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的书包(肥胖的书包漫画作文)

红网 0
文章目录:

治“书包肥胖”要“软”“硬”兼施

5月22日上午,长沙市雨花区枫树山小学副校长陈红在路上遇见了学校合唱团的5年级学生小曹微弓着身子走路,便一把拦住她。“背弯成这样了,太不好看。书包很重啊!都放了什么?”陈红问道。陈红关注小学生书包过重现象已经很长时间了。(5月24日《中国青年报》)

“书包肥胖”相当普遍。比如,小学生的书包究竟有多重,最近,陈红在一次调研中拎了拎学生的书包亲身感受了一下。“大都有5kg左右,少数部分达到7.5kg或10kg。”又如,2016年10月24日、25日,有记者连续两天走访成都多所小学,在随机称量了28名同学的书包之后,发现一年级学生的书包,最重的竟达到了6.9公斤,最轻的也有3.2公斤,平均重量为5.1公斤。看着孩子“重如泰山”的书包,家长们也感觉无能为力。

专家认为,孩子的书包虽然是越轻越好,但是至少要尽量控制在孩子体重的15%以内。孩子们的脊柱就像是一个力学结构,需要达到平衡,如果书包太重,把孩子往后拉,孩子们的脖子只能往前伸,身体向前倾,脊柱就有被压弯的可能。颈椎属于脊柱的一部分,自然也会受到影响。研究表明,过重的书包让孩子因负荷过量而身体疲劳,如果背超重书包20分钟,脊椎将矮缩6-8毫米,还可能造成脊椎受损。过重的颈椎负担不仅造成颈椎病发病年轻化,也使颈源性疾病年轻化的趋势日渐明显,发病年龄平均提前了10-15岁。

别让书包压弯孩子的颈椎。治“书包肥胖”,要“软”“硬”兼施。

一方面要对孩子书包“硬减负”。一则扩大教室面积,在教室后部和两侧增设储物柜,让学生将音乐、科学等无课后作业的课本和文具水杯存在课桌抽屉内。二则学校购置饮水设备,供师生饮用,避免学生每天从家里带大杯水到学校。三则教育部门和出版社印刷课本和资料,最好以薄册或按课题单元分册印制,以减轻重量。四则学校提前安排好第二天的课程,告知学生哪些书必带,学生根据课程表整理书包,上什么课拿什么书,少拿纸巾、小贴画等“杂物”。五则家长挑选书包学具要注重实用性和轻便性。

另一方面也要对孩子学业“软减负”。一是学校要落实对孩子学业“减负”政策要求,少留作业。二是家长要转变教育理念,积极配合学校和教育部门“减负”工作,让孩子少上课外班,少些伏案作业。三是教育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对学校和教师及学生学业评价体系,不单纯以分数和升学率作为标准来评判,通过监督敦促学校做好相关“减负”工作,向素质教育要质量,让孩子的书包轻一些。四是社会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消灭“学历歧视”,不以“出身”论英雄。

文/曹灿辉

17岁高中生“肠胃炎”一周,体重增加30斤!竟是这病惹的祸

来源:钱江晚报

一个17岁的中学生捂着肚子喊痛,

你首先想到的是?

高二少年超超(化名)前不久“肠胃炎”,在社区卫生院挂了三天盐水,不仅没见好转,腿都“挂”肿了,体重还增加了30斤。这奇怪的“肠胃炎”最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现出原形,竟是肾病综合征,为啥肾病会导致腹痛?为啥小小年纪就得了肾病?

17岁高中生“肠胃炎”一周

挂水到腿肿还未好转

17岁的超超是杭州某中学高二学生。前不久,超超在体育课后觉得肚子隐隐作痛,刚开始以为是运动后喝了冰饮料导致的肠胃不适,便没当回事。直到第二天起床准备上学,腹痛还未好转,超超便跟妈妈说了。

“平时早饭要按时吃,不要经常买饮料喝,那都是添加剂,渴了就多喝热水。”超超妈妈下意识地认为超超这是胃痛,伴着唠叨,给超超塞了几颗胃药到书包里。

在学校里,超超吃了胃药后腹痛并未好转并且变得更加严重,便打电话给超超妈妈,妈妈带着超超到了社区卫生院。

卫生院觉得超超很有可能是肠胃炎导致的腹痛,便开了三天护胃、止痛的盐水。

“妈,我还是觉得肚子痛,并且我洗澡的时候发现我两条腿肿起来了。”三天盐水挂完后的当天晚上,超超捂着肚子还是喊痛,为此,超超妈妈带着儿子驱车前往浙大一院。

几个关键症状抓“病因”

最终竟是这个器官出问题

“医生,我儿子肚子痛快一周了,盐水挂得腿都肿了还是不见好。”浙大一院急诊科医生对超超做了一系列检查当下就排除了急腹症,所谓急腹症就是指腹腔内、盆腔和腹膜后组织和脏器发生了急剧的病理变化,从而产生以腹部为主要的症状。最常见的急腹症有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溃疡性急性穿孔等疾病。

“喂,肾脏病中心吗?急诊外科诊间有个17岁的高中生患者主诉腹痛,并且腿肿、阴囊肿,血肌酐高,急诊CT显示肠道胰腺水肿,请帮忙过来看看。”急诊科医生拿到超超的血液报告后,立即给肾脏病中心当晚值班的

二唤医生周静怡副主任医师打了电话,周静怡副主任医师立即赶到急诊科。

“血白蛋白15g/L,血肌酐110umol/L。”看到这个指标的周静怡副主任医师皱起了眉头,“除了肚子痛和肿,有没有其他的变化?”超超和妈妈被问得一头雾水,表示好像没什么,“比如最近体重有没有增加很多?小便里有没有泡泡?嘴巴干不干?”

“哦!都有都有哎!”这时,刚好超超的急诊尿常规结果出来显示尿蛋白 。

您孩子这个肚子痛不是肠胃炎,而是肾病综合征。”听到这里的超超妈妈不能接受这个结果,一直强调自己儿子平时身体健康并且年纪轻轻怎么会有肾病。

周静怡副主任医师耐心解释,肾脏原本是排除毒素的器官,肾病综合征是由多种病因引起肾脏发生了病变,在排除毒素的同时,大量人体有用白蛋白也从小便流失,临床上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而一旦血液中的白蛋白变少,血液里的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随之也会流失到组织间隙,比较常出现在下垂部位比如下肢、阴囊,也可以出现肠道、胰腺等水肿,有部分年轻病人会因为胃肠道水肿痉挛出现腹痛,这时就很容易被当做胃肠疾病以及胰腺炎诊治,超超就是这样的情况。

警惕这种肾病疾病很有迷惑性

不及时治疗很危险

“超超需要立即住院治疗。”周静怡副主任医师表示,超超目前血肌酐已经升高,存在急性肾损伤,并且需警惕因血液浓缩、血白蛋白降低而增加的血栓风险。

超超当即被收住在浙大一院肾脏病中心程军主任医师医疗组。程军主任医师表示,青少年肾病综合征有时确实有较强的迷惑性,他们临床上见过不少像超超一样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患者,因为腹痛、胰腺水肿经常被当做胃肠疾病或者胰腺炎进行治疗。

但至于超超为什么年轻轻轻就得了肾病综合征,程军主任医师表示肾病综合征病因太复杂,目前还不清楚。

“肾病综合征需要及时治疗,尤其在出现急性肾损伤的情况下,要及时识别急性肾损伤原因。像超超这个患者,口干、血压低,明显容量不足,所以虽然他水肿非常严重,体重比平常增加了将近30斤,也不能盲目利尿,反而要先补液扩容。”程军主任医师表示,除了急性肾损伤之外,肾病综合征还易发生血栓栓塞,超超入院后出现了胸闷、一过性氧饱和度下降的疑似肺栓塞情况。

经过及时治疗,超超的肾功能在入院三天内就恢复正常,体重在入院十天内下降14公斤,恢复到接近病前水平,复查血白蛋白回升、尿白蛋白减少。“虽然肾病综合征不是一个明确的疾病诊断,大部分情况下需要行肾穿刺活检来明确具体疾病分类,从而指导治疗。但对于超超这种起病急骤、激素治疗效果显著的青少年患者,从专业角度和家属意愿考虑,可以暂时不做。根据经验基本可以判断他是一种叫微小病变型肾病的毛病。

如果从一开始治疗效果不好,或者后面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那么就会强烈建议患者做个肾穿明确一下了。”程军主任医师嘱咐超超出院后继续服药,定期复查。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通讯员 胡枭峰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杨子宸

小学生书包重20多斤 中小学生减负20年仍原地踏步

在广州市海珠区某小学的放学路上,经常会看到消瘦的孩子背着与身形不搭的大书包走在路上,让人禁不住为他们肩膀的重担捏一把汗。

这其中就有曹静(化名)的孩子。由于书包太重了,平时曹静都会帮忙把书包背到校门口,到了学校再让孩子背进去。“二十多斤吧,这还不是全部。”曹静说。现在她买书包的标准主要看背带质量,“基本一个学期换一个,一般都是背带断了。”

近日,中小学生的减负问题再次走入公众视野。2018年12月29日,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下称“减负30条”),对政府、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家庭多方提出30条措施,进一步明确并强化各方职责。

减负30条举措之多,被称为“史上最严减负令”。看到这纸减负令,曹静觉得熟悉,20年前,还在她是一名小学生的时候,其中的很多措施就已被公布要求执行。她继而觉得怅惘,减负已经历了整整两代人,可有些措施仍只停留在纸面上。这次减负,会有效吗?

横跨20年的减负令

“我认为现在小学生的负担比我自己读小学时的负担要重多了。我自己读中小学时,只有成绩差的学生才上辅导班,现在是成绩好的孩子上辅导班,带动中下等成绩的学生不得不上。”曹静说。

曹静读小学的20年前,学生负担重已经成了一个问题。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已成为推行素质教育中刻不容缓的问题。要切实认真加以解决。”

2000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下称“减负7条”),提出了7条举措。2013年8月,教育部又就《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下称“减负10条”)公开征求意见。蹊跷的是,减负10条在当年两次征求意见后无疾而终,未见发文正式出台。

仅从文件内容来看,减负7条和减负10条相对于近日出台的减负30条,有些条款的力度有过之无不及。

比如,减负30条提出“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家庭作业不超过60分钟”,实际上20年前的减负7条就已作出相同规定,减负10条甚至更严格,规定“一至三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

“可以说根本没有得到执行,孩子一年级时,老师每天都会在微信群里布置作业,包括给课堂练习改错、做手抄报等。”曹静说。

减负30条提出:小学一二年级每学期学校可组织1次统一考试,其他年级每学期不超过2次统一考试。

而20年前的减负7条已规定“除语文、数学外,其他课程不得组织考试”。减负10条则规定,“一至三年级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从四年级开始,除语文、数学每学期可举行1次全校统一考试外,不得安排其他任何统考。”

“孩子的语数外每单元都会考试,老师会让得满分的学生拿着奖状上讲台拍照,然后发到家长微信群。前一阵学校刚刚考完期中考,家长简直是‘如临大敌’,老师提前两周就每天布置复习作业。我的孩子语文和英语考了100分,数学考了99分,还好,高过了98分的平均分。”曹静说。

孩子升上二年级后,曹静突然发现,孩子的视力出现了问题。“学校的英语课统一使用一款APP布置家庭作业,视力下降的学生不只一两个,之后学校减少了英语作业的时间。”她说。

20年前的减负7条曾规定,任何部门、团体、机构、学校和教师不得组织小学生统一购买教材以外的教辅材料、图书、报刊和学生用品。

现在,公办学校已经成为各种教育APP争抢的市场,通过免费、与地方教委或学校合作等方式,获得用户和流量。

但经过20年,减负的武器库还是有所扩容。减负7条和减负10条主要针对中小学校作出规定,减负30条则将政府、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家庭所有学习相关方囊括在内。尤其是以营利为导向的培训机构成为靶心,2018年专项整治行动的依规登记、严禁超标培训、严禁与升学挂钩、控制培训时间等“武器”悉数入库。

要不要减负还存在争议

另一项数据也显示了20年来减负效果不彰。

2002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报告显示,相对于2000年,我国学生的速度、爆发力、力量、肺活量指标下降,超重及肥胖学生明显增多,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

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最近一次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呈现稳中向好趋势,但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继续呈现低龄化倾向,各年龄段学生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

2018年12月,湖南、江苏、山东等省公布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显示,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睡眠时间达标率均严重堪忧。

为什么20年来,减负措施频出,学生负担却越来越重?对这个问题本身,甚至都难以得出准确答案。

减负30条出台后,一位一线教师在网上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造成中小学生作业量居高不下、无法合理减负的原因,除了学生间的差异外,更主要是有用的、没用的知识点浩如烟海,题型也变化多端,这些都要求学生提高做题的熟练程度,因此‘题海战术’一直是提高成绩的不二法门。”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整治多大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现在还难以确定。他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实际上现在学生学业负担重,根本原因在于教育管理体制和评价体制。”

他认为,培养人才需要让其自然地成长。既需要发挥其内部驱动力,让他能够真正在喜欢的领域把自身潜能发挥出来,也需要外部环境的助推。然而不当的教育教学评价,往往使他没法发展起来。现在我们做的很多外在工作,就是要营造让人才能够自然成长的环境。

可以说,中小学生负担过重问题,已成为当下教育的“顽症”。但从提出的那一刻起,减负便引起了不少的争议。

在一些专家看来,减负可能会导致中国学生竞争力有所降低。中国传媒大学舆情研究所副所长何辉曾在2010年撰文表示,片面提倡“减负”,可能会让中国学生丢掉勤奋品质的同时,丧失在数理化方面的国际竞争化优势。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陆一在2017年的一篇文章中也提到,正如日本的历史教训所示,当教育真的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应试压力,却得到了缺乏求知欲和进取心、图安逸不勤奋、害怕担负责任、受不了批评、整体学力跌落的“宽松世代”。

为了打破长期的应试教育制度带来的“唯分数论”,近年来减负令在努力引导着一种全面发展、素质先行的教育观,然而在许多家长和一线教师眼里,其中描绘的场景难免有些理想化。

对于减负,曹静觉得无奈,但内心还是支持。“我们从老师那听说,有孩子在学校哭,说报班太多太累了,没时间玩”,她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我不想自己的小孩变成这样,目前只给他报了一个画画班,这是他自己要求报的。不想他太累,况且他自己也不愿意。”

但对于未来的小升初、中高考,曹静又显出了担忧和焦虑:“我们也想给孩子减负,可是别人都在学,大家都不想输在起跑线上。”