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肥胖查激素是什么检查(儿童肥胖激素)
五岁孩子身高只有97厘米,生长激素激发试验助力诊断
为全面贯彻和落实国家健康扶贫工作精神,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第二批援东平医疗队积极开展对东平县人民医院儿科的帮扶工作。医疗队员宋薇为当地县医院首次开展生长激素激发试验检查项目,成功进行了第一例生长激素激发试验,在县人民医院儿科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据悉,东平县人民医院儿科自建院来一直未开展儿科内分泌专业诊疗,儿科内分泌患儿无法得到诊断和治疗。
近日,宋薇查房中发现,患儿实际年龄5岁,身高97.5cm,相当于3岁儿童身高,骨龄片显示骨龄2岁,核磁共振结果提示垂体体积略小。宋薇建议进行生长激素激发试验,首先空腹抽血,查生长激素,同时测肝功、肾功、甲状腺功能,然后让孩子口服左旋多巴后30min、60min分别抽血监测生长激素。此例生长激素激发试验成功的开展,标志着东平县人民医院儿科内分泌专业进入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为儿童生长发育门诊的规范化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下一步帮扶工作中,山大二院将利用人才、技术优势,为当地患儿开展儿童性早熟、儿童肥胖的诊治。
宋薇了解到,当地儿科医生对以内分泌知识了解相对少,会导致儿科内分泌患儿没有及时诊断和治疗,或发现问题但没有开展实验检查,也没有相关试验激发药物。经过积极有效和医院科室沟通后,宋薇在当地逐渐又开展了东平县人民医院第一例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激发试验、第一例糖耐量试验(OGTT)及胰岛素释放试验、第一例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激发试验(HCG试验)、第一例禁水加压素试验试验,她诊断第一例生长激素缺乏症、第一例中枢性性早熟、第一例肾性尿崩症、第一例肥胖症、第一例儿童糖尿病、第一例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综合征(turner综合征)、第一例先天性曲细精管发育不全综合征(Klinefelter综合征)等。经几个月的随访,患儿治疗效果好,填补了东平县人民医院儿科内分泌专业空白,使县医院的儿科内分泌诊治水平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为当地患儿带来福音。
帮扶期间,宋薇于每周二下午开展科室讲座,为儿科医生普及儿科内分泌相关知识,并教授技巧,帮助他们提高与儿科内分泌疾病患儿家长沟通的技巧和水平,并指导科室如何开展儿科内分泌宣传,开设儿科内分泌门诊,积极开展线上讲座。
(援东平医疗队)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3月龄女娃重19斤满月脸,含激素宝宝霜屡被曝光官方正调查
一款检测出激素的婴儿霜让一名几个月大的婴儿变“大头娃娃”。
近日,自媒体“老爸评测”发布一段视频,一款检测出激素的婴儿霜致一名几个月大的婴儿变“大头娃娃”,这引发社会关注。
据了解,视频中的婴儿“柚子”出现了过度肥胖、满月脸、发育迟缓等症状,经多次检查,问题指向孩子日常使用的“益芙灵多效特护抑菌霜”。经检测发现,该款婴儿霜含有大量强效激素。目前,有关部门已经介入调查。
3个月女娃重19斤,问题指向婴儿霜
女娃“柚子”2020年6月7日出生于连云港市某县城。出生几个月后,柚子的父母发现,孩子每月体重增长约3斤,速度惊人,除此之外,柚子身体各处还长出了密集的汗毛。
发现孩子发育异常后,父母辗转县、市医院检查,结果显示柚子身体指标与母亲奶水均正常。医生一度怀疑是父母喂养过度,便建议他们控制喂奶量,帮助孩子节食减肥。
2020年10月1日,柚子断了奶。此时这个3个月大的宝宝已重达19斤。然而,断奶后的柚子并未好转,此时的她出现发育迟缓的迹象,长着一张胖嘟嘟的“满月脸”,但面颊如两个包子,触碰硬如石头,体重也依旧在上涨。
在医生的建议下,父母停用了该款婴儿霜,柚子身体状况出现好转。
一家人继续求医,来到了南京儿童医院,5个月大的柚子经历了一周的详细检查,排除病因,检查的一系列指标依旧显示正常。医生怀疑是使用激素药膏导致的,一名医护人员告诉柚子父母,此前医院已有四例类似病例。父母注意到,柚子日常使用一款名为“益芙灵多效特护抑菌霜”的婴儿霜,该产品包装显示,其“适用于皮肤表面抑菌及日常护理”。在医生的建议下,父母停用了该款婴儿霜,柚子身体状况出现好转。
问题婴儿霜含有大量激素
“老爸评测”是一个关注健康科普与产品评测的独立团队。11月20日,接到柚子父母的求助信息后,“老爸评测”分别从线上店铺与柚子父亲手中得到了2份同款婴儿霜样本,并送往实验室检测。
检测报告显示,“益芙灵多效特护抑菌霜”含有“氯倍他索丙酸酯”达31.1mg/kg。为确保数值准确,第二次送检的样本中含同类激素数值为27.6mg/kg。
“益芙灵多效特护抑菌霜”含有“氯倍他索丙酸酯”达31.1mg/kg。
为确保数值准确,第二次送检的样本中含同类激素数值为27.6mg/kg。
“老爸评测”一名技术人员告诉南都记者,在其过往送检检测出激素的样品中,激素含量一般只有零点几左右(单位mg/kg)。
此款婴儿霜系“消”字号产品【卫生许可证号(闽)卫消证字(2017)第0010号】,根据《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第三十条规定:“消毒产品严禁使用抗生素、抗真菌药物、激素等物料。”原卫生部公告显示,消毒产品与药品有严格区别,消毒产品不是药品,没有治疗疾病的功效。
“老爸评测”技术人员介绍:“宝宝霜里添加激素见效更快,比如说孩子有湿疹、红肿,上午涂完下午就能见效。”然而,见效快的同时,激素也会对宝宝带来严重伤害。
值得注意的是,一款名为复方丙酸氯倍他索的药膏说明书中介绍,丙酸氯倍他索的不良反应包含多毛症与库欣综合征等症状。据了解,库欣综合征的主要表现为:满月脸、向心性肥胖等。这也正是柚子出现的症状。
涉事公司关闭官网,相关部门已介入
此次检测出的问题婴儿霜,系“福建欧艾婴童健康护理用品有限公司”产品(下简称“艾欧”)。天眼查显示,该公司成立于2017年,位于福建省漳州市。该公司公众号自称,公司是“秉承欧洲的行业标准,从事婴儿健康用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专业公司”。
在此之前,也曾有消费者对这家公司的婴儿霜产品提出质疑,“欧艾”曾公示一份检测报告,检测机构系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结果显示,样品“益芙灵多效特护抑菌霜”未检测出激素。
“老爸评测”的技术人员告诉南都记者,一些厂家的送检产品与实际销售产品可能存在成分差异,“厂家把没添加激素的产品送给实验室检验,自然检测不出。”他说。
据封面新闻报道,“欧艾”企业负责人1月8日否认产品存在问题,怀疑家长为吸粉炒作。南都记者1月8日下午多次拨打该公司官网公示的联系电话,并未拨通。不久后,记者再次访问该公司官网时发现,网站关闭了“产品介绍”、“联系方式”等内容。
12月22日,“老爸评测”将有关情况向福建卫健委反应,12月28日,福建卫健委正式受理。漳州市卫健委1月8日发布通报称,有关部门已介入调查,已责令该企业召回涉事产品,并对产品取样留置,联系权威检测机构进一步检测。涉事企业已暂停生产,并通知经销商对所有涉事产品下架。事件仍在进一步调查中。
屡被曝光的“激素婴儿霜”
柚子的遭遇并非个例。“老爸评测”视频下方的评论区,多位购买使用过同款婴儿霜的家长表示,自己从母婴店的推荐中得知此款产品,还有家长表示“基本在同个母婴店洗澡的宝宝都用这款产品”,其中也不乏有家长在看完视频后表示 “宝宝的脸颊硬硬的”。
实际上,一些家长正是为了避免激素,才选择了市场上号称“纯天然”的婴儿霜。一位妈妈解释道:“孩子容易得湿疹,但医生开的处方多是尤卓尔之类的激素膏,家长们一般觉得含激素的不好。有人推荐纯天然无激素的婴儿霜,用下来见效也快,很多人就上当了。”
一些婴儿霜号称纯天然却添加激素,“挂羊头卖狗肉”的做法不是第一次了。据江苏电视台2018年的报道,泗洪县的于先生为给40多天大的女儿治疗湿疹,曾购买紫娃牌紫草维肤膏,涂了不过两三个小时症状就明显好转。使用至孩子八个月大时,却发现小婴儿患上了高血糖、结石,面部也不正常,就像“充了气”一样。经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研究院检验,发现该产品中含有柚子宝宝使用的“益芙灵”同一种超强效激素——氯倍他索丙酸酯。
2019年,网络上也集中曝光过一批号称纯天然治疗湿疹的婴儿霜,经检测含有激素。自媒体丁香妈妈等机构选购了8款热销的宝宝湿疹霜,并送检至SGS(全球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检验结果显示,8款自称“纯天然”“无激素”的婴儿霜中有6款都含有激素,其中不乏多种强效及超强效激素。
1月7日,武汉协和医院小儿内分泌科医生林鸣在其微博(@小儿内分泌林医生)上表示,在他收治过的患儿中,就有因使用声称不含激素的湿疹膏而出现“满月脸”的情况。1月8日,健康科普微博@小儿外科裴医生也在其个人公众号上表示,柚子的“满月脸”正是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多所致。
儿科医生林鸣在微博上公布的类似病例。
林鸣表示,激素软膏是皮肤科常用的治疗湿疹的药物,通常会使用弱效激素(如地奈德、尤卓尔等)。在医生指导下,采用合适的强度,在合适的部位使用是很安全的。
裴洪岗也表示,婴儿皮肤薄,更易吸收外用药,如果家长在不知情的状况下长期使用含强效激素的产品,则会导致视频中孩子出现的满月脸等问题。
采写:实习生王森、李文隽 南都记者吴斌 发自北京
为多长5厘米打激素?孩子生长黄金期家长该怎么做
人均身高持续增长,身高与职场竞争力、择偶标准,乃至个人魅力指数等挂钩的错误观点也在肆意增长,一些家长产生了“身高焦虑”。医生提醒,孩子身高有客观规律,家长应避免通过注射生长激素等方式“拔苗助长”。
春季,被不少家长视作“拔高干预黄金期”,有的家长通过调整饮食、增加运动、睡眠指导等帮助孩子增高,而有的家长病急乱投医,采用注射生长激素等方法。
医生提示,临床上用于治疗矮小症的生长激素,并不适用于健康人群,甚至可能给青少年身体健康带来隐患,家长不应盲目选择。此外,网络增高偏方一般缺乏科学依据,家长应避免偏听偏信。
为多长5厘米家长想给孩子打生长激素
2022年6月,赵倩花了399元在沈阳一家成长中心购买了身高体检套餐,当时近4岁的儿子身高105厘米,被检测出骨龄比实际年龄偏大一岁。
医生告诉赵倩,她儿子可能最高只长到167厘米。“至少要长到172厘米吧。”赵倩说,为了这5厘米,她动起了给儿子打生长激素的念头,并咨询了很多医院,了解到生长激素的价格,医保报销后一年大约需要3万元~8万元。
为了让孩子长高,从2019年开始,李文琦就在家里的冰柜长年冷冻着10升左右的猪骨和牛骨浓汤。“一次买三四十斤的大骨头熬制成汤,煮饺子、下面条、炖菜都会放一大勺”。
“吃腻了也要硬吃,长个的黄金期很短暂,一定要补上去。”李文琦说,除了食补,家里还贴着“摸高器”,她会每晚督促两个儿子各跳跃摸高100下。此前,她还让儿子练过睡前盘腿。“据说可以通经络、促生长”。
记者采访发现,还有家长听信网络偏方,通过“贴黄豆”“共振法”等催长。
沈阳一家三甲医院儿科医生徐浩告诉记者,他在互联网医疗平台看诊3年,每年春季被问及最多的问题就是:“我家孩子能长到多高,需要打生长激素干预成长吗?”
“肥胖可以减肥,五官可以调整,唯独身高,想改变很难。”徐浩指出,网络偏方一般缺乏科学依据,家长要避免偏听偏信。
多重原因导致家长“身高焦虑”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与2014年相比,2019年全国7岁~22岁各个年龄组男女生身高指标均呈现上升趋势。然而,数据的增长仍赶不走家长们的“身高焦虑”。
从事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的心理咨询师王冠表示,近年来,我国人均身高持续增长,但是,身高与职场竞争力、择偶标准,乃至个人魅力指数等挂钩的错误观点也在增长。
赵倩直言,她之所以执着于儿子的身高,原因在于自己经历过的身高歧视。“初中时成绩最好的同学可以当升旗手,可她因为个子矮被换下来了,求职时因身高不足160厘米,被服务行业企业多次拒绝,被说‘没气质’,相亲时因身高不足被拒绝,久而久之成为了一种心病。”
记者发现,在电商平台上,一些商家也不断制造“身高焦虑”,“小个子勿拍”“大长腿必看”……还有商家推荐帮助儿童增高的保健药品,以及青少年增高训练课程。
王冠认为,现实生活中,个人魅力受学识眼界、健康体魄、气质态度、生活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不只身高一项。焦虑的家长要冷静下来思考,不能为了增高几厘米而放弃对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
生长激素药物介入可能暗藏健康风险
徐浩表示,相似环境下,同种族、同性别、同年龄患者身高低于正常人群平均身高两个标准差以上或第三百分位以下,才能被诊断为矮小症。部分儿童由于先天遗传或患有骨病、心脏病、哮喘等疾病导致矮小,这类不属于医学上生长激素药物的适应症范畴。
他还提醒道,生长激素药物的介入可能带来包括内分泌紊乱、股骨头滑脱、脊柱侧弯等健康风险。
“适时观察孩子的身体变化,带孩子到正规医疗机构测骨龄,这种行为是值得鼓励的,但是应该理性对待孩子身高,以正确的方式进行干预,例如,引导孩子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饮食上注重营养均衡,同时多进行户外运动。”徐浩说。
王冠认为,应纠正商业陷阱营造的价值偏差,营造多元化的审美氛围。“当社会对身高的审美出现偏差,并引发不合理现象时,需要通过法律进行纠偏,例如,用人单位对男女求职身高设限等现象出台规范细则。”
徐浩说,一个人的身材长多高是有客观规律的,家长不要“拔苗助长”,也不要给孩子灌输越高越好的错误理念,而是营造一个愉快轻松的生活环境,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来源: 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