腹部,用鼻孔吸气,想象着清新的空气充满了身体,直至感觉腹部鼓起来。
另外还要多做一些有氧运动,比如健步走,这样不仅提高身体消耗脂肪的能力,也可补血补气,让面色变得红润起来,使身体更有活力。平时,还可以通过睡前按摩帮助畅通气血,化解气滞,促进新陈代谢。具体方法是:每天晚上睡觉前,躺在床上,手握空拳,来回敲打自己的腰部左右两侧,用力适中,100下左右即可。这样坚持做下来,可有效“拍打掉”腰部赘肉,对便秘也有很好的辅助治疗效果。
需要提醒的是,很多人为了追求快速瘦身,青睐节食、疯狂运动,中医不提倡这样做。饿着肚子去健身房跑步练操,只会加剧气血衰败。苗条的身材不是靠“饥饿”造就的,肥胖也不是单纯通过服用几盒减肥药就能立刻见效,关键是要饮食适宜、锻炼有度,让我们体内的气血充盈,运化正常,这样才会拥有一个健康而苗条的身材。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亚健康科主任、主任医师 彭玉清)
来源: 人民网
太空会使航天员发胖?吃牛羊肉会得炭疽病?谣言
吃牛羊肉会得炭疽病;手机充满电,可延长电池寿命;买死大闸蟹吃更划算……这些说法都是真的吗?当然不是。刚刚发布的9月“科学”流言榜就辟除了这些流言。“每月科学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网信办、首都互联网协会指导,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得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技传播专业委员会、中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上海科技传播协会、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的支持。
1.吃牛羊肉会得炭疽病
流言:
炭疽病很危险,主要流行于牛、羊、鹿等食草动物,这些动物的肉还是别吃了。
真相:
牛羊等动物对炭疽芽胞杆菌易感,感染后常在短时间内发病死亡,因此病死牛、羊肉以及来源不明的肉不能食用。但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的牛、羊肉都是经过检疫的,烹饪时煮熟、煮透,可以放心食用。
炭疽是由炭疽芽胞杆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性传染病,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染很少见,人类常常通过接触患病动物的肉类、皮毛或患病动物的排出物、被排出物污染的物品而感染。但接触健康的牛、羊等动物及其肉类制品,不会导致感染炭疽。
此外,炭疽作为一种细菌性传染病是可以治疗的,青霉素是治疗的首选药物。在大多数情况下,炭疽芽胞杆菌对青霉素没有抗药性。不过,炭疽到了晚期,特别是出现全身出血症候的时候,确实很难救治。因此,炭疽病人治疗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任何延误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2.手机充满电,可延长电池寿命
流言:
手机锂离子电池循环寿命的国标要求为“不低于300次”,所以最好每次都充满,充满后用光,否则充放电次数很快就达到300次,让电池变得不耐用了。
真相:
延长手机电池寿命,并不是充、放电越完全越好,总让手机处于低电量或者满电量,反而有可能损伤电池,导致其容量减少。最佳的使用方式是:浅充浅放,缺电就充,充完就拔。
锂电池依靠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因此,电池正负极能够容纳的锂离子的数量与其容量直接相关。当对电池进行深度充放电时,其正负极材料的结构可能会出现破坏,能够容纳锂离子的空间变少,导致电池寿命的降低。
电池寿命通常用“循环寿命”来评价,即对锂离子电池进行深度充放电,其容量能够保持在80%以上的充放电循环次数。国标GB/T18287对手机中锂电池循环寿命的要求为“不低于300次”,但这不代表我们的手机电池在充放电300次后变得不耐用。
首先,循环寿命的测量中,电池容量的衰减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并不是断崖式或台阶式的;其次,对锂离子电池进行的是“深度充放电”,而在日常使用过程中,电池管理系统有对电池的保护机制,在充满后会自动断电,在电量不足时会自动关机,能够尽可能地避免深度充、放电,因此手机电池的实际寿命是高于300次的。
但我们也不能完全依赖于电池管理系统,平时就要有意识地避免低电量或者满电量。此外,长期不使用手机时,保持其有一半电量,也能有效延长其使用寿命。
3.买死大闸蟹吃更划算
流言:
活的大闸蟹很贵,买死螃蟹吃更划算。只要在大闸蟹死后迅速吃掉,就不会有事。
真相:
大闸蟹(河蟹)是中国特有的淡水产品,其体内游离氨基酸和含氮化合物含量较高,肉质比较松,为微生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大闸蟹都在淤泥中生长,生存环境适合微生物生长,这就导致鲜活大闸蟹体内、体外菌落总数基数较高。
大闸蟹死后数小时,身体里的有毒物质可能已达到使人中毒的水平。在死亡后的大闸蟹体内,组胺的增长速度很快,即使高温加热后也无法去除,这也是食用死亡大闸蟹后会导致中毒的主要原因。有人曾做过实验:大闸蟹死了之后在室温下放置3小时,体内的组胺含量从3毫克/100克增长到了6毫克/100克……误食患者可能会出现组胺中毒的情况,部分病人可出现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重症患者可出现休克、早搏等症状。
所以,如果发现买回来的大闸蟹已经死了,为了安全最好还是别吃了,除非是发现的时候刚死,然后立刻烹调。在蒸食螃蟹的时候,最好保证螃蟹在100℃以上的高温下持续蒸煮20~30分钟,这样方可彻底杀灭其体内的各种微生物。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无法准确判断大闸蟹的死亡时间,所以还是不吃为好。
4.“听书”只是被动接收信息
流言:
看书是主动学习,听书则是被动接收信息。
真相:
视觉和听觉在大脑中同样以电信号的形式编码,同样需要进行深度加工。大脑并不会区分文字和语言谁“主动”、谁“被动”。
文字以光波的形式被人眼接收,再向大脑传递神经信号,最后到达大脑皮层负责处理文字的区域进行分析和理解。声音信号由耳朵采集,到大脑后形成编码,和视觉信号处理的过程差不多——大脑对这两种信息都需要进行贮存、识别、记忆和理解。
听书的过程不但不“被动”,其实比阅读还多出了一道工序——声音的符号化。汉字其实是表音兼表意的文字,当我们听到某个陌生词汇时,第一反应往往是去想它是由哪些字组成的,然后再从大脑中提取与之相关的图像。如果需要记住这个词,我们努力去记忆的是这些字,而不是声音本身。因此,听书对大脑的要求其实更高,也更有利于培养集中注意力的习惯。
5.核技术灭蚊有辐射,不安全
流言:
科学家将核技术应用在了灭蚊上,不仅有点小题大做,而且不安全,可能造成辐射。
真相:
核辐照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已比较普遍,被证明是安全无残留的。比如在食品保鲜领域,辐照灭菌已经被广泛应用,不少食品包装上都印有“采用辐照杀菌技术”字样。
蚊子最让人头疼的特点之一就是它们强大的繁殖能力,核辐照技术灭蚊就是瞄准这一点,给雄蚊做“绝育手术”:科学家在实验室使用射线辐照破坏雄蚊的生育能力,这些不育雄蚊被释放到野外后与野生雌蚊交配,但不能正常孕育后代。采用这种方法灭蚊,对环境的污染可以忽略不计,并且不会破坏生态系统平衡。
实际上,由核技术衍变出的“昆虫辐照不育”属于无公害的生物防治新技术,不仅可以用来灭蚊,还能用在农业上防治虫害。该技术既能消灭害虫,又比使用农药更环保更安全。
6.人类Y染色体正在退化,男人将会消失
流言:
人类的Y染色体正在不断退化,Y染色体的存在可能只剩460万年,未来的世界不会有男人。
真相:
这种说法源自关于Y染色体进化的一些研究。但这种推断并不是科学家的共识,也不是全无漏洞。
之所以说“男性会消失”,是因为作为决定雄性发育的Y染色体退化速度非常快,而且还是往不断变小的方向上退化。根据一篇发表在《生殖、生育和发育》杂志的论文,Y染色体在出现时有1400多个基因,按人类Y染色体上现有的基因数目来看,如果基因丢失的速度是线性的,那么每100万年,Y染色体就会失去4.6个基因。如果按这个速率发展,那么在460万年后,人类的Y染色体也就不复存在了。这也是网上流传的男性消失时间的依据。
Y染色体在过去确实发生了很大退化,但不能简单认为Y染色体会一直退化下去,更不能说是多少年后就一定消失了。另外,Y染色体也有防止突变的自保手段,比如Y染色体上有大量的重复序列,可以用这些重复序列完成自我重组。这种自我重组的机制或许正在帮我们稳住Y染色体,减缓它退化的趋势。
此外,由于Y染色体的退化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Y染色体上的基因和功能会不断转移到其他染色体上。换句话说,物种也会演化出新的性别决定机制。
7.太空环境会使航天员发胖
流言:
三位中国航天员到达空间站后,脸庞明显变得圆润,这是因为空间站里的低气压使人“膨胀了”。此外,空间站伙食不错、运动空间少,也造成了航天员发胖。
真相:
在失重的状态下,航天员的血液将涌向大脑和上身,血液的黏稠度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面部浮肿、甚至是头部发胀的情况。伙食、运动因素不会迅速造成这类变化。
我们身体的血液、体液分布都是与地球上的重力环境相适应的,到了太空失重环境下,体内的血液和体液分布会发生变化。航天员乘火箭升空和进入太空时,会发生全身血液的再分布。当火箭点火升空的那一瞬间,航天员就会体验到非同寻常的超重感觉。在这个过程中,人体的血液和体液会往下肢转移。而实现船箭分离以后,航天员则会体验到从超重到失重的过程,整个身体的血液会一下子涌向头部。这时人体会出现强烈的不适应,就像地面上的晕车和晕船感觉。
其实,如果头部血液聚集过多,有时还会导致航天员嗅觉和味觉发生变化,甚至出现头疼、血压异常等情况。但是,只要提前有应对举措,就不会出现特别严重的情况。因此,航天员脸变圆润不是因为发胖了,而是特定环境下体内血液再分布的结果。(记者 张航)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