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不够好(糖尿病不会好)
糖尿病有没有机会逆转?关于糖尿病的防治,你需要知道这些
对于咱们中老年朋友来说,糖尿病是非常棘手的一种疾病,体内的血糖值过高,意味着我们需要警惕各种并发症,一旦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轻则生活受到影响,重则有生命危险。
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有一个问题,就是糖尿病究竟有没有机会逆转?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问题。
首先,如果你是一型糖尿病的话,就意味着天生的胰岛素绝对缺乏,而且没有逆转的机会,需要终身使用胰岛素治疗。
不过,我国九成以上的糖尿病患者,都是二型的,而它的致病因素,一般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胰岛素抵抗。这类患者经常会出现以下几个症状: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消瘦。
二型糖尿病患者有机会逆转吗?说实话,有一定的机会,但是有条件的。
一般来说,如果患者在糖尿病前期,病情并不严重,而且个人身体素质较好的话,通过一段时间的干预调理,确实有可能恢复正常,甚至是做到终身不发病,长期不用药,那么这种情况,也可以被称为逆转了。
再次强调,糖尿病前期是很关键的一个时期,这个时候处于一个“摇摇欲坠”的时期,在糖尿病前期的人,血糖会比正常人群高一点,但干预好,远离糖尿病是有可能的,干预不好,那注定会变成糖尿病。这时候你有绝对的主动权。
更重要的是,很多新发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病程不长,身体素质较好,在清淡饮食,减肥降脂之后,糖尿病的病情也会随之消失,并且维持很长一段时间的健康状态。
当然,能做到这一点的患者还是少数,大多数患者,还是要做好与糖尿病长期相伴的准备,而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来调理血糖,同样不能忘记。
关于糖尿病的防治,你需要知道这些专业人士倡导糖尿病的“三级预防”,分别针对潜在人群、糖尿病患者,以及伴随并发症的人,但其实在很多方面都有共通性,接下来就从实际生活出发,提出防治建议。
首先,通过运动来控制BMI指数。BMI指数是我们判断一个人肥胖与否的金标准,体重/(身高*身高),如果算出来在18.5到23.9以内,就代表体重正常,如果超出标准,甚至突破28,就意味着肥胖,需要通过运动减肥。
运动减肥的方式有很多,像中老年人比较推荐慢跑,快走、打羽毛球,打太极,八段锦这些比较舒缓的运动。每天运动时间半小时左右,能够微微出热出汗就够了。此外,如果是第一次尝试运动的话,建议循序渐进,运动量慢慢往上叠加。
其次,控制饮食清淡。糖尿病患者不仅要限制高糖饮食,把那些甜品,巧克力,含糖饮料什么的拉入黑名单,还要减少油脂的摄入。脂肪摄入过多,不仅会引起肥胖,还可能诱发脂肪肝,引起胰岛素抵抗,对血糖控制不利。
建议每天摄入足够的果蔬,至少250g水果和350克蔬菜,搭配谷薯杂粮,鱼虾瘦肉更好。
然后,糖尿病患者也要调整好作息,劳逸结合,才能维持内分泌稳定。同时也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多出去走走,多交流,让身体多分泌好的激素。
最后,糖尿病患者还需要注重另外两个指标的控制——血压和血脂。一般来说,收缩压控制目标140 mmHg以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需维持在2.6 mmol/L以下。
还有一件事也不能忘,就是定期去医院检查两样东西
一个是血糖,另一个是并发症情况。
我们的家用血糖仪只能测出来血糖指标,但是糖化血红蛋白才更值得关注,能够反映过去两三个月的血糖控制情况,是我们控糖成果的见证。
并发症的筛查也同样重要,包括眼底检查,肾功能检查,足部情况检查,心脏超声等,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筛查项目。毕竟比起单纯的血糖升高,最可怕的往往是并发症。
总的来说,糖尿病虽然普遍,但是大众对糖尿病的知晓率还是有点低的,所以希望大家看完本文,可以对糖尿病多一点了解,健康生活,远离糖尿病。
参考资料
[1]《糖尿病可以逆转吗》.人民网.2021-11-05
[2]《糖尿病:重视治疗和预防》.人民网.2020-06-26
[3]《老年≠社会弃子!糖尿病特殊群体应得到关注》.健康界.2021-03-02
身体缺啥会引发糖尿病?如何补充?看完此文,您必然有大的收获
今天在门诊有一个老太太问我自己得糖尿病是不是缺乏了什么物质?到底应该如何补充呢?
估计很多糖尿病患者都会有老太太的这种疑惑,为了让大家对糖尿病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我今天分享一下个人的看法。不过考虑到内容较长,希望大家能用心看完,相信您们必然会有很大的收获。
1.身体缺乏什么会引发糖尿病?可能大家都会觉得对糖尿病很熟悉,但是要说到了解,估计很多患者都称不上!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糖尿病的定义。从专业的角度来看,糖尿病是一种因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或者相对分泌不足以及胰岛素利用障碍而引起的一种代谢性疾病。
可能说了这么多,大家对糖尿病还是没有什么认识。其实说白了,糖尿病的本质就是胰岛素的问题,可以认为糖尿病患者是缺乏胰岛素,而胰岛素作为人体内唯一的降低血糖的物质,如果人体缺乏了它,那血糖肯定容易偏高。
在临床上糖尿病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即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其本质就是胰岛素的绝对缺乏,也就是说人体不能分泌足够量的胰岛素,自然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了。这种糖尿病的病因可能是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细胞存在先天性或者后天性的缺陷,所以功能下降。这种类型的糖尿病发病率偏低一些,主要好发于青少年,而且他们的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的症状比较明显。
2型糖尿病:此种类型的糖尿病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好发于成年人,年轻人比较少见。2型糖尿病的本质是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或者(和)胰岛素抵抗。和1型糖尿病不同是,2型糖尿病的“三多一少”的症状不明显。在2型糖尿病患者之中,有很多是体重超标者,肥胖者和正常人相比,他们会存在胰岛素抵抗的情况。
可能大家不太理解,糖尿病一会是胰岛素分泌不足,一会胰岛素抵抗的,这到底怎么回事呢?大家别急,我会细细道来。
胰岛素要想在人体内发挥作用,它必须要和胰岛素受体结合才行。胰岛素和胰岛素受体的关系,我们可以姑且认为是一个门上有两把钥匙,只有两把钥匙同时开门才能把门打开,否则就打不开门。
上面说的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主要是指这类人存在着胰岛素抵抗,和之前同样量的胰岛素,现在肯定是控制不了血糖的。为了维持正常的血糖,人体就不得不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但是由于胰岛细胞的能力有限,所以就可能会出现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的情况。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他们普遍存在肥胖的情况,那自然也存在着胰岛素抵抗的状况。如果他们能够减重10~20斤,那血糖肯定更容易被控制。
综合以上,糖尿病主要是人体直接或者间接缺乏胰岛素。
2.既然糖尿病是因为缺乏胰岛素,那应该如何补充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现实中有很多糖尿病患者都需要打胰岛素,他们为什么选择皮下注射胰岛素而不是口服呢?
生物大分子
其实这个问题早在学习高中生物的时候,老师就曾经给出过答案。我们都知道胰岛素的本质是蛋白质,属于生物大分子,所以它不能通过胃肠道直接被人体吸收利用。
口服胰岛素以后,它会进入人体内转变成小分子的氨基酸,而要想胰岛素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它必须保证结构的完整性。因此,口服胰岛素是起不到降低血糖的作用的。
我们都知道,糖尿病在早期的时候可以通过口服药物控制血糖,但是随着病情的进展,胰岛细胞的功能是下降的,自然分泌的胰岛素的量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到了那个时候,口服药物效果并不好,只能依靠长期皮下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
虽然说打胰岛素的针眼比较小,但是一天一次或者三次的频率,大多数也是扛不住的,而且皮下打胰岛素也会引起皮下脂肪的萎缩和发硬。
口服胰岛素
那到底是否存在着口服胰岛素呢?其实关于口服胰岛素的研究,人类一直在进行着。目前来说,合肥有一家科技公司和以色列等多个国家合作,研制出了口服胰岛素,不过现在这种口服胰岛素正在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而且根据权威媒体的报道,它很有可能会在明年上市,这对于广大的糖尿病患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大的福音。
与此同时,口服胰岛素和皮下注射的胰岛素相比,本身还具有比较大的优势。我们都知道皮下注射胰岛素容易引发低血糖,而且还会带来皮下脂肪萎缩等问题。口服胰岛素不仅仅能减轻糖尿病的注射之苦,还可以最大限度模仿正常人分泌胰岛素的模式,从而能减轻或者避免传统皮下注射胰岛素带来的问题。
不过需要注意一点,口服胰岛素在刚上市的时候,价格可能会比较昂贵。因为这种口服胰岛素在研发以及临床试验阶段,厂家都付出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人家肯定要把这个成本拿回来的,如果研制新药都挣不到钱,甚至亏钱,估计以后就没有人去这个事情了。
不过大家也并没有因此而沮丧,随着生产厂家能把成本收回,这种口服胰岛素的价格也是会逐渐下降的。就拿瑞舒伐他汀来说吧,它刚上市的时候,价格也是比较贵的,后来这种药物由原来的大几十降低到十几块钱一盒,而且还被纳入了医保报销的范围。
在口服胰岛素还没有上市之前,广大的糖尿病患者能做的还是控制饮食、保持合理体重、坚持运动、按时服用降压药物和监测血糖,做到了这些,血糖基本也都能控制的差不多。千万不要等胰岛素细胞功能衰竭的差不多的时候才后悔,自律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是很重要的。
我是医者良言,致力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享健康知识,做你身边的健康小助手,如果觉得写得还不错,对你有益,就点个赞,转发给你身边有同样需求的人,让更多的人受益吧!糖尿病出现硬度不够,无法勃起等情况,还能恢复到正常吗?
糖尿病后期出现勃起功能障碍、硬度欠佳。
大家好,我是石医生。
1. 糖尿病患者出现硬度不够、无法勃起等情况,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恢复的,这是糖尿病后期比较常见的男性的并发症。
2. 因为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对于血管神经会造成损害,导致了男性的勃起功能障碍。
3. 如果损伤还没有达到不可逆的程度,通过中医中药的早期的治疗,对于原发病的控制以及并发症的改善,是可以把它的伤害减少到最低的。
4. 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在控制血糖的同时,一定要尽早的去预防并发症的出现,尽早发现早治疗。
如果你有这方面问题,可以跟我说一说你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