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益生菌与肥胖(益生菌肥胖儿吃了有哪些好处)

正大光明柑桔Jjv 0
文章目录:

益生菌可以减肥吗?专家:这种肥胖补充益生菌不仅减重肠道还健康

之前几期节目过后,有朋友们在留言区跟我们讨论,如何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起到辅助减重的目的?今天许教授将详细给大家讲一下如何通过补充益生菌来达到减重的效果。

专家背景基因缺陷易引发肥胖

肥胖本身它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有些单纯性肥胖,遗传因素起了很大的作用,像我们其实已经发现了不少与肥胖相关的基因,比如说OB基因,我们发现有基因缺陷的人群就容易发生肥胖,即使它能量的摄入不像其他人那么多,它出现单纯性肥胖的几率也会很大,未来发展起来基因治疗是一个更好的方法。

能量摄入超标易引发肥胖

有些肥胖人群可能基因水平是正常的,就是因为后天不良的生活方式,使能量的摄入远远大于每天能量的消耗,导致能量蓄积而引起的肥胖,其实通过我们控制饮食、合理搭配,辅助正常的运动是能够起到相对比较好的减重作用的。

肠道菌群在减重过程中的作用

那么很多肠道菌群也在我们减重过程中发挥辅助的作用,比如之前在节目里边提到过的AKK菌,它就参与人体的能量代谢。

我们调整好正常的膳食方式,使我们肠道菌群经历一个向良性转化的过程,能够帮助我们调整能量代谢的菌逐渐逐渐多起来,导致我们肥胖的菌群的数量逐渐减少,所以补充优质益生菌不但能够帮助我们减重,还能够帮助我们继续维持一个稳定的体重和健康的身体状态,不至于迅速的反弹。

益生菌的减重前景

这个领域还在继续的研究过程,但是以现在的发展速度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方面的成果一定会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

现在也有很多种益生菌的制剂,但是我们并没有发现有明确指出这种菌就是直接能够减重的,因此基本上我们找不到专门减肥的益生菌产品,因为这方面的研究很多还没有板上钉钉,但是研究在进行着,而且成果在不断的涌现出来,相信这个问题在不久的将来应该会有很好的解决的方法,到时候各位朋友们可能就能在市面上找到针对我们不同体质人群的有助于减重的这些菌的制剂了。

益生菌搭配益生元效果更好

除了益生菌我们还得关注这些菌的食物,也就是益生元,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一些可溶性的寡糖的成分,补菌的同时还要补充一些益生元,使那些有益的菌能够成气候,数量能够越来越多,它的队伍壮大了就能打败那些有害的菌,使我们的肠道菌群更加平衡,肠道微生态更加健康。

想了解更多健康知识可以在头条账号中关注“健康壹频道”,同时也欢迎大家有关于健康的相关问题在下方留言,我们会挑选其中一些问题,在日后发布内容(日常更新视频,文章)中和大家分享解决方案!

肠道益生菌与肥胖(新知)

每个人都不是孤岛,我们都生活在微生物的海洋中。

少数微生物是致病性的,多数是无害的甚至是必须的。而且,很多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发育都要仰仗于共生的微生物,它们甚至是非常亲密的合作伙伴关系。

大家都知道,基因能决定我们长成什么样,基因同样也能决定哪些微生物能和我们共生,帮助我们调节免疫系统。这些微生物一般都从我们一出生就定植在黏膜组织上,比如口腔、胃肠道、生殖道内壁等等,这些通道都是与外界相连的,微生物就会作为免疫系统的一部分,保护我们不会病从“口”入。另外,早期定植的微生物菌群可能会影响我们一生的炎症反应,比如过敏,你现在的对什么过敏就和婴儿时期定植在身上的微生物菌种有关。

维持健康的微生物菌群不是一件容易事。

饮食、疾病、用药都会使菌群失调。而以我们目前对微生物的了解只是沧海一粟。不过,科学家们已经掌握了越来越多的对我们有益的微生物(益生菌)的特性,未来的微生物菌群开发必将成为一大商机。然而,益生菌的开发有着很大的局限性。相较而言,益生元的开发则看起来更有前途一些。益生元是特殊的低聚糖,人体服用之后可以刺激消化道益生菌的生长和活化,使菌群紊乱的人恢复健康。

肠道菌群与肥胖

细心的人或许会发现,一些体重长期超标的中老年人无论怎样控制饮食还有运动,都不能像青壮年一样明显获得减肥减脂的效果。

而这个问题的解答可能就在肠道菌群

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的研究人员给比正常老鼠的脂肪多两至三倍的老鼠喂了一种被称为Akkermansia muciniphila的细菌,在不改变其饮食的情况下,它们的多余体重减少了近一半,而且其体内II型糖尿病的主要症状——胰岛素(insulin)抗体水平——也降低了。

这种细菌通常占肠道细菌的3-5%,但肥胖者体内这种细菌少。

研究显示,增加这种细菌导致肠道粘液屏障变厚,从而阻止某些物质从肠道进入血液,也改变了来自消化系统的化学信号,促使身体其他部位改变处理脂肪的方式。

肠道菌群没调好,炎症、肥胖、癌症都会来

通常来说,肥胖者肠道的内毒素含量较正常人更高一些,这些有毒物质能够引起慢性炎症,导致胰岛素过量分泌,饥饿感不容易缓解,进食量不自觉间就增加了,肠道菌群失调会进一步加大,进入一个恶性循环,肥胖就在所难免了。事实上,“肥胖和糖尿病的机理类似,只是细菌作用时间的长短、炎症引起的破坏程度不一样而已,它们都是炎症推动的慢性疾病。”赵立平表示,“肠道引起的炎症也会导致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监管能力下降,很多肿瘤细胞于是伺机发展起来。”

肠道引起的炎症会导致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监管能力下降,很多肿瘤细胞伺机发展。赵立平的一项研究在国际上最早发现,膳食结构是决定肠道菌群结构最重要的因素。高脂饲料吃得越多的动物,肠道中的有害菌群就越多。比如,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里的一种能够引起炎症的细菌增多,肥胖的症状就越严重。

为了减肥,你愿意吃翔吗?

如果肠道菌群已经严重紊乱,比如说感染上艰难梭菌,腹泻、发烧危及生命了肿么办?

在美国有超过80家医疗机构会这样给你治疗:

收集200-300g健康人的粪便,要热的,刚拉完6小时之内的。

把这些粪便溶解在500毫升的生理盐水中,充分混匀。

通过大肠镜或鼻饲管,把粪便溶液灌注到病人的肠道中。这样健康人的菌群便能在病人的肠道中生长,生活率高达80-90%。这种方法叫做粪便微生物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 (FMT)。

听起来很恶心是不是,但这种方法是在抗生素治疗复发后疗效最好的。不过,有一名接受粪便移植的病人却发现手术后不可控制地发胖了。原来,这些粪便的提供者就是一个超重的胖子,移植了胖人的粪便,改变了肠道内菌群环境,可能脂肪代谢的速率也变慢了。几乎所有接受粪便移植的病人都说术后饮食习惯改变了,可能变得更像粪便提供者了。

瘦人移植胖子的粪便会胖,那胖子移植瘦人的粪便会不会瘦呢?这点启发了麻省总医院Mass General Hospital的科学家们,2016年1月他们申请开展了一项临床试验,将体重正常的健康人的粪便冷冻制成胶囊,给超重人群服用,看看能不能改变肠道菌群,是不是会有减重效果。胖子活着真悲哀,为了减肥还要吃瘦子的翔。

我们的肠道菌群没有紊乱得那么严重,也不想吃翔,吃别的东西诱导出健康的肠道菌群是否可以?

益生元或许可以。益生元是肠道益生菌的食物,对于维持益生菌的数量和状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还会抑制致病菌的生长。

常见的益生元包括菊粉、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乳果糖和低聚阿拉伯糖等。

食物中富含的有:

对于我们人类健康来说,人体基因组只有与人体肠道微生物的基因组友好合作,才能够抵御内在以及外在的敌人。然而随着抗生素的滥用,将一些致病菌杀死的同时,也杀死了肠道中的好菌。剖腹产的滥用和儿童膳食结构的失衡,也在从根本上动摇人类肠道菌群的结构,不仅会引起肥胖,同样也会引起很多慢性疾病。通过对肠道菌群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理解慢性病问题的本质,而且可以找到解决的办法,比如用益生元调控肠道菌,从而为人类健康护航。

往期

✈✈✈

最新课程

✈✈✈

本文由“135编

最后

林烁Nathan

林烁Nathan专注于运动健康的干货知识分享,成立以来累计分享上万篇干货知识、数十场线下活动,微博粉丝达到64万,由于内容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操性,深受业内小伙伴的认可和推崇。

加入林烁Nathan ▼

益生菌再好,吃多了也不好

来源:科技日报

乳制品广告中常用“益生菌”来宣传产品的保健功效。然而,前不久《新科学家》杂志发文称,益生菌基本无益,甚至可能有害。

该文指出,益生菌在肠道内的生存状况因人而异,不存在适用于所有人的万能益生菌。接受抗生素治疗后,服用益生菌不仅不能帮助恢复和改善肠道系统,还会造成肠道微生物系统混乱。

那么,益生菌到底是什么菌?对普通人群到底有没有实质性益处?那些宣称含有益生菌的食品,以后我们是吃,还是不吃?带着这些问题,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为您探寻真相。

益生菌是肠道免疫力的“培训员”

说到菌,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是细菌,而且总习惯性地认为细菌有害。其实,要没有细菌,人是无法存活的。

细菌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益生菌(对人体健康有帮助)、致病菌(会使人体生病)、条件致病菌(俗称“墙头草”,寄居在人体一定部位,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当机体平衡状态被破坏时可引起疾病)。

“对人体有益的细菌我们叫它益生菌,它可以平衡肠道的pH值,促进体内菌群平衡,从而让身体更健康。”北京小汤山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医师赵润栓解释说,肠道掌管着人体70%以上的免疫功能。如果说肠道是免疫力的培训基地,益生菌就是培训员。“肠道菌群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各菌群间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在质和量上形成一种生态平衡。”

简单来说,益生菌是一种可以保持消化道有益菌和无益菌平衡的一种活性微生物。关于肠道微生物,有一个占位理论。也就是说,假设肠道里面有100个位置,其中50个是益生菌,另50个是致病菌。我们摄入益生菌是去抢致病菌的位置的,抢的位置越多,益生菌占比越大,致病菌致病的可能性越小。

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世界粮农组织(FAO)对益生菌做了界定:通过摄取适当的量、对食用者的身体健康能发挥有效作用的活菌。

“益生菌与我们人类的健康长寿息息相关,数千年来人们一直食用的食物,如酸奶、豆豉、纳豆、泡菜、酸菜以及红茶菌等都是益生菌食品,这些食品中有益的微生物,如酵母、乳酸杆菌、放线菌、双歧杆菌、枯草杆菌等可以在满足我们味蕾的同时,还有益于人们健康。”赵润栓进一步解释道,常见的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链球菌等等,他们与肠黏膜紧密结合,构成肠道的一道屏障,抑制条件致病菌的过度生长,以及阻挡外来致病菌的入侵;同时益生菌刺激肠黏膜分泌黏液及细胞因子,这些物质可以抵御病原菌侵入;益生菌还可以促进免疫球蛋白的分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

目前人们对细菌的认识还远远不够,迄今为止,虽然国内外很多实验已证实细菌与肥胖、过敏、炎症、多发性硬化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帕金森氏症、癌症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但确切机制并不明了。

不过,也有研究人员表示,益生菌的有效性并未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食品与药品管理局也从未给出官方认证。

菌群贵在按一定比例相互制衡

肠道菌群是人类最庞大的菌库,栖息着大约100万亿个细菌,其中包括了细菌、真菌、古菌以及原生动植物(甚至病毒)等种类众多的微生物。肠道内细菌总重量可达1—1.5公斤,把一个人的肠道里所有的细菌连接起来,长度能绕地球两周半。肠道菌群与人体是共生互利关系的统一体,又被称为人的“第二基因组”。在赵润栓看来,数量庞大的细菌足以影响一切生命活动,包括药物代谢、药物的毒性和功效、食物消化、吸收、排泄等等。

虽然肠道内细菌数量庞大,但细菌也是很脆弱的,压力、手术、药物、辐射、感染、年龄、抗生素、饮食结构都会对菌群平衡造成影响。一旦菌群出现失衡,就会引起各种不正常的表现。这时候,人们可以通过服用一些益生菌产品,或对益生菌生长有帮助的食品来重建平衡。理论上,这种做法无可厚非。但实际上,我们几乎不可能知道身体里哪些细菌需要补充,或补充多少就刚刚好,也不见得补充益生菌就一定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也不见得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的补充就完全没有好处。

关于补充益生菌的作用,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有几千项相关的研究成果发表,其中益生菌相关的临床研究数量也在逐年上升。在针对肠道调节、调节免疫、缓解过敏、抑制癌症以及女性健康等方面,都有许多积极的实验结果。虽然大多数被声称的功效仍欠缺充足的证据,但也几乎没有副作用的报道。

针对最近国外期刊的观点,赵润栓指出:“这要辨证地看。益生菌少了,通过补充益生菌,能够帮助肠道菌群重新实现菌群平衡,从而恢复身体健康,这一点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是行得通的。”

那么,为什么该期刊得出的结论不支持使用益生菌产品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段话:那些使用益生菌补充剂的观察组的肠道很快就被益生菌占领了,但其原有的健康菌群系统用了长达6个月的时间才恢复,即益生菌造成了肠道微生物系统混乱。“这段话指出了补充益生菌的不良后果,就是导致了原先肠道菌群的比例失衡。”赵润栓指出,失衡,就意味着紊乱,本来三足鼎立,现在一只脚过长,必然不能保持稳态。“因此我们可以知道,肠道的健康,贵在菌群按一定比例相互制衡,哪怕你是有益的细菌,给多了,也是不可以的,甚至是有害的。”

2岁以下婴幼儿不宜补充益生菌

那么,我们是否因此就不敢吃益生菌食品了呢?赵润栓明确表示,大可不必因噎废食!尽管理想的状态是我们知道肠道缺了什么益生菌,缺了多少,通过补充增加了多少,是否补到刚刚好,但这种理想的状态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不能因为几篇报道就全盘否定补充益生菌的价值。“而且关于细菌的认识,或许我们还很肤浅。”

赵润栓表示,国外期刊报道的研究仅由21例志愿者的数据得出的结论也未必就是真理,毕竟样本量还是很少的。与其纠结于吃了这种益生菌产品是好还是坏?不如放下这种纠结,享受一下风味酸奶带给我们的愉悦。酸奶好不好姑且不谈,但纠结的心态是一定不好的。何况,我们可以通过身体的反应来判断吃了这种产品是有利还是有弊。原先便秘的,现在好排便了,原先腹胀腹泻的,现在改善了,那就说明适当地吃点是可以的,不必纠结我补充的菌株是否合适,是否补多了,是否造成菌群失衡了。

赵润栓认为,凡事都讲究过犹不及,益生菌制品再好,也不能天天吃,多多吃,也没必要天天吃,多多吃。对于身体健康,饮食结构科学合理的人来讲,少吃或不吃益生菌制品也完全可以。“对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是不建议补充益生菌的,因其肠道菌群正处于建立期间,所谓的益生菌,可能对于肠道功能尚未健全的婴幼儿来说未必是好事。而对于年龄偏大的人来说,受年龄、疾病、药物、饮食等的影响,其肠道菌群可能存在益生菌不足的情况,则可以适当使用益生菌制品。”赵润栓如是说。(记者 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