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强的松引发糖尿病(强的松对糖尿病的影响)

李永军全科医学笔记 0
文章目录:

泼尼松诱发糖尿病

问题

激素导致高血糖甚至糖尿病的病例其实不少见,但是记录下来的并不多。你见到的病例,血糖有多高,停用激素后,血糖还能正常吗?

===================

病例介绍

患者年龄:58岁

患者性别:男

糖尿病10年,社区门诊慢病管理,餐后2小时血糖在12 mmol/L以上,需胰岛素控制。

10年前当地医院病历如下:

因“颜面及下肢水肿3月,加重半月”入院。入院时全身水肿明显,右下肺呼吸音减低,右侧第8肋以下叩呈浊音;移动性浊音( );双膝关节以下中度四陷性水肿。血浆白蛋白 19.2g/L,尿蛋白定量4.2g/24小时;空腹血糖 4.3 mmol/L,糖化血红蛋白5.3%。肾活检示“肾小球微小病变”,临床诊断“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治疗经过:给了甲基强的松龙 40 mg/天静脉滴注,辅以保肾、抗凝等治疗。2周后水肿消退,复查血浆白蛋白 21g/L,尿蛋白3.2g/24小时出院,继续口服泼尼松50 mg/天。

门诊随访患者泼尼松减量至25mg/天时发现血糖升高,以餐后2小时升高为主,下午三点左右最高,考虑类固醇性糖尿病。给予胰岛素控制血糖,继续服用泼尼松减量至5mg/天,维持尿蛋白持续阴性1年后停药。但糖尿病一直存在,10年来一直靠胰岛素控制。

===================

病例图片

===================

既往笔记

糖皮质激素导致高血糖的处理

===================

2023-05-17

警惕这些药物升高血糖,导致新发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对糖尿病的管理是长期的甚至是终生的,在管理过程中难免可能出现其他疾病需要其他药物治疗,加重血糖控制负担。或者是在治疗其他疾病的过程中,出现反常的血糖升高,导致新发糖尿病的出现,以下药物与血糖密切相关,服用时需警惕药物源性高血糖、糖尿病或对已有血糖控制负担的加重。

第一类:抗生素类—喹诺酮类抗生素

主要有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其中最明显的为加替沙星,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比较,加替沙星升高血糖的风险约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16.7倍。相关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加替沙星激发胰岛β细胞的空泡形成,导致胰岛素水平下降有关,因此,有的专家建议糖尿病病人慎用喹诺酮类抗生素,尤其应该避免使用加替沙星。

第二类:降压药物——β受体阻滞剂

主要药物有:普萘洛尔、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等等,它们都可以一定程度上升高血糖水平,使得糖尿病发生风险增加20-25%左右。其发生机制为β受体阻滞剂可抑制胰岛素分泌,降低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导致血糖调节受损,增加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发生的风险。专家建议在高血压合并多种代谢综合征的人群,如腹型肥胖、糖尿病前期等、β受体阻滞剂尽量不作为降压首选。

第三类:促进水钠排泄药物——利尿剂

主要药物有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长期用药可增加空腹血糖值,加重胰岛素抵抗、抑制葡萄糖摄取以及减少胰岛素分泌,从而诱发糖尿病的发生。使用此类药物需要密切监测血糖变化,警惕药源性糖尿病的发生。

{!-- PGC_COLUMN --}第四类:他汀类降脂药

主要药物有: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等等,2012年国家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发报告明确指出,他汀类药物可引起服药者血糖异常、新发糖尿病和糖尿病人群血糖控制恶化等等副作用,提醒公众服药时需警惕,密切监测血糖必要时及时向医生咨询求助。可能机制为:抑制葡萄糖转运体,减少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利用。

第五类:抗精神病药物

主要有:氯氮平、奥氮平、帕潘立酮、喹硫平、利培酮等等,其中氯氮平、奥氮平导致血糖代谢异常的风险最高,对诱发高血糖及新发糖尿病的不良反应明确,可能机制为改变体内瘦素水平、影响血糖代谢、激活交感神经活性等等。

第六类:糖皮质激素

平时人们所说的激素,看到糖也很容易想到起升高血糖的副作用,常用的激素有:泼尼松、甲泼尼龙、地塞米松、泼尼松龙。根据激素的用量不同,其糖尿病发生风险3-10倍不等。可以通过多种机制诱发血糖升高:如促进肝糖原、肌糖原向血糖的转化,较为明显抵抗胰岛素的降糖作用,甚至还可以损伤胰岛素的功能。对血糖的影响较为明显,也因此获得了一个专有名词“类固醇性糖尿病”,提醒大家在使用激素时,尤其是长期使用的人群,做好血糖监测,尽量避免或减少其带来的血糖调节紊乱的副作用。

第七类:抗病毒药——蛋白酶抑制剂

主要药物有:阿扎那韦、奈非那韦、利托那韦、地瑞那韦等等,蛋白酶抑制剂是HIV感染和AIDS人群抗逆转病毒治疗的必不可少的药物之一,治疗早期或强化治疗延长期均可以增加高血糖的发生概率,机制与诱导胰岛素抵抗有关。

血糖易受药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糖尿病人群在使用药物时应尽量了解药物对血糖代谢有无影响;尽量避免升高血糖药物的服用;若病情所需,使用该药物在所难免应该做好血糖检测,及时向医生反馈,处理高血糖。

泼尼松治疗早期RA会导致高血糖 \u0026 糖尿病?10年研究结果来解答

导读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糖皮质激素(GCs)一直是RA治疗的重要药物,但GCs的使用可能伴有多种副作用,尤其是长期使用或大剂量使用时。在权衡GC在RA中使用的潜在获益和风险时,尤其是将其作为新诊断RA的初始“过渡”疗法时,临床上对其使用的建议存在分歧。

目前GCs对血糖的影响也存在争议。从理论上讲,RA患者使用GC可能产生2种效果:通过增强胰岛素抵抗提高血糖水平,以及通过抑制疾病活动度降低血糖水平;从临床上讲,既往几项短期(≤2年)研究发现,RA患者使用低剂量GC单药治疗糖尿病发病率没有增加。2024年4月一项针对RA患者的10年长期研究发表,对泼尼松的使用、疾病活动度与高血糖和糖尿病发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明确了早期RA患者使用泼尼松与血糖水平、高血糖或糖尿病的发生无显著相关性,为GCs在早期RA治疗中的应用安全性再添新证。

研究设计

该研究为BeSt研究的一项子分析,纳入了508名初治且症状持续时间≤2年的早期RA患者,在10年研究期间,所有患者均根据达标治疗方案[目标疾病活动评分(DAS)≤2.4]接受治疗,对首次高血糖发作的患者进行分析。研究主要评估了(1)血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2)高血糖(定义为随机血糖水平≥7.8 mmol/L);(3)糖尿病。

研究结果

在10年随访期间,504名患者中有194名失访,共240名患者使用过泼尼松。研究过程中共有31名患者(6.2%)发生糖尿病,其中15名曾接受泼尼松治疗。此外,使用和未使用泼尼松的患者的平均血糖水平相似(5.7 mmol/L vs. 5.7 mmol/L,p=0.94)

1

泼尼松使用与高血糖和糖尿病的发生无显著相关性

研究首先评估了泼尼松使用与高血糖和糖尿病发生的相关性,在完整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纳入首次出现高血糖的患者)中发现,泼尼松的使用[当前泼尼松剂量、既往任何时间使用过泼尼松、前段时间使用泼尼松、泼尼松累积剂量、既往泼尼松最大剂量]与血糖水平升高、高血糖或糖尿病的发生均无显著相关性(表1)。

2

DAS与高血糖和糖尿病的发生显著相关

之后研究进一步评估了患者DAS与高血糖和糖尿病发生的相关性。

在完整分析中发现,较高的DAS与糖尿病的发生显著相关[风险比(HR)1.80,98.3%CI 1.19-2.72](表1)

在敏感性分析中发现,DAS与血糖水平[自变量系数(β)0.08,98.3%CI 0.04-0.12,表示DAS每升高1分,血糖显著增加0.08 mmol/L]、高血糖复发[DAS每升高1分,比值比(OR)1.29,98.3%CI 1.17-1.42)和糖尿病(HR 1.80,98.3%CI 1.28-1.53)的发生均显著相关(表1)。

表1:泼尼松的使用/DAS与血糖变化、高血糖和糖尿病之间的关联

β:自变量系数;OR:比值比;HR:风险比。

研究讨论

10年研究发现,在早期RA患者中,泼尼松的使用与血糖水平、高血糖或糖尿病的发生无显著相关性,但疾病活动度较高会显著增加糖尿病的风险;同时,一旦患者出现高血糖,疾病活动度较高与血糖水平升高以及发生高血糖和糖尿病的风险增加均显著相关。这一发现可能影响GCs在早期RA治疗中的使用策略。

与其他研究相比,该研究的优势在于持续了10年,并且基于临床试验数据,对GCs的剂量信息进行了更全面的分析,结果更可靠。

研究结论

研究表明,在RA治疗过程中,降低疾病活动度比关注GCs的潜在副作用更重要。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讨GCs在RA和其他风湿免疫疾病中的潜在不良反应,以及疾病过程本身的影响和机制,以找到适合RA患者的最佳给药方案。

文献来源:van der Pol JA, Allaart CF, Lems W, et al. Prednisone use, disease activity and the occurrence of hyperglycaemia and diabetes in patients with early rheumatoid arthritis: a 10 - year subanalysis of the BeSt study. RMD Open 2024;10:e004246. doi:10.1136/rmdopen - 2024 - 00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