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中心性肥胖判断标准(中心性肥胖判断标准下列哪一个是正确的)

四川名医 0
文章目录:

身上这2处“圆”的人,基本与长寿无缘!快对照检查,超过这数值危险了

每一个追求长寿的人

大概都知道做人不能太“胖”

肥胖是个筐,有太多疾病都能往里装

从体型上来说

身上这两处太“圆”的话,就基本与长寿无缘

肚子圆滚滚—腹型肥胖

腹型肥胖,又称内脏型肥胖、中心性肥胖,即我们常说的大肚子,这种内脏脂肪肥胖比全身性肥胖对人体的危害更大。

内脏脂肪是存储在腹腔内,围绕在很多内脏器官周围的脂肪,包括肝脏、胰腺和肠等。

当肚子出现“圆滚滚”时,就说明腹部脂肪堆积很多,肚子里的器官也被大量脂肪包裹。此时,就算体重是达标的,身体可能已存在一系列疾病。

腰粗一公分,寿命减一岁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一级专家童南伟教授就曾在《名医大讲堂》上讲到腹型肥胖的影响:

大量内脏脂肪可能会把胃往上顶,从而引发胃灼热;

会挤压肺的扩张空间引起呼吸困难;

分泌各种物质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等)的发病风险。

腹型肥胖的影响还不仅于此——

√ 脂肪肝。腹部是肝、胰、胃、肠道等重要器官的集中地,内脏脂肪会影响肝脏功能,导致脂肪肝。中国医学前沿杂志曾刊登的一篇研究就指出:中心性肥胖是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最重要的因素!

√ 癌症。据奇点网报道,肚子上的赘肉会释放致癌因子,增加癌症的风险。而且,在2千万亚洲人中的调查还发现,粗腰与18种癌症风险升高有关。

√ 心脏疾病。腹部脂肪过多会造成血流量需求增加,从而加重心脏的泵血负担,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风险更大。

腹型肥胖者也更易出现不孕不育等问题。这类人生殖内分泌易出现问题,男性精子质量下降,女性体内雌激素代谢变化易导致不能诱发排卵。

3种方法,测腹型肥胖

第一种:测腰围

男性腰围 ≥ 85 厘米,女性腰围 ≥ 80 厘米,即为腹部肥胖。

但测腰围判断腹型肥胖的方法,也有局限性。

第二种:测脂肪含量

我们在说肥胖的时候,说的其实是身体里的脂肪含量。

借助仪器,CT 和磁共振是诊断腹型肥胖和身体脂肪含量最精准的方法。

第三种:肉眼看

还有一种最直观的方法:站直后低头往下看,如果肚子比“心窝子”突出,那么即使你的BMI指数在正常的范围内,你也已经达到腹型肥胖的标准。

方法你掌握了吗?快对照看看吧!

脑袋浑“圆”——警惕粗脖子

说起肥头大耳,很多人会自然想到脖子粗。脑袋肥“圆”的人往往少不了脖子粗。

除了关注体重和腰围外,你还需要关注下你的颈围。多个研究发现,脑袋肥“圆”、脖子粗的人健康问题亦太多。

脖子粗一分,疾病风险多一分

√ 颈围越大,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越大。

脖子变粗意味着血脂异常的可能性更大,要警惕冠心病。双下巴、脖子短粗都可能是心脏不健康的信号。2017年新医学期刊发布的一项研究就指出:

男性颈围在36.38~37.80cm的人群的冠心病发病风险最高。

女性颈围在33.60~35.35cm区间冠心病发病风险增加1.42倍;颈围在35.35cm以上的女性,冠心病发病风险则增加了 2.54倍。

√ 睡眠呼吸暂停,加重睡眠意外。

堆积在颈部的脂肪会造成气道活动负荷增加,从而导致并加重阻塞性睡眠窒息的发生

在呼吸科,常会加测颈围,帮助判断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风险。

√ 糖尿病。即使腰围符合标准,但如果脖子过粗,也容易使血糖偏高,糖尿病风险增加。

脖子粗的人是糖尿病的高发人群,最好定期检测血糖,以预防或尽早发现糖尿病。

糖尿病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也有密切关系。

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中阻塞性睡眠暂停综合征的患病率在60%以上。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也会通过引起交感神经兴奋、缺氧等问题导致血糖升高。

小康妹儿邀请你参加名医大讲堂~

√ 脖子粗,警惕甲亢。

脖子粗也就是甲状腺肿大,是甲亢的一个典型症状。当出现脖子前面、气管两边肿起来,而且逐渐增大,伴随体重减轻、心慌等症状时建议尽快咨询医生。

自测颈围,最好不要超过这个数

保持身体直立,双臂自然下垂,请别人帮忙用软尺测量脖子最细的地方,即第七颈椎(低头时后脖子最突出处)到喉结下方的周长。

正常人的颈围应该是男性<38cm,女性<35cm。

两个数值都超标,肥胖状态没跑了

不论哪里胖,运动都是良方。要减肥,关键还是要管住嘴,迈开腿。

肚子大的人必须少吃点,在以前吃的“量”的基础上,再少一点。

脖子较粗的人,可以每天吃点坚果,因为坚果含有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维持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浓度,辅助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动起来,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

《细胞》子刊曾发表一项研究结果:蹬自行车,减大肚腩!

Madsen教授和Helga Ellingsgaard博士团队在人体试验中证实,通过测力自行车(类似于健身房的动感单车)进行高强度间歇有氧运动,能够有效地减去腹部脂肪。

身体条件允许的小伙伴不妨试试。

大多数中老年人都有些慢性疾病,这类特殊人群的运动处方要将身体状况作为选择的参考标准,有慢性病的人不妨这样选择运动。

高血压病人选择小量和中等量有氧运动。推荐运动:散步、慢跑、太极拳、气功、游泳、骑车、健身舞等。

糖尿病结合柔韧性、有氧运动、力量训练,能更好的控制血糖。推荐运动:散步、太极拳、自编体操有氧运动消耗体内多余的脂肪;最后可做局部的力量练习,如举哑铃、仰卧起坐等。

一般来说,最适合心脏病患者的运动是步行,最好走平路,不要爬楼梯。刚开始每周运动3~5天,每天两次,逐渐增加至每天都运动。

#今日互动#

你关注自己的腰围和颈围了吗?

有超标的吗?

内容整合自健康时报、奇点网、养生中国、环球网等,特此感谢!

编辑:板栗 图片来源:123rf

点个在看鼓励小康妹儿~

白黄红黑!你是哪种“颜色”的胖子

511,我要腰! 世界防治肥胖日

5月11日是由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世界防治肥胖日。

“511”,谐音是“我要1”,最后的那个“1”代表苗条,通俗地讲就是“我要瘦”,“我要腰”。

都说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事——除了发胖。肥胖已经成为严重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我国已有超过50%的成年人和近20%的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

预防控制肥胖,迫在眉睫,今天,你努力减肥了吗?

我国居民超重肥胖超过50%

肥胖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十大慢性疾病之一,是当今社会仅次于吸烟的致死原因,也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中显示,我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超过50%。18岁及以上居民男性和女性的平均体重分别为69.6千克和59千克,与2015年发布结果相比分别增加3.4千克和1.7千克。城乡各年龄组居民超重肥胖率继续上升。

2016年,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联合美国内分泌学会建议将“肥胖”更名为“以肥胖为基础的慢性疾病”。

肥胖不仅仅是让人身材走样,更严重的是,因超重和肥胖引发的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病、代谢性疾病逐年增加且呈年轻化趋势,肥胖已成为严重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

肥胖若不及早干预、治疗,任其发展下去不但会引起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代谢性疾病,还会引起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自身免疫疾病和多种癌症等,同时还会影响到下肢关节、脊柱等,严重时会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对于女性来讲,肥胖还与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不育及妇科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45岁就跨入“胖的年龄坎”

据了解,江苏省疾控中心曾经做过统计,在江苏,18岁以上成人体重平均为61.5公斤,男性为65.8公斤,女性为58.4公斤。总体体重超重率为33.6%,总体肥胖率为11.3%,两者之和为44.9%。

进入45岁,江苏人就迈入了“胖的年龄坎”。在江苏居民的BMI(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情况曲线图中,45-59岁是BMI的最高峰“年纪段”,不管男女,而此年龄段的超重肥胖率也达到了一个最高值,接近60%。

过了这个年龄段,BMI值慢慢下降,其中,女性的BMI值一直到74岁以后才有明显的下降。

很多人觉得,人到中年更容易发胖?除了吃得多,代谢能力下降,运动量偏少也是现代人的一个“通病”。

来自江苏省疾控中心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江苏居民真正运动的其实并不多。江苏省疾控中心曾对部分15-69岁江苏居民的身体活动情况进行过调查,每日活动量来自主动锻炼的不足9%。由此可见,江苏居民主动锻炼的意识不高。

专家说,现在虽然看电视的人少了,可是每天下班后、空余时“刷手机”的时间太久了。另外,现代的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生活节奏加快,一些人已经没有时间去锻炼了。

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胖子”

目前通常是靠BMI指数判断: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

成人的BMI数值对应体重情况:消瘦:低于18.5,正常:18.5-23.9,超重:24-27.9,肥胖:28以上。

肥胖的临床分型分为腹型肥胖、周围型肥胖和混合型肥胖。

腹型肥胖:又称中心型肥胖,也是人们常说的“苹果型”身材。多余的白色脂肪主要分布于腹部,尤其是腹部、皮下、网膜和内脏器官。

我国定义腹型肥胖的最新标准为,男性腰围大于90厘米,女性腰围大于85厘米;腰围(也称“苹果型”身材)大于臀围,腰臀比=腰围/臀围:男性WHR大于0.9,女性WHR大于0.8。

中国健康营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腹型肥胖的患病率平均年增长1.1%,显著高于肥胖的增长速度。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显示,我国成人腹型肥胖患病率31.5%。腹型肥胖发生代谢综合征、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血脂异常、脑血管病的风险高于周围型肥胖和混合型肥胖者。

周围型肥胖:其多余的白色脂肪主要分布于髋部、大腿和下部躯干的皮下,也称“鸭梨型”身材,多见于女性。

混合型肥胖:兼有腹型肥胖和周围型肥胖的特征。

看看你是哪种颜色的胖子

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科的专家还有一种用颜色分类的方法:根据肥胖者的不同症状和体征,分为白、黑、黄、红四种颜色。每种颜色都有其特殊的病理变化,对应的减肥方法和治疗手段也各有不同。

白胖子(代谢正常型肥胖):皮肤白润,体型均匀,皮下脂肪增多但分布基本正常,各项代谢指标及激素分泌正常。这类胖子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科学减重以防止体重增加带来的物理性损伤,如关节炎症,心肺功能负担加重。

黄胖子(低代谢型肥胖):皮肤萎黄无弹性、无光泽;脂肪分布多以腹型肥胖为主;低代谢率、低激素水平,可伴有严重脂肪肝和其他代谢异常。精神萎靡、气血均乏。

红胖子(高代谢型肥胖):多为红胖血淤之人,血供丰富、皮肤菲薄,体表可见紫纹及毛细血管增生等;脂肪分布以内脏脂肪为主,代谢率高、激素水平偏高,易发生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

黑胖子(炎症代谢型肥胖):皮肤色素沉着(黑棘皮病多见)、皮厚肉多;脂肪肌肉均丰富;代谢率高,常伴有高胰岛素血症、高瘦素血症及高尿酸等炎症状态。

【相关】

“局部瘦身”不科学

“管住嘴,迈开腿”是健康减肥的核心六字真言。如何做到科学地“迈开腿”?有没有专门瘦腰瘦腿的局部瘦身运动?最近火热的毽子操,是不是所有人都能练习?运动医学专家一一回答减肥热点问题。

运动减肥也有科学讲究。所谓“减肥”,准确地说,应该是减脂。广东省中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杨伟毅表示,运动不仅能消耗体内脂肪和糖原,还可以改善神经与内分泌系统,调节新陈代谢,减少脂肪沉积,从而健康减肥。

怎样运动能更高效安全减脂?“一般情况下,有氧运动比无氧运动更利于减肥。”杨伟毅解释,在有氧运动初期,身体供能更多依靠燃烧糖原;而持续有氧运动时,则更多通过燃烧脂肪供能。因此一般建议运动强度保持在有氧运动最佳心率区间内,每次持续40分钟以上,更有利于减脂。而无氧运动主要消耗糖原而非脂肪,且容易造成乳酸堆积,也就是说,运动后3天内会产生延迟性肌肉疼痛的,则是进行了无氧运动的表现。

“运动减肥贵在坚持,应选择能使锻炼者感兴趣、能长久坚持的方式,配合饮食管理。”杨伟毅表示,选择具体运动方案时要视年龄、心肺功能、健康状况及肥胖程度等因素来确定。对于从不运动或体能基础较差的人,刚开始运动时,可采用低强度、多组数的方法;当心肺功能和运动能力逐渐提升,再逐步加量。比如快走与慢跑穿插进行,跳绳分为间断多组完成。

“局部减肥的方法是不存在的。”杨伟毅提醒,“运动时的卡路里消耗是全身性的,脂肪的分解也是全身性的,所以并不会练哪儿瘦哪儿。”

那么,针对特定部位的运动,意义何在?杨伟毅表示,不同的运动项目,对身体有不同意义。例如一些针对腰腹部的力量训练,属于无氧训练,虽然燃脂效率不如有氧运动高,无法让你直接减掉腰腹赘肉,但可以增强特定部位的肌肉力量,令身体线条更紧实精干。同时身体肌肉含量增加,也会增加基础代谢率,能令你的基础能量消耗增加。

不少人最近都迷上了毽子操,觉得看起来简单易学。杨伟毅表示,毽子操的动作看起来容易跟学,对腹、髋、臀、腿部等部位肌肉力量训练都有好处。不过,这其实是一种高强度间歇性运动(HIIT)。尽管燃脂效率很高,但可能更适合基础条件较好的年轻人。而且运动时间不宜过长,若简单重复某个动作时间过长,要当心因疲劳和动作僵硬带来的运动损伤风险。

综合《扬子晚报》《羊城晚报》报道

来源: 羊城晚报

欧洲提出腹型肥胖简单定义 | 腰围别超身高一半

既往证实,肥胖是多种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心血管病、癌症、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等。《柳叶刀·糖尿病和内分泌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进一步表明,肥胖与21种重要疾病有关。那么,肥胖如何定义?近期,欧洲肥胖研究协会提出了成人肥胖诊断、分期和管理的新定义,指出腰围身高比>0.5,更具有心脏代谢风险预测的优越性。

1

肥胖是多种慢性病的危险因素

《柳叶刀》杂志发表的一项由非传染性疾病风险因素协作组织与世卫组织合作进行的全球性分析研究显示,全球儿童、青少年、成人的总肥胖人数已超过10亿。一项基于全球疾病负担研究2019的分析提示,2019年,在各类代谢性疾病中,全球因肥胖死亡的人数最多,约500万人死于肥胖。《柳叶刀》杂志子刊指出,肥胖是一种慢性、终身疾病。

可见肥胖问题已经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上的一项系统综述分析表明,全身性和中心性肥胖均增加心衰风险。研究发现,体重指数每增加5,心衰风险增加42%;腰围每增加10厘米,心衰风险增加28%;腰臀比每增加0.1,心衰风险增加33%。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提到,我国儿童和成人超重与肥胖均呈快速增长趋势。2019年中国归因于高体重指数的心血管病死亡人数为54.95万,归因于高体重指数的心血管病年龄标化死亡率为38.64/10万,11.98%的心血管病死亡归因于高体重指数。

《高血压》杂志发表的文章中指出,七成原发性高血压,可归因于超重肥胖。肥胖对血压影响涉及多种机制,包括脂肪的物理性压迫、脂肪类型、脂肪分布、炎症性脂肪因子、胰岛素抵抗、遗传易感性等。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研究人员发表的一项基于英国生物样本库的研究表明,在大约70种与2型糖尿病有关的临床危险因素、新型生物标志物及遗传风险评分中,大多数对≤50岁人群的影响最大,其中肥胖的风险最高。

《柳叶刀》杂志子刊发表的一项新加坡研究发现,对于亚洲人群,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与认知功能下降存在因果关系。肥胖是认知功能降低的关键代谢危险因素。

02

腰围超身高一半属于肥胖

大量科学研究表明,肥胖不利于健康,尤其是腹型肥胖,可增加患心脑血管病的风险,从而缩短寿命。那么,如何判定一个人是否属于肥胖?此前,我们常用身体质量指数作为衡量肥胖的指标之一。但欧洲肥胖研究协会指出,肥胖的诊断与治疗基于体重质量指数是不足的,因为体重指数不能完全反映脂肪组织分布和对疾病的影响。而腹部脂肪与心脏代谢疾病的关系更密切,即使依据体重指数还不足以诊断肥胖。

基于此,新框架明确指出,腹部脂肪过多堆积提示是重要危险因素,即使是对于低体重指数也没有明显临床表现的人群。新的肥胖定义包括体重指数25~30但腹部脂肪增多以及存在身体功能或心理疾病的人群。

诊断肥胖的指标中引入腰围身高比,而非腰围,腰围身高比>0.5,也就是腰围超过身高一半,更具有心脏代谢风险预测的优越性。

之前,《英国医学杂志》在线发表的一项针对72项前瞻性队列研究252万人的Meta分析(用于比较和综合针对同一科学问题研究结果的统计学方法)就提到,腰围每增粗10厘米,死亡风险则增加11%;腰围身高比每增加0.1,死亡风险增加24%。

英国伦敦城市大学卡斯商学院所进行的一项研究也表明,对30岁左右的男性来说, 如果腰围数字超过身高的一半以上,其寿命会缩短14%。研究人员建议人们尽量将腰围控制在身高的一半以下,就是公式“腰围÷身高≤0.5”,这样有助于延长寿命。

03

慎重选用减重药物和手术

如何远离肥胖?肥胖者往往饮食质量差(如吃较多的饱和脂肪、含糖食物和超加工食品、吃新鲜水果和蔬菜较少),以及身体活动减少或久坐,这些因素都独立增加心血管病风险,也均与不良的社会经济状况有关。因此,很多指南建议人们从饮食、运动、药物等方面控制肥胖。

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等学术组织发布的《超重或肥胖人群体重管理流程的专家共识》认为,体重管理包括调整饮食、运动和心理行为,重塑生活方式,以达到改善健康状况的目的。建议减少体重≥5%~15%;少坐多动,作息规律,少吃高糖、高脂肪、高盐食物,少下馆子,不暴饮暴食,多饮水,慢饮食,饮足水,寻求家里人和社交圈支持,必要时接受专业指导;控制每日总能量的摄入;有氧+阻抗运动;增加自信,缓解压力与抑郁、焦虑情绪,提高减重效果和生活质量等。

肥胖的治疗方面,欧洲肥胖研究协会指出,药物与减重手术应严格实施循证医学标准,减重药物或手术不宜直接用于有严重疾病负担但体重指数较低的患者。

欧洲肥胖研究协会建议,尤其对于身体质量指数≥25、腰围身高比>0.5、存在临床、功能或心理障碍或并发症的患者,应考虑使用减肥药物,而不应依赖于当前的体重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