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 心跳过快(肥胖心跳过快怎么办)
心跳快更容易得心脏病!五个问题了解你的“心”
文 /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内科杨进刚 编 / 干玎竹
【搜狐健康】哈佛医学院发表在《美国医学会心脏病学杂志》的一项研究认为,静息状态下心脏跳动得越快,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就越高。研究称心脏跳动每分钟增加5次,心脏衰竭风险和死亡的风险会同步增加13%。这是为什么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内科杨进刚副主任医师为你揭秘关于心脏健康5个小知识。
杨进刚解释,临床上的确发现,心跳快的人,更容易得心血管疾病。但很难说是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并非是因为心跳快导致了心血管病。二者是相关关系,而非因果关系。心跳快的人得心血管病的多,可能是某些内在的机制发挥作用,同时导致了心跳快和心血管病。
比如,交感神经兴奋,导致了心跳快,血压高,同时心血管病风险增加。因此,心跳快是一个指标,反映了身体的健康情况。比如,肥胖和经常不锻炼的人就心跳快,这些人容易出现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病也就多。增加体育锻炼,心率就可能减慢,同时,心血管病的风险也降低了。
为什么心血管疾病越来越多?
杨进刚表示,心血管病现在已经成为“大众疾病”,可能与下面几个因素有关。
首先是人口老龄化,心血管病和癌症总体上都是年龄越大,发病的可能性越高。心血管病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需要时间。动脉粥样硬化的起病在儿童,发病在中老年。但是,以往人的寿命也就40岁左右,来不及发病就因结核、肺炎等感染性疾病去世了。现在人活的时间长了,自然心脑血管病发病就增加了。
其次,心脑血管病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病。近几十年,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高脂、高糖和高盐的饮食增加了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危险。包括肥胖、吸烟、糖尿病、运动减少、睡眠减少和压力大等因素,也使心血管病增加。
再次,心血管病不能根治,是一种慢性病。但现代治疗手段比较多,可以很好地控制。
总体而言,心脑血管病发病增加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是走向富裕社会的一个过程。美国也经历过这个过程,但现在发病率已经下降了,因为只要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以及吸烟,心脑血管病就能下降。
为什么在我国农村得心脑血管病的人也在增加?
杨进刚说,中国以前是城市心脑血管发病高于农村。但农村后来者居上,现在已经高于城市。这是社会发展所导致的。
早年,农村吃不饱穿不暖,相应的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就很低,感染性疾病多一些。城市吃的好一些,心脑血管病就相应多一些。
随着经济发展,农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吃得好了,但健康观念和保健水平没有跟上。城市居民高血压的知晓率和治疗率都远超农村。很多偏远农村居民一辈子都没有量过血压,更别提吃药了。而城市医疗资源多、就诊渠道多、报销比例也高。
当然现在中国的医保进步很大,但还有很大的地区差别。防治心脑血管病的方法有,关键得“做”,这方面,农村比城市做得要差。
年纪轻轻就得高血压,是遗传的吗?
杨进刚指出,近些年,年纪轻轻得高血压的患者越来越多。
年轻人发现高血压,首先需要除外继发性高血压,如肾上腺肿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疾病。要及时、积极治疗那些一旦解除病因,高血压就能被治愈或者明显好转的疾病。
当然,九成以上的年轻高血压患者属于原发性高血压,就是没有确切病因的高血压。年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大多存在肥胖(特别是腹型肥胖)、吸烟、大量喝酒、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等危险因素。平时也存在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不爱运动、工作压力大、脾气大、饮食不健康等。有这些危险因素的年轻高血压患者,主要考虑为原发性高血压。
很多人把年轻时得高血压归结于遗传,没错,遗传会导致高血压提早发生。但不要忽略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高血压一家人往往有同样的生活习惯:比如吃得过咸、不好运动、脾气大等。如果有高血压家族史,自己平时又不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在贪食、肥胖、运动不足、工作压力大等诱因下,很可能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所以,如果自己得了高血压,不要想当然地推卸责任,我的高血压是遗传造成的。我们应积极查找是否存在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并积极纠正,这对控制血压波动、减缓疾病进程和减少并发症发生,是有极大帮助的。
糖尿病人需要格外注意心血管的健康
杨进刚提醒,与非糖尿病人相比,糖尿病人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2倍—4倍。这是因为糖尿病本身引起的高血糖、血糖波动等因素会损伤血管。同时,2型糖尿病患者常合并其他代谢疾病,如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症等。伴随着血糖、血压、血脂等水平的升高及体重的增加,2型糖尿病并发症(如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发展速度及其危害都会显著增加。因而,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应该是综合性的,包括降血糖、降血压、调节血脂、抗血小板和控制体重等治疗措施。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心脏怦怦跳要及早就诊
陈秋雄
主讲嘉宾:
广东省中医院心血管大科主任陈秋雄教授
6月6日是中国房颤日。提起中风(脑卒中),很多人会联想到高血压、糖尿病等,但其实,还有一种心脏疾病引发的脑中风更让人猝不及防,危害也更大——那就是房颤。
与没有房颤的人群相比,房颤患者的中风发生率要增加5倍,房颤导致的中风也更凶险,许多患者落下终身残疾甚至死亡。它也因此而被称为中风背后的“隐形杀手”。房颤是什么?有什么危害?它跟中风到底是什么关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房颤患者的治疗方案有什么变化……广州日报健康有约名医微课特别推出房颤专题系列微课,请来广东省中医院心血管大科主任陈秋雄教授为大家答疑解惑。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青梅
房颤患者脑梗概率更大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临床表现为心悸、乏力、眩晕、胸闷气短、心脏跳动时快时慢等。我国30~85岁的居民中有800万房颤患者,随着老龄化加剧,房颤患者正不断增多。
目前的研究分析表明,房颤的发生来源于心脏静脉所发出的异常信号,而这些信号通过心脏结构的播散传遍心脏,就犹如错综复杂的电路输出,其中与心脏有关的中风,很大一部分与房颤相关。
“目前,大家对‘三高’等引起的中风有了较多认识,但是房颤引起的脑卒中隐匿性更大,很容易被忽视,一旦发生危害更大。”陈秋雄教授介绍,长期、持续的房颤可引起心脏扩大、心功能衰竭,甚至可导致猝死。房颤容易导致血栓淤积,一旦血栓脱落,90%会造成脑梗死。
我国每年有50万~60万人因房颤而中风,由房颤引起的脑梗死因为梗塞面积更大,致死致残率更高。数据显示,30天内死亡率可达25%,一年内死亡率高达50%。
心脏怦怦跳要引起警惕
临床统计发现,“三高”、心衰、高龄、肥胖、瓣膜病、饮酒抽烟、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熬夜等都是房颤的高危因素。陈秋雄教授介绍,具体来说,导致房颤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患有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等;
2.内分泌疾病,如甲亢等会造成房颤;
3.酸中毒、酸碱平衡失调、低钠低钾、电解质失调,或者喝酒导致的酒精性心肌病等也会导致房颤;
4.精神神经因素,这是导致房颤的重要因素,也是非常容易忽视的因素。
广东省中医院心血管大科张曈医师提醒,随着年龄的增加,房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因此中老年人要特别重视。“患者的感觉各不相同,有的患者没有症状,有的患者会感觉心脏怦怦跳,有的人出现气短、活动后呼吸困难……不管病人年纪多大,一旦出现心脏怦怦跳,就要提高警惕,及时就诊,最好做个24小时心电图,明确原因。”
房颤引起的脑中风可防可治
陈秋雄表示,房颤病人的心脏功能都会受到影响,一般只能达到正常人的70%。房颤引起的中风虽然危害大,但可以预防也可以治疗的,关键是要趁早。
首先是要搞清楚自己是哪种类型的房颤,如果一年只是发作2次则不用太担心。对于一年发作3次以上的就要引起重视,如果持续房颤超过7天的,则要很积极去干预,以免产生一系列的并发症。
陈秋雄表示,如果是瓣膜性心脏病造成的房颤先要纠正瓣膜的问题,再来处理房颤,除此之外,其他原因造成的房颤,不管是阵发性房颤还是持续性房颤,这类病人治疗上主要有三个方向:
1. 尽量用药控制,目前治疗房颤主要是靠抗凝药物,80%的患者都要使用抗凝药。
2.射频消融,帮助心脏恢复窦性心律。目前,房颤导管射频消融可最大限度地使患者恢复窦性心律(正常心律),而左心耳封堵术是目前全球预防房颤患者卒中的治疗新趋势,它能有效减少病人的病死率、致残率。
3.如果不能消融特别是持续性房颤,心房大、结构复杂的要控制心室率,让它不要心跳那么快。
另外,日常生活也要注意,包括健康饮食,规律生活,适当运动,调节心情,释放压力,戒烟戒酒。
“患有心脏疾病的病人也要运动,但是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以运动完自己感觉舒适为主,要量力而行,不能太剧烈。”
提醒:千万不要擅自停药
临床上,由房颤引发的急症虽然不是很常见,但一旦发生则危害很大,陈秋雄介绍,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血栓脱落导致脑中风,此时一定要立即拨打120,尽快把病人送到医院。
二是病人自觉气喘、呼吸困难、躺不平等类似于心衰发作的症状,此时要按照心衰来处理,及时拨打120。
三是有一部分病人在快速性房颤突然转为窦性心律的时候,会出现长间歇,就是短暂性的停跳,病人会晕厥,如果家人或同事知道患者是房颤病人,可以帮助按压心脏,或者抬高患者的脚,减少患者脑死亡的概率,同时要及时拨打120。
“不建议患者吃安宫牛黄丸、速效救心丸等,这些都没有明确的作用,还是应该赶紧拨打120。”
“我最担心的还是患者擅自停药,往往导致不可想象的恶果。”陈秋雄介绍,他曾接诊过一个70多岁的病人,患有持续性房颤多年,一直按医生指示服用抗凝药物,上月底因为出现牙龈出血,自行停止服用药物,但仅仅过了4天,就出现严重的大面积脑梗,到医院进行抢救时已无力回天。
心慌气短,心脏还总怦怦乱跳?别不当回事!这样的\u0026#34;心动\u0026#34;,后果可能很严重…
本文专家:闫凯欣,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硕士
本文审稿:李劼慧,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主任医师
“一颗心扑通扑通地乱跳!糟糕,是心动的感觉!”许多人在生活中都有过心脏怦怦跳的经历,有时哪怕只是静静地待着,也会出现乱跳的情况。于是便开始猜测,有可能是因为紧张、压力大、没睡好,或者遇到了激动的事情等等。但你有没有想过,这样心脏乱跳的情况有可能是心脏出现了问题呢?今天就来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心脏怦怦乱跳是怎么回事?
心脏跳动的起搏点是窦房结,窦房结规律地发出电信号,然后通过心房跳动泵血传导到心室,心室再把血液泵出,让血液在身体里进行循环。正常人安静时心跳每分钟60-100次,低于60次称为“心动过缓”,超过100次称为“心动过速”。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如果心房不按节律的乱跳,从“跳动”变为“乱动”,就叫房颤。这个时候,从心房传到心室的电信号也是紊乱的,心室内血液供应不足,整个心脏的功能都受影响。房颤时每分钟心跳频率可达100-200次,严重时更会超过200次。此时心脏的跳动完全没有节律,在临床上一大特点是心律绝对不齐。患者在发生房颤时,心脏怦怦乱跳,可有心跳加快,心慌气短,头晕眼花的症状,此外,心前区还可伴有疼痛。
房颤有哪些危害?
心房发生颤动的时候,心房不仅往心室内传导的电信号是乱的,而且给心室供血的效率也会下降,整个心脏的泵血功能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血栓栓塞
首先,房颤时心房不规律地乱跳,心房里的血液不能完全泵到心室里,剩余的血液就会在心房中瘀滞,形成血栓。血栓很容易随着血流脱落,进入全身血液循环中。
进入下肢静脉,就会形成下肢血管栓塞,严重时阻塞血流通过,肢体坏死,或可导致截肢;进入脑部可引起脑栓塞(脑卒中),死亡率可达63%。房颤患者脑卒中发生率是无房颤者的5-7倍。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心力衰竭
其次,发生房颤时,往往心率在100次以上,心率过快的同时心房收缩功能下降,血液泵不出去,导致外周循环血液量也减少,这会造成心脏功能衰竭,易出现疲劳和气短等心衰症状。
低灌注低血压(休克)
最后,心脏血泵不出去,外周循环血液量少,就会导致低血压、低灌注。直观的表现就是患者血压特别低,低于90/60mmHg,同时伴有休克症状。
举个例子,有位患者,因为心慌拨打救护车电话,在送去医院的路上就失去意识,浑身出冷汗,表现为休克的状态。心电图上反应是房颤,低血压休克状态正是因为快速心率导致的。于是紧急使用电复律,再联合药物,将房颤纠正了。血压回升之后,患者的全身器官也得到了良好的血供灌注,各项功能逐渐恢复。
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房颤导致的低血压低灌注休克状态是非常危险的,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后果难以想象。
哪些人需要警惕房颤?
心功能异常的人群
患有冠心病、心衰、心脏瓣膜病的人群,要格外警惕房颤的发生。冠心病、心衰患者除了要积极治疗外,还要控制相关的危险因素,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心脏瓣膜病会随着病情的进展,引起心脏瓣膜结构的变化,同时心脏泵血功能也会有变化,因此,此类疾病可根据病情,尽早考虑手术治疗方案。
有房颤危险因素的人群
房颤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饮酒,肥胖,高龄,生活不规律,脾气暴躁等。高血压患者应该在积极控制好血压的同时,遵医嘱规律口服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遇事不要慌,防止情绪激动,尽量减少血压的波动。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血糖异常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水平,肥胖人群要适当改变生活方式,增强身体素质。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不健康生活方式的蔓延,房颤的发病率还在逐年提高。
房颤的治疗和预防
治疗:
1、用药物控制心室率,同时进行抗凝治疗。
2、电复律,俗称“电击”:利用电流,强力纠正房颤,恢复正常心律。这个方法主要用于紧急情况的房颤(如心肌梗死、心律极快、低血压、心绞痛、心衰等),或是上次电复律成功,没有用药物维持而又复发的房颤。
3、导管消融:找到有异常电流信号的位置,将它消融或者烧掉,就可以把产生房颤的根源解决掉。这个方法适用于绝大多数房颤患者,创伤小,病人易于接受。
预防:
1、房颤病人生活中的注意事项包括:戒烟,限酒,保持情绪稳定,尽量避免喝茶、咖啡、可乐等含有咖啡因的饮料。
2、普通人群应适量运动,提高心肺功能,劳逸结合,规律生活。
(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