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肥胖(因为肥胖遭到同学嘲笑英语作文)
研究报告:全球有数亿人因为肥胖而营养不良
【环球网综合报道】据新加坡《联合早报》6月15日报道,全球营养报告组织发布的2016年报告指出,肥胖及饥荒同时令全球营养不良现象加剧。全球44%国家的营养不良及肥胖数字都“十分严重”。
全球营养报告组织在129个国家展开研究,发现全球三个人当中,就有一个营养不良。研究专家指出,营养不良现已变成一种“新常态”。
报告的作者指出,全球肥胖现象越来越严重,这是对全球的“惊人挑战”,每个地区、每个国家都有此现象。
报告指出,有数以亿计的人因为肥胖问题而营养不良。他们血液内的糖份、盐份及胆固醇含量都太高。
研究的联合领导人科琳娜•霍克斯(Corinna Hawkes)说,报告重新定义了营养不良。“营养不良就是营养欠佳——任何人没有摄取足够营养就是营养不良。”她还说:“营养不良的后果可以是人变得太瘦,或生长速度缓慢……也可以过重,或者血糖过高导致的糖尿病。”
报告显示,在减低体重不足儿童的数字方面,不少国家进度良好。不过,很少国家在处理肥胖及相关疾病方面取得成绩。五岁以下的儿童中,过重的与过轻者的数目近乎一样。
另一名领导研究的学者劳伦斯•哈达德(Lawrence Haddad)说:“我们身处的世界里,营养不良现已成为常见现象……这样的世界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报告作者呼吁各国投入更多金钱及政治承诺去处理营养不良的问题。报告指,每向营养项目投入1美元,就会得到16美元的回报。(实习编辑:彭思宇 审核:谭利娅)
全球每年280万人“胖死”!胖是“传染病” 肥起来要命
网络配图
2017年《柳叶刀》发表的关于全球成年人体重调查的报告显示:中国肥胖人口已达9000万,占比超美国达到世界第一,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
如今减重作为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人们的诉求早已不仅来自于求美之心,同样伴随着许多因肥胖引起的健康问题,肥胖是基础的慢性疾病。世卫组织发出警告:超重和肥胖是全球引起死亡的第五大风验,全球每年“胖死”的人至少280万。肥胖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科学减重刻不容缓。
10月11日是世界肥胖联盟确定的四届“世界肥胖日”,为提高国人对于肥胖问题的重视程度,帮助更多胖友找到合适有效减重方式,友谊医院举办了关于肥胖的科普教育活动。
胖就是病,肥起来真要命
关于胖瘦,有种说法非常流行:“瘦”字是病字头,“胖”字没有病字头,所以瘦是病,而胖不是病。专家指出,这种说法是错的,友谊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洪旭对记者说,广义地说,“胖”不仅是“流行病”,也是“传染病”,理念可以感染,习惯行为是有记忆的,所以胖人往往愿意和胖人在一起。
超重和肥胖已经成为全球死亡率和慢性病病发率持续增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大大提高了成年人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风险。与肥胖相关联的疾病数不胜数,胖死绝非空穴来风,目前因肥胖所引起的疾病有五大类,其中三种都有致死的风险。
友谊医晥副院长张忠涛教授介绍:“肥胖引起的常见疾病第一类是二型糖尿病,对于肥胖者来说,二型糖尿病的患病率为非肥胖者的5倍,即使是轻度的肥胖者也可引起二型糖尿病。糖尿病作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会引起冠心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及神经病变等并发症,而这些并发症会造成患者致死、致残;第二类是高血压,肥胖患者同时常伴有高血压,其发展可导致患者心脏病和肾脏衰竭,增加猝死发生率;第三类,多余体重和体内脂肪增加是发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时间的呼吸暂停易引发猝死。”
我国传统观念认为肥胖是“富态”而非疾病,因此肥胖人群极少主动到医院就诊,而更倾向通过控制饮食、勤加锻炼和药物治疗来缓解肥胖,但其实这是一种误区,肥胖本身就是一种病症,张忠涛教授还表示:“肥胖在临床上诊断是以体重指数(BMI)为标准,即体重(千克)除身高(米)的平方。就亚洲地区人群的体质及其与肥胖相关疾病的特点而言,正常人的BMI指数是在18.5~24.9之间,25~27.4之间为超重,27.5以上即为肥胖,目前中国肥胖人口已达9000万,根据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发布的《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显示,北京肥胖率为25.9%,居全国首位。”
传统减重方式复胖率高达90%以上
传统的减重方式五花八门,大致可分为控制饮食、运动、减肥药和减肥产品,但这些传统手段的复胖率高达90%以上,不但容易越减越重,而且对于超重人群来说,盲目运动反而容易加重关节负担,带来其他健康问题。洪旭主任表示:“对于女性而言,肥胖病患者常受到月经失调、不孕症、多囊卵巢综合症等困扰,多数表现为周期素乱、月经量、色、质异常,伴随腹痛等。同时,肥胖对承重关节等部位疼痛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事实上,轻中度的肥胖人群,饮食和运动结合,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管住嘴、迈开腿是最佳的减重措施;但对于BMI大于27.5的肥胖病人而言,医疗手段才能带来减重希望,患者应及时到三甲医院就诊,洪旭呼吁:“目前许多肥胖病患未能得到医学治疗,希望能够大力推广和普及,让中重度肥胖患者能走进医院。”此外,他还指出,科学治疗肥胖应该因人而异,因此需要医院推进多学科合作,个性化解决肥胖患者的其他健康问题。
超重和肥胖者需要科学治疗手段
对于超重和肥胖患者而言,科学的治疗手段能够带来有效的治疗效果。张忠涛教授指出:“相比不接受减重治疗的患者,减重治疗降低肥胖者患糖尿病风险达83%。减重治疗后一年平均体重降低31公斤,体重降低后可以有效缓解体重对于骨骼的压力,从而缓解骨关节炎,减重治疗还可以有效解决和改善心血管疾病,70%以上的患者高血脂得到了改善,78.5%以上的患者改善了高血压症状,对于合并肥胖的多囊卵巢综合征而言,减重治疗是最为有效的治疗选择之一。此外,减重治疗还可迅速减少下尿路症状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加强减重治疗可以有效减低肥胖病人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
活动现场,有不少群众来测试BMI和血糖,也有术后的患者现场交流经验。“手术过程很顺利,也只是住几天院就回家了,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现在恢复也正常,体重逐渐往正常的趋势走,是挺神奇的。”一位患者兴奋地表示。
对于很多患者关注的安全问题,张忠涛教授表示:“这些都是成熟的微创解决方案,例如胃旁路术减重及控制血糖效果明显,是美国最常见和最成功的联合减重与糖尿病手段,而袖状胃切除术不改变胃肠道的生理状态,不干扰食物的正常消化及吸收,是目前欧洲被广泛采用的减肥术式。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些解决方案的安全性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优势更为明显。”
(来源:工人日报)
新研究显示肥胖可能会引发抑郁
新华社伦敦11月13日电(记者张家伟)此前有研究发现,肥胖人群更容易抑郁,但并不清楚是肥胖本身导致抑郁还是肥胖引起的其他健康问题导致了抑郁。英国埃克塞特大学13日发布的一项新研究说,如果体重超重,即便没有引发其他健康问题,也可能会导致抑郁。
埃克塞特大学和南澳大利亚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利用基因研究方法,分析了英国生物医学库中超过4.8万名抑郁症患者和另外近30万名对照组人群的数据,旨在证明身体质量指数(BMI)较高与抑郁之间的关系。相关报告已刊登在英国《国际流行病学杂志》上。
身体质量指数是衡量胖瘦的一种常用标准,计算方法是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通常认为的正常值在20至25之间,超过25为超重,30以上则属肥胖。
研究人员发现,如果身体质量指数较高,不管有没有因为肥胖引起其他健康问题,都更容易导致抑郁,并且这种现象对女性影响更大。
研究人员进一步通过另一个大型队列研究来验证这一结果,得出了基本一致的结论。
报告作者之一、埃克塞特大学的杰西·蒂雷尔博士说,这项研究显示肥胖带来的心理影响可能会导致抑郁,而不是肥胖引起的其他健康问题导致这一症状,这有助于帮助找出缓解抑郁症状的方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