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测量公式(肥胖测算方法)

环球网 0
文章目录:

肥胖计算公式来了:体重kg÷身高m²\u0026gt;25,你就是胖子!

据调查,中国平均肥胖率达12%左右,肥胖总人数高居世界第一,其中北京肥胖率高达25.9%,为全国首胖。二胖河北肥胖率为22.2%,且女性肥胖率高于男性。

如何判断体型是肥胖呢?一起来了解!

肥胖计算公式

通常以体质指数(BMI)用于判断人体超重/肥胖与否及程度。

肥胖计算公式=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BMI在18.5~24.9时属正常范围,BMI大于25为超重,BMI大于30为肥胖;在我国,通常认为BMI大于24即为超重,大于28为肥胖。

例如:身高1.6米,体重60千克的成人,BMI的计算如下:60(1.6╳1.6)=23.4,即BMI是23.4 kg/m2,体重正常。

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0.1%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显示,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比2002年上升了7.3和4.8个百分点,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9.6%,肥胖率为6.4%,比2002年上升了5.1和4.3个百分点。

常见身体活动强度和能量消耗表

肥胖计算公式来了,大于这个数的就是胖子?

吃完睡,睡完吃的过年模式结束了,

过年胖三斤的预言又一次在朋友圈得到了验证……

不就是吃得多了一点吗?

不就是运动少了一点吗?

不就是睡得长了一点吗?

天啊,你能不能告诉我

我这体重是不是已经超出天际了?

那如何判断你究竟是不是

已经跻身胖子队列,

央视财经《中国财经报道》最新一期节目中,

给出了肥胖计算公式

就是用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

得出的数字再平方,

结果是25以上的,都是胖子。

节目中还指出,中国平均肥胖率达12%左右,肥胖总人数高居世界第一,其中北京肥胖率高达25.9%,为全国首胖。二胖河北肥胖率为22.2%,且女性肥胖率高于男性。1985年,中国城市男性平均腰围是63.5厘米,而现已接近76.2厘米,腰围膨胀度在15%以上。

没想到,节目一出,

立刻被网友打脸了。

有网友指出,

节目播放的这个肥胖计算是错的。

而且25只能算超重,

还够不上肥胖级别。

正确的计算公式是

BMI = 体重/ 身高²(体重单位:千克;身高单位:米)。

例如身高1.65米,体重55千克的女性,

BMI=55/1.65²=20.2

担心自己过度肥胖的赶紧来算算吧~

晨报君刚刚逃过一劫

对此,转载了该视频的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也出面认错。

不过,公式虽然出错了,

但是长在你身上的肉究竟多不多,

你自己还心里没点数吗?

据说好女友的标准是比男友轻40斤,

你达到了吗?

按正确的肥胖计算公式算了一下,

不少网友欣喜地发现,

自己原来还是瘦子一枚啊!

虽然还没到过度肥胖的程度,

但假期给你留下的一身赘肉,

脸上的痘、

嘴里的溃疡、

难受的腹胀和便秘,

你可不能再视若无睹了!

是时候给油腻的肠道“洗个澡”了。

年后这样吃最“刮油”

油腻食物吃多了,来碗杂粮饭

假日里美食不断,很难控制摄入食物的种类和数量,吃进去大量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

建议:

主食换成薯类。节后的主食可以换成玉米、燕麦等粗粮和山药、地瓜等,它们富含膳食纤维,可促进肠胃蠕动。

增加每餐中蔬菜的比重。每餐只吃一个是鱼类肉类荤菜的主菜,配一个蛋类菜或豆制品,其他都可以是蔬菜。炒菜不超过两个,其他菜尽量选择蒸、煮、炖、凉拌。

多吃不动发胖了,三餐调时间

节日里,不仅暴饮暴食是常事,吃饭还很难按时按点,饮食习惯完全被打乱了。

建议:

每顿饭都定时吃,三餐吃的量比率应为3∶4∶3,如果中间饿了,吃点坚果或喝杯酸奶。

尽量在家自己做饭吃,减少在外就餐的机会。

胡吃海塞上火了,吃新鲜果蔬

很多人过完年,都会口舌生疮、牙龈出血、嘴角起泡……身体冒“火气”。

建议:

吃多了过烫的食物,如火锅、热汤等,再加上酒的刺激,容易引发咽部黏膜充血、吞咽有异物感,这时应避免吃太烫的食物,酒也要先停停。

经过加工的瓜子、干果等零食又干又咸,不仅可能划伤口腔黏膜,还易造成炎症,吃此类食物时尽量选原味的,并控制每次吃的量。

聚餐时大鱼大肉吃得多,蔬菜水果吃得少,会造成牙龈、黏膜出血,节后可多补充新鲜水果。

吃多了辛辣食物、油炸食品导致的上火,通常会起痘痘、拉肚子、肛门有烧灼感等,节后要调整为清淡饮食。

其实,没几个人是天生细腰长腿,

怎样的生活习惯造就怎样的身材,

减肥的原理无非是管住嘴、迈开腿。

行了

快说出你春节胖了几斤

让我们都开心一下

来源:潇湘晨报

肥胖的测量标准有很多,这两个简单计算体脂公式,你可以试一试

大家都知道,目前肥胖的人群越来越多,究其原因可以看以前文章,在这不在赘述。总之,原因复杂,主要是遗传、环境、饮食、生活方式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两个有趣的体脂比例的计算公式(只针对成年人),有兴趣的可以自己计算一下,看是否靠谱。如果家里有体脂秤,可以和体脂秤的结果做个比较。其实,不同的方式,测量的结果也不一样,有些体脂秤的结果是否可靠也很难说。如果想准确了解体内脂肪的多少,全身的核磁的检查比较准确些,但不常规做,也比较昂贵,也没有太多的必要。如果有一个简单的方式就可以了解脂肪的比例,那还是很值得期待的,即使是不是那么准确,至少可以做个参考。

我们知道,肥胖的危害主要还是在体内脂肪的增多,特别是内脏脂肪。肥胖症(obesity)公认的定义是体内贮积的脂肪量超过理想体重20%以上,并不是指实际体重超过理想体重20%以上。因此,也有些人认为应该以身体脂肪百分比来定义肥胖,具体标准如下:男性:肥胖体内脂肪百分比大于25%,其中21-25%为临界点;女性:肥胖体内脂肪百分比超过33%,其中31-33%处于临界水平。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要获得身体脂肪的比例并不简单,需要通过特殊的仪器来测量。目前,用来测量体内脂肪含量的方法也比较多,且复杂,价格昂贵,如有生物电阻抗测定法, 此方法是根据测定生物电阻抗来测量人体脂肪。双能X线吸收法;通过X射方法,具有放射损伤;还有B超法、CT法和MRI等方法,都不简单,要有一定的仪器和设备。

所以,目前临床上我们采用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来作为超重/肥胖的诊断标准,它便于推广,即体重指数(BMI);

大家对体重指数应该有所了解,它是一个计算公式,具体为: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的平方。目前肥胖标准还不完全统一,不同人种和国家诊断超重/肥胖的标准不一样。我主要以中国指南的标准给大家介绍。如果BMI在18.5~23.9之间为正常;24.0~27.9之间为超重,大于28.0的则为肥胖(女性比男男性范围小1)。虽然这个方法诊断肥胖简单,但是它具有先天的缺陷,也常受到大家的诟病。因为,很多体重指数高的人不一定肥胖,他们的体内脂肪不一定多。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健美运动员,通常体重指数高,但并不肥胖,因为他们体内主要是肌肉,而不是脂肪。所以,体重指数和脂肪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对于正常普通人群,体重指数和脂肪还是具有很好的相关性,所以体重指数用的比较多。

脂肪一般分为两大类: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而真正对人体有害的是内脏脂肪。所以,大家又提出一个概念—腰围或者说腰臀比,以腰围来评价肥胖和疾病的相关性。多大的腰围我们就认为肥胖,对人体具有危害,各国也不一样。仍然,以中国的标准给大家介绍,通常认为男性腰围大于90cm,女性腰围大于85cm,就属于腹型肥胖,也就是说肥胖相关的疾病风险就明显升高了。

目前,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腰围和BMI,认为这两个指标都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有些人认为腰围的影响可能更多。因为,人们发现对于BMI相同,人群腰围的变化是相当大的。而BMI一定的情况下,腰围较高的成年人的不良健康风险增加更明显。

肥胖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可以影响全身各个系统;

如呼吸系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可易诱发呼吸道感染,增加支气管哮喘的发生率;消化系统:胆囊疾病(胆囊炎,胆石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脂肪肝和反流性食管炎;心血管系统:冠状动脉硬化性疾病,原发性高血压,肺心病,肺动脉高压等;神经系统:中风,特发性颅内高压;产科和围产期:妊娠相关的高血压,巨大儿和难产;代谢性疾病:2型糖尿病,糖尿病前期,代谢综合征和血脂异常;生殖系统疾病:不孕不育,多囊卵巢,男性性腺功能低下;肿瘤的发病率升高,特别是消化系统肿瘤;其它一些肿瘤的发病率也会增加,如子宫内膜癌(绝经前),前列腺癌,乳腺癌,肾癌等;甚至精神疾病。

下面进入正题,上面两种评价方法并不是直接评价脂肪量。有没有什么简单的方法来了解体内的脂肪量呢?科学家们通过一些研究设计出来两个计算公式来计算体内的脂肪含量或者说比例,一个是基于体重指数,另一个是基于腰围;

身体脂肪%

公式一:1.2 × BMI 0.23 ×年龄-10.8 ×性别-5.4

· (男=1 女=0 基于BMI )

公式二:64 −20×身高/腰围(米) 12×性别

· (男=0 女=1 基于身高腰围)

一般用的比较多的是基于BMI来计算体脂比例。但是,最新的一项研究认为基于身高与腰围比的相对脂肪质量比体重指数(BMI)能更好地预测全身脂肪百分比。该研究使用了来自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NHANES)的数据,开发出模型,同时通过双能X射线吸收法(DXA)测量了全身脂肪的百分比。他们考虑了350多种人体测量指标,得出简单人体测量线性方程式,来估算人体全身脂肪百分比。这两种计算方法是否适合中国人群,我觉得有待进一步验证,因为这两个公式计算的结果也不一样,有些误差。但是,这两个计算公式可以作为简单评价体脂比例的参考。如果作为研究依据,还有待进一步检验,因为他们没有在中国人群中和实测脂肪比例进行相互的验证。

总之,在目前情况下,我们可以综合考虑BMI、腰围、体脂肪含量三个数值来评估肥胖或脂肪的含量。如果三个指标都超标,还是很有意义的。如果作为个体,我觉得进行纵向比较也是有实际意义的,对自己的体型/形做个比较客观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