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蛙肥胖(角蛙长得太肥了要紧吗)
这些事都没做过怎么好意思装“宝宝”!
过个儿童节,感觉身边到处都是不想长大的成年人有木有!
要是你们连这些事都没做过,怎么好意思说自己“还是个宝宝”!
一片两片三四片,顶在头上雨不见。你敢说你没在下雨天出去疯玩?
倾斜的石阶都被磨得光滑如镜,那时你身边一起欢笑的人,现在在哪儿呢?
招猫逗狗撵鸽子,这是多少宝宝的童年日常。
谁还没有个两三瓶泡泡水呀,有没有试过纯手工自制,你的秘方是啥?
别笑,小时候真以为他们不带自己玩。
看到新奇的东西都凑堆。
水和沙是最好的玩具(注意安全啊)。投石打水漂,你的石头能走多远?
在同伴面前炫舞技,感觉自己人见人爱花见花开。
不用说柳笛,随便摘片树叶就可以吹出动听的旋律。现在的你,还这样做吗?
和白头发的奶奶一起做家务,时光仿佛静止了。
一个电网青年的童年记忆
文/张国庆
捅马蜂窝
“某地马蜂横行,经常蜇人,当地人苦于无招对付,于是请消防员来处理马蜂窝两次,但马蜂很快重建蜂窝。”每每看到电视里播放这样的新闻,我就想起小时候对付马蜂的招数——一把火就足以彻底了断。当然,我这话要是让动物保护组织听到了,免不了挨批评。但年少时最痛苦也最有乐趣的事情就是和马蜂战斗。
小时候,乡村的很多树上都有马蜂窝,有时候屋檐下也会有。一般情况下,人和马蜂窝是互不侵犯的,就像人和燕子窝一样。人会对马蜂窝下手一般是这样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孩子们一时兴起要“痛下杀手”。那时村子里偶尔会来收马蜂窝的人,孩子们看到他手里花花绿绿的毛票,就也想挣点钱。我和两三个伙伴偷袭过马蜂窝多次。我们先准备好泥巴,放在一个盆子里,然后拿一个旧的帆布书包套在脑袋上,只留两个洞露出眼睛。我们拿泥巴投马蜂窝,投上去之后马蜂就会向我们俯冲而来,这时候就需要快速趴在地上,等过一会儿再投。如此往复,直到马蜂窝被泥巴全糊上了,就用棍子给捅下来。这样做有一定的风险,那就是接下来几天马蜂都找不到家,因此看到附近的人就要蜇。如果这个马蜂窝长在家里,那就多少有点糟糕。所以摘马蜂窝最好在野地里,免得惹怒了它们。马蜂们一边着急,一边又会在原地重新搭建新的蜂窝,而且新蜂窝的位置与原来的经常不差毫厘。但是经常是我们刚捅下来马蜂窝,收马蜂窝的人就走了。我们只好赶紧把带泥的蜂窝晾起来,晾干后抖落掉泥,等下次再卖。
第二种情况是“报仇”,这就会用到“火攻”这样的狠招。我七八岁的时候,因为家里养牛,所以经常去牛棚里淘草喂牛,偏偏马蜂们在牛屋的屋檐下搭建了一个马蜂窝。每次我经过那里,抬头看见密密麻麻的马蜂就有点头皮发麻,但好在彼此一直相安无事。某一天下午,忽然一只马蜂飞来在我头上蛰了一个大包,我赶紧跑到隔壁的叔叔家求救。那时婶子还在哺乳期,对付马蜂毒最好的办法就是乳汁,用乳汁涂在被蜇的伤口处,保准很快消肿。就这样叔叔给我做了应急处理。傍晚,爷爷下地回到家,一看到我头上的大包,立刻就来了气。他用麦秸秆绑了一个大火把,火把上放了些煤油。等到天黑所有的马蜂都归窝“休息”时,他把火把点上,往蜂窝上一靠……马蜂的翅膀那么薄,火的威力又那么大,所以它们根本就没有逃跑的能力和机会。这样连窝端了,基本上没有一只马蜂会回来报仇。
有时候我回忆起小时候这种对待马蜂窝的行为,觉得有点残忍。但是我又常常想,这恰恰蕴含了乡村的一种很有意思的朴素理念。第一种情况里,大人基本上从来不会为了钱去摘除大量的马蜂窝,在金钱面前对自然仍有敬畏。第二种情况呢,马蜂不进攻人,人就从来不去进攻它;然而一旦犯我,就彻底治服。在乡村,大自然和人类是合二为一的,无论你本人对生存持有何种态度,都必须懂得唯有对大自然持亲近的态度才是立身之本。
抓青蛙
每每说起青蛙,我就会想起某一年大雨后,村子的池塘边站着的一位中年光头男子。他的自行车停在旁边,手里拿着一根杆。杆上是什么我也不知道,现在想来肯定是个活物,否则青蛙王子也看不到它(有时想想王子和青蛙区别很大,王子喜欢安静的,青蛙呢,不活泼好动就不是它的菜)。大雨后的蛙鸣声中,这个男子在我们村的池塘里下杆,然后抓了不少青蛙。他带着一个100斤装的化肥袋,足足装了半口袋青蛙。后来有人出来赶他,光头男子就骑车带上青蛙走了。小时候我没有觉得青蛙可怜,毕竟到处都是青蛙。大雨之后,池塘水满,蛙鸣响彻乡野,就像乡村的伦敦大本钟,所传极远而且悠扬。
我们这些小孩也抓青蛙,抓住了之后当做玩具。我上小学的时候,全村小伙伴们中只有圆圆有一个高级玩具——会蹦的铁皮青蛙,据说是从遥远的上海带回来的。每次圆圆把铁皮青蛙拿出来,就会吸引好多孩子围着看,大家都比跳跃的青蛙还兴奋。很多孩子没有这么好的玩具,就只能拿大自然赐予的真青蛙当玩具了。我们抓青蛙一般是拿个筐,瞄准一盖,八成跑不了。有时候几个小孩采取人海战术猛追,累得青蛙跳不起来,就抓住了。那时候我们有的玩法也残忍,最常见的是拿个麦秸管插入青蛙屁股里,往青蛙肚皮里吹气,看它鼓得像个气球,然后慢慢恢复,玩几遍以后就把青蛙放掉了。大人们也有抓青蛙当下酒菜的。相比爱跳的青蛙,还是蟾蜍厉害,蹦哒得不高,遇见人就往那一瘫,不动了,脑袋一缩,满背的疙瘩冒出来,看着吓人,我们自然就不抓它了。真是帅有帅的利弊,丑有丑的活法。
现在的乡村孩子也抓青蛙。上次我带着4岁的儿子从北京回老家,老人带着我儿子和我三弟的3岁大的儿子一起下地。我儿子有4个铁皮青蛙,见了地里的真青蛙吓了一跳;三弟的儿子上去把青蛙捉住了。老家的一个大缸里还养了几只青蛙,三弟的儿子每天捉虫子给青蛙吃。那种乐趣是城市的孩子完全无法体会到的。不过,现在城里人也有玩蛙的。我去花鸟虫鱼市场,就看到一家店卖角蛙。据说角蛙是城市人中最流行的宠物蛙,但是那个养法看着确实心酸:一个很小的塑料盒子里放一块吸水的海绵,角蛙肥胖的身体在那一卧,像失去了自由一般。真是城市风格,爱它就把它圈起来。
童年短 人生长
宝宝们
愿我们眺望远方时
仍有梦想
愿我们永远都有一颗
赤子之心
编辑 | 匡吉(本文图片由伍振、任康、桂志强、孙世华拍摄,相关图文征稿事宜请关注《亮报》“随手拍”及“原创”栏目)
亮报∣有用的公众号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哇,点 的人好有眼光呀!
角蛙的喂食方法
角蛙,又称为“牛蛙”或“角虎蛙”,是一种常见的宠物蛙类,以其圆润的体型和鲜艳的颜色受到众多养蛙爱好者的喜爱。正确的喂食方法对于角蛙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首先,角蛙的食物种类应丰富多样。它们是肉食性动物,主要以昆虫、小型无脊椎动物和小型脊椎动物为食。常见的饲料包括蟋蟀、面包虫、小鱼、蚯蚓和蜗牛等。偶尔也可以提供一些专用的角蛙饲料,以补充营养。
其次,喂食的频率需要控制。幼蛙每天喂食一次,成年角蛙则可以每隔2-3天喂食一次。每次喂食的量应根据角蛙的体型和消化情况来调整,避免一次性喂食过多,导致消化不良或肥胖问题。
在喂食过程中,需注意环境的清洁和卫生。饲养箱内应保持干燥和清洁,定期更换垫材,防止食物残渣腐烂。喂食时最好使用镊子,将食物放在角蛙的嘴边,诱导其进食,避免直接用手喂食,以防被咬伤。
最后,定期观察角蛙的状态。健康的角蛙应具有明亮的眼睛、光滑的皮肤和活跃的活动能力。如果发现角蛙食欲不振或表现异常,应及时咨询兽医,进行检查和治疗。
总之,科学合理的喂食方法是保证角蛙健康成长的关键。通过细心照料和适当的喂食,角蛙定会成为您生活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世界十大“磨人精”宠物,你敢养吗?
一、引言(一)养宠热潮下的特殊选择如今,养宠物已然成为一种极为流行的生活方式。走在大街小巷,时常能看到人们牵着可爱的宠物狗悠闲散步,或是抱着软萌的宠物猫亲昵互动。据相关数据显示,仅在中国,2021 年养宠家庭就达到了 9147 万户,预计 2022 年更是超过了 1 亿户,宠物市场规模也在逐年快速增长。宠物们凭借着能给人们带来欢乐和陪伴、帮助减压放松、增进社交生活以及培养责任感等诸多优点,成为了众多家庭不可或缺的一员。
然而,有这样一部分人,他们并不满足于饲养常见的猫猫狗狗、鸟儿鱼儿这些常规宠物,而是渴望追求独特、少见的动物作为自己的宠物伙伴,希望借此展现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与品味。于是,像耳廓狐、蜜袋鼯、水豚等这类相对罕见的动物开始进入他们的视线。但要知道,这些独特的宠物可不像普通宠物那般好饲养,它们往往有着各种各样特殊的需求和习性,需要饲养者付出更多的精力、时间以及具备更专业的知识。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世界十大最难饲养宠物的世界,了解一下它们究竟 “难” 在何处吧。
二、十大最难饲养宠物之 —— 海马海马,从外形上看,头部弯曲与体近直角,头呈马头状,吻呈长管状,口小,还有一个由鳍条组成的背鳍,眼睛能够各自独立活动,整体身形纤细,一般身长在 5-30 厘米左右,尾部细长具四棱,常呈卷曲状,全身被膜骨片包裹,咋一看还真像缩小版的马,可实际上它却是一种奇特而珍贵的近陆浅海小型鱼类,隶属于海龙目海龙科海马属。
说起海马的独特习性,那可真是令人称奇。在繁衍后代这件事上,通常都是雌性承担怀孕和生育的重任,但海马却恰恰相反,是由雄性海马腹面的育儿囊来承担孕育的工作,雌性将卵产于这个育儿囊内进行孵化,一年还可繁殖 2-3 代呢,这种雄性生育的现象在自然界中可是极为罕见的。
(二)饲养难点所在不过,要是想把海马当作宠物饲养,那可得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因为它的饲养难度着实不小。
首先在饮食方面,海马就特别挑食,它的嘴很小,只宜觅食活饵,像丰年虾、轮虫、仔鱼苗等都是适合它的饵料,但饵料的大小得严格把控,而且喂食时还需要关闭过滤系统,营造一个平静无流的环境,方便它们慢条斯理地觅食,否则很容易吃不到食物。
另外,把海马和较为活泼的鱼类养在一起也不行,那些鱼类会在喂食时抢先把活饵吃光。
除了饮食,海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近乎苛刻。它是广盐性鱼类,虽然在海水浓度 10-30‰之间均能生长,海水比重在 1.005-1.027 之间,PH 值适宜范围为 7.0-8.5,水体中的溶解氧需达到 4 毫克 / 升以上,但这些数值只要稍有偏差,就可能影响到它的健康。
同时,对水温的要求也很严格,不同生长时期有不同的适宜温度范围。
例如海马仔对水温变化适应力较弱,初生海马仔在 18℃时就会失去生理平衡,15℃时就很容易死亡,而成年海马适宜温度是 9-33℃,超过这个范围也容易死亡。
在光照方面,也需要按照特定的时长和强度来配置,像 3 小时局部光照(AM6~9:00)、10 小时全光照(AM9:00~PM7:00)、3 小时局部光照(PM7:00~PM10:00)以及 8 小时黑暗(PM10:00~AM6:00),这样复杂的要求稍不注意没满足,海马就可能出现状况,甚至死亡。
所以说,海马的饲养需要饲养者具备专业的知识,并且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精心照料,一般人还真的很难驾驭呀。
三、十大最难饲养宠物之 —— 海葵海葵,那可是海洋中一种极为独特的生物,从外观上看,它就像一朵绽放在水中的娇艳花朵。其身体呈圆柱形,底部有着强有力的吸盘,能牢牢地吸附在海底的岩石之上。而在柱体向外开口的部分,也就是口端,中心有着圆盘状的嘴部,嘴的周围长满了柔软的触角,这些触角向四周伸展着,在海水的轻轻浮动下,缓慢且有规律地摇曳,恰似海底盛开的 “向日葵”,所以它才有了 “海葵” 这个形象的名字。
实际上,海葵属于刺胞动物(腔肠动物),是实打实的食肉动物哦!它是一种构造非常简单的动物,连骨骼都没有,也不存在中枢信息处理机制,更不具备发展最低级大脑的基础,简单来说,就是没有大脑,不会思考,做任何事全凭生存的本能。海葵的触手数量一般是六的倍数,从内向外层层排列在口盘周围,这些触手可不单单是用来装饰的,它们还是捕食的绝佳武器呢。当鱼虾贝类等猎物游到海葵旁边,触手上特殊的刺细胞就会迅速做出反应,释放出毒素,将猎物麻痹后,再把它们拉入口中。而且有意思的是,每只触手都能自行判断接触到的食物是否适合食用,但这个判断却不会传递给其他触手,只有当食物最终进入消化系统时,其他触手才会一起行动,将食物包围起来协助送进嘴里,这种原始又本能的捕猎方式,真的是充满了大自然神奇的 “智慧” 呀。
(二)麻烦的饲养条件要是想把海葵当作宠物饲养在家中的鱼缸里,那可绝非易事,它的饲养条件着实麻烦得很呢。
首先,在水质方面,海葵对蛋白质数值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得时刻维持在合适的水平,这就意味着饲养者需要密切关注水质情况并进行相应的调控。同时,照明光度和波长也很关键,因为大部分海葵依赖光合作用来获取部分能量,不同品种的海葵对光照强度的要求还不尽相同,但总体来说都需要比较强的光线,像金卤灯的光线才能满足很多海葵的需求。要是光照没控制好,海葵很可能就会状态不佳,甚至死亡。
再者就是喂食问题,海葵虽然体内有共生藻类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提供部分能量,但它本质上还是肉食性动物,需要定期投喂适当大小的生虾、蛤、扇贝等冷冻海鲜来补充足够的营养。喂食的频率也得把握好,从每周 3 次逐渐减少到每 2 周 1 次,每次投喂量还不能过量,不然多余的食物残渣会影响水质,进而影响海葵的生存环境。
更让人头疼的是,当海葵感觉生命快要走到尽头的时候,它会把体内的毒素全部释放出来,这对于鱼缸里的其他生物来说简直就是灭顶之灾呀,很可能会让一缸的生灵都跟着陪葬呢。所以说,饲养海葵就像是在照顾一个极其娇贵又 “任性” 的宝贝,需要饲养者具备专业的水族知识,还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耐心去精心照料,稍有不慎,可能就会前功尽弃哦。
四、十大最难饲养宠物之 —— 沙漠角蟾蜥沙漠角蟾蜥,是一种原产于北美洲的中小型蜥蜴,主要分布在美国西部各州,栖息在气候非常干燥的半沙漠地带。从外形上来看,它极具辨识度,身体扁平形如飞盘,有着大脑袋和短尾巴,背上及两侧的鳞片变化成了棘状,最大的特点就是头上长着角,就像戴着独特的 “头饰” 一般。而且它的体色相较于其他角蜥更为多变且鲜艳,腹部为白色并带有黑色斑点,脖子处有大块黑色斑点,后面还有波浪形暗斑点标记,整体颜色通常与所处的当地的土壤和岩石相匹配,有着高明的伪装技术。
这种蜥蜴属于日行性动物,白天会在多岩石的沙漠环境中活动,它们很喜欢晒太阳,清晨到来后,会先探出头部,然后把整个身体暴露在阳光下,在白天的前几个小时,常常会面向太阳把身体舒展开来,尽可能多地吸收热量,等吸收够了热量,才开始四处去觅食。要是地面太热了,它们就会躲避到灌木丛中。到了气温凉爽的夜晚,沙漠角蟾蜥会把自己埋在沙子里,防止热量丧失,以此来度过漫漫寒夜呢。此外,所有的角蟾蜥都有冬眠的习性,当秋季来临气温降低时,它们就会把自己埋到地下,以冬眠的方式度过整个冬天,直到春天来临,白天温度足够高了,才会重新出现活动。
(二)刁钻的生存需求饲养沙漠角蟾蜥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它在很多方面都有着极为刁钻的需求。
就拿喝水来说,它并不会从水容器中主动获取静止的水源,而是需要饲养者用喷雾器喷湿它的嘴巴,它才肯喝水,这就意味着饲养者得时刻留意,频繁地为它补充水分,这无疑是需要耗费不少精力的。
而在饮食方面,沙漠角蟾蜥主要以昆虫为食,尤其偏爱石竹蚁这类蚂蚁,其占了它食物的 60 - 90%,此外也会吃白蚁、甲虫、蟋蟀、草蜢等其他小型昆虫,偶尔还会吃点素食,像水果之类的。但关键在于,石竹蚁这类蚂蚁在亚洲可不太好找呀,并且由于蚂蚁体型小,它一次进食需要吃掉数量巨大的蚂蚁才行。即便可以用大黑蚂蚁替代,或者饲主大量饲养石竹蚁作为食物,并和蟋蟀、面包虫之类的食物交替喂食,又或者使用角蜥专用的蚁酸粉作为额外添加剂,但总归还是比较麻烦的,要耗费不少心思去准备合适的食物,来满足它的饮食需求,调节其体内的 pH 值。
在生活环境方面,沙漠角蟾蜥喜欢高温干燥的环境,并且需要较高的紫外线(UVB)光照,它喜欢的晒点温度在 40 - 45 度,如果持续提供超高的日晒地点,就会成为饲养上的一个难点。到了夜间,环境温度可以适当下降,营造出昼夜温差。在湿度上,它偏爱干燥环境,而且喜欢挖掘,所以饲养箱基底最好使用沙质垫材,还得铺上一定的厚度,方便它想要降温或者休息时能钻到沙子里去。同时,饲养环境中还需要做一些简单的沙漠布景或设置躲避穴,让它能有类似野外的栖息之所。总之,要想养好沙漠角蟾蜥,饲养者可得做好充分的准备,具备专业的知识以及十足的耐心呀。
五、十大最难饲养宠物之 —— 黑魔虾黑魔虾,属于鳌虾中的一种,是观赏虾品种里比较热门的存在。它全身被黑色外壳所包裹,搭配上鲜红的长鬃,这一独特外观让其在众多水族生物中显得格外耀眼,也因此赢得了众多水族爱好者的喜爱,成为了水族箱中的宠儿。黑魔虾原产于澳大利亚西南部,体型比较大,看起来颇为威武,公虾拥有巨大的双螯,母虾则没有,母虾抱的虾卵为墨绿色。
(二)严苛的环境要求不过,可不要被它帅气的外表 “欺骗” 了,黑魔虾的饲养难度着实很高,对环境要求极为严苛。在水温方面,它的生存温度虽然处于 8 - 30℃之间,但最佳温度是 15 - 25℃之间,若水温高于 22℃,黑魔虾就会变得较为虚弱,而且也不会繁殖,在夏季饲养时,甚至可能得使用冷水机来降温才行。每次换水时,只能换 2/3 的水,不能全部换完,不然水温差异过大会让它难以适应,很容易出现生命危险。
对于鱼缸的布置也有讲究,它是洞穴型物种,喜欢挖洞穴居以躲避高温,所以在缸内最好搭建一些洞穴之类的藏身之处或是遮挡物,给它创造适宜的环境很有必要。
在水质上,黑魔虾要求 pH 值处于 6.5 - 8.5 之间,在弱酸及强碱性环境中均可生存,但对亚硝酸没有抵抗力,饲养时要尽量避免亚硝酸的积累,减少食物残渣的积留,这就需要鱼缸的过滤功能足够强大。另外,光照条件也不容忽视,任何不符合其习性的光照变动,都可能让它产生不适。总之,这些环境因素中的每一项都像是一道关卡,稍有差池,娇贵的黑魔虾就可能 “闹脾气”,甚至死亡,所以想要饲养它,可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做好充足的准备呀。
六、十大最难饲养宠物之 —— 变色龙变色龙,又称避役,属爬行纲有鳞目,是避役科动物的统称,凭借其皮肤能迅速变色的神奇本领令人称奇。截至 2023 年,避役科下有 2 个亚科、12 个属和 253 个种类,它们主要分布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陆和马达加斯加岛,少数分布在北非、南欧、中东等地区,常栖息在各种热带和山地雨林、稀树草原上,有时也会出现在沙漠和草原,大多是树栖生活,只有少数在地面活动。
变色龙从外形上看体侧扁,被粒鳞,背部有脊棱,眼大而突出,每眼可独立活动和调距,尾具有缠绕性,舌也极为发达。其体长在 2.5 厘米至 68 厘米左右,体重因种类不同有所差异,最大的可达 700 克以上。它们是昼行动物,喜欢在白天活动,主要以昆虫为食,像蟋蟀、蟑螂、草蜢等都是它们喜爱的食物,同时,变色龙还能通过变换体色来进行彼此之间的交流,不过它们也有蛇类和鸟类这样的天敌。
变色龙之所以能变色,是因为其皮肤中含有复杂的色素细胞以及特殊的光学结构。皮肤里有黑色素细胞、红色素细胞和黄色素细胞这三种主要的色素细胞,当需要改变颜色时,这些色素细胞会通过收缩或扩张来改变色素分布,进而影响皮肤颜色。
而且它们的皮肤还有特殊光学结构,能通过调整微小晶体排列来反射光线,以此实现颜色变化。另外,变色龙的变色过程还受神经系统调控,神经系统能快速感知外界环境变化,然后释放特定激素调节色素细胞活动,让它们可以在几秒钟内就改变颜色。
它们变色的原因多种多样,有时是为了伪装,融入周围环境以躲避捕食者;在交配季节,雄性变色龙会用鲜艳的颜色吸引雌性,或者通过颜色变化展示自己的强壮与健康;还会根据心情改变颜色,比如感到威胁时变色威吓敌人;甚至还能通过改变颜色来调节体温,在阳光强烈时变为较浅颜色反射阳光,在阴暗寒冷环境中则变为较深颜色吸收热量。
(二)难以把控的饲养环境想把变色龙养好可不容易,它对饲养环境要求颇为苛刻。在温度方面,通常日间温度要保持在 28 摄氏度到 32 摄氏度,夜间温度需维持在 22 摄氏度到 26 摄氏度,如果长期处于低温状态,变色龙会食欲降低、生长减缓,甚至影响身体健康。最好使用放置了树枝的饲养箱给它打造一个小家,并且尽量保证有自然日光照射,最理想的状态是让变色龙每天能日照 30 分钟,而最佳日照时间是在早上和餐前,在自然光线下,变色龙的颜色会更加明亮、色泽鲜明。
湿度的把控也很关键,饲养箱若是过湿,容易滋生细菌。一般来说,变色龙对于湿度的要求日间约 50%、晚上约 70%就行,在南方除了冬天比较干燥外,平时喷点水即可。但幼体变色龙需要较高的湿度,大约在 70 - 90%,这就要求饲养箱必须使用能保湿的底材,比如泥土、草苔等,同时通过多种植物和喷水的方式来增加湿度,不过得格外留意避免细菌滋生,否则容易出现脱皮不良、呼吸性疾病、眼疾以及饲养箱大量滋生细菌等问题。
另外,变色龙只喝活水,饲养时需要用喷雾器喷洒树叶或植物,让它从植物上舔取水分。而且它对空气的洁净度、流通性等也有一定要求,需要保持饲养环境空气清新、通风良好,不然也容易使它生病。可以说,这些环境因素只要稍有偏差,变色龙可能就会难以适应,甚至危及生命,所以饲养变色龙需要饲养者花费大量精力去精心维持适宜的环境呀。
七、十大最难饲养宠物之 —— 小丑蛙小丑蛙,全称猫眼珍珠蛙,属于薄趾蟾科猫眼蛙属的一个物种。它相貌丑陋,长相古怪,可反而因此受到不少人的喜爱,成为热门宠物选择。从外形上看,小丑蛙有着扁平的体型,仿佛穿着连体衣一般,眼睛朝上凸起,给人一种滑稽的感觉。它们的头部很大,几乎占了全身的三分之一,大嘴超级引人注目,嘴巴里有一排密密麻麻的牙齿,上颚有两根獠牙,下颚也有獠牙状突起。其四肢短且粗壮,游泳技术虽不如同样是水栖蛙的爪蟾,但也是强大的游泳健将。小丑蛙的体色多是灰褐色到灰色,不过有些个体的背部会出现深绿色或明显的橘色。
小丑蛙主要分布于巴拉圭和玻利维亚,阿根廷也有部分分布,通常栖息在半干燥的大峡谷中,常常能在粘质土壤的水域发现它们的踪迹。它们属于完全水栖的蛙类,日间会栖息于沼泽或泥地中,夜间开始出来觅食,捕食习性跟角蛙非常相似,都是埋伏等待猎物上门。而且小丑蛙的幼体和其他蛙类不同,嘴巴从小就是宽扁的形状,其蝌蚪的形状也较为扁平,有点像魟鱼。在夏季结束水源干涸后,小丑蛙会挖掘泥巴制造茧,然后直接进入冬眠状态。小丑蛙的雌雄在成体阶段有比较大的区别,雌性体型较大,通常可以达到 10 厘米,而雄性有时甚至只有雌性一半大,此外,雄蛙的喉咙会呈深蓝或深灰,通过雄性蛙类特有的婚姻垫也能区分雌雄。
(二)复杂的饲养技巧饲养小丑蛙可不容易,有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在水温方面,要尽量控制在 26 - 28 度左右,温度过低(低于 20 度)会影响小丑蛙的食欲,还会使它们更容易得病,所以气温下降时,加一根养热带鱼用的温控加热棒是不错的解决办法,同时加热棒建议选择有防爆的款式,换水时也要先拔掉加热管插头防止遇空气导致爆炸。
对于饲养的容器环境,因为小丑蛙的活动能力较弱,不需要太大的空间,30 厘米 * 25 厘米 * 25 厘米大小的空间,能饲养一只亚成的小丑蛙,60 厘米 * 30 厘米 * 35 厘米的饲养空间,就足够养一只成体了。不过要注意,水体环境底部不适合设置类似沙或砾石之类的基质,毕竟贪吃的小丑蛙常常容易误食,大多数饲主会选择裸缸饲养,这样既安全而且方便清理。同时,环境中还可以放置些大石块或高台,不仅方便小丑蛙休息,也给它们提供了一种遮蔽,而布置些植物的话,不仅能净化水质,还能让小丑蛙更有安全感,高台的高度最好能露出水面,方便它们换气,成体小丑蛙完全能适应水深为 15 - 20cm 的饲养环境,幼体则适合 10 厘米以下的水深。
在水质问题的处理上,和饲养鱼类有相似之处,如果使用自来水作为水源,必须经过静置除氯,有条件的话加个过滤器(最好选择声音较小的型号)能省不少时间,不过即使有过滤器,还是应该每三到四天更换 25% 左右的水,每一到两周要全面更换一次水,另外,喂食后的几天小丑蛙就会排便,发现后要立刻虹吸出来,并进行部分换水,不然水质不佳容易让小丑蛙得上红腿症。
小丑蛙的喂食也很有讲究,小时候不要喂太多,2 - 3 天喂一次就行,等长的小鱼一次喂 3 条即可,因为小丑蛙的消化能力很强,也可以稍稍多喂一点点,但要小心别喂多,不然容易撑死。长大以后食性可以变得很广,但要拉长喂食相隔的时间,一般一周或两周喂一次就行,这时小丑蛙就懂得饥饱了,可以把饲料鱼放进去让它慢慢吃,鼠类或鸟类半月或一月喂一次就行,不过建议多喂虫和小鱼,少喂红肉,而且食物种类要尽量丰富,最好是 40% 昆虫,30% 鱼类,20% 两栖类,最后 10% 为鼠类或鸟类,不然久了小丑蛙会挑食。
另外,小丑蛙性情凶猛,一切能移动的物体在它眼中都是潜在的食物,所以除非特别有必要,否则不要上手,如果必须要上手,上手前要冲洗双手,尽可能洗干净手上的化学物质。小丑蛙最好单独饲养,避免大吃小、自相残杀的情况出现(幼体亚成阶段尤其严重),即便选择大小相当的个体尝试一起饲养,风险也依然是存在的。
八、十大最难饲养宠物之 ——(一)美丽的陆龟之星
印度星龟(学名:Geochelone elegans)是陆龟科、象龟属爬行动物,也是象龟科中最小的种类。它的背甲绛黑色,每块盾片均布满淡黄色放射状条纹,每一只个体的背甲放射状花纹均不相同,似星星状,背甲长椭圆形,顶部隆起,无颈盾,前后缘不呈锯齿状。腹甲淡黄色,也具有黑色放射状条纹,具 2 枚喉盾,后缘缺刻。其头部大小适中,头顶部具黑色、黄色镶嵌的鳞片,上喙呈钩形。四肢具黑色、黄色镶嵌的鳞片,前肢具大块鳞片,前肢 5 爪,后肢 4 爪,尾短。印度星龟幼体、成体的放射状条纹变化较大,依花纹的粗细又可分为印度星龟与斯里兰卡星龟,前者星纹线条较细且头尾粗细相同,后者线条较粗且末端会放大。
这种陆龟的栖息地非常广泛,包括潮湿的落叶林、半干旱的低地林、荆棘灌丛林、干旱的草原和半沙漠等区域,分布于斯里兰卡、印度(泰米尔纳德邦、卡纳塔克邦、安得拉邦、奥里萨邦)和巴基斯坦等地,1997 年中国有少量引进。它们性情温和,喜爬动,不惧怕人,而且是陆生龟类,有着棒状的四肢,故有相当多的时间在爬行与挖掘。同时,印度星龟还是本科中比较需要水分的种类,所以幼龟最好能每天水浴并经常晒太阳。
(二)不易满足的生活需求印度星龟对生活环境要求颇高,饲养难度着实不小。首先在温度方面,它属亚热带龟类,喜暖怕寒,当温度 20℃以上时,才能够爬动、吃食,温度 18℃时就会少食、少动,温度 15℃左右时便进入冬眠状态。在饲养时,温度最低也要保持在 22 度以上,能够的话,26 - 30 度比较适当,并且要注意维持较为稳定的温度环境,避免温差过大,像在一些昼夜温差大或者季节温差明显的地区,就需要借助加热灯、加热垫等设备来精准控温,这无疑增加了饲养的复杂性和成本。
再者,印度星龟的抗病能力相对较弱,尤其是呼吸系统对于潮湿的环境或是过高的湿度都十分敏感,很容易患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所以对饲养环境的湿度把控、通风情况等都得格外留意,既要保证一定的湿度,又不能让环境过于潮湿。
在食物选择上也颇有讲究,人工饲养条件下,虽主要以植物茎叶、瓜果、菜叶为食,像西红柿、苹果、包菜叶等都可以投喂,但要避免给它们喂过多的多汁植物,例如莴苣、生菜、番茄和多汁性水果等,因为这种陆龟需要粗质的高纤维食物,过度的多汁水果和软性食物容易使其患肠胃疾病,如加速肠胃蠕动导致腹泻。而且食物的种类还需要适当变换,保证营养均衡,同时也要注意适量喂食,避免过度投喂造成肥胖等健康问题,稍不注意饮食方面的这些细节,就可能影响到它们的健康状况。总之,印度星龟需要饲养者精心照顾,时刻关注其生活环境和饮食等各方面的情况,否则很容易出现意外状况,导致其死亡,是一种极具挑战性的宠物选择。
九、十大最难饲养宠物之 —— 冠角蜥冠角蜥,又被称为海岸角蜥、角蟾蜥或冠状角蜥,是一种分布在美国下加利福尼亚州北部至加利福尼亚州莎加缅度山谷的蜥蜴,其分布地内还有 6 个亚种呢。
从外观上来看,它的外表似乎很粗糙,可实际上体表是光滑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头部、背部以及两侧都长有尖棘,头部后面还带有两个大的黑色斑点,辨识度极高。别看它长得好像有点 “凶巴巴” 的,其实这些尖棘更多是用于防御的伪装,并没有主动攻击的作用哦。
它的体长大约在 7.5 - 12.5 厘米左右,身体形状比较扁平,呈椭圆形,四肢相对较短,尾巴不算长,柄宽而端尖,不像有些蜥蜴那样尾巴容易脱落来逃避敌害。
而且呀,当冠角蜥受到骚扰或者面临危险时,它还能使出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防御绝招,那就是从眼睛喷出血液,射程可以达到 1 - 2 米呢,往往能让捕食者吓得惊慌失措,它便趁机逃之夭夭了,不过这招一般是到了十分危急、关乎生死存亡的时候才会施展出来哦。
目前,冠角蜥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 年 ver 3.1—— 无危(LC),同时也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 Ⅰ、附录 Ⅱ 和附录 Ⅲ》(CITES)2019 年版附录 Ⅱ,受到相应的保护呢。
(二)苛刻的饲养要点要是打算把冠角蜥当作宠物来饲养,那可得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因为它的饲养难度着实不小呀。
首先在环境方面,冠角蜥偏好温暖而干燥的气候环境,对湿度的要求比较低,需要生活在空气湿度较低的空间里。
同时,它们需要充足的紫外线照射,所以饲养的地方得能保证有合适的光照条件,像要准备好能提供紫外线(UVB)的灯具,让它们能正常地进行日常活动以及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而且饲养箱的通风情况也很关键,至少一边的长度要是冠角蜥体长的 2.5 倍,所用的笼子得通风良好,避免过于闷热对它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如果是用玻璃缸饲养的话,最好选择旁边设有通风孔的,或者是前面有玻璃门、两旁都有纱网的爬虫饲养箱,以此来保障良好的通风效果呢。
在饮食上,冠角蜥属于杂食动物,它们需要活食来维持营养摄入,像昆虫以及小型啮齿动物都是它们食谱上的常见食物,这就意味着饲主需要花费精力去准备这些活的食物来源,并且还要确保食物的安全性和卫生情况。
另外,冠角蜥需要定期进行兽医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它可能存在的健康问题并加以解决,毕竟很多时候一些疾病在早期不容易被我们普通饲养者察觉呀。
总之,饲养冠角蜥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各个方面都要精心照顾到,不然想要养好它们可就太难了呢,所以它才会被列入世界十大最难饲养的宠物之一呀。
十、十大最难饲养宠物之 —— 水豚水豚,是啮齿目水豚科哺乳动物,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啮齿动物。它原产于南美洲,是一种半水生哺乳动物,主要生活在湖泊、河流、沼泽、池塘等水体附近的茂密森林地区,喜欢在水边睡觉,其学名在希腊语当中被称为 “水猪”,非常直观地描述了它们依赖水的习性和外观特征。
水豚体型敦实,其身长可达 1.3 米,体重约为 35-66 公斤,雌性通常比雄性稍大。它的头部和身体外表整体就像一个圆桶,毛具硬度,尾椎退化,尾巴位置只有一个非常不明显的凸起,四肢短而有力,趾间有蹼。
跟啮齿目家族的成员一样,水豚拥有 4 颗会一直生长的巨大门齿。其身上的毛发为浅灰色或棕色,浓密的体毛和鸭子类似,脂肪很厚,所以在水中有较大的浮力,体表含有的油脂能起到隔离防水、加大游速的作用。
水豚是一种半水栖的食草动物,虽然饮食主要是草,但也包括水生植物,如水葫芦,以及其他植物、谷物,有时还会吃些水果。它们是社会性动物,通常以 20 到 30 个为一组群体活动,群体中包括占优势地位的雄性、一个或多个雌性、不同年龄的幼崽以及受支配的雄性。
它们一般在早晨和傍晚比较活跃,在一天中炎热的时间段休息,不过在受到人类破坏的地区,它们则更多地在夜间活动。
水豚性格相对温和,对一般的小动物没有威胁,这与其食草的习性密不可分,而且在南美洲它们的天敌也比较少。
同时,它们还是群居动物,对生活在同一地方的小伙伴会照顾有加,众多小动物都能与它友好相处,所以它的动物缘极好,常被人们看作是 “佛系交际花”,但实际上它的脾气也并非永远那么好,比如在交配季节或者感受到威胁、疼痛时,也会变得暴躁且具有攻击性。
(二)耗时耗力的饲养过程虽然水豚看起来性情温和、模样可爱,让不少人动了想将它作为宠物饲养的心思,但实际上,饲养水豚是一件非常耗时耗力的事。
水豚极其喜欢游泳和潜水,对水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在水里它们可以觅食、排泄、求爱、交配,甚至睡觉。
它们的脚趾间有蹼,能帮助其快速游动,眼睛、耳朵和鼻孔位置靠上,方便在水中只露出一小部分脑袋,躲避像美洲狮、豹等掠食者的监视,而且它们能一次在水下待 5 分钟左右。鉴于这样的习性,要是把水豚当作宠物养,就需要给它准备一个很大空间的水塘,模拟出类似自然环境中的水域条件,让它们可以尽情地在水中活动。
但要打造这样一个合适的水塘并非易事,不仅需要足够大的场地空间,还得考虑水质的维护、水温的控制等诸多方面,这无疑要耗费饲养者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金。
另外,水豚作为啮齿类动物,它的牙齿和其他啮齿类动物一样,会不断生长,为了能正常进食,它必须经常啃咬一些硬物来打磨牙齿,像树枝、树皮之类的。
若是生活在人类的居住环境里,它们很可能会去啃咬电线、电器插头、家具,甚至小家电等,造成各种物品损坏,带来安全隐患,所以饲养者还得时刻留意它的磨牙需求,准备好合适的磨牙物品。
而且,水豚是群居动物,对群体的依赖性很强,需要更多的陪伴,如果单独饲养一只,可能会让它出现行为问题或者变得具有攻击性,所以理想的饲养状态是养一群。
但养一群水豚,相应地就需要更大的饲养空间以及更多的照顾成本,包括食物供应、环境清洁等方面。
同时,水豚还可能是多种寄生虫和病原体的宿主,由于它经常在水中进食和排泄,还喜欢四处摩擦身体、标记气味,感染寄生虫和病原体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这些寄生虫和病原体通过与人密切接触或蚊虫叮咬间接传播,容易引发人类疾病,可现阶段医学界对水豚疾病和寄生虫问题的研究还不完善,人们很难做出适当的应对措施。
总之,饲养水豚需要考虑诸多复杂的因素,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对于普通的宠物饲养者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这也难怪它会被列入世界十大最难饲养的宠物之一了。
十一、结语通过了解世界十大最难饲养宠物,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各有各的独特之处,也各有各的 “难养” 理由。像海马对水温、水质、光照以及饵料等方面要求严苛;海葵饲养时得精心调控水质、把握喂食量和频率,还得提防它临终释放毒素;沙漠角蟾蜥在喝水、饮食以及生活环境营造上都有着刁钻的需求;黑魔虾对水温、鱼缸布置、水质、光照等环境因素十分敏感;变色龙的饲养环境在温度、湿度、光照、空气流通等方面都不容有偏差;小丑蛙在水温、容器环境、水质处理以及喂食等环节都需要遵循特定技巧;印度星龟对温度、湿度把控以及食物选择都颇有讲究;冠角蜥在环境条件、饮食保障以及健康检查方面都需要饲养者细致对待;水豚则因依赖水域环境、磨牙需求、群居特性以及易携带病原体等因素而极难饲养。
所以,在此要提醒各位读者朋友们,选择宠物绝不是一件仅凭一时喜好就能决定的事。在把某个宠物带回家之前,一定要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比如是否有足够的时间、精力以及专业知识去应对宠物的特殊需求,是否能够承担起饲养它们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经济成本、风险挑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