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那点事(说一下肥胖)
健康科普 | 关于“肥胖”那些事儿
什么是超重和肥胖?肥胖是指体内脂肪,尤其是甘油三脂积聚过多而导致的一种状态。一般用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的平方)判断。它不是指单纯的体重增加,而是体内脂肪组织积蓄过剩的状态。通常由于食物摄入大于消耗或机体代谢的改变而导致体内脂肪积聚过多造成体重过度增长并引起人体病理、生理改变。肥胖是百病的温床,与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脑血管病、胆道疾病、乳腺癌等)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超重是一种体重偏高的状态,指18岁以上成年人BMI在24kg/m2至28kg/m2之间。BMI计算方法为体重(kg)除以身高的平方(m²),它可以作为一个简单的衡量体重情况的指标。超重并不等同于肥胖,但它已经表示了体重在正常范围之上,这可能会增加许多健康风险,如心血管疾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
肥胖症的诊断标准
1.体重指数(BMI)
是测定肥胖的最常用指标,BMI(kg/m 2 )=体重(kg)/身高(m2 )。依据现行《成年人体重判定》(WS/T 428-2013)行业标准:
2.根据腰臀比(腰臀比=腰围/臀围)来判断中心型肥胖
腰围是反映中心性肥胖的常用指标,基于我国成年人群特点和健康风险评估,正常腰围定义为90cm(男性)和>85cm(女性)即可诊断为中心性肥胖。
3.评价体内脂肪分布的指标
体脂率,又称体脂百分数,是体内脂肪总量(包含了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所占人体重量的百分比。同等重量下,脂肪的体积大约是肌肉的1.4倍,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体重并不算重,但是体型上一点都不苗条。可以说,体脂率,才是判断胖瘦标准的硬指标。正常男性成人脂肪组织重量占体重的10%~20%,女性占20%~30%。目前将成年人体脂比超过25%(男性)或者30%(女性)定义为体脂过多,随年龄增长,体脂所占比例相应增加。
目前医院营养门诊有专业的体脂秤进行人体成分分析。
肥胖和超重人群的生活指导
湖南省直中医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的医生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生活方式:
饮食调控:
食物多样,以全谷物等低升糖碳水化合物为主,提倡广泛食用多种食物多吃蔬菜及水果类;
控制食物量和进食速度,细嚼慢咽;
适当补充矿物质和维生素;
适量吃鱼、禽、蛋、瘦肉;
油控制在25g/天,盐控制在5g/天。
运动调控:提倡运动方式:慢跑、游泳、瑜伽、五禽戏等,运动强度:每周2-3次,每次1-2个小时。
定期监测体检:检测体重、血脂、血糖、血压等情况。
注意:肥胖或/和合并相关代谢并发症者,经饮食控制和恰当运动后无改善,可以考虑微创减重手术治疗。(通讯员 吴丹 何宇琴)
专家谈“万病之源”:肥胖不是个人事 树立正确“体重观”
“肥胖是‘万病之源’。”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中日友好医院减重糖尿病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孟化指出,公众应当意识到肥胖不仅为个人健康带来风险,也会造成一定的社会负担,应树立正确的“体重观”。
中国的超重、肥胖人群规模有多大?官方数据显示,2020年,超过半数的中国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这与孟化提到的数据相一致:“2020年,我国16.4%的成人属于肥胖,超重人群为34.3%,加起来是50.7%。预计到2030年,这个数字将增长到65.3%。”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肥胖是一种复杂慢性病,会提高多种疾病的发病风险,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等,影响骨骼与生殖健康,与多种肿瘤的发生也相关。正因如此,孟化称肥胖为“万病之源”。
肥胖、超重对个人健康的影响不断为人所知。但有观点认为,肥胖仅是个人的事,无关他人与社会。网络上也有调侃的说法:“我胖我有理,没吃你家米。”一方面,大众不应歧视肥胖人群;另一方面,也需充分认识到肥胖所带来的公共卫生负担。
据世卫组织资料显示,2019年,全球约有500万人死于与身体质量指数(BMI)过高相关的非传染性疾病。如不采取措施,预计到2030年,超重、肥胖在全球产生的经济成本将达到每年3万亿美元,到2060年将超过每年18万亿美元。
孟化指出,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看,一方面,缩小肥胖群体规模可以减少医疗资源消耗,从而减轻相关用药、治疗给医保带来的负担;另一方面,没有肥胖的干扰,居民寿命尤其是健康寿命得以延长,可以提高人口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多价值。
在中国国家层面,肥胖问题已得到重视。国家卫健委近期发布了2024年版成人肥胖食养指南,针对不同季节、不同地区、不同人群提供食谱套餐示例和营养健康建议,为体重控制提供指导。国家卫健委基层司司长傅卫在本月中旬一场发布会上也表示,今年将开展“体重管理年”活动,为期3年。
孟化介绍说,解决肥胖问题的第一个层面是对生活方式进行干预。对于有减重意愿的人,营养科医生会指导合理搭配日常膳食,助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康复科医生开具运动处方,明确通过运动方式能够解决哪些与肥胖相关的问题。
第二个层面便是医疗层面。治疗肥胖可以参照“鸡尾酒疗法”的理念,将口服药物、中医药干预等多种方法排列组合,达到患者最易接受、创伤最小、获益最大的目的。如果相关问题仍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医生则会考虑采取内镜手术等微创或有创手术,降低肥胖对患者寿命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儿童青少年版本的肥胖食养指南也于近期发布。中国官方指出,要把儿童青少年肥胖干预作为工作的重点,发挥方方面面的作用,共同解决突出问题。预防“小胖墩”是中国各层级教育、体育、卫健等部门长期关注、持续发力的一项重要内容。
作为《儿童肥胖预防与控制指南(2021)》一书的编委会成员,孟化指出,除了遗传基因等因素,家庭“小环境”对儿童青少年肥胖控制的作用至关重要。家长应当充分了解超重、肥胖带来的危害,认识到控制体重的重要性,学习相关知识,养成家庭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为自己、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体重观”。
“肥胖控制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孟化说,“尤其是在当前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让老百姓能够更健康。”(记者李纯)
来源: 中国新闻网
肥胖这件“小”事
点击关注我们
“能吃是福”,老古语的教育让现行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的我们变得越来越健康,渐渐的从越来越健康变成了越来越胖,胖了到底好不好呢?今天就让我们聊一聊肥胖这件“小事”,一件说小但是并不小的事。
肌肉对我们的身体是健康的,但是脂肪也就是我们说的肥肉过多对我们的身体却是非常有害的,你的身体到底是肌肉多还是肥肉多,我们可以通过腰围这个指标来初步判断:
男性腰围≥90cm ;
女性腰围≥85cm,就属于腹型肥胖。
“管住嘴迈开腿”是减肥的至理名言,其实减重的本质就是要制造“能量缺口”,减少能量摄入,增加能量消耗,体重才能减下来。
但是经过实践,这个至理名言很难做到,我们反反复复减肥,反反复复长胖,我们懊恼,痛恨自己不自律。其实,这并不全是我们的错。
人体有一个代谢适应的自我调节模式,也就是说当我们的体重下降的时候,人体会通过降低代谢增加食欲,来使我们的体重增加。
相反,当体重增加的时候,人体也会通过增加代谢,减少食欲,来控制我们的体重,这个自我调节的模式会让我们的体重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范围,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反复减重,反复胖的重要原因,除非你有超乎常人的意志力,否则很难实现减肥目标。
肥胖是万病之源,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脂肪肝、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痛风、女性多囊卵巢、癌症等都是肥胖的并发症,肥胖引发的并发症高达256种。
慢性并发症要钱,急性并发症要命。为了我们的健康和钱包,请重视肥胖这件“小”事吧。
当你掉进了减了又胖,胖了又减,反复减肥反复胖的怪圈之后,你是不是焦虑了,是不是自我怀疑了?
不要焦虑,因为焦虑和压力也会造成肥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压力性肥胖”。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到医院内分泌科寻求科学的减重途径,使用正规科学的方式来减重。截至目前为止,我国获批了5种用于减重的药物,帮助我们降低体重,重回健康。
(点击查看大图)
肥胖是件说小,但并不小的事,它影响我们的形象,更危害我们的健康。减肥需要有正确科学的方式,持之以恒,每天向健康美丽靠近一点点!
内分泌床旁用胰岛素观察表
有需要的患者可以保存打印记录
内分泌床旁用胰岛素观察表 .pdf
廖涌 内分泌科主任
武警重庆总队医院
门诊时间:
END
如果你在糖尿病方面有什么问题,欢迎你在后台留言,我看到后会尽快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