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表现)
这5个症状预示着糖尿病的血管并发症,如果出现,请马上测血糖
糖尿病的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最严重,也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中主要分为大血管并发症和微血管并发症,每个并发症都有各自的症状。如果你已经出现了这些症状,那赶紧测血糖,别让并发症更进一步发展啊。
一、胸痛
冠心病是糖尿病人最常见的死因,冠心病最常见的症状就是胸痛、胸闷。冠心病一般分为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心绞痛相对较轻,一般不会直接致命,但心肌梗死就不同了,病死率非常高。
糖尿病人如果出现了胸痛的症状,一定要第一时间做心电图。如果是突发胸痛,而且持续时间超过20分钟,并且还伴有大汗,那要高度警惕急性心肌梗死,需要马上到医院抢救。
二、头晕
头晕一般是脑供血不足的表现,不过首次出现头晕时,脑血管疾病不一定很重,一般可以通过治疗缓解。但若任由头晕发作而不管,脑供血不足的症状会进一步加重,最终导致脑供血完全中断,这就是我们说的脑梗。
所以,糖尿病人出现头晕症状时不可麻痹大意,该做头颅CT一定要及时做,不要等到发展成脑梗了才后悔。
三、下肢动脉病变
下肢动脉病变的症状较多,主要有下面的三种:
① 行走时小腿疼痛、休息后缓解,这种情况在医学上叫间歇性跛行。
② 足部发凉、苍白、脉搏减弱。
③ 伤口久不愈合、坏疽,发展下去就是糖尿病足,截肢风险非常高。
无论是哪一种下肢病变,都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否则发展到截肢这一步时,那一定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
四、视力模糊
视力模糊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常见,也是最先出现的症状之一,系高血糖损坏视网膜的微血管所致。
很多老年糖友把视力模糊看成是“老花眼”,也不到医院检查,等到严重了去检查时,往往已经有眼底出血了,给治疗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而且还增加了失明的风险。
眼睛问题是大事,如果眼睛出了问题,整个世界都是黑暗的,想想这种情况都可怕。因此,糖尿病人出现视力模糊时不能大意,必须去做眼底检查。
五、蛋白尿
糖尿病肾病是另一糖尿病的微血管并发症,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往往是同时发生的。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的首发症状,有些糖友发现自己尿液里有泡沫,而且久久不能散去,这种情况往往就是蛋白尿。
但是,糖尿病肾病这个并发症很隐匿,当尿中有微量蛋白时,肉眼是无法分辨的,往往需要借助仪器。所以,如果等有了症状再去关注糖尿病肾病就有点迟了。故一定要把尿微量白蛋白测定当成一个常规检查。
以上五种就是糖尿病最常见的5个血管并发症,糖友们一定要细心察觉其症状,一旦有一丝“风吹草动”,务必马上查血糖。
糖尿病“重男轻女”?心脑血管并发症的8大元凶,第4个最易控制!
糖尿病公平,但并发症却“偏心”?男女糖尿病的患病率并没有明显区别,但糖尿病的并发症——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却是男女有别。男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是要高于女性的。心脑血管疾病是糖尿病人的第一死亡原因,从这点上也可以说糖尿病是“重男轻女”的。
防治糖尿病就是防治并发症,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重点则是防治心血管并发症。为了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那你就必须明白这种疾病有哪些危险因素了。
一、性别
60岁以前,男性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要明显高于女性,60岁以后男女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则逐渐趋于相同。《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也指出:男性因心脑血管病死亡的风险比女性高30%。
虽然女性心血管疾病患病率相对较低,但这并不是让女性可以大意,女性糖尿病人同样要认真预防并发症。
二、年龄
在人们的印象中,心脑血管疾病是老年人的事,和年轻人无关,但这种观点已经是“很久以前的故事”了,心脑血管疾病已经不是“遥远的距离”,年轻不再是资本,年轻人同样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三、遗传
糖尿病本身有遗传,心脑血管疾病也有遗传,遗传虽不可控,但我们却可以“作弊”。有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从小就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把一些可控的危险因素及时控制好,就如小哪吒那样“我命由我不由天”!
四、吸烟
吸烟是心脑血管疾病八大危险因素里最易控制的,只要你有毅力,烟一定可以戒掉。
千万不可小看烟的威力,我们见过无数个单纯吸烟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例子,这都是血淋淋的教训,糖友们千万不可心存侥幸。
五、肥胖
2型糖尿病人大多肥胖,肥胖本身也是一种病。肥胖会导致多种代谢问题,而且肥胖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风险因素。我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明确指出管理体重是管理糖尿病的重要组成部分。糖尿病人要努力把体重指数控制在24以内。
六、高血糖
有资料表明,血糖每升高1mmol/L,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18%,高血糖如细雨蚀石,十年无声,一朝决堤。
更可怕的是,糖尿病导致的心血管疾病大多是多支血管病变,因为高血糖可不会“看血管下菜碟”,它是见血糖就堵。
七、高血压
高血压会直接导致动脉失去弹性并硬化,如果高血压和高血糖共同存在,对血管的伤害是1 1>2的。有研究指出,高血压和高血糖的共同存在,心血管疾病风险会增加6倍。
八、高血脂
“血脂不降,血管不净;斑块不除,性命堪忧。”高血脂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其危险性甚至要高于高血糖和高血压。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斑块和血栓的主要成分,我国糖尿病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不达标的人非常多,必须花大力度控制,最好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1.8mmol/L以内。
总结一下,性别、年龄、遗传、吸烟、肥胖、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是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八大元凶。想要避免心血管疾病,就要把可控的因素都控制好。
最后我送大家一句话,希望糖友们牢记:“预防是最高明的治疗,行动是最有效的药方。”
糖尿病最致命的并发症,也最常见!医生:可防可治,关键在3点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糖尿病,从不声张,却在悄无声息间将无数人拖入深渊。它像个精于潜伏的猎人,表面温和,实则步步紧逼。而在它身后,尾随而来的最致命并发症,往往不是糖本身带来的高血糖,而是心脑血管疾病,它才是糖尿病患者生命的终结者。
数据显示,约有65%的糖尿病患者最终死于心脑血管并发症,如心梗、脑卒中等。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全球医学界公认的现实。
糖尿病就像是燃烧不尽的引信,而心脑血管疾病,是那颗随时会爆炸的炸弹。你可能以为控制住血糖就安全了,其实那只是战斗的开始。
糖尿病不是单打独斗的病,它更像是个社交高手,喜欢结交“三高”朋友: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
一旦他们组团出击,血管便成为首个受害者。血管内皮受损、动脉粥样硬化、血流不畅,这一连串的病理变化,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把心脑灌注推向危险边缘。
心血管系统原本是人体的交通主干道,一旦糖尿病这个“隐形破坏者”介入,血液不再顺畅,血管壁变厚、弹性减弱,动脉硬化成为常态。
久而久之,心肌失去血氧供应,心梗就在毫无征兆的早晨或深夜悄然降临。而脑卒中,更是不给人留下反应的机会。
我曾在门诊接诊一位五十多岁的出租车司机,血糖控制得“自认为还不错”,可突然一次轻微的头晕就带来了毁灭性的脑梗。
检查发现,他的颈动脉早已严重狭窄,糖尿病与高脂血症联手摧毁了他的血管健康。那是一场可以避免的悲剧,只因他忽视了血管的沉默抗议。
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并发症的“幕后黑手”,而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并非纯粹偶然。研究早已指出,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是普通人的2到4倍。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在无症状的情况下,他们的血管可能早已千疮百孔。
这个过程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而是日积月累的“慢性谋杀”。高血糖就像一把锯子,不断锯蚀着血管的内皮细胞,使其变得粗糙、易栓塞。
与此同时,糖化终产物在体内积聚,加剧炎症反应,进一步破坏血管结构。这是一场无声的战争,血糖高低只是冰山一角,深藏水下的,是血管的危机四伏。
更可怕的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已经被卷入这场战争。糖尿病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即使出现如乏力、口干、视力模糊等表现,也常被误认为是年龄大、休息差所致。等到真正出现胸痛、气促、突发性昏倒,往往病情已到临界点。
控制血糖只是控局的第一步,真正的关键是“三大核心”:控制血糖、控制血脂、控制血压。三者缺一不可。就像驾驶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方向盘(血糖)、刹车(血压)、轮胎(血脂)必须同时良好,才能避免失控撞车。
我总跟我的患者说,糖尿病不是一个病,是一套系统工程。你要管理的不只是血糖,还有整个代谢系统。很多人只盯着血糖仪的数字,却忽视了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的悄然上升。
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推手,一旦突破临界,血管就像上了锈的水管,随时可能爆裂。
血压也是不能忽视的一环。高血压与糖尿病的“联姻”可不是善茬,它们联手对血管发起持续攻击,使得心脏负担加重,脑血流调节失衡。数据显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高出单纯糖尿病者2倍以上。
我曾有一位退休教师,血糖控制得不错,但血压始终偏高,每次体检都说“稍微有点高,不碍事”。直到某天突发心梗,被送进急诊,才知道那点“略高”的血压早已在心脏上种了定时炸弹。人的身体从不说谎,只是你听懂它的警告了吗?
除了三大核心指标,还有一个常被忽略的关键——生活方式的精准调整。不是简单地“吃点青菜”“多走走路”,而是要根据个人的代谢特点进行定制化干预。
比如,饭后2小时血糖升高明显者,更应关注餐后饮食结构和咀嚼节奏;血脂异常者则应限制饱和脂肪酸摄入,而非一味怕油。
我常建议患者使用“餐后30分钟快走20分钟”的方法,不追求剧烈运动,而是持续中低强度的有氧活动,能有效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餐后血糖峰值。而晚间不宜过饱,避免夜间血糖波动和血压升高,是保护血管的隐性密码。
药物干预是另一张护身符。很多人对服药抱有抵触,觉得“化学药伤身体”。但要知道,糖尿病本质是代谢紊乱,是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
口服降糖药如二甲双胍,不仅能降糖,还能改善胰岛素抵抗;而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保护方面早已被反复证实其有效性。
我有一位七十岁的阿姨患者,起初极度抗拒吃药,坚持用食疗控制血糖。几年后虽血糖尚可,但血脂紊乱未控,心梗突发。术后她才坦言,早知道“吃药”其实是长远的保命投资,不是短期的负担。
“三控策略”是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底线,但更重要的,是认识到糖尿病不是“富贵病”或退休后的“养生烦恼”,它是一个不断在你身体里“布雷”的敌人。你若掉以轻心,它便随时引爆。
你不是在和糖打仗,而是在和时间赛跑。每一次血糖波动、每一个血脂异常的日子,都是血管受到攻击的一天。而你能做的,是不给这些隐性杀手任何机会。
糖尿病的并发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与疏忽。心脑血管并发症不是命运安排,而是选择的结果。它可以预防、可以延缓,关键在于你是否真正理解它的本质,并坚定地执行科学的管理方案。
不是所有伤害都会流血,有些致命的杀手,戴着糖的面具,在你体内悄然布局。请记住,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把它当回事。
参考文献:
[1]钟雪梅,陈敏,凌雅韵,等.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25,36(06):732-736.
[2]徐涛,王红,陈慧,等.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与管理进展[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02):89-94.
[3]黄志勇,李洁,吴艳.糖尿病与动脉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循环杂志,2024,39(10):874-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