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致心梗(肥胖会心肌梗塞吗)

杭州网 0
文章目录:

胖出来的心梗

现代社会,有一类年轻人群似乎在增加,这类人群最为显著的特点是,胖!有些人是因为先天遗传,有些则是后天作息不规律。对他们来说,最大的健康威胁不是别的,恰恰是心血管疾病。

前些日子,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楼秋英正好值夜班。当天后半夜,一辆出租车疾驰而来,停在急诊室门口。伴随着家属着急的呼喊,急诊科医护团队连连赶到,发现出租车后座一名30多岁、胖胖的男性患者一动不动瘫在那里。护士伸手一探,不好,病人已经停止呼吸了,赶紧七手八脚把他挪到医院急救床上并送往抢救室。途中,一名护士跪在急救床上给病人做心肺复苏。

幸运的是,心肺复苏术和除颤下去后,病人心跳回来了。此时导管室也准备就绪,病人转送导管室,果然,心脏内有一根血管严重堵塞,也幸好抢救及时,病人的生命挽回了。

病人的妻子在得到好消息后也一下子放松下来,她告诉医生,自己的丈夫一直就很胖,工作很忙,也没什么时间去运动,他觉得自己没啥其他毛病,胖一点就胖一点了。当天睡下去时还好好的,后半夜突然胸口一阵闷痛,本来想忍一下的,但她不放心,坚持要让他去医院就诊。幸运的是,他夫妻俩一下楼出小区就看到一辆空闲的出租车迎面而来,20分钟后就赶到医院了。

“现在的年轻人工作压力大,容易感到疲劳,有时候疼痛表现为一阵一阵,为了不耽误工作,也就熬过去了,但有时候很可能熬过去的是生命。”楼秋英说。

早在2001年,世界著名的梅奥医院就对因急性心肌梗死(AMI)而入院的病人做过统计,发现肥胖患者(BMI>30)的发病年龄要显著低于超重患者(BMI 25~30)和标准体重(BMI<25)的患者。这个论点,杭师大医学院执行院长、杭师大附院副院长、杭州市胸痛诊治中心主任张邢炜教授也非常认同。

张邢炜教授说,一个人是否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患者,都是有迹可循的。

首先,看家族史。如果父母,或者直系三代以内的近亲有过这类疾病的,那么要多留意。

其次,看自己。如果是“三高一吸”人群,即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和吸烟,那么,他患有心脏病的概率是很高的。此外,肥胖也是心血管疾病的诱发因子之一,所以也可以称作是“四高一吸”(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高体重、吸烟)。

“此外,熬夜和精神紧张也都是引发心脏病的重要因素,女性在绝经期前雌性激素水平下降,这个阶段也要注意。”张教授说。

常加班爱喝酒,250斤胖小伙突发心梗险丧命

极目新闻记者 陈凌燕

实习生 刘斌

通讯员 罗瑶

33岁的陈先生体重125公斤,平时常加班,应酬多,经常喝酒。结果在打篮球的时候突发心梗,情况危急。由于太胖,他的体型给救治增添了不小难度,所幸经武汉市第六医院(江汉大学附属医院)抢救,总算平安脱险。7月28日,该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张苏川查房时,反复叮嘱陈先生说:“小伙子,这次能抢救回来要珍惜,以后一定要减肥啊!”

陈先生家住后湖,从事金融工作,他身高1.75米,体重达125公斤。由于工作竞争激烈,加班加点几乎成常态,他还经常得出去喝酒应酬,体重一直没下来。

7月25日晚上7时许,晚饭后的陈先生约上三五好友到球场打篮球。刚打了十多分钟,他突然感觉胸闷、憋气,胸口也开始阵痛起来,并且窒息的感觉越来越明显。发现他不对劲后,球友们赶紧将他送往附近的武汉市第六医院急诊科。心电图提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情十分危急,该院胸痛中心团队立即启动导管室,准备介入手术。

刚上手术台,陈先生就突发两眼上翻,四肢抽搐,心电监护提示:室颤!医护人员立即开展胸外按压、电除颤等急救措施,争分夺秒的抢救之后,小陈恢复窦性心率,意识清醒过来。

“由于他过胖,从桡动脉途径显示主动脉血管迂曲严重,普通造影导管难以到位,增加了手术难度。”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刘波介绍,为了与时间赛跑,他决定选用较硬的支架导引导管直接造影,一旦需要,可以介入治疗同步到位。果然造影显示前降支近、中段血管闭塞,他立即送入导丝,通过抽吸血栓,球囊扩张,植入支架,一番紧张的操作后,陈先生状态回转,转危为安。

躺在病床上的陈先生表示纳闷,自己这个年纪竟然就心梗?心血管内科主任张苏川向他解释说:“青壮年心梗患者已不少见,仅近1周,该院胸痛中心连续救治4名年龄在30-45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这与不良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而抽烟、肥胖、‘三高’、冠心病家族史是心梗主要的危险因素。加上最近高温炎热,人体体表血管明显扩张,令心脏、大脑血液供应量相对不足;另外,与瘦的人相比,肥胖的人运动后心脏负荷更大,血液容量供应不够,容易导致失衡,稍微有一些风吹草动,更容易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张苏川主任提醒,即便是既往健康状况良好的青壮年,一旦出现持续胸痛、胸闷、冷汗等典型心肌梗死的表现时应高度警惕,第一时间到正规医院就诊。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杭州200斤男子爬山突发心梗!8个人花了一个多小时才把他抬下山

5月3日,杭州近五十岁的男子在爬山途中,突然感觉到胸闷,检查后为心肌梗死,急救医生等八人把他从山上抬下来,送到浙江省人民医院抢救,经过心脏介入手术已化险为夷。

“得益于院前120的及时救治给药以及急诊室及时使用肝素等准备工作……”接到急诊科主治医师李声琴电话,心内科副主任医师赵嫣立即赶到急诊科,了解患者病史、积极处理后不由感叹。杭州近五十岁的陈先生(化名),5月3上午和朋友外出爬山。“爬到一半,莫名其妙出现胸闷乏力,想停下来休息一下后,继续追赶朋友。没想到,休息后胸闷乏力症状越来越明显,接着出现胸痛,出冷汗,恶心呕吐,大约1个小时左右症状仍未缓解,感觉情况不妙,就呼叫120……” 陈先生说。

120到达后,医生心电图检查提示急性心肌梗死,立即予服抗血小板药物、吸氧、救心丸等对症处理后患者症状有所好转。为安全起见,医生决定将陈先生送往医院。

由于陈先生体重200斤左右,光靠120担架员肯定不行,于是由担架员和患者朋友等共八人齐心合力,花了一个多小时才把患者从山上抬下来,然后以最快速度送至浙江省人民医院。陈先生达到医院急诊室后,急诊冠脉造影及介入手术由心内科主任医师胡雪烈主刀,造影看到患者的心脏血管回旋支已有了血流,但仍有80%以上的狭窄,便植入了一枚支架。术后患者转危为安,目前生命体征稳定,但急性心肌梗死的恢复仍需一段时间。

浙江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王利宏主任医师表示,最近气温升高,出汗多,可能导致血液黏稠,会诱发一些心血管疾病,所以要重视急性心肌梗死前的预警信号,大部分的急性心梗病人在发病前一两天或更长时间有早期预警信号,包括:疲乏、胸闷、心绞痛频发、呼吸困难,并伴有恶心、呕吐、大汗等。对疑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要及时送医院。

来源:都市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